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州旅外侨胞在家乡兴学述略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华侨在国内的捐资,绝大部分用于兴办公益事业;其中发展教育事业占有很大的比重。有些旅居海外的华侨,由于过去自己文化程度低,备受欺诈之苦,乃有切肤之痛。因此,他们在海内外,都热心于兴办教育事业。本文着重介绍泉属华侨在家乡办学的概况。 一、泉州早期的侨办学校 据有关记载,早在1901年,晋江县永宁乡华侨就创办了行实小学(现永宁中心小学);1905年南安县华侨分别在县城(时在丰州)、诗山、罗溪、英都创办了丰州、燕山、罗英、翁山四所小学;1906年永春华侨创办新智小学;1907年晋江华侨在安海创办养正小学①”;1909年南安华侨又创办诗坂、诗鳌两所小学;1911年泉州市郊树兜乡华侨创办明新学校。 在这些早期的侨办学校中,明新学校可说是较有影响的一所。先是1908年,树兜乡华侨决定把故乡原有的家塾改办为新式学堂,并集资回乡兴建校舍。1911年校舍落成,明新学校正式开校了。随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1913年改名为明新初、高两级小学。1918年经蒋报察倡议,由乡侨集资十五万银元,建立学校基金会。1922年学校增设师范科,名曰明新初级师范学校。这是泉州最早的侨办师范学校,招收了三十名学生。虽然只办了一年,毕竟为培养新式师资作了贡献,对当时的教育改革有良好的影响。明新学校从创办到1949年,虽曾三度停办,但在乡侨的支持下,很快又复校了。解放后明新小学一度改为公办,学校更有新的发展。1958年增办初级中学,定名为明新华侨中学。至1973年又增办了高中部,1981年把普通高中改为职业高中,设有电子技术等专业②。 泉州华侨最早独资办学的应推旅菲华侨吴记藿。吴记藿,南安县诗山人,他在“教育救国”思想影响下,于1909年携资回国办学,先在故乡诗山村办了诗坂、诗鳌两所学校。以后又与乡侨陈宏基等人在诗山创办了进化等学校。1919年吴记藿又独资在泉州城内创办了嘉福学校,并规定学生一概不收学费,对贫寒学生还发给一定的助学金(该校在1924年因遭受军阀的严重破坏被迫停办)。吴记藿在独资办学的同时,还先后为泉州培元中学、诗山职业学校、泉州华侨女子公学、上海南洋高级商业学校、南安洪濑怀南学校、南安码头怀德学校、水头南星中学、泉州平民学校等校,捐赠了巨款③。吴记藿是早期独资兴学的一位知名华侨。 要办好学校,必须解决师资问题。捐资兴学的侨胞有鉴及此,在兴办小学的同时,也注意创办师范学校。除前面提到的明新师范学校之外,还有1923年黄奕住创办了斗南初级师范;1924年地方人士陈仲瑾等人在旅菲华侨陈光纯的赞助下,创办了西隅初级师范;同年又有王辟尘在旅菲华侨蔡连芳、杨嘉种等人的赞助下创办了华侨初级女子师范④。三十年代又办了南安简易师范。这些师范学校的创办,培养了不少小学教师,对当时的教育革新,起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二、民国期间泉州的侨办学校 民国期间,泉属华侨在故乡兴办学校的比比皆是,其间较著名的有陈嘉庚、李光前、刘玉水、陈碧峰、傅维丹等人。 陈嘉庚(1874-1961年)先生,同安(时系泉属)人,是泉州华侨办学成绩显著,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教育家。早在1894年,陈嘉庚就在集美办惕斋学塾,这可算是他在家乡办教育的发端。1913年他捐资在家乡创办集美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他曾到闽南许多乡村和福州进行调查,了解到福建教育极端落后的情况。于是立志兴学以育才救国。又于1921年捐资八百万元,创立了厦门大学。他把办学列为兴办公益事业之首。陈嘉庚先生生前为集美、厦门等地(包括新加坡)的办学而投资共达二千万叻币(相当于银元),几乎投入了全部家产。陈嘉庚所兴办的学校,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直至高等教育。还设有为学校服务的图书馆、科学馆、美术馆、音乐馆、医院、银行、印刷厂、建筑部、教育推广部、农林试验场等机构,成为一个结构较完整、设备较齐全的教育体系。此外他还注意选派优秀青年出国留学,为国家培养高级专业人才。陈嘉庚晚年回国定居,还亲自主持厦门大学、集美学村的修建、扩建工程,使它们的规模比解放前更加宏伟。陈嘉庚始终以办教育为职志,为了办学几乎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和全部财产,真可谓毁家兴学,鞠躬尽瘁了。