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勿因老朽愁难用 至死应为促进人”——记归国华侨林铁垣先生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印尼归侨、泉州市华侨中学原副董事长、原泉州市政协委员林铁垣先生,早年旅居菲律宾、印尼,新中国成立之后毅然携眷归来参加祖国建设。在爱国华侨的捐资下,他参与兴办泉州华侨中学,为发展教育事业竭尽全力,还培养羽坛名将在国内外夺魁,为国争光。他历阅了87个春秋,于1989年6月16日溘逝长眠,留给我们的是一颗殷红的爱国之心。 投入母亲怀抱 一心为祖国建设 1952年9月,印尼巨港教委会、第一小学师生代表举行盛会,欢送校长林铁垣偕妻子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第一小学赠送一枚“劳苦功高”的纪念金章,教育工会也赠给“诲人不倦”的金章,教委会赠送一面锦旗,上书“把专业乐业的精神服务于祖国的人民教育”。一位集美师范毕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校长为什么要回国呢?他身在异乡饱受鄙视欺凌,故胸怀祖国。他萌爱国之心,进而怀爱国之情,立爱国之志,因而有爱国之行。 萌爱国之心 铁垣小时家贫,盼升学而力不从心。幸而晋江行实小学校长林登宾惜才,鼎力资助,于1917年秋升入泉州私立中学读书。时北洋军阀窃据政权,社会黑暗,物价飞涨。他虽省吃俭用第一学期却花去50大洋。眼看经济难支,缀学在即。恰遇陈嘉庚先生兴办集美师范,优惠学生,膳宿校服均由学校供给。泉州中学因铁垣品学兼优于1918年春保送他入集美师范深造。在陈校主“育才兴邦”思想的熏陶下,铁垣立志成才,以冀报效祖国。1922年毕业后,他应聘在晋江马平巴厝启蒙小学任教,决心从教育入手培养人才,振兴中华。 激爱国之情 启蒙小学系乡侨林景书先生创办的。他以巨款资助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特赠给三级有功奖章一枚、奖状一张,并为该校命名。铁垣与两位老师共事,积极开设新课,准备向学堂过渡。时政府当局腐败,强迫老百姓种植鸦片,借以征收“烟苗捐”,美其名曰“寓禁于征”。征税人员每次下乡都先到学校胁迫教师充当翻译。铁垣年青且通晓国语只好去应差。为征税而强迫种毒品毒害同胞,非常不得人心,百姓纷纷抗捐,故征税迁延时日而影响铁垣上课。他总想摆脱这个苦差事。一次,他带征税人员到村外指着赤土埔说:“你们看,地皮都刮得见骨了”。伪人员却恶狠狠地说:“不管怎么样,砂母颗也要轧出油来”。伪政府横征暴敛,又践踏教育,铁垣愤懑至极,加上应差时饫饥失顿终于病倒了。不久,学校也因征税人员纠缠不休而被迫关闭。此事对铁垣刺激极大,深恨自己有知识想报国却报效无门。后来,他终于悟出一个道理:欲拯救中华,非打倒腐败的政府不可。 立爱国之志 伪政府腐败,铁垣几经波折还是谋生无路,即于1925年出国,先旅居菲律宾,3年后转印尼巨港中华学校任教,寄人篱下,饱尝艰辛。1942年日军南侵,巨港学校全部关闭。他带妻子避入内山,在吗老埠住4年。初以卷纸烟为业,后制木箱、轧咖啡、种菜耕田,借以维持一家四口人的生活。时日军铁蹄蹂躏,华侨朝不保夕。铁垣饱尝被欺凌之苦,从而期望自己的祖国强大。他想,一旦期望实现,定立即投入祖国怀抱,为复兴祖国而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定爱国之行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吗老埠侨校复办,铁垣被委任主持。越年,应友人邀请回巨港中华学校主训育。他身在异邦,胸怀祖国,兴邦之志露于表,爱国之词播于学校。1948年秋,以共产党嫌疑被巨港警察局传讯。出事之前,有人善意相劝:“外面有人说你在宣传共产主义,以后言论要检点些”。他坦然地说:“我只是在教学中讲了一些热爱中华、振兴中华的言词罢了。这是中国人起码的爱国之情,无从指滴”。被传讯时,他脸不改色心不跳,慷慷陈词,驳得当局哑口无言。释放之后,他昂首挺胸做了许多爱国之事。新中国成立时,他跟爱国华侨一样欢欣雀跃。