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寺一带人民反清思想根深蒂固。笔者多年前发现的一本《藏春》笔记,可以证实这个问题。
1984年,在南安一片寺所在地的觉海山(或曰五峰山)东麓的榕桥,一位教师(黄连发同志)赠笔者一本《藏春》笔记,系清季佚名手抄本。
笔记为32开,十分陈旧,前后数页残缺不全,尚能看清楚的有90页,180面。其中所记时间下限是光绪十九年(1893年)。所录的包括经文、杂记、诗赋、尺牍等等。纸质是清代簿记(记帐)类纸张,每面行书8行。
笔记中录有《大眉大王灵批清朝世界康熙戊子忏》等文。忏,有两种意思,一是僧道所念的经忏,二是预言。从词语来看,这是一篇预言,也许是清代秘密会社流传用以发动群众的宣传品。更重要的是,发现这本小册子是在清乾隆焚毁泉州少林寺之后,寺僧潜伏在南安一片寺的地方,对清王朝没有深仇大恨,是不会写出如此抨击的俚句的,所以值得注意。
陈泗东先生的《泉州少林寺技击传人谱系》引《西山杂志》说:“乾隆间少林寺被毁,僧了因逃永春,传达尊、太祖、猴拳。僧了凡隐藏于南安一片寺,传徒性空……”。从一片寺的西南麓之官桥仙岐、水头朴里和东边的榕桥,刣狮等少林之风持续至今,说明性空的传人代代相接,抗战间其风还十分旺盛。从《藏春》笔记所录部分忏文内容来看,是和少林寺僧一脉相承的。一代代作者,冒天下之大不韪以“大眉大王”面目出现,论国是,诉民苦,骂清廷,讴起义,前后达200余年,整个系列贯穿了一条“反清复明”的主索。运用这预言形式,对群众进行思想上鼓动,客观上为少林寺僧的隐藏和传授技击,也为农民运动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无广泛的群众、思想基础,为技击而技击,是不可能的,也办不到的,当地官民一定不会放过少林这批“朝廷钦犯”的。
兹将其“经文”转抄如次。笔者作些注释,如有不妥之处,诚望读者指正。
在1674年的《康熙甲寅三月再批忏诗》云:
再批几句报君知,玉旨发下大却时。家家门前生青草,
夜夜妇女哭夫儿。八面四方兵马动,下寨石城变血池。
家有黄金多害命,富人常遇贫人欺。莫道英雄无日了,
就在三三处一时。”(标点是后人圈点的,下同)。
“大却时”,指大后退。据《同安县志》卷九《征抚》记载,清廷为了对付郑成功,顺治“十八年九月迁沿海居民。先是原任知府房星华降海贼,皆从海滨取饷,若空其土而徙居民,寸板不许下海,则贼无食而自散。至是上自山东,下至广东,皆徒。筑垣为界,发兵戍守。”是年十二月十八日,清政府又发布了“严禁通海敕谕。”泉属僧徒对此进行反复批判。“莫道英雄无日了,就在三三处一时”。“英雄”泛指郑成功的遗志继承者们。“三三”:是“三十三天”的隐语。佛经云“忉利天”,为欲界的第六天,在须弥山顶上。《智度论》九:“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上有三十三天城。”这里指清廷最高统治者。(下同。有时指清军。)“处一时”。处,指停留。全句是说,只要皇帝还在统治压迫人民,英雄就有用武之地。由于作者受历史和时代的限制,所以对“富人常被贫人欺”,不可能作客观的分析。
1708年《大眉大王灵批清朝世界康熙戊子忏》曰:“众人迷兮我独清,众人醉兮我独醒,我归宫兮我独静,三三到兮十无一命。”紧接着是云:“说世界,谈世界,愚人不信自是来。朝为清,暮为明,看见漳泉战兴兵。妇无夫,子无父,台丘殿上是何主?兵马尽,运马开,万里路上番兵排。皇台子,苦又到,三三一到独自悲。甘自首?宽坐待?木马悲鸣易世界。天却来,地却来,下寨石城哭悲哀。青蛇游尽归宫去,黑蛇又到凡间来。一饭未完天运转,三岁儿子弄天台。田中有米无人喫,就在三三日月来。猛虎归山意伤人,玉兔附龙两临身。青蛇拦路人难过,驾马安步惊死人。羊眼()鸡叫报君苦,黄犬流泪吼不平。铁牛难度三三过,神仙怎说猪鼠尽,千田万顷皆无用。夫妇同枕亲不亲,父子相观无与语。夜夜又是鬼相认。巢穴不知聚何所,土保(堡)之内见死人,十室之家绝烟火,万里路上无人行。岂知天运行尽处,何乡何里得安身。”
这是一份痛诉清廷残酷欺压人民,召唤人民反清的檄文。“看见漳泉战兴兵”,漳州与泉州两地,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诚然,斯时清圣祖在内平分裂、外反侵略已取得了巨大胜利,奠定了清代中国疆域的基础,并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但是,泉州的寺僧出于爱国主义的朴素观点、立场,结合漳泉实况,怒斥“满清”政府,是可以理解的。
1723年的《雍正乙卯年七月初七日又批》:
知过舜禹难算得,力动干觔(注:干,盾牌;觔,量词。干戈的意思)必惊疑。九重云雾连日罩,青山路上横死尸。不人不鬼空中叫,下寨石城变血池。巢穴不知逃何处?奔走东西哭叫饿(饥)。一翻一覆君须看,神仙难说此天时。世界纷纷何时息?直待金鸡叫鸣时。屡批三三未三三,(注:似是说屡批皇帝而皇帝还未被制服的意思。)速看北子下江南。目里明珠君不识,木火出山必大惨。