几十年来,他所兴办的教育事业,正在为培养人才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⑤。 李光前(1893-1967年),南安县梅山芙蓉村人。他受岳父陈嘉庚先生兴办集美学村的影响,也立志要把自己的故乡办成一个新的学村。1939年初,李光前独资在芙蓉先创办了国专小学,相继设有山美、榕溪、董山、金淘四个分校,学生数达三百多人。为了扩大家乡的教育事业,1943年又创办了国光中学。由于当时正处在侨汇中断的非常时期,学校规模得不到发展。抗战胜利后,他所办的中、小学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解放后,他更筹足了雄厚的资金,在地方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于1952年着手扩建国光中学。至1954年,在方圆五百多亩的山坡上,建了楼房、平屋共二十五座,总建筑面积达五万多平方米,校园分为教学区和生活区两大部分,并且有一个可容纳六千名观众的体育场;同时还扩建了国专小学和国专幼儿园。国光中学设有科学楼,有理化、生物等实验仪器、实验模型、标本和挂图等数万件;图书楼有五万多册藏书;校园内还有水力发电站、抽水机站、广播站、地理园、植物园等;学校还设有医务室(以后扩充为国专医院);同时还建了一座国专影剧院,以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经过李光前十多年的努力,至1956年,芙蓉村已建成一个从幼儿园到中学,从医院到影剧院的完善的教育文化卫生系统,总建筑面积达七万多平方米,建筑费和学校经费的总投资共五百多万元——1979年学校又附设了大学专科五个班级,学生除来自南安、晋江、泉州等县(市)外,还有从海外回国升学的侨生。李光前对办学及其他公益事业一贯慷慨捐输,出手动辄十万、百万。为了能持之以恒,他在1952年筹足巨资,设立“李氏基金委员会”,以保证长期支持已兴办的各项公益事业的经费。直至现在“李氏基金会”仍在对社会公益事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⑥。 李光前在办好家乡教育事业的同时,还捐助了我省几所学校的建设:1951年他筹资六百多万元港币,修复并扩建了厦门大学部分校舍,包括建南大礼堂、图书馆(成智楼)、生物馆(成义楼)、化学楼(南光楼)、物理楼(南安楼)、厦大医院(成伟楼),又有作为师生宿舍的芙蓉楼、丰庭楼、国光楼共十座;还有游泳池、饭厅和一个可容纳二万观众的上弦体育场。建筑总面积近六万平方米,使厦门大学更加壮观。1952年,他又与陈嘉庚、陈六使先生先后捐资二百八十万元港币,修建了被轰炸的集美校舍,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1961年陈嘉庚先生逝世后,为了宣扬这位在国内外深有影响的爱国教育家的光辉业绩,李光前于1962年决定捐资三百万人民币,在泉州华侨大学建“陈嘉庚先生纪念堂”,以纪念这位被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侨领。 刘玉水(1895-1973年),惠安县东岭乡刘厝村人。早年随父就居集美,是集美中学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后到新加坡,被校主陈嘉庚派至泰国在谦益公司(属陈嘉庚公司)业务部门任职,不久就被提拔为经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在马来亚槟榔屿创建大成橡胶公司,兼设大成橡胶熏制厂。由于他善于经营,成为著名的实业家。他一贯爱国爱乡。抗战期间,他毅然担起南侨筹赈总会槟城分会的重任,为侨界所敬重。他就学于集美,又长期追随陈嘉庚先生,深受陈老毁家兴学义举之影响,当他还在陈嘉庚公司任职时,就将本村的私塾改办为学校,命名“荷山学校”,以自己工资收入独力维持学校的经费。后来他在事业上有了成就,对滨城的华侨教育也尽心扶持,除独资创办北马集友小学(后改名小刘村小学)外,还担任槟城钟灵中学、福建女子中学、丽泽小学等侨校的董事会负责人之一。1954年他大力支持陈六使创办新加坡南洋大学。当1963年南洋大学经费拮据时,他毅然出任南大董事长,与新加坡当局反复谈判并获得支持,使南洋大学能屹然续办。 刘玉水一向关怀桑锌,立志要把荷山学校扩办为从小学到中学的学府。他曾立下誓言:“荷校不成,至死不休”。1946年他独资兴建荷山小学校舍。1950年他又独资创办了荷山中学。为了保证荷山中学的生源,从1952年起,他先后在附近各村兴建了净峰、延寿、湖坝头、东岭、潘湖、西埔等六所小学,连同荷山小学共建校舍总面积九千多平方米。