国庆一周年纪念,他写了十二首诗登于校刊上。1952年9月,他满怀建设新中国的壮志,携带妻子一行六人回国。送行时,爱国华侨杨逢年说:“你要回去这正是时候,我有五亿元(折合人民币50000元)就托你去用在祖国的社会事业上”。一星期后,他携带眷属踏上祖国的大地,回到故乡——晋江县马平西坑村。他带回海外赤子拳拳爱国之心,带回印尼爱国华侨关怀祖国建设的深情厚意。 分担母亲忧虑 竭力为祖国育才 1953年初,新中国建设在起步。但百废俱兴,故教育投资不足。时铁垣已安排在泉州中学任教。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即写信给印尼华侨杨逢年先生,建议将那笔款用于兴办教育。杨先生立即汇来人民币五万元存入银行作为教育基金。是年秋季,泉州市在统一招生之后,仍有许多小学毕业生未得升入中学,而以侨属子女居多。这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铁垣与杨先生的侄婿颜汉江商议,决定将教育基金的利息用于办学。在征求泉州市教育局、侨务科同意之后,由吕敦村、王济弱、赵祖培、黄焕然诸杰出的爱国归侨共同努力,筹办了“泉州华侨补习学校”。向新隅小学暂借教室四间,办了三个预备班和一个初中班,学生计二百余人。吕敦村任董事长,林铁垣任副董事长。他负责与杨逢年先生联系,以取得杨先生对办学的进一步支持。1954年报名求学的人增多,即移到小山小学旧址,增设两个班,招收初中毕业考不上高中的学生入学。易名为“泉州华侨中级文化学校”。 据当时调查,侨属子女未能升入中学的颇多,兴办华侨中学是侨属的殷切期望。小山小学校舍小,承担不了办中学的任务。市政府有关部门认为“如能自建校舍,即可承认为正规的华侨中学”。校董会即作了筹划,有的选定校址,有的作出基建规划,有的负责筹集资金。铁垣写信给杨逢年先生,提出三个方案供选择:(一)以陈嘉庚先生为榜样,独资办学;(二)由杨先生牵头在印尼找华侨合办;(三)由校董会向爱国华侨劝募。杨先生因经济力量不足,选定第三方案。但由于第一、二期工程急需用款,他先后汇来人民币135600元作为基建费用。 1955年10月,第一期工程两幢平屋十间教室建成,校址在北门都督第旧址。迁入新校舍后扩大了招生。经省教育厅批准,定名为“泉州市私立华侨中学”。铁垣调入侨校任教,兼做董事会工作。1956年,根据杨先生的汇款搞了第二期工程,续建办公楼一幢,教室八间。1957年在校领导的努力下,侨校办了16个班,学生八百余人。在泉州华侨中学的带动下,晋江、惠安等县也办起侨校。 1958年1月,泉州市人民委员会赞扬归国华侨林铁垣先生“热爱人民教育事业,成绩显著”特发给奖状以资鼓励。铁垣把鼓励当鞭策,继续为办好华侨中学孜孜不倦地贡献自己的力量。1959年,侨青中学并入华侨中学,王济弱任董事长,林铁垣、陈秋水、赵祖培任副董事长。遵照杨逢年先生的意向,董事会诸同人分头发动华侨捐资办学。铁垣也写信给海外好友。由于董事会群策群力,响应捐款的有张振通、王振墙、李启东、周彩才、黄成义等华侨。他们共捐资7.4万元,续建礼堂一座、膳厅一个、操场一个、教室八间,还有水塔浴室等附属设施。1960年,铁垣专职任董事会住校代表,他继续为侨中的配套完善而努力。1963年,积极参加筹办校庆,总结了建校10年的得失,作为进一步办好侨校的借鉴。1964年,他征得杨逢年先生同意,将50000元基金修建一幢学生宿舍。至此,侨中规模大体具备,显得完整、美观、堂皇。华侨中学创办后,华侨共捐资326000余元(不含“侨青”),经铁垣多次联系,杨逢年一人就捐资251000元。杨先生的爱国热情可佳,铁垣取信于华侨的精神也难能可贵。现在,华侨中学已发展成为泉州华侨职业中专,为四化建设培养了不少人才。桃李成行满园芳,果硕当忆建园人。 常让母亲扬眉 拼命为祖国争光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旅居海外的侨胞都扬眉吐气。在新中国诞生的鼓舞下,巨港中华学校中的爱国力量团结战斗,推动了学校改组——分部治校。赖增创任巨港中学校长,林铁垣任第一小学校长。他俩联合王玉尧、黄云峰等爱国华侨,策划在印尼为新中国争光。