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与学术研究分属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一个人很难同时在两方面都达到过人的成绩。家兄李亦园不是诗人,而是知名人类学家,在学术上研究领域宽广,且多所建树,著作等身,有专书20多种、论文170多篇。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学术上的攻城掠地,对诗歌的艺术园地自然就很少涉足,并引以为憾。其实,李亦园并非缺乏诗意灵感,偶而为之,即以真诚深情感人。兹择数首诗作加以介绍。
一、乡情与亲情
1948年,一个秋风萧瑟的傍晚,17岁的李亦园在晋江古渡头,拜别依依送行的家母林朝素,前往台湾大学就读。原来相约一学年后回乡探望。岂料人为藩篱、海山阻隔,游子只能隔海望乡、深深思念彼岸亲爱的妈妈。于是,年青的羁人,把魂牵梦萦的亲情和乡情,化成几行清丽的诗句:
想眺望故乡的山岗,
我登上了阿里山。
只见到云海茫茫,
云海茫茫。
想寻觅故乡的小溪,
我沿着淡水河到海滨。
只隔着一片汪洋,
一片汪洋。
啊,阿里山!
我愿将你去填平大海,
让母亲见到孩子,
让孩子见到亲娘!
字里行间,浸透着舐犊之情、亲子之爱和故土之思。亲切、温馨、深沉,朴实无华而又动人心魄。短诗很快传开。中秋晚会上,女台胞配上闽南歌曲《我爱我的台湾》的曲谱加以传唱,记者未经家属同意径自在《福建日报》上发表,多位作曲家为之谱曲,有的还被省音协评为优秀创作而获奖。
二、成就与谦虚
李亦园年青时勤奋刻苦,在台湾大学依靠奖学金和代人抄抄写写,艰难地完成学业,而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台大任副教授、教授,并进入“中央研究院”任研究员兼总干事(相当秘书长)、民族研究所所长,1984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后来又获得巴黎大学、澳洲葛利斐斯大学等多所名大学的名誉研究员、荣誉博士等学位学衔。在国内则受聘为中央民族大学、国立华侨大学、山西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民族学院等高校名誉教授。然而对此,李亦园都谦虚谨慎,不事张扬。2001年,世界著名的法国巴黎大学的主校梭邦大学为表彰李亦园对推动世界汉学研究的贡献,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他为其恩师、中国老一辈著名人类学家凌纯声也曾获此学位而倍感喜悦,赋诗云:
“中研”桂冠早与闻,“梭邦”荣衔慰师恩。
悔今不肖诗书拙,“三绝”令名愧父君。
先父李根香,是旅菲著名教育家、诗人书法家和篆刻家,世称诗、书、金石“三绝”。李亦园在为获得学术殊荣而欣慰的同时,还为自己在诗书方面的不足和与先父的差距而自责自愧。
三、交流与友谊
李亦园与祖国大陆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是两岸高层学者学术交流的最早推动者。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两岸之间壁垒森严。两位大师在美国不期而遇。相同的学术地位和研究领域使他俩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深谈中共同痛感两岸文化的长期隔绝,对学术的发展危害很大。1981年,他们决意发起两岸学术交流。在他们筹划下,香港中文大学组织了两次“中国文化与现代化”世界学术研讨会。费孝通作为大陆代表团团长、李亦园作为台湾首席代表在会上作了主旨发言,开创了两岸高层学者携手合作的先例。会后,费孝通受李亦园委托,莅临泉州,寻访家兄望眼欲穿的母亲林朝素女士。面对捎来的家书,家母热泪盈眶,诗思潮涌,把40年母子相思之苦,凝聚成一首《元宵前接在台儿子家书感赋》:
乍通鸿雁慰平生,酬却白头梦里情。
一掬盈盈思母泪,几回款款唤儿声。
卅年生死倚闾痛,数字家书释得平?