荷山中学校舍从1950年开始兴办至1965年,已完成各种教学和生活所需的建筑物,总面积近九千平方米,有可容纳二千二百个座位的大礼堂,有四百米跑道的运动场。学校还拥有三万多册藏书,有理化、生物仪器、标本数千件,总投资一百多万元⑦。如今的荷山中学已成为福建省重点侨校之一,为惠东一带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陈碧峰(1887-1960年),泉州西门外塔后村人。年青时逼于生计不得不变卖田地出洋谋生,长期旅居缅甸仰光。1923年他在海外经商略有所得之后,立即回乡把村中的私塾改为西山小学,并负责学校的全部经费。陈碧峰在海外看到不识字的痛苦,看到世界科学文化的飞速发展,更觉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因此,当他在仰光的商务更加兴隆之后,于1935年初捐资五千银元,作为西山小学建筑校舍和增添设备之用。一年以后,新校舍落成,村人因为他独资兴学,建议将校名改为碧峰小学,他坚持不同意说:“我办学不是为了署名”,最后乃定为碧山小学。陈碧峰办学的宗旨,从他为学校所制定的校训“读书、劳动、爱国、爱群”,可以体现出来。他认为办好学校,关键在于选择良师。他依靠泉州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如西隅师范学校校长傅文炎、教导主任林孝良等人的推举,来聘用校长和教师,并给予充分的信任。他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又能给予亲切的关怀。为了使学校能长期办下去,他于1936年汇来五万银元,存入中国银行作为学校基金⑧。此后,他源源不断地支持学校经费。他独资办学三十年,深得乡人和同侨的尊重和怀念。 泉属华侨在家乡办学的活动中,还有一些人由于自身经济力量的限制,无法独资办学;然而他们为了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而积极倡导,多方奔走,争取把学校办了起来。这些人也是值得称道的,傅维丹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 傅维丹(1906-1984年),南安县大锦田村人。青年时代就到印尼、新加坡等地奔波数十年,最初当过店员,以后自己经商,最后担任报馆经理。他一贯热爱祖国,抑恶扬善。在祖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为争取祖国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奔走呼号;新中国成立后,他关怀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傅维丹对于华侨的文化教育事业总是极力支持。早在二十年代后期,他虽然还是一个普通店员,就开始为在故乡兴办学校而多方奔走。当年大锦田附近的几个村,虽有一两所私塾,但入学的村童寥寥无几,而所学的又是一些不中用的古书,念了几年书连一封简单的家信也不会写,以致旅外乡亲难于接到家书,乡音侨情长期难得沟通。海外乡侨有感于此,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非创办学校不可;傅维丹是坚决主张及早办学,并为此付出心力最多的一个。当时大锦田等“下三乡傅”的乡侨无一殷富,虽有个别经商的,但资力也很薄弱。加以乡亲们散居印尼各地,沟通信息和筹备资金都很困难。傅维丹乃广泛联系乡亲,再三阐述家乡办学不可再缓的道理。他先在泗水埠组织建校董事会,发动乡侨按月薪认捐百分之十五至二十,为办学基金。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集资一千银元,乃派代表回乡筹备建校事宜。同时函请家乡的族长、房长,组织在乡校董会,共策其成。于是择定各村的中心点岩仔山园地为校址,动工兴建校舍。学校定名为华岩小学,聘请西隅师范校长傅文炎为名誉董事长,以指导建校和主持开学事宜。经过海内外乡亲的共同努力,校舍终于在1931年底落成,华岩小学于1932年春季正式开校招生,成为泉州新门外一带历史最悠久的一所侨办学校。 为了更好地启迪民智,培养学生的书算能力,在傅维丹的倡议下,华岩小学还增授尺牍、珠算、简易簿记等课程,以增广学生的知识面;又附办民众夜校,招收文盲、半文盲的男女青年入学;为树立妇女读书的风气,女生入学均免交学杂费;对家庭清贫的男女儿童一律优免学杂费;学校还设立学生升学奖学金,以激励有志升学的青少年;发动乡侨不断为学校购赠图书(如《儿童文库》、《小朋友文库》、《中学生文库》等)和增添教学仪器;开辟各村道路以便利学童入学;捐建篮球场、排球场以推进体育活动等等⑨。