史载,福建人民坚持抗清时间最长。泉州受郑成功反清复明的思想行动影响巨大,遭清廷压迫也较厉害。因之在缅怀舜帝和夏禹的前提下,发泄对当代皇帝的不满,转而对“干觔”、“木火”造成浩劫的惨史,刻骨仇恨。在处于社会黑暗,生灵涂炭的逆境中,指望“金鸡叫鸣”,重见天日。
同年《五月又批》曰:
“天门开了吾看来,王侯将相无相谊(宜)。阴阳合归日月来,不信吾怀扫武荣。神仙难说此天时。”武荣是南安县古称。“神仙难说此天时”,作者和广大民众一样,认同身处极不利的地方,灾难深重,是人为而不是天时造成的。
在《求人民安居》中云:
“世上高堂铁甲衣、乱君降世众人知。闲(闭)口坐观天降事,演出外境脱身离。乡人问我事如何?继马年来受苦多。日月运行依旧在,江淮河汉尽堪淘。逢春入木恭天茂,草盖公门遍地多。休到肃霜民未税,梅消雨滴势滂沱。欺人莫效经书策,杀命还偿免宪劳。试看南征何日改,门北辰刻口天何?纷纷世界谁知识,漏泄天机怎奔何?此际填音(填通“镇”。)方震动,齐秦楚蔡逞英豪。东南抱恨迎春起,猛虎负岫总莫逃。劝汝循规须守法,林中果熟颂讴歌。”这篇“忏语”有些句子较费解,但反清复明的旗帜却是比较鲜明的。
1835年《道光乙未年批求雨》的同时,还特地《求田地五谷收成》道:
“闽省谷种二八分,降旨传下敕泉郡。十八逍遥无定处,专心(吉正)占念春”。
1835年八闽大旱,谷物少播种,当时全国吸毒者多达二百万人。尽管朝廷征徭、纳税催得吃紧,可是那吸毒的青年到处奔波,游手好闲,寻欢作乐,“降旨”谁去理睬它呢!
1841年的《道光辛丑年八月十八日又批》曰:
“八面四方人遥(徭)乱,独坐中营保无忧。任他不识天运转,候待寅年器诫(械)收。扰乱之时我不降,不愁民心不得求。事毕归天求保护,复来不必动吾忧”。
1839年正月,林则徐在广州得到有关人士的支持,掀起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是年4月22日至5月15日“虎门销烟”;1840年,英国为维护罪恶的鸦片贸易而发动对华战争;1941年4月7日,清廷与英国订立《广州和约》。英军的暴行,激起了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把侵略军赶出虎门。7月,英国扩大战争,攻厦门,再陷定海、宁波……此忏在批清朝统治者腐败无能,不顾人民死活,坐待寅年(1842年)投降英国侵略者。(1842年,是中国开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境地的一年。)
1853年的《咸丰癸丑年五月十五日再批》曰:“天神下降出中堂,惊恐四方免惊防(慌),昇平金鸡月中望,乡闾思量粮草空”。
这忏语是说在那粉饰“昇平”的年代,却是民不聊生的岁月。官逼民反了,所以天神——洪秀全、林俊等农民起义军揭竿而闹革命,这是大好事,四方的人应支持而不可惊慌。
1857年《咸丰七年丁已四月十五日又批》云:“四面山头云初起,青蛇变动难逃避。日月推来是旌旗,大小干戈哭天机。吾奏天庭保社稷,三三就在此一时”。
这忏语说起义军四面八方此起彼伏,势不可当。旌旗蔽日,“青蛇”(指清廷),“三三”危在旦夕。
1853-1857年,也正是历史把咸丰帝推上内忧外患的漩涡,他即位(1850年)不久,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1857年,英法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3年5月的《再批》是指在太平天国运动鼓励下,林俊领导的红线会在永春起义,攻下了永春、德化、大田、永安、尤溪、沙县、延平(南平)、建瓯、莆田、仙游、南安、晋江、惠安等18个府县,历时12年,震撼了清王朝在福建统治的根基。
《藏春》笔记其他一些目录有:《姜太公牙牌数》、《刘伯温忏清乾国位》、《光绪甲申年七月初三日法国开炮各官檄文开列于左》、《窦滔妻织锦回文献天子》、《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比干谏而死》、《咏双髻山》、《咏不老亭》、《咏莲花峰》及尺牍等多篇。
在《藏春》笔记中;还爰录了“郑成功于道光甘九年(注:1849年)子孙欲于墓前竖贡旗不受降乩作诗二首”曰:
努力朱家势未成,神伤愤极住佳城。
残魂尚缺欲诛虏,结穴犹思戴圣明。
骨朽连山心不朽,身平鹭岛恨未平。
旌旗增我河山恸,忆惜天颜淡眼生。
饮血黄泉念圣朝,气吞逆虏恨难消。
孤臣既邈心犹壮,羯虏难存势已摇。
草结军中千古意,燐飞野外九原昭。
愿题我墓明居士,安用干旌慰寂寥。
乩:即扶乩。迷信的人占卜问疑的一种方法。这两首诗,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士,借“乩”的形式,宣扬郑成功精神不死。
郑成功的佳城在南安水头覆船山。从这两首诗的含意来看,也说明南安一片寺一带长期坚持反清宣传的一个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