泉州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历来交往频密。从经济贸易、求学执教、当兵从政、为工务农、婚姻嫁娶等等无所不及,尤其是两岸渔民经常同海区作业,遇有困难或灾害,互相支持,相互帮助,亲如手足。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10月以后,台湾海峡长期处于军事对峙的紧张状态,一道人为的“天堑”,致使两岸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强调“两个寄希望”,提议“三通”、“四流”。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叶剑英委员长发表谈话,进一步阐述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提出“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中央的这种实际行动,得到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普遍赞赏。可是,台湾当局反而提出:“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拒绝祖国和平统一的诚意。祖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激励着两岸同胞,在新的形势下冲破重重的障碍,不断扩大两岸民间的间接和直接的交流。
在这特定的历史条件下,1983年6月9日至10日,南安县石井镇渔民在金门岛近处海区生产,先后发现海上漂游着两具尸体,他们按闽南习俗,放弃生产把尸体捡回石井,对9日捡到的无名尸就按民间传统习俗就地给予安葬。可是10日捡到的国民党军官尸体却有姓名、地址。按习俗应通知其亲属来认领及处理归葬的问题。但海峡两岸尚处于军事对峙的隔绝状态,在台湾当局还顽固坚持“三不”政策的情况下,如何处理这具台胞尸体的问题,给当地渔民和基层干部带来了困扰。鉴于被封锁的海峡,若要按泉、台习俗处理,必然要牵动海峡两岸“国共”两党最高当局负责处理海峡关系的决策层峰,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获得解决。由于这次是海峡两岸心照不宣的突破性的官方接触,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我这次有幸能亲历其境,所以想把一些翔实的情况汇集整理出来以飨读者,更寄望能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的双向交流。
(一)
1983年6月6日,台湾空军C一一九型3197号飞机,刚从金门起飞就在金门料罗湾附近海面坠毁,同机遇难者30多人。据说大部分死难同胞是驻金门军政官员及其亲属。台湾当局对这一事件非常重视,由军队直接组织救护和寻找尸体。面对这浩瀚大海,潮大流急,经过一番努力,还是不能如愿以偿的完成任务。6月9日,泉州市(晋江地区)南安县石井镇的石井村郑比丑等六位渔民,在金门草屿北侧生产,在距金门二里处发现一具尸体,他们经过商议后决定打捞带回石井,经检查死者系男性、身高1.75米,年龄约20多岁,身上无任何证件,由于在风浪中浸泡较久,颜容已难辨认了,所以只能按无名尸根据当地的传统习俗,给予买棺木收尸并就地安葬。6月10日,石井镇营前村渔民洪思明等2人,在金门近侧的“鸟屎礁”附近捕鱼时,又发现一具身穿飞行服的尸体。他俩按当地的习俗,放弃生产,经过一番折腾,把尸体打捞带回石井海边,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首先邀请了原晋江地区法医刘唐钱等同志,对死者尸体按规定程序进行全面检查,经验证死者名叫陈大维,系台湾空军十大队101中队上尉飞行员,兵籍玄九二五九七七,编号00188,屏东邮政号码2568信箱。该员身高1.77米,约30余岁,身穿橙黄色飞行服,左脚穿黑色军用长靴,右脚鞋已脱落,脖子上携带小玉环一个,明信片一张,标明本人身份。