可以说,对华岩小学的兴办,傅维丹倡导操持之功,值得人们称颂。 泉州华侨在家乡捐资兴学的事例,各县都有。下面略述本世纪以来各县华侨办学的主要情况: 晋江县是华侨办学较早的县份。早在1901年,永宁就办了行实小学;1907年安海又创办了养正小学。到了民国初年,晋江华侨兴起了捐资办学的热潮:1913年华侨在石圳创办了毓德女校,以后各侨乡相继办起了淄江、围江、塘东、阳关、尊道、震灿、大仑、希信、三省、锦丰、霞英、灵水、梧山、三民、丰光、坛声、光复、爱群等二十所小学。这些侨办学校的基建费和经常费,全部由各乡华侨投资,部分学校还实行学生免费入学,有的学校还设有奖学金。据1935年晋江县政府的统计,当年全县教育经费共四十七万多元,其中由政府拨款的只有三万元,其余都出自华侨的捐赠。抗日战争胜利后,晋江还办起了凌霄、南侨两所侨办中学。到了解放前夕,晋江全县共有二百多所小学,四所中学;绝大部分是私立学校。在私立学校中,由华侨集资兴办或资助的占百分之九十。解放后,晋江的侨办学校更有新的发展,至1956年又增办了青阳华侨中学、东石侨声中学、南侨二中、金侨中学、安海侨中以及梅成、锦古、灵古、实验小学等中、小学二十多所。据1981年上半年统计,全县共有小学四百一十二所(其中有五十所附设了初中班),中学二十四所,绝大部分学校与华侨投资有关。例如龙湖乡共有小学四十所,其中有三十七所的校舍是华侨捐资兴建的。该乡龙湖亭村旅菲老华侨许先生,三次回乡考察后,决心发动乡侨集资创办一所农业机械学校。又如金井乡的二十九所小学中,现已有十二所实行学生免费入学。其应缴的学杂费全部由华侨捐资承担。再如许多侨乡中、小学校舍,近三十多年来由华侨个人或旅外校友会、同乡会等捐资修建或扩建的越来越多。从1977至1979年的三年中,晋江县华侨对家乡教育事业的捐资共达三百七十多万元,超过了整个五十年代教育捐资的总和。仅1980年四、五月间,全县海外华侨代表团回乡参加庆祝校庆、新校舍落成典礼或考察办学情况的共有十四个团。1980年12月,金井毓英校友会召开了盛况空前的大会,会后海内外校友分会为修建学校礼堂捐募了一百万元基金⑩。 南安县华侨办学,早在清末就有丰州、燕山、罗英、翁山四所小学,称为四大古校。到了民国期间,又有新的发展,特别是侨办中学。1916年,在华侨资助下创办于丰州的南安中学,是南安县第一所侨助中学。到了二十年代,南安华侨相继独资或集资创办了一些中学:如黄奕住创办斗南师范学校,后坑埔华侨创办女子职业学校,金淘千金庙华侨和地方人士创办公立南安中学,诗、淘、码华侨在码头乡创办南安公立职业学校(今成功中学),水头乡华侨创办南星中学。三十年代又兴办了诗山南安简易师范,而南安县立中学的创办也得到华侨的大力支持。四十年代则有李光前独资创办国光中学,成为南安华侨办学的一面旗帜。四十年代后期,除华侨黄奕欢在罗溪创办的罗英中学外,还有英都的南英中学、金淘的侨光中学。官桥的南星中学分校、石井的延平中学、莲华的华美中学。至此,南安各主要侨乡都有了侨办中学,大大促进了南安县中等教育的发展。南安县侨办、侨助的小学,早在二十年代就已遍及各侨乡,尤以诗、淘、码、鹏四地为最盛。如诗山社坛乡就有诗坛、培成、进化等二十三所小学。从三十年代后期直至解放前,南安侨办小学在不断发展中。抗战胜利后,晋江县一些在战时内迁的中、小学相继迁回晋江时,南安华侨继起在家乡办学形成了高潮。解放后,南安华侨除大力办好原先兴办的中小学外,又新办了一些侨校,如1956年黄怡瓶在丰州倡办南安华侨中学。榕桥中学、梅岭中学也是此后由华侨林先生、张先生等积极集资创办的。1957年诗山华侨集资创办华侨子女补习学校,1960年改办为诗山中学,1978年发展为完全中学,1981年起并设立奖学金和奖教金,以资鼓励。 永春县华侨办学始于清末,据新编《永春县志·华侨志》(初稿)记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华侨郑安邦就捐资一千银元,创办永春中学堂,同时发动乡侨集资创办永春公立两级小学(今桃城中心小学)。同年侨胞又集资在街尾创办新智小学。光绪三十四年旅马来亚颜氏宗亲会又集资创办上场、社山二所鲁国小学,并在海外购置橡胶园作校产。民国期间,永春华侨先后办起了鹏翔、南湖、养贤、文明、庆仁、启新、育英、鼎新、五堡、高阳、岵山、仙龙等三十多所小学。其中仙龙(今龙山)小学是永春县山区最早创办的侨校。1927年,上场乡郑姓华侨集资兴办南湖中学,是永春县第一所侨办中学(后因经费不足于1933年停办)。1951年秋,岵山乡华侨集资创办新星中学(今永春六中)。1954年秋,华侨和港澳同胞创办华侨子女补习学校,1957年改为永春华侨中学。