1950年“五·一”劳动节,印尼政府宣布与新中国建交,铁垣和爱国华侨将早已准备好的五星红旗在中华学校校本部升起,集会庆祝,发表演讲。他讲述新中国的伟大,印尼与我国建交的重大意义。当晚上街游行,敲打腰鼓,大扭秧歌,热烈动人的场面,确是旅居印尼后的破天荒。 庆祝会后,他旗帜鲜明地开展工作,对应聘教师开诚布公地说:“政治信仰自由不应强制。但我校是在印尼首先易帜升五星红旗的学校,诸位来任教必须以拥护新中国为宗旨,按‘五爱’去培养学生,使之热爱新中国。赞同者留,不赞同者自便”。就这样,爱国的教育工作者越聚越多,成立了巨港华侨学校教育工会(铁垣当选为第一任主席)。当时印尼政府害怕所谓“赤化”,最忌红色,连书皮用红色都查禁。童子军虽改为少年服务团但要戴蓝色领巾。铁垣出任第一小学校长时立即下令戴红领巾。大家都为铁垣捏一把汗’担心会惹祸,可谁也没料到,当局竟未干预。过去印尼华侨一向受束缚不自由。这种不得自由之苦,在升起五星红旗、戴上红领巾之后解除了。爱国华侨都扬眉吐气,铁垣则以身居异邦而能为祖国争光而感到自豪! 铁垣身居海外长期受歧视压抑,故深切感到:振国威、扬民族气节比自己的生命还宝贵。归国后,他强国兴邦的愿望愈强烈。在泉州任课时,他经常鼓励学生奋学成才,在建设祖国的各条战线上为国争光。在家里,他对子女严要求,勉励他们走成才的道路。结果三个儿子都有出息。老大上农业大学,老三在医科大学毕业后成为主治医生,老二则在体坛大显身手,为国争光。 儿子能为国争光是铁垣梦寐以求的夙愿。对此他倾注了全部心血。原来他爱运动,在印尼时常教老二建成打羽毛球,从小培养其爱好,奠定其基础。归国后他发现老二打羽毛球有发展前途,就精心培养。1957年,建成脱颖而出被省体工队选拔为羽毛球队员。家庭的薰陶加上专业训练,建成技术炉火纯青,1959年打败上海健将施宁安。1963年在“新兴力量运动会”上,建成与吴俊合作获羽毛球男子双打亚军。1965年,我国羽毛球队出访北欧,建成与球友合力拼搏,全队以34比0获全胜,威震欧洲。胜利归来时,受贺龙副总理的亲切接见。1973年建成被国家队借用,主管女队训练,培养了一批新秀。1977年,他以国家级教练身份赴尼日利亚任援外教练,圆满地完成任务。从印尼到北欧到非洲,建成多次为国争光。 第二代名扬国外之后,铁垣着眼于培养第三代。他鼓励孙女晓明步其伯父的脚步也在羽坛显身手。1985年晓明刚满12岁就被输送到福建省体校学习。越年转入省体工队培训。1987年秋果然出成果,晓明参加全国少年级女子羽毛球大赛,名列前茅。捷报传来时,恰逢铁垣翁“八五”寿庆,贺客即席填词祝贺:“孟冬庆寿乔迁时,来宾赋贺诗。羽坛新秀显英姿,晓明捷报驰。伯称雄,姪第一,双魁举世奇。竟然是九牧家声,古今毓秀齐”。 宴会上,有人称赞铁垣为羽毛球世家,这并不过誉。他的次子建成现为国家级教练,近年因培养后起之秀成绩显著,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并获得国家荣誉奖章、国际羽联贡献奖。其孙女晓明在16岁时已两次出国参加友谊赛,现已参加国家队集训。“雏凤清于老凤声”,创优异成绩为国争光,指日可待。 铁垣先生归国后参加中国致公党,主动与海外华侨联系,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在团结海外华侨方面做得很出色,成为致公党的先进分子。1960年3月,他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各民主党派工作经验交流会。同年8月赴北京出席各民主党派中央全会扩大会议,受到毛主席和中央首长的亲切接见并留影纪念。1980年1月他出席致公党福建第一次代表大会。1980年至1984年,连年出席泉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参政议政,为泉州市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进入晚年他写下两句名言自勉:“勿因老朽愁难用,至死应为促进人”。 铁垣先生堪称归侨楷模。他向往新中国,毅然从海外归来,为祖国建设,为发展教育事业,为育才兴邦而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