根据这一情况,我方各部门都很重视,认真负责地对待这次台湾飞机失事遇难的骨肉同胞。对台工作部门及时向上级请示报告,由省委对台办迅即转报中央对台办、中央对台领导小组。邓颖超同志非常重视,明确指示:这是我们的骨肉同胞,要按人道主义原则和当地的习俗,想办法尽可能把台胞的尸体送交台湾有关当局,转交给死难者的亲属安葬。省、地、县各级领导认真贯彻执行邓大姐指示精神。地、县对台办肩负起协调各部门以谒诚服务为宗旨,努力争取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并着手召集有关部门,首先集中商讨如何保护好尸体的具体方案,并分工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委托南安石井木器社连夜赶制二具上等福杉棺木,棺内要求用桐油灰密封,棺外全面用红色油漆好。泉州市殡仪馆组织十位工作人员,由一班长王景祥(泉州市人大代表)和三班长陈启明带领亲临现场,对陈大维上尉的尸体按商讨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全面的卫生和尸体保护处理,同时对九号拾到并已安葬的无名尸,也重新起棺进行卫生和尸体保护处理,然后分别入殓盖棺。为了完成这两具台胞尸体送交其台湾的亲人归葬的愿望,在厦门前线广播站的支持下,想方设法反复地给金门军政当局通报,提供遇难的两具尸体的具体情况,表明我们送交尸体的愿望,并主动预约在12号上午9时双方在金门北侧大伯岛以南海域,商谈交接尸体的有关事宜。我们深知在海峡处于军事对峙和严格封锁的情况下,这是金门最高军政当局也难于主决的事件,非经台湾最高当局处理海峡关系的层峰同意不可。因此,能否实现海峡两岸第一次官方接触,顺利地完成移交尸体的任务尚是个未知数。6月11日中共福建省委张克辉常委、省委对台办周泽副处长、晋江地委周玉堂同志、南安县委副书记唐同友及县政府潘用庭副县长等领导亲临石井指导。11日晚,省、地、县、乡及福州军区联络部等有关领导同志一起,在张克辉同志的主持下,共同探讨这次送尸任务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一致认为这次送尸是遵照泉、台的人情世俗办事,不附加任何政治筹码,真正以竭诚相见。尽管这次任务有较大的困难和风险,都要努力争取把台胞的尸体送过去,并初步设想了三个方案:(一)如果台湾当局12号能赴约,我们把这两具台胞尸体正式移交台湾有关当局。(二)倘若台湾当局12号不来赴约,我们设想拟派人直接送到金门岛或把尸体运到金门北侧海域,利用风向、潮流用小舢板载尸体漂过去。(三)完全没有办法送过去,也只好选择一处朝金、台方向的土地给予就地安葬。会议最后具体商定12号赴约的船只、人员和领导组成等问题。
6月12日早由南安县委对台部副部长吴业拔同志及石井镇(乡)黄乡长负责,带领南安县委对台工作部的几位同志及石井渔业队十多位渔民,驾驶一艘机帆船朝预约的海域驶去。上午9时多到达约定海域地,但这时周围尚不见金门方面派出的联络船只。因此,我方联络船及时向大陆的领导汇报,领导要求联络船要耐心等待。过了一些时间,才发现金门的草屿岛一只军用小快艇突然从侧面绕过来,似是要靠近我们的船只。双方按原定的要求出示联络的标记,证实是联络船只,然后分别朝对方的船靠拢。经接触后我们主动向台湾方面的代表简要介绍二具台胞尸体的情况,并提出尸体的移交方法、时间、地点等意见。经双方协商后,一致同意第二天(6月13日)上午9时左右在金门海域北侧的近岛处移交尸体。
(二)
6月12日下午和晚上,省、地、县有关领导,福州军区联络部的代表以及各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等,听取了预约双方洽谈情况的汇报,然后对13日的送尸有关工作进行认真地研究,特别是对组织领导,人员组成、新闻单位的安排、交接的方法以及可能遇到问题等都进行探讨商定。大家认为这次护送台胞尸体时间匆促,人员来自各方面。为顺利完成送尸任务,省、地领导要求由地、县两级对台工作部的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因此,我和南安县委对台工作部副部长吴业拔同志,有幸应命负责这次出海经办送尸的具体任务。并商定这次送尸工作对外统一以南安县人民政府的名誉,同时决定购置小舢板一条以供安放二具棺木;向石井村渔业队借用机帆渔船一对。会后按分工各负其责,分别落实出海具体人员和渔民人选、购卖烟酒类礼品等各项筹备工作。