1958年石鼓乡华侨创办文明中学(今永春第九中学);同年华侨李先生在城郊济川倡办和平中学。1978年夹沶乡华侨创办夹沶中学。1985年蓬莱乡华侨创办南阳中学。据统计,目前永春全县侨办或侨助的学校共有中学十三所,小学五十二所,幼儿园三所。从1949年至1985年,侨胞捐资办学总数五百五十多万元(不包括奖学金)。八十年代以来,有些侨胞还设立奖学金以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至1985年全县已有四所中学、三十八所小学设立了奖学金(其中全县性的有“郑信顺夫人奖学金”)。1985年全县有六百九十八名优秀生获奖,共发奖金八万七千余元,其中有留学生七名(各一千元),研究生二十七名(各八百元)。 安溪县华侨办学虽然起步较晚,但也有一些代表性的事例。下面根据《安溪文史资料》(1986年第一期)有关文章所记述,作概要的介绍:安溪县最早接受华侨资助的学校是蓬莱的启新小学(创办于1917年)。1922年又有曾郁乡华侨陈回义独资创办曾郁小学;同年地方人士在魁斗乡创办的普化小学,也得到海外乡侨的赞助。1927年长坑乡华侨官光厚在福春村创办崇德中学,是安溪县第一所侨办中学;同年华侨刘治国也独资在蓬莱乡创办溪美小学。1928年,官光厚又在故乡创办崇阿小学,除献新建住宅为校舍外,并捐资三十万元作为崇德中学和崇阿小学(各半)的基金;次年,又与乡侨王祝三在厦门鹭江道建了十三座三层楼房作为永久校产,提取租金补充学校经费。三十年代安溪县创办的侨校主要有:龙涓仙景村的崇文小学、尚卿陈坂洋的进来小学、蓬莱乡的案山小学(今蓬莱中心小学)等。民国期间安溪华侨办学还有一些脍炙人口的事例,如创办崇文小学的李先生1948年回国探亲时,秉承其父素志,准备在家乡创办中学,结果因地方多故而中止。1955年李先生捐资二十多万元,终于独资办起了崇文中学。1980年李先生又发动乡侨集资三十多万元,以扩建校舍和增添设备;1985年又捐资扩建崇文中学教学楼。李先生一家三代人相继捐资兴学,成为海内外乡亲盛传的佳话。又如刘先生兄弟子侄相继为创办案山小学而捐资出力,是安溪华侨办学的又一佳话。解放后,安溪一些侨办小学发展而增办了中学的有崇文、进来、曾郁、代贤等校。如今,安溪县有侨办中学七所,侨办小学十四所,由华侨资助的学校不计在内。 惠安县也是华侨办学起步较晚的县份。据新编《惠安县华侨志稿》记述,惠安最早的侨办学校,是洛阳镇屿头村旅外杨氏宗亲会于1923年创办的道南小学(后改名屿光学校)。1925年城关的螺阳中学(今惠安一中)需建校舍而资金短缺,校长康伯沧乃南渡筹募基金,旅新加坡华侨郑天元捐资一千元为首倡,各地乡侨闻风景从,共捐资达六万元,使校舍得以扩建。继道南小学之后,又有张坂乡霞美村华侨黄世美于1925年创办霞美小学,学生男女兼收并免费入学。张坂乡庄内村华侨孙庆珍于1940年独资兴建崧山小学校舍,并负担办学经费和教师工资;第二年,孙庆珍又捐资五万元兴建塘东乐安小学校舍。1946年和1950年东岭乡华侨刘玉水分别创办了荷山小学和荷山中学。1947年屿头村华侨杨金灯倡办屿光中学,并独资扩建校舍,这是惠安县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中学。1947年又有东园华侨黄泰楠发动乡侨就溪山小学校舍创办惠南中学(两年后迁往大觉山新校舍)。1954年黄泰楠回国后,亲任该校校长,致力于学校兴革事宜达二十多年。黄泰楠倡办惠南中学并亲任校长,为泉州华侨办学树一典型。1956年海外各埠惠安华侨,集资在屿头乡扩建教室十二间,创办惠安华侨子女补习学校,第二年改名惠安华侨中学;1963年和1980年,乡侨再捐资共十二万六千元,扩建了校舍,使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了。据统计,解放后(主要是1978年以后)惠安华侨捐资办学共达七百五十多万元,全县现有侨办中学五所,小学八十三所(其中五所办有附中)。1983年以来,侨办、侨助学校相继设立奖学金的,有中学三所、附中二所、小学二十四所。三年来存入银行的奖学金折合人民币共四十二万元,已发放奖学金、奖章、奖状等费用共十二万七千多元,受奖者计二千多人次。 德化县是华侨人数最少的一个县,据1983年统计,全县共有华侨二万四千多人,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可是,在德化县,华侨捐资兴学以培育人才的,也不乏其例。据徐本章《关心家乡教育事业的德化华侨》一文中记述:早在清末,就有三班乡奎斗村华侨徐宗椿,在家乡创办龙谿学校。民国初年,又有后所村华侨李捷登倡办成德小学。1925年,儒山乡徐氏华侨捐资助建儒山小学校舍和充实图书设备,为以后儒山中学的开办打下基础。1928年,三班华侨郑荆召捐资五千元,充实硕杰学校的基金。