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近代泉州市区印刷业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印刷、火药、指南针、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要比欧洲发明活字印书早四百年。但自北宋庆历间(公元1041-1048年),我国发明家毕升改刻板为活字以来,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八百多年间没有较大的创新和发展。十九世纪清朝末年,主要是沿用这种方法及木板水印。五口通商以后,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印刷机、锌版、胶版、铅字活版、铅质花边、线条(素线、曲线、点线)、照像等近代印刷工具,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传播。清朝末叶开设在南俊巷的郁文堂书店,首先向上海购来铅制活字及印刷机,但该店原系木板水印,一时雇不到熟练技工,加以社会风气闭塞,业务开展不起来,所以没有正式投入生产。十九世纪末,基督教来泉传教,由于传道需要,基督教徒李春冰,首先在玉犀巷口,开设圣教印书馆,采用近代印刷术,购置铅制活字(以下简称铅字)、铅板印刷机(以下简称印刷机)、石印机等新式印刷工具,以承印基督教会的圣诗等宣传材料为主。铅字活板和印刷机,属于机器生产,每架印刷机配备二人,一师一徒,每天以八小时计,可印八千至一万张,这比手工木板水印,既精美又快速。 民初至解放前的泉州市区印刷业 民国元年(1912年)李春冰的石板师傅傅昆若,在打锡巷口,开设同文斋印书馆。这家印书馆全盛时期,有报纸三开、四开,印刷机、虎头车(圆盘车)四、五架,石版印刷机二、三架,以及古宋字体为主的铅字全套,有工人二十多人,可承印书籍、报刊、簿籍、商标等等。由于业务的发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又于南安溪美设立分馆,由傅昆若的长子傅维铣任经理。因印刷业务的来往,彼与各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商店等都有联系。傅维铣为了争取业务,经常参与社会活动,成为地方的绅士。同文斋印书馆,可以说是近代泉州市区印刷业历史较久,资金较厚,设备较好的一家印书馆。 民初至解放前夕,泉州市区的印刷业,约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型:如同文斋有铅字、印刷机、虎头车(圆盘车)、石板印刷机等设备。而可以和同文斋竞争业务的,较早为泉山书社附设的印刷部(以下称为泉山印刷部)。其经理黄紫霞能诗善画,广交社会名流,加以资金充足,历史悠久,敢与争衡。但彼主要为内部自身业务,及承印政府机关文件等。属于这种类型的,抗战前后有《泉州日报》社附设的大道印刷所,有《福建日报》社附设的正平印刷所,经理王庆和。陈沙仑主编的《社会大报》,就是由正平承印的。有十九路军六十一师毛维寿部驻泉时,接收陈国辉办的《双江日报》社,所设立的立明印刷所,以及张一粟创办的印刷生产合作社等。稍后有美术印刷社,经理吴守洁。这家印刷所,后由王冬青集资承购,自任经理。王原系报人,同时创办了《大方报》,报纸由美术印刷所承印。此外还有王世荣于抗战期间开设在南街头的明真印刷所,曾承印《晨曦报》等小报。上述几家印刷所,都设在中山中路一带。 第二类型:以石板印刷机、虎头车为主,兼有少数铅字,可以承印名片、喜帖、表格等较简单的印刷品。如振华印务馆,经理庄及时,两个股东黄清江、陈应煌都是印刷工人出身。属于这类型的,计有南门王泉记、安溪人开的大便宜、林叔图的藏文、王至尊的协文、王明泉的华声、陈三妹的友联、涂门街的彩章等。这些印刷所,规模小,一般是雇三、四个工人、学徒,有的店东也是印刷工人,业务较多时,则雇短工(临时工),以计件形式付工资。石板印刷系手工性质,每架石印机,配备一师一徒,每天按八小时计,一般可印刷四开道林纸五百张。石板分单色及五彩,以五彩为主。五彩业务对象为商标,如电光炮、蜡烛、茶叶、蜜饯等五彩商标。