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改革开放以来南安教育事迹撷英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南安县党政把教育列入振兴南安的战略目标,加强领导,群策群力,知难而进,敢于投资,锐意创新,改变了以前那种“马鞍形”的状况,开拓了稳步发展的新局面,使这片教育园地开放出“时来景色倍光新”的气象。胜事繁多,撷英如次: 一、锐意开拓 谱写新篇 至1991年,全县这片教育园地已开放绚烂的新花,荣得省市的赞赏。幼儿教育在1989年就被评为“福建省幼儿教育先进县”;同年,被评为“普教系统电化教育工作先进县”;1990年被评为“福建省扫除文盲先进县”;同年,电教被评为“省电教综合实验县”(全省四个县之一),荣获“省教育仪器先进县”光荣称号。普教工作全县22个乡镇都宣布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为泉州市率先全面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县,受到市政府的专电祝贺。初级中等义务教育,有溪美、英都、梅山、诗山、官桥、水头等6镇宣布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受到省教委的表扬,称赞“南安县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为泉州市义务教育挑了大梁,作了贡献”,在1987年,创办《南安教育》报,为泉州市第一家县级教育机关正式报刊;1988年,成立“南安县教育学会”,为泉州市第一家教育学术研究的群众组织,培养一支勇于探索教育改革的理论骨干,不少论文在省市以上刊物发表。这些都是南安教育史上的新篇。 二、步上新阶 时代足迹 至1991年,全县各级各类教育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县设有教育中心,在局党政领导下,起了指挥教育改革导向的枢纽。其中有成人教育中心一所,以22个乡镇文化技术学校为主体,形成县、乡、镇、村文化技术教育网络。有省电大南安工作站、有自学考试办公室,有少体校一所,福建省南安师范学校一所;遍布全县各地各级各类教育有:幼儿园359个(所),在园幼儿32858人,比1980年只有公办2园增加357园民办园,这是贯彻幼教、成教、普教“三教一齐抓”发展起来的,诗山、梅山、金淘、官桥、洪梅等5个镇实现村村办幼儿园;普教完小达438校,比1980年357校增加81校,大的行政村有2所完小校,彻底改变了边远山区偏僻村落学生“入学难”的状况。在校生153933人,各校实现无危房,学校有足够教室供学生上课,人人有课桌椅,这种“一无两有”的良好条件,大大改变以前利用祠堂,租民房上课的状况。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这“四率”在1986年达到省颁一类地区标准,继而稳步提高,1991年入学率达99.67%,巩固率99.33%,升学率达80%以上;普通中等教育的发展更为迅速,中学达56校(初中38校、完中15校,职业中学3校,有6校兼设职业班),比1980年25校增加一倍多,尤其职业中学,是在1981年贯彻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的,中学在校生共计44471人,比1980-42-83人增加2288人。1991年,中小学幼教公、民办教师计12275人(幼教986人;小教7544人,比1980年6165人增加1389人;中教3735人,比1980年2651人增加1084人)。被称为“万人教师队伍”。 三、春华秋实 硕果芬芳 南安素有“文化发达,人文荟萃,代出人才”之誉。自1980年至1991年这12年间,考入大中专院校达10189人(大专4561人,中专5628人),尤其从1988年至1991年考入大中专连续突破“千人大关”的荣誉,业为城乡培养输送12万多人高、初中毕业生,大大提高广大青年的文化素质。在办学方面,根据上级规定办学目标,经市验收,南安一中和国光中学两校达到二级标准,侨光中学达三级标准,占全市定级达标校数75%。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两史一情”教育和“反和平演变”教育,不断提高青少年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认识,在1991年,全县中小学生为支援灾区人民抗灾,捐献人民币14.2万元,粮票4.5万斤;开展“学雷锋,学赖宁活动”,金淘斗南中心小学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罗东荷心小学五(1)中队被评为“学赖宁、做党的好孩子活动中队”,学生陈若琳、陈惠云、洪梅香等获得“赖宁奖章”。在体育教学中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南安达标率居全市第一,连续五年被评为“福建省学校体育达标先进县”。同时,有15所中小学被评为“福建省达标先进单位”。在1991年,中小学生参加市体育比赛,获团体金牌3枚,个人金牌40枚,银牌30枚,铜牌24枚。成人教育在1990年被评为省扫除文盲先进县的基础上步上新阶,全年脱盲1143人,完成任务107.3%,参加各类文技校实用技术培训11375人,提高参训者的科普知识,为发展经济发挥应有作用。 四、发挥优势 显示特色 南安是著名侨乡,旅外赤子身居异国,心系故园,慷慨捐资兴办桑梓教育事业,蔚成传统。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空前盛况,使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有80%得到侨助,省市人民政府规定凡捐资50万元以上者,30万元以上者和20万元以上者分别授予金质、银质、铜质奖章,自1985年至1989年颁奖先后三期,荣获金质奖章85枚,银质奖章43枚,铜质奖章117枚。除此,还以个人独资、社团集资,夫妇、兄弟合资等义举,设立“奖教奖学基金会”,至1991年达97个基金会,固定基金24734000元,年增值额250万元,用于奖50多万元,奖学90多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90多万元。这是使全县教育长盛不衰的大计,这充分显示侨区为振兴教育的经济优势和特色。旅外赤子这种为桑梓教育而赤诚奉献,利国利民的义举,青史流芳。 五、群策群力 大张新风 南安广大干部群众素有振兴教育之志,集资办学的胜事不胜枚举,仅以1991年多渠道集资(含征收教育附加费)就达810多万元一例,足见一斑。这笔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建设和添置设备日趋完善,同时,提高民办教师的经济补贴标准。充分体现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实际行动,这股新风正处在兴之起势’展望前景,令人讴歌。 除了广大干部群众集资办教育外,学校师生搞勤工俭学活动,这一优良传统也值得称颂。至1991年,全县校办厂达48家,学农基地411亩,全年勤工俭学总产值达2000万元,纯利润293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61万元。这一活动,获得省市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