938年侨领郑荆伦等人,集资回国创办南埕华侨种植有限公司和东南公司林场的同时,还发动乡侨在家乡兴办了三高小学。1939年乡侨陈节侯回国时,曾决定筹办德化中学和坪埔小学,可惜因不堪著匪林青龙的迫害,不得不又避居国外而未能实现。1956年华侨陈宗子捐资办学,在家乡丁溪兴建校舍一座,两年后落成,正式开校招生,定名为秀湖小学。1959年东里乡华侨陈先生等人,集资在东里建了校舍,办起了东里小学。1962年连山乡华侨陈先生回国观光时,捐资为家乡的连山小学添建了新校舍一座。 泉州华侨在家乡办学,除个人独资或多人集资兴办的外,还有以同乡会或宗亲会等团体名义兴办学校的,如晋江县英林乡的华侨协助家乡办培德小学,坑边曾厝华侨协助家乡办英园小学。后来,英林乡洪姓华侨,联合组织“海外英林总会”。该会为了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于1960年筹款七万五千元,在家乡兴建英林中学。1963年海外英林总会又汇款三万五千元,在家乡兴建英林影剧院。一方面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争取经济收入以补助英林中学的经常费(11)。这类以侨团名义兴学的事例,在其他各县亦有之。 三、泉州侨办学校的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就制定了“便利侨汇,服务侨胞”的方针,大力支持和保护华侨办学的积极性。195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保护侨汇政策的命令》,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对华侨捐资办学要给予关怀、指导、帮助,并予表扬;1957年又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华侨捐资办学的规定。在党和国家的关怀支持之下,泉州华侨更积极在家乡办学,除修建、扩建原有侨校外,还新办了一些学校——特别是普通中学及职业中学。其中晋江一县在1956年共办起了五所华侨中学。下面着重介绍尤扬祖、黄怡瓶、杨逢年的办学事迹: 尤扬祖(1890-1982年),永春县达埔蓬莱村人。1914年出国,长期在印尼经商。1953年携眷回国定居后,与海外侨胞仍有广泛联系,并鼓励他们支持祖国建设,创办侨乡公益事业,他自身也起了表率作用,受到海内外侨胞的赞誉。他努力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更是数十年如一日。早在1930年,尤扬祖就在家乡创办了五堡小学,并承担了学校大部分经常费。1952年他回国观光时,看到祖国建设亟需人才,又在家乡创办了延清小学,捐资四万七千多元建教室(共十二间)、礼堂和教师宿舍。1953年他回国定居时,特地从广州带来五株玉兰树苗种在校园内,意在勉励师生要发扬“树木树人”的精神,为国家培养人才。他的办学事迹受到何香凝同志的赞许,特为学校书题了校名。他为了使自己在谢世之后学校仍然办下去,就把在福州的三座房子的产权移交给延清小学,让学校可提取租金作修缮之用。尤扬祖办学育才的精神,还表现在他注意资助经济上有困难的青少年,使他们能力学上进。从延清小学创办之日起,至1960年以前,凡是蓬莱村的学生应交的学杂费,全部由他支付。对于那些要升入高一级学校而经济有困难的学生,他一一登记在册,每人每年资助一百二十元,使他们能升学深造。1966年4月他离开永春长住北京之后,仍然十分关心家乡的办学和各项建设事业(12)。 尤扬祖除在自己的故乡兴学之外,对其他地区的教育事业也热心资助:他曾捐献三万多元帮助永春第五中学修建校舍,添置教具;他倡办永春华侨中学;他受爱国华侨黄怡瓶的委托,筹建南安华侨中学并任该校董事长。此外对于福州和厦门的华侨中学、北京的华侨幼儿园、厦门华侨博物院、泉州华侨大学“陈嘉庚先生纪念堂”等的兴建,他也都乐于助成,解囊捐资。 黄怡瓶(1887-1957年),南安县丰州乡顶堡村人。早年到印尼泗水、玛琅等地谋生,先受雇于同乡充杂役,他边劳动边学会当地的语言。后自营“小巴刹”(菜摊),渐能自立。从此他勤劳粒积,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商务大有进展,先后开设了建丰油厂、建隆米厂、建南皮革厂,成为有名望的实业家。他一贯爱国爱乡。抗战时期,他捐献大量款项和医药物资支援祖国;日军南进后,他因属爱国侨领而被捕入狱时能坚贞不屈;新中国成立后他更关怀祖国和家乡的建设事业。黄怡瓶为家乡捐资兴学始于二十年代,当时他初次回国探亲,就捐资协助丰州的中南、燕桂等小学。三十年代他第二次回国时,就在家乡顶堡村独资创办了明志小学,并计划创办一所中学(后因战乱而未能实现)。