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中缅友好 源远流长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 缅甸西北部连接“世界屋脊”的中国青藏高原,东北与中国的云南省为邻,全世界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一系列的东北——西南方向的互相平衡的山岭,西南方向最后在缅甸境内汇合的阿拉干山,直到缅甸极西南端的涅格赖斯角,然后没入海中。缅甸最重要的河流——伊洛瓦底江(LR RAWADAY),发源于中国的昌都地区,自北向南流,纵贯缅甸中部,经仰光,最后注入印度洋的马打万湾,全长约2400公里。因此,中缅两国,是个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有着2000多公里的共同边境,而且有着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1957-12-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副总理陈毅曾写一首很著名的《赠缅甸友人》诗: 我住江之头, 君住江之尾。 彼此情无限, 共饮一江水。 我吸江上流, 君喝川下水。 川流永不息, 彼此共甘美。 彼此为近邻, 友谊共积累。 不老如青山, 不断似流水。 彼此地相连, 依山复靠水。 反帝得自由, 和平同一轨。 彼此是胞波, 语言多同汇。 团结而互助, 和平力量伟。 临水叹浩淼, 登山歌石磊。 山山皆北向, 条条南流水。 历史悠久的中缅友好 缅甸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中缅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非常悠久。如《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日,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日,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 徐闻、合浦在今广东省的雷州半岛;都元国,即今越南南沂;邑卢没国,即今泰国的华富里;谌离国,系暹罗湾头的佛统;夫甘都卢国,就是缅甸的蒲甘。 三国、魏晋时代称缅甸为“骠国”,并非常清楚地记载骠国在云南永昌西南三千里,其国“君臣父子长幼有序”。 九世纪初年,缅甸徒都蒲甘,故宋代即以蒲甘名其国。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二蒲甘条记载:“蒲甘国自大理国(今我国云南)五程至其国。” 英国殖民者从十七世纪起开始对缅甸发动三次的侵略战争,于1885年占领缅甸,并于翌年宣布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日本投降后,再次归英国统治。经过缅甸人民长期艰苦的斗争,才于1948年1月4日宣布独立。1950年6月8日,缅甸联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中缅两国友好的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中缅两国建交后,曾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周恩来总理生前曾九次访问过缅甸。先后到缅甸访问的,还有刘少奇、陈毅、贺龙、聂荣臻、宋庆龄、李先念、邓小平、李鹏、邓颖超、李瑞环、胡锦涛……等许多中国领导人。缅甸联邦的领导人也曾多次访问中国。今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再次到缅甸访问,必将把中缅两国的友好关系,推向新的阶段。 “胞波”情谊的华侨华人 华侨移居缅甸的历史非常悠久。早期到缅甸的华侨,多数从陆路进入,即自云南边境进入缅北,再到缅中或其他地方。宋、元、明时代,海上交通发达,福建、广东等省沿海一些移民才陆续从海上乘船而来,多数居住在缅甸南部。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绝大多数是从水路乘船航行至缅甸的。 1956年3月有个调查材料,按缅甸华侨、华人的祖籍地及其在缅甸的地区分别统计如下: 1、瓦城(曼德勒)以下及缅甸伊江三角洲地区:福建人55%,广东人35%,云南人6%,其他4%。 2、瓦城以上地区,也就是说在缅北;福建人35%,广东人30%,云南人25%,其他10%。 3、掸邦及边沿地区:福建人10%,广东人20%,云南人60%,其他10%。 华侨、华人具有勤劳、耐苦、诚实、俭朴的优良传统,而且富有勇敢,敢于冒险、敢于拼搏的精神。他们到缅甸后,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披星戴月,披荆斩棘,胼手胝足,筚路篮缕,或开荒种粮,或饲养家禽家畜,或上山伐林、开矿,或当小商小贩,或办厂、开店,终于把一片片荒芜之地建设为良田、菜园、茶果园;在一些村落建立了大米加工厂、木材加工厂、小商店或菜市场,逐渐形成了集镇或城市。他们的辛勤劳动,既为自己找到了谋生和立足之地,也对缅甸的开发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还与缅甸人民同甘共苦,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亲如一家。因此,缅甸人民亲切地称华侨华人是“胞波”,这是一句缅语,意思是亲兄弟。 2000年12月至2001年1月,我们应缅甸福建同乡总会的邀请,前往缅甸访问,在仰光市西北郊区的高解地区,看到一座中国式的寺庙——福山寺(清咸丰十一年即1861年奠基,清光绪元年即1875年建成),寺中供奉的主神是安溪县清水岩的清水祖师,我们感到奇怪,该寺敬奉的主神为什么是清水祖师呢?