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纺织品与永春人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永春是福建省内陆山区县,过去由于田少人多,谋生艰难,不少人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到海外创业发展,以至如今海外人口比县内人口还要多。 永春人勤劳俭朴善贾,稍有积蓄,就想做小生意,纺织品是人们日常必需品,而且经营此行业所需资金不多。故在海外,卖布是多数永春人的传统行业。从菲律宾、新加坡、马亚西亚到越南、香港、台湾,永春卖布郎足迹遍布东南亚各地;从零售到批发,从布贩、股东做到布庄老板、董事长,从小做起,生意越做越大。当年的永春卖布人,肩扛布匹沿街叫卖,一根长黑木尺和剪刀是随身“行李”;或由夫妻老婆店做起,小本生意,逐步发展,滚雪球,愈做愈大。如今,很多永春卖布人都成为代理或批发商,成为当地纺织品行业的佼佼者;同时,又有很多永春卖布人从布行做起,后来转入房地产、轻工、建筑等行业,成为当地炙手可热的商界闻人。因为经营人数之多,地区之广,故在海外有了流传最久最广一名俗语“无永不成市”,说的是永春人在商场上经营有方,更说明了永春人在纺织行业占有一定地位。例如,过去新加坡的牛廊巷布业市场,布贩布庄大部分是永春人,马来西亚的吉隆坡、芙蓉、吧生等重要市场的布商及菲律宾的岷里拉、越南堤岸的许多布厂厂主不少是永春人。如今,新加坡永春会馆、菲律宾永春同乡会、香港永春同乡会的不少当家人都是布业世家,或是从布行做起,发展起来的实业家。 香港的纺织行业在五十年代初期,永春人经营者几乎等于零。当时,仅有东南亚的个别永春布商委托香港亲友代购、代运的小额业务而已,梁清辉、林孝首就是其中之一。因市况不景,难以维持,本想回乡,另谋出路。直至1957年梁清辉往印尼邀得乡亲陈新民、陈超群、张献其投资重组新中行,店设西环乍畏街专营国产丝绸及混纺、棉布等。成为永春人在香港纺织业的始祖。 香港还有一位永春同乡周公甫,他是香港福建同乡会理事长,华丰国货公司的董事长。他自创华隆行、华富行,华隆行主营罐头兼营混纺、呢绒等业务(六十年代专营罐头),颇富盛名。1958年,他与新中行在首届广州秋季交易会上,甚受国家外贸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五六十年代香港纺织品市场日本货是占绝对多数,国产纺织品还比台湾少,品种数量、质量也比较差。经销商在政治上又受到港英当局的歧视、阻挠、排挤。因此,国货的推销工作,实在很困难。但在有关当局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团结合作和艰苦奋斗,国产纺织品在香港市场站稳脚跟,逐步发展,八十年代成为最大输入国。 新中行总经理林孝首已是八十四岁高龄,还是神采奕奕,他介绍了一些当时的经营情况,以供参考。为了帮助提高国产布的质量,他经常将外国新产品的样板、有关资料和市场上适销的花色品种,提供给有关领导,加以研究、改进,逐渐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增加了花色品种,增强了消费者对国产布的信心。他说,商场如战场,你不认真对待,多想办法,是难以取胜的。他举例说,国产雨伞布与日产雨伞布,质量、价格都差不多,但用户用惯日货,就不用国货。他则采用削价办法来取胜。雨伞布每码成本2.05元,他把雨伞布减为每码1.95元大量推销,深受用户欢迎,但自己也暂时亏损。而第二年,日货少进口,国货由于占了市场,价格自然逐渐提升。当时,有人向有关领导反映,说林孝首不懂做生意,做蚀本生意。在交易会上,某领导问林:“这是怎么一回事?”林回答说:“吃小亏,占大便宜。现在日本货不进来,国产布价格逐渐提升,哪不是又赚回来了吗?”某领导听后拍手称好。林又介绍说,国内生产发展了,货源多了,得再想办法闯开西方对我经济封销。某领导又问他,有什么门路?新中行就积极寻找东南亚客户(当时还没有贸易关系),并介绍与之产生贸易关系,以代办抽佣办法(每笔生意收取佣金),为国家推销产品,做出贡献,这种做法,也持续多年。 新中行经过数年的努力,业务有了较大进展,资金也翻了几翻。鉴于国产纺织品不论从质量和数量,都在不断前进;也看到深水埗区市场大、范围广,纺织品大有发展前途。因此,于1963年先在深水埗设立分行。1966年有新中行股东以梁清辉为主,开办新棉有限公司,聘颜彬声为经理。1967年又以梁清辉、梁良斗及颜彬声集资创办联诚棉业有限公司。