1955年秋他回国观光,又捐献五十万元作倡导,筹办南安华侨中学,并商请挚友永春归侨尤扬祖主持建校事宜。在海外侨胞的捐助和地方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1956年秋,南安华侨中学正式开校了,实现了他的夙愿。可惜在1957年,黄先生即病逝于玛琅了(13)。为了纪念黄怡瓶先生的建校之功,南安华侨中学特把一座三层楼命名为“怡瓶楼”,并把校门前的公路和石桥,命名为“怡瓶路”和“怡瓶桥”。 杨逢年(1901-1980年),泉州城内甲第巷人。十八岁时出洋谋生(先到安南后,再到印尼)。他先在印尼一家铺子里当厨师的帮手,白天干厨房的工作,晚上苦学珠算及簿记法。到了二十五岁时,受雇于福东公司(陈嘉庚公司巨港分公司)当职员。他工作认真,又有才干,每年所作的业务总结,深得陈嘉庚公司总秘书李光前的赏识。1930年李光前承顶了福东公司,即聘杨逢年为福东公司总经理。此后四十八年,他一直在福东公司任职直至(1969年)他告老荣休。杨逢年虽然仅仅是一个大公司的高级职员,却为泉州华侨中学的创办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53年他捐资五万元,作为泉州华侨子女补习学校的办学资金;1954年补习学校改为中级文化学校时,他又汇款三万八千元,作为建筑第一期校舍之用;1955年中级文化学校被批准为正规中学(定名泉州华侨中学)时,他又汇款六万二千元作为建筑第二期校舍的基金。1956年以后,他又陆续捐资帮助学校扩建校舍,增购图书,充实仪器设备。从1953年至1963年,捐资总数超过三十万元(14)。泉州华侨中学的创办和发展,与杨逢年的积极倡导和带头捐献是分不开的。杨逢年是一个大公司的高级职员,他以工资收入而捐资兴学,是泉州华侨在家乡办学的又一典型,值得称道。 建国以来,在泉州的一些侨办企业中——特别是几个华侨农场,也在大力搞好生产、提高职工生活水平的同时,注意发展文教事业,以提高职工的文化生活水平,更好地培养下一代。如永春北硿华侨农场,现在全场共办了托儿所、幼儿园十一所、小学六所、完全中学一所,基本上普及了初中教育。农场还设有图书馆、影剧院、文艺演出队,以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又如泉州双阳华侨农场,除了四个管区各有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之外,还办了一所双阳中学,兼收附近农村的学生入学。农场还办了影剧院、文化站等,以开展职工文化生活。 解放后泉州侨办学校的新发展,遍及泉属各县,即使华侨人数最少的德化县,也不例外。德化县在民国期间只有龙谿、成德、三高这三所侨办学校。而从1956年至1962年,德化华侨又办了秀湖、东里。连山三所小学和儒山中学,而接受华侨资助的学校,也比前增多了,于此可见一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安县旅菲华侨李先生的办学事迹:李先生出生于国外,过去未曾回过祖国,只从父辈口中得知自己的故乡是南安县新营村,别的什么都不了解。1979年他向泉州有关部门提出请求代查祖籍的意愿。经过有关部门多方了解,终于弄清了这位李先生的故乡是南安县水头镇的新营村。李先生在查清了准确的祖籍后,立即于同年十二月带着夫人回归故乡谒祖,并且提出要在故乡办一所“规模大一些,设备好一些”的中学。该村的周围有八个村落,四万多人口,原先只有新营小学附设了初中班,许多农家和侨属子女升入中学,都到远离本村的水头或官桥去,很不方便。李先生要在新营办中学一事,深得乡亲们的称赞,许多人热情投入建筑校舍的劳动。为了办学,李先生从1979年到1983年3月,先后捐资二百一十多万元(其中一百万元存入银行作为学校的基金)。夫妇俩为办学之事共同回国八次,从学校的选址、校舍的设计、奠基到落成,无一不亲自过问。新营中学建筑总面积达八千多平方米,分别有教学楼、办公楼、礼堂、图书馆、师生宿舍、食堂和运动场等。1981年1月16日,新营中学正式开学了,李先生夫妇专程回乡参加开校典礼。为了表彰李先生热心家乡教育事业,198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特将一枚金质奖章和一面写着“乐育英才”的奖状,授予这位旅菲老华侨(15)。最近,为了配合我国教育结构改革的需要,有关部门正在同李先生协商,将这所普通中学改办为职业中学。李先生继承父业,不忘父亲生前立下的在家乡办所中学的遗志,当他查清了自己祖家之后,立即兴办了新营中学,这又为泉州华侨在家乡办学树立一种新的典型。 办学之外,泉州华侨还在故乡办了一些文化机构,如戏院、阅览室等,以丰富侨乡的文化生活。