何日江山归一统,离人长聚月长明。
在刺桐吟社元宵诗会上,家母林朝素书写并朗诵这首诗的情景,就是令千万观众为之动容的中央电视台电视片《血缘》中精彩的一组镜头。
随着两位大师牵头的两岸学术交流多次地进行,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90年冬,为庆祝费孝通八十寿辰而召开的“费孝通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日本东京大学举行。闭幕式上,费老向作完大会总结报告的李亦园赠送手书精裱五绝一幅,诗曰:
海峡分西东,学同谊自通。
神州多开阔,比翼邀长空。
两位大师真挚的友谊和携手遨翔在神州祖国蓝天的美好愿望跃然纸上。2001年,他们双双被推举为“中国人类学会”名誉会长,实现了“比翼遨长空”的预言,具有深刻的含义。
1989年,家母林朝素九十华诞,当时因台湾当局的种种规定,李亦园未能如愿前来祝寿。费孝通闻讯,挥毫亲赋贺诗一首:
鲤城懿德早喧阗,况复难能母子贤。
桃燕华堂筹九十,两岸春风弟三千。
神龙飞舞弦歌盛,雏凤新声教译传。
故国车书期一统,萱帏祝嘏喜联翩。
李亦园十分热心两岸文化交流,1989年以来已先后45次回国探亲、访问和讲学,并牵头推动闽台多次学术研究的合作项目,自1994年起,曾五次返国内参加北京大学举办的“高级社会人类学研习班”,作授课演讲。1999年,他又率领由11位学者组成的台湾教授代表团前来参加“海峡两岸‘泉州学’学术研讨会”,而对于来自故乡泉州的各种赴台交流团组,他都热情接待。1998年中秋,由我任团长的以泉州诗人为首的20多人组成的代表团,应邀赴台参加“两岸诗学交流研讨会”。李亦园亲往机场迎接,并拨冗为研讨会作总评。他认为两岸诗学交流对宏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实现和平统一有深刻意义,赋诗一首:
修禊仲秋远客临,正声雅韵尽乡音。
弘扬诗教文风盛,两岸交流寓意深。
诗不事雕饰,却表达作者对两岸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和平统一大业的深深期待。
四、感慨与愿望
先父李根香,自1926年南渡菲律宾,去国离家凡36载,日以诗书自娱,颇有诗名,常抒发海外游子的乡关之思:
江城日日咽悲笳,更值春来苦忆家。
一树刺桐红似火,窗前偏着故园花。
家兄李亦园少时在泉州家中,深受先父薰陶,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在台几十年,一直魂系故园。1984年,我们母子三人在香港首次见面,我与家母按家兄意愿,带去用红绸布包裹的一抔故园泥土,家兄跪接,三人相拥而泣,场面极其感人。1990年,李亦园亲往菲律宾捧回先父骨灰,归葬故里赐恩山麓,实现了父亲临终“魂归故园”的愿望。
2001年,李亦园过度劳累,心肌梗塞,需进行心脏“搭桥”的大手术。成功与否,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这生死参半的关头,李亦园不禁想起,曾将父亲归骸故土,自己却留身台岛,联想起父亲当年的愿望,不胜感慨,于术前写下感人肺腑的诗句,寄赠在大陆的我:
捧回故土老亲骸,却滞己身在蓬莱。
华夏他年终一统,切望魂兮归乡来。
李亦园在家书中自谦是“不成诗的诗”。诚然,诗确有不合格律之处。但是诗贵真情。此诗家国至情,真挚深沉,震撼人心,颇有放翁《示儿》遗意。我深受感动,虽多年沉疴,亦跃起命笔,聊和一律,予以宽慰:
甘年顽痼一躯骸,情系连枝滞蓬莱。
华国文章惊海宇,感人德望冷书斋。
声蜚瀛岛翰林院,心念泉城孝友街。
一统车书终有日,且宽伤世感时怀。
(注:孝友街为吾家泉州故里)
海峡两岸,棠棣连枝,诗章唱和,情深意切,不亦足以一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