同时,新中行股东张献其及张石麟等筹创东峰绸布有限公司。稍后,林孝首为主新组新光疋头有限公司。接着有陈新民父子创办国华呢绒有限公司;还有林孝首等开设新风服装有限公司;七十年代新中行荣迁深水埗,他们都是国产纺织品经销商。至此深水埗已成为香港国产纺织品集散地。 七十年代以来,永春人移民来港日渐增多,其中有相当部分人士,因亲朋戚友关系而在布行打工。至七十年末,有颜彬声、颜金炜创办亿裕有限公司;有陈成顺、陈章森、陈章棋新开张达成、达丰等公司;有陈开淮父子新设棋联有限公司;林孝首家族开设兴林,陈少煌的宏达,陈墩厚的永峰,陈敏生的永高,张忠超的建隆,郑金梓的东兴等等。 八十年代,祖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各行各业,竞相走出国门,开拓业务,有的来港设点,有的把货物直接运港,以致水货冲激市场,传统的经销体制受到严重冲击,经销商业务逐渐转淡,各布行家的小股东或有积蓄的打工仔纷纷退出而自找门路,或独资或以合营形式出来开业。十多年来,先后成立商号有:启亨、建峰、星光、瑞发、精培、南光、庆鸿、永福行、荣华、兆丰、达兴、世港、锦安、旺能、港龙、怡东、宝升、裕达、顺发行、远东、耀达、溢丰、源兴、荣德、恒昌、怡辉、宏辉、裕发、裕昌、永顺、辉阳、金冠、亿丰、达荣、国丰、雄顺、福山、怡兴、胜锋、荣生、东美、顺昌、福泉、棋烽、顺风、奇峰、兴利、瑞成、龙升、荣生、鸿裕行、波记、扬宝、恒安、昌裕、金兴、源生、永祥、捷发、荣德、荣丰、俊威、顺隆、德明、广兴、兴麟、新峰、协兴、信辉、裕兴、星威、新新、明辉、溢利宝、雄达、美信、东堂、怡丰、祥华、瑞行、扬发、明发、兴成等等,大大小小,地下楼上达一百五十余家,极盛一时,香港国产纺织品行业,可以说:“永春人执纺织界之牛耳”。 谈到布与永春人,现任香港永春同乡会永远荣誉会长、第一届香港永春同乡会理事长颜彬声及其儿子、第五届香港永春同乡会理事长颜金炜都是典型的永春卖布人,一个布业世家。1940年,年仅21岁的颜彬声就在上海经营布匹的鸿荣行当店员,开始与布业结缘。他卖力苦干,刻心领会卖布的活计;以走南闯北的商旅经历,奠定了后来几十年经营纺织品生意的基础。1966年,他与梁清辉、黄友义等合股创办新棉有限公司,当时以梁清辉为主;尔后出任香港新棉有限公司董事经理。1975年,在新棉有限公司的基础上,扩建联诚棉业有限公司并兼任董事经理。1978年,出任联诚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1980年,在联诚棉业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又筹建亿裕有限公司,专门经销国产亚麻、苧麻、纯麻等。现在,作为联诚、亿裕业主,在香港布界的声望日益宏达;除了布业以外,他们父子二人在国内外经营的各类商业机构达30多家,包括筹创香港联华电影有限公司,与河南省开封市文化局合拍影片《少林弟子》,继而又筹创香港惠基影片公司,在山东拍摄故事片《浪子燕青》,这两部影片至今仍在国内外上映。 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冲破西方经济封销,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香港逐渐失去了中介优势和窗口作用,加上制衣行业大举北迁,布业生意影响至巨,尤其是受到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冲击,纺织业受害匪浅,经销商相继结业或紧缩业务,整个行业处境维艰。 香港永春同乡会永远荣誉会长、第一届香港永春同乡会理事长颜彬声(前左三)及其儿子、第五届香港永春同乡会理事长颜金炜(前左五)都是典型的永春卖布人,一个布业世家。作为联诚、亿裕业主,在香港布界名闻遐迩。图为1997年,颜氏一家在香港宴请永春县人民政府县长洪泽生(前左二)、香港永春同乡会副理事长郑清治(前左一)。 (插图作者:(郑流年 摄影)) 进入90年代乃至新千年,永春卖布人又有了新的突飞猛进,多元化发展。香港环球制帽有限公司为全球首家上市制帽商,董事长颜纯炯成了名符其实的“制帽大王”。其妹妹颜宝铃荣膺“二○○一年度香港杰出青年工业家奖”,图为颜纯炯先生在金边投资1200万美元创办了环球服装(柬埔寨)有限公司),拥有30万平方米的一流厂房,聘用2500多名员工,一流IT品质管理的针织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