单色对象为开业广告、布告、电影广告、讣告、公启片等。虎头车每架配备一人,每天八小时可印一万张。一般是印刷木板或锌版制的商标,如“草橄榄”纸等。石板印刷,因主要承印商标,为节省开支,可以设在近街小巷,如庄清涌印刷所设在胭脂巷、藏文在指挥巷、柳彩章在涂门街、郭溪泉印刷所在观东巷,这家印刷所,因一学徒神经错乱自杀于店中,郭溪泉吃了官司后,愤而出洋。 第三类型:是木板水印,主要业务为印刷文格纸,小楷、中楷、大楷纸、信笺、帐簿、学校用的簿籍等。规模较大的为崇伦、教职员合作社,这二家都设在南鼓楼附近。泉山印刷部,在学校开学前后,亦雇临时工,印刷学校簿籍,最多时临时工可达数十人。但一般都设在小巷,如李天果、陈金火的木版水印,均设在新街。 除了上述以营利为目的的印刷所外,泉州的三家日报,《泉州日报》、《福建日报》、《群力报》及几家小报,如《时代晚报》、《大众报》、《大方报》等,都有自己的印刷所。他们与各印刷所不同,雇印刷工人,大都采用工头包干形式。泉州各家报社,不象企业,而是带有事业性质。 印刷业属于特种行业,三十年代南门有一家五彩石印社,店东梁奕庭,曾因私印假中央银行钞票罪,被国民党政府判处死刑而停业。其他也有承印共产党地下组织传单等宣传品,而遭受国民党政府追查处分的。如开设在小泉涧巷口的汉文印刷所,店东姜阿长,就因此逃往厦门开业,在厦门时又承印共产党地下文件而被捕,姜和该店一个工人,最后不幸病死于狱中。 印刷的操作过程 我国自毕升改刻板为活字后,印刷技术大大向前跨进一步,而铅字排版,机器印刷,又使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现在谈谈民初至解放前泉州市区的印刷生产技术情况。 一、铅版印刷:铅字全套约为六、七千字,每字分为1-6号、及粗号、特号、特大号、新五号等。铅字体型则有古宋、仿宋、楷书、方体、隶书等。这些铅字是按汉字偏傍、笔划多少,顺序贮存于木方格匣中,然后按盘(匣)斜放于木架上,放置在铅字房里(车间)。每字多少枚,视常用与否而定。印刷工人用字时,如查字典似的,按照稿件文字顺序取字粒,放置方盘中称为“拾字”。用完(印刷后)则送回原处,称为“散字”。拣字由师傅做,而散字一般由学徒做。字拣好后,即进行排版。排时根据纸张大小,有无插图、照片,运用“圹地”(铅块)作间隔,并用花边、线条、花鸟、图案衬景,达到图文并茂。版排好后,即交机印师傅印刷出版。 二、石版印刷:一般为道林纸四开石印机,如印刷黑色或单色广告,先用“药墨”把稿写在“药纸”上。所谓“药纸”,系选用优质白纸,涂以糊浆与阿拉伯树胶,晒干备用即成。制板时,石板要先磨光,并用湿布揩石版使湿润,即把写好的药纸正面向石板平放,然后把车盖放下,通过“盖仔”(木质外钉皮条,中夹纸片)加压,反复转动几十下,再以湿布擦在药纸上,直至“药纸”湿透,药墨被石板吸收,即把“药纸”掀起,并盖上一遍胶水使干加以巩固。然后将胶水洗去,以“律仔”皮棍)蘸油墨,进行固定及整理版面杂物等。每印一张,用湿布沾清水揩石版一次,使油墨直接吸入印在石版上的字。因水与油墨不会溶在一起,其他无字的石不会沾粘油墨,这就是单色石印。如印五彩商标,要先按需印的颜色“开版”。“开版”就是把整张商标中的山水人物图案及文字等绘好,印入石版,制成单色版(即黑白),再印在纸上,趁油墨未干,敷上红粉,又印入石版,然后按黄、红、蓝等不同颜色分类描上药墨“开版”。彩色版制成后,每一色印一次,如五彩要印五遍。但印七彩亦只需印五遍,其他二色,可以“化色”。如浅蓝盖上米黄,即化为绿色,红盖蓝即化成赭色。 三、木板水印:把所需的印刷品稿,如文格纸等,先雕刻在一块木板上,加以固定,再把颜料掺水至适用度,每印一张蘸色水向木板刷一遍,把纸平放于木板上,用特制的刷子,在纸上轻轻刷过。刷时用力要均匀,即可印出所需的印刷品。 站在时代行列的印刷工人 印刷工人一般要求粗识文字,特别是铅板拣字工人,更要求有一定的文化,能够看懂一篇稿子。由于印刷工人,经常接触书报及各种文件,因此知识面较广,对新事物较敏感,也较容易接受。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入闽以后,革命思潮,风起云涌,泉州市鲤城也于同年底,由国民党晋江县党部领导,成立总工会筹备处。为提高工人文化水平,及政治思想觉悟,总工会创办工人夜校于泮宫内。各行业相继组织工会,印刷业也较早成立了印务工会。