经了解才知道清朝咸丰、同治和光绪年间,高解地区有许多安溪县的华侨在那里种菜,因此供奉家乡的神祗——清水祖师作为该寺的主神,并一直沿习至今。 现在,居住在缅甸的华侨、华人近百万人,祖籍福建的约占40%,而祖籍福建的华侨、华人中,泉州籍约占80%,其分布地区以缅甸首都仰光为最多,其次是曼德勒(瓦城)、勃生、丹老、毛淡棉、兴实塔、密支那、腊戍、卑谬、勃固、毛吁篾等地。 现在,居住在缅甸的华侨华人已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绝大多数加入了缅甸国籍,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成为缅甸的公民。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时代,他们又发挥了自身的有利条件,积极推动中缅两国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促进中缅两国的友好,起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人才济济的泉州乡亲 目前,祖籍泉州的缅甸华侨华人约有30多万人,其中以南安市、晋江市、安溪县和惠安县为最多,比较少的永春县也有2万左右人。乡亲们的姓氏以黄、林、陈居多。南安、晋江(包括石狮市和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和清濛开发区)、安溪、惠安等县都建立同乡会(或公会、会馆),永春县现在也在积极筹建中。 泉州乡亲不仅在缅甸商场上经营很出色,而且人才很多,许多乡亲在缅甸全国性的社团中担任重要职务,如: 缅甸华商商会,前身缅甸中华商务总会、缅甸中华总商会,创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9),是缅甸华侨华人工商企业界的最高机构,也是缅华社会历史悠久和最有影响力的社团之一。惠安县乡亲杨老清、林成隆和南安乡亲雷碧书都曾担任过该会会长,现任缅甸商会理事长黄其德,祖籍惠安县东园镇。 缅华慈善会,原名叫“缅甸华侨救灾总会”,建立于抗日战争的1937年7月29日,其任务是统一领导缅甸华侨捐款捐物,积极支持祖国的抗日战争,并取得很大的成绩。抗日战争胜利后,乃转变为慈善福利团体,1982年更名为“缅华慈善会”,不论华侨华人或缅甸当地人民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或贫困者,均积极伸出援助之手,进行救灾、救济等福利工作,颇得华侨、华人和缅甸当地人的好评。该会设委员制,惠安乡亲林成隆、南安乡亲潘兆民,同安(当时尚属泉州市辖)乡亲陈占梅、陈福顺都担任过该会的主任委员,现任缅华慈善会主任委员是许文亭,祖籍晋江市安海镇。 缅甸福建同乡总会,创立于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初名“福建公会”、后改“福建同乡会”,现为今名。它是缅甸闽籍华侨华人的全国性地缘社团,其宗旨是联络乡亲感情,加强同籍乡亲团结,襄助社会公益福利事业。该会现有三山、厦门、龙岩、永靖、海澄、永定、长乐、南安、晋江、惠安、同安、安溪等12个同乡社团和“九龙”(林姓)、“陇西”(李姓)、“龙山”(曾、丘二胜)、“芦山(苏姓)、“太原”(王姓)、“江夏”(黄姓)、“敦亲”(吕、高、卢、许、纪五姓)、“洛阳(柯、蔡二姓)、“高阳”(许姓)、“颖川”(陈姓)、“延陵”(吴姓)、“宝树(谢姓)、“汾阳”(郭姓)、“清河”(张、廖、简、颜四姓)等35个宗亲社团,共47个团体会员。在曼德勒、勃生等地也设有福建同乡会,接受缅甸福建同乡总会指导。 缅甸福建同乡总会现任理事长吕振膑,祖籍南安市水头镇,副理事长有祖籍惠安的黄其德、庄福源,祖籍晋江的洪我占、许文亭,祖籍永定的江清亮、陈权曾,祖籍龙岩的赖松生,祖籍同安的杜子明,祖籍福州的张文钦,祖籍南安的戴良德、林孙权(祖籍地未详)。 缅甸福建同乡总会过去长期在缅甸仰光的“庆福宫”(又名“福建观光亭”)内办公,1999年秋,理事长吕振膑发动筹资,在仰光市芝奥坦110号购买一座四层楼房作为新会所并进行大规模装修。 2001年1月1日,缅甸福建同乡总会隆重庆祝该会创建140周年暨新会所落成典礼,缅甸联邦政府第4号人物、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第二秘书、陆军参谋长丁吴中将和十几位正副部长、中国驻缅甸大使梁栋等许多嘉宾都前来祝贺,盛况空前。泉州市前往祝贺的有以林荣取为团长的代表团,泉州市侨联和晋江市、南安市、安溪县、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侨联和有关部门也派代表前往祝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于1957年5月中旬亲切接见来华访问的缅甸联邦总统苏瑞泰(右起第二排第三人)及夫人。同时接见随行的安溪籍华侨张树根(后排右起第三人)及其家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副总理贺龙于1957年5月,在北京接见缅甸政府友好访问团。旅缅华侨张树根及其家人同时受接见(后排左起第一人),北京市市长彭真陪同接见(二排右起第一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总理邓小平于1978年4月30日访问缅甸时,接见缅甸华侨、华人代表。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于2001-12-12日访缅期间亲切会见缅甸华裔会会长黄其德先生(前排左二,惠安籍)、吕振膑先生(前左三)、缅华慈善会主任许文亭(前排左四,晋江籍)等华侨、华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