泉州最早的侨乡戏院,是晋江石狮镇的华侨戏院。据郑炳山《石狮史话》载,晋江华侨陈启紫、何扬明等于1954年在石狮创建华侨戏院,可说是开风气之先。这座戏院从现在看来,已显得规模很小,设备气也较差了;然而在当时,它不仅是晋江一县,而且是晋江地区的第一家侨乡戏院。此后,泉属各县的侨乡戏院才逐步多了起来。 晋江金井镇石圳村的“圳山阅书报社”,是泉州最早的侨乡图书阅览室。它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经石圳旅菲华侨李连朝等人的倡议,得乡亲旅菲侨领李清泉的大力支持,于1919年冬创办的。初办时设于乡侨李昭河住宅的大厅,后迁至村中心的唐公宫中。当时大厅的柱联是“博览群书见闻恒广;唤醒乡民知识大开”;大门的楹联是“反动分子滚出去;革命同志进入来”。这两付对联体现了书报社创办的宗旨。该社除了购置《万有文库》等书报供乡民阅览外,还有康乐室、小医疗室和调解公所(兼作平民夜校教室)。圳山阅书报社创办十多年,对于传播进步思想,陶冶民情,培育人材,密切国内外乡亲的联系等,都发挥过积极的作用。1937年以后,由于日军对晋江沿海的骚扰,加以驻军的破坏,书报社逐渐荒废。抗战胜利后,乡侨李汉昌回乡探亲时加以修葺。随后由于社会不宁,管理乏人,而唐公宫又在一次暴风雨中倒塌,书报社便名存实亡了近三十年。1978年乡侨李天阶本着爱国爱乡的母训,独资重建圳山阅书报社。新建的书报社为二层楼房,连同主楼周围的水泥球场、露天剧场、社门牌坊等,总面积达二千五百六十平方米。现社内有藏书五千多册和报刊近百种,每天来社翻阅书报的老少村民近百人次。还设有电视室、广播室、康乐室、余热斋(老人会)、义诊室和邮电代办所,已成为全村的文化中心,被誉称为“侨乡精神文明建设之花”,受到省、地、县有关部门的赞誉(16)。 泉州华侨热心兴办家乡教育事业的好人好事,真是多不胜举。据1984年12月晋江地区教育局和侨务办公室联合向省人民政府呈报,从1949年至1983年泉州华侨捐资办学请给予奖励的名册统计,其中应予奖励的个人包括李光前、刘玉水、黄怡瓶、杨逢年等人共五十四名:原籍属南安县的二十二人,晋江县的十四人,安溪县的八人,永春县的五人,惠安县的三人,原泉州市的二人;应奖励的团体(包括同乡会、宗亲会、校董会、校友会)共三十一个,其中晋江县二十一个,南安县五个,原泉州市四个,永春县一个。 1984年泉州华侨捐资办学又有新的发展,兹将建国后至1984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授奖的人数、捐资数统计如下表(单位万元): 此外还有获得倡导奖励的,计有省奖14名,捐资总数4354万元;地区奖11名,捐资总数2330万元。 1984年全地区华侨捐资办学共1010万元,而1985年捐资总额达2130万元,比1984年增加了一倍多。为了说明近几年来泉州华侨办学的良好趋势,下面再引用市侨办1985年9月份的两个统计材料: 以上统计数字表明,近几年来,由于落实了侨务政策,争取了侨心,进一步调动了华侨爱国爱乡的积极性,泉州华侨在家乡捐资办学的热情越来越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适应经济文化建设发展新形势的要求,侨办公助的泉州黎明大学也于1984年正式开校招生了。 总之,泉州华侨捐资在家乡办学有了新的好势头,办学的规制和投资总额都在扩大:从普通教育到职业中学,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捐资的总金额也在逐渐增多(1985年比1984年增加一倍)。一个华侨在家乡捐资兴学的新高潮正在出现。   注解: ①华金山编:《福建省华侨史话》(一)。 ②蒋以浩、蒋天化:《侨乡树兜村小史》。 ③陈少牧:《吴记藿传略》。 ④苏秋涛:《解放前华侨在泉州兴学纪略》。 ⑤陈毅明:《析陈嘉庚从福建帮的领袖到华侨旗帜的转变》;王增炳、余纲:《陈嘉庚办学思想浅析》。 ⑥陈鹏、黄宝玲:《记李光前兴办公益事业》。 ⑦张省民:《爱国侨领刘玉水先生传略》。 ⑧杨河清、陈英友:《陈碧峰独资兴学三十年》。 ⑨陈腾芳:《发扬傅维丹先生兴学精神》。 ⑩陈德珍:《晋江县华侨捐资兴学情况调查》。 (11)洪祖良:《海外英林总会及其造福桑梓的功绩》。 (12)刘成业、吴惠聪:《开发山区的带路人——记爱国爱乡的尤扬祖同志》。 (13)南安华侨中学:《平凡的一生,卓越的贡献 ——记黄怡瓶先生》。 (14)吴鸿丽:《爱国华侨杨逢年》。 (15)郑炳山:《关心桑梓,乐育英才》。 (16)据《圳山阅书报社创办六十五周年纪念册·圳山阅书报社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