庄水獭、蔡竹书、曾文德被选为工会委员,并成立工人纠察队。同时联合汽车、电灯等工会,向资方提出要实行“三八制”,即工作八小时,教育八小时,休息八小时。经过一番的斗争,在当时政府的支持下,印刷业是较早实行“三八制”的行业。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资方对此是不甘心的,总是想方设法,进行反抗。而且政治气候一有变化,“三八制”也就不大实行。当时资方还玩弄手法,如石板印刷,改月薪为计件工资,同时想出“以新制新”的办法。鲤城印刷业在泉州市工商业中,是较早实行工资以新历计算的行业。这样和农历比较,每三年可少发一个月工资,每五年可少发二个月工资,资方就可以弥补失去的工时。1932年十九路军驻泉时,工会较活跃,印务工会曾与南门王泉记印刷所发生一场斗争。缘工人要贴标语,资方不同意,并以讥刺的口吻说,你们标语不能贴在墙上,要么就贴在石板车盖上。印务工会得知,即派工人纠察队前往质问。至时店东已闻风走避,并向商团谎报,诬告工人要抢劫,商团受蒙蔽,派队赶到现场,并断绝交通,形势颇为紧张。经过印务工会说明来意,商团才撤退,没有酿成流血事件。后经国民党县党部调处,资方向工人道歉,一场风波始告平息。 由于印刷工人,有一定的文化,一些有上进心的工人,他们利用业余自学,不断提高文化水平。于是涌现出一批人才。如解放前福建日报记者庄伯鸰、县参议员周希贤、印刷生产合作社理事长张一粟、总工会干部黄妙基,都是印刷工人出身。又如解放后参加革命,被提拔为干部的傅孙望、施世杰、洪永年等,也都出身于印刷工人。其他如王传胪、谢永华等,则和印刷工人有密切的关系。 解放后泉州市区印刷业的新发展 泉州市区的印刷业,解放前的半个世纪中,从规模上看,第一类型印刷所,因为有些不是专业经营,如泉山印刷部,系泉山书社附属单位,大道、正平则是泉州、福建两个报社的附属机构,所以没有多大发展,技术上进步也缓慢。加以设备简陋,字体单一,单字字粒又不多,遇到一篇稿件,某字多次出现时,就欠缺不全。又没有铸字机,只得刻木字代替,或以△代某字,这情况当时在鲤城各报,更是司空见惯。有些字粒日久磨损,字迹模糊难辨,因而影响印刷质量。加以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通货膨胀,法币贬值。工业、手工业深受其害。社会上投机之风甚炽,工业不如商业获利快。所以一些工业收盘,转而经商。如美术吴守洁,便转业从商。因此抗战胜利后,没有新的印刷所出现。而上述同文斋、美术、明真等,也仅能维持原状。直至鲤城解放后,印刷业才逐渐好转,因此吴守洁又从商业转入工业,再次独资开设捷新印刷所。 解放后,鲤城印刷业,根据党的方针政策,结合各店的具体情况,做了妥善的安排。同文斋等印刷所,于1956年公私合营时,并入国营泉州印刷厂。美术迁福清,与该县印刷所公私合营。泉山与益新印刷部转业,友联、华声、捷新停业,明真卖给“十、一”印刷厂。公私合营以后的利民、解放、“十、一”等印刷厂,也并入泉州印刷厂。工人积极性空前高涨,技术不断革新,业务蒸蒸日上。1958年泉州印刷厂划为泉州日报印刷部。文革后,改称“晋江地区印刷厂”(即泉州晚报印刷厂)。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晋江地区印刷厂不断扩大,现有彩印、机印、铸字、图版、装订等十余座车间,拥有彩色印刷机多架,各种型体铅字齐全。铅字排列操作,亦不断改进。现在常用名词,如“解放军”、“卫生部”、“泉州”等,放置在一处,从而改变过去依字偏旁拣字,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缺字时,铸字机随时补铸。印刷机采用自动操作,印刷数量较多的,如教科书,则采用制模铸版技术,用过的铅字,立即销毁,以保持字迹清晰,并有绘图美术室,可为顾客设计精美图画、商标。现有职工400多人,为保护工人健康,还建立医疗室。业务范围扩大,经常承印晋、南、惠各县的书刊、小报、讲义、文件、表格等,是晋江地区设备较好的一家印刷厂。1985年夏该厂又划归泉州晚报社,作为附属印刷厂。 (本文承泉州晚报印刷厂退休老工人颜南唐同志提供不少资料,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