1983年6月13日上午,两条渔船分别于7时和7时半在石井群众的鞭炮声中离开石井码头,其中一号渔船负责拖运和保护尸体的任务,由张维伦同志带领;二号船是负责这次送尸的主要领导和有关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地、县对台工作部的干部、新闻单位的记者、以及其它有关部门的同志)。船朝商定的海域行驶,上午9时左右船已抵达目的地。10时左右才发现围头外一艘朝我们约定的海域方向驶来的台湾渔轮,至近处该船的唯一联络标记——红十字会旗已能清楚辨认了,这艘刚从台湾高雄港直接驶来的“金铭兴”号渔轮,开始朝我们的工作船靠拢,因金门草屿岛的岗亭一些情况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突然,岛旁出现一艘插有国民党旗的军用小快艇,飞似的朝着双方工作船的近处驶来,最终直接靠拢台轮“金铭兴”号,艇上人员全部上台轮。由于两岸长期隔绝的原因,双方都有些紧张神秘之感,但气氛还是亲切热烈,互相招手致意。为了工作方便,我们提议把两方的工作船用缆绳系在一起。这时我主动邀请台湾方面派一位代表过船来商谈移接台胞尸体的有关事宜,台湾方面派一位自称是船长的谢先生来我船商谈(续后双方人员都互有过船交谈)。谢先生过船后首先说我是奉上方命令来办理接尸任务的。我也自我介绍说我是南安县人民政府派来办理台胞尸体移交的负责人。双方尽管政治身份心照不宣,但大家心中都有数。我们本着热情接待,奉茶送烟,招呼坐下后我才主动地向他介绍陈大维上尉等二具尸体的发现和处理的具体过程等情况。亲手把死者的遗物交给台湾代表谢先生收管,并请他代转达我们政府和当地人民对死难同胞亲属的慰问。谢先生非常感慨地说:“你们这样处理很好,我代表台湾上方和死难者的亲属向你们道谢。”谢先生提出要先回船商讨,并向上方汇报后须要怎样办理再来商定。这时双方的人员大部分都在两船甲板上亲切交谈、互赠礼品,新闻单位的记者们有的录音,有的摄影,有的采访忙个不停。谢先生回船不久又过船来,对我提出要求说,他们要先亲自辨认这二具尸体,我表示理解和同意。10点30分我亲自陪同台湾方面的三位代表到装载台胞尸体的舢舨上,由我们泉州市殡仪馆的领班王景祥等二同志重新启棺,由台湾派来的三位代表亲自验证。他们对每具尸体都作了端祥的辨认后,非常满意,一致地赞扬我们处理得很好,并一再向我们表示感谢。这时我们才把这二具台胞尸体连同装载棺木的舢板正式移交给台湾的代表。然后双方握手言别,双方船上的人员也互相招手致意。上午近11时双方的船只开始离开“移接”的海域,各朝海峡的彼岸驶去。下午1时左右我们顺利抵达石井码头,受到省、地、县等有关领导和石井干部群众的欢迎。
(三)
这次处理、护送与交接台胞尸体的工作,很多同志虽然历尽艰辛,但能如愿以偿地完成任务而感到无比快慰。处理海尸问题本来纯属是泉、台民间习俗中的正常事件。可是在当时台湾海峡尚处于军事对峙的紧张状态,两岸同胞被人为长期隔绝的历史特殊条件下,要完成这一任务亦成为牵动海峡两岸决策中枢的神秘莫测的重要事件。当然这次的海尸有其非同寻常的背景,既非一般民间的事故,又非普通老百姓的尸体,它是台湾空军飞机在金门近海上空失事坠毁,造成30多位台胞遇难的严重事件,尤其是有台湾空军飞行员陈大维上尉这样特殊身份的尸体。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凭藉闽、台民间的传统习俗,策略上采取积极主动,方法上注意就事论事,不附加任何政治筹码,不做政治宣传,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合情合理地一再呼吁台湾当局共同配合,完善地处理这二具台胞尸体问题。因此,能较顺乎自然地冲破各种屏障,逼使台湾当局终能顺应民意,派出代表来进行移接尸体的工作。这是两岸被人为隔绝几十年来一次具有历史性的大突破。它开启了闽、台官方直接接触的先声,为海峡两岸的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气氛与开端,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将成为泉、台关系史上的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