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清秋,在一个天高气爽的傍晚,我怀着敬仰的心情,访问了我市已故的著名石雕艺术家李一石先生的故居——我市闹区打锡巷25号。当我登门拜访主人——李一石先生的遗孀李夫人时,她和家人都很好客,热情地沏茶接待了我。叙间,我抬头望见李一石先生的两帧玉照,不觉肃然起敬。
这两帧玉照,使我想起了我们过去在书店内外多次接触的亲切情景。先生一生献身艺术,为人真诚纯朴,平易近人。他的音容神态仿佛就在眼前。另一帧,是李老手握刀笔,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创作的实况。像框右下边,挂着他生前的佳作“泉州东西塔”和“陈三五娘”的寿山圆雕照片和几篇对李老的艺术评论文章……李老的子女荣中、荣华、荣灿、淑贤等兄妹正回家团聚。承他们雅意,请我上二楼参观李老的部分遗作。在那里,四壁书画,琳琅满目。其中有一件出于李老之手的“熊猫图”石雕。有众多的熊猫在崖上憩息、爬行、穿洞、吃竹、嬉戏玩耍。神态憨厚、天真多趣而又各具身姿,使观者如入熊猫世界。熊猫黑白分明,生活清淡、性格高洁、纯朴,不禁使我想起了李老质朴无华的一生。笔者在主人的介绍下,又观看了一座令人赞叹不绝的作品“五娘投荔”石雕。荣华先生对我说:这是“文革”破四旧时,抄家幸存的一件。这件原来是完整的,但李老担心被“文革”中那些“闯将”捣毁,只好违心地把陈三、五娘、益春、仕九等人物挖掉,致使这座珍贵的艺术品,变成了有景无人的残缺作品。荣华感慨地说:“为了纪念这不幸中之大幸,父亲才不再补上人物。十年的浩劫,使多少艺术珍品遭受不幸。”笔者听后,深深为之惋惜。
李一石先生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泉州历史研究会会员。是泉州一位著名的雕刻老艺人。他不仅工寿山石雕,也善于雕镂锡、铜、铁等多种金属模具图案,制作各种首饰工艺和书法、金石篆刻,业余还撰写泉州文史资料,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的代表作有“泉州东西塔”、“陈三五娘”、“花木兰”等圆雕,并以此驰名港澳、东南亚和世界,多年来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和大量外汇。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慕其高超技艺,曾于一九五九年驱车亲自来打锡巷,登门拜访。高度赞扬李一石先生的石雕艺术。同时向李老订制了一对石雕“东西塔”。李老对陈嘉庚老先生的礼遇,深为感动。尔后,陈老先生又派其子来泉迎接李老先生到集美府中,设家宴款待。将李老精雕的“泉州东西塔”杰作收藏在“厦门华侨博物馆”,至今供国内外宾客参观欣赏。李老曾雕刻过数十对东西塔,先后被香港中国银行、印度尼西亚苏加诺的总统府、东南亚和美国等地著名人士、侨胞所珍藏,有的被送往外国展览。有一座“泉州东西塔”作品,高仅三公寸,而塔上的罗汉像、网罩、栏干、拱门、葫芦、四角窗、“石瓦筒”、大圆柱,以及各层内外的通道与走廊,都一一雕刻出来。造型气势雄浑,工艺精巧。刀笔沉酣刚劲,十分逼真。有位诗人参观后即赋诗云:“东西双塔气势雄,顽石精雕大匠工;传神不用丹青笔,刀下春秋有石翁。”他又一代表作“陈三五娘”曾参加省和全国国庆十周年美展,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为福建人民出版社选入《福建工艺美术选集》。
李一石先生诞生于一九○三年农历五月初五,一九七九年农历七月初七逝世。他的祖父和父亲(李沐)都是泉州著名的银匠。李一石从小在父祖的艺术熏陶下,耳濡目染,十分喜爱绘画和石雕艺术。他十三岁时开始跟随祖父学习首饰工艺和各种雕刻。起初,他刻的人物形象丑陋不堪,动作呆板僵硬,构图比例不准确。但是他不灰心,不气馁,相反地更加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常常废寝忘食,在暗淡的灯光下,或皎洁的明月下,聚精会神地练习着。朋友有的怕他搞坏身体,劝他“不要这样拼命”,他却回答说:“苏秦刺股的故事,你没听说过吗?”朋友们都被他顽强的精神所感动。他年青时代就是以“苏秦刺股”的故事作动力,鞭挞自己,学会一套高超的雕镂技术,为后来的成就打下坚定的基础。
他在雕刻工作中,善于思索。在同业中,能别出心裁地雕镂一些与众不同的细巧玲珑,婀娜多姿的艺术小品。如名闻遐迩的十二生肖、香料胸袋、盆景小筑、文房四宝、日常用具、虫鸟花卉……。他在幼年时,有一次,在厦门海关门口,看到一颗橄榄核上雕刻着十八尊形态各异的罗汉像,技术高超,得到很大启迪。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他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石雕风格。
但是,解放前,李先生虽然身怀绝艺,却无用武之地。由于一次惨痛的遭遇,打断了他的艺术生涯。一九二九年,驻泉永镇守使孔昭同,闻及李先生的寿山石雕技艺精湛绝伦,为了巴结上司,送礼献媚,就派副官强迫李先生用上等石料,雕刻一对“东西塔”作为贡礼。李先生在枪口的威迫下,费了三十多天,忍饥挨饿,辛辛苦苦刻成后,孔昭同却横加挑剔、要挟,只付给一半价钱。这种遭遇,对李先生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深深地感到:“石匠总是石匠,技艺再高,也不会受到社会的看重。”气愤之下,他索性不再搞石雕,到一家首饰铺当银匠去了。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英明领导下,人民重见天日,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新生。李先生多次参观地、市举办的民间工艺美术展览。民间艺人们千姿百态的作品,使他受到莫大鼓舞,于是重新拿起放下多年的石雕铁笔,满腔热情地重新投入到石雕艺术的创作中去。
一九五五年夏,他经过一个多月的冥思苦索,精心设计,用优质的寿山石雕了一座四寸高,一寸见方的“泉州镇国塔”,亲自送往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相中国工艺美术服务部的工艺师们曾给予高度评价与热烈赞扬,并发给他一笔奖金,鼓励他多为国家创作。并把“镇国塔”选去参加即将在京举行的“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览”。同时邀请李先生参加该展开幕式。展出时,毛主席也来参观,经在场有关同志的介绍,李先生幸福地见到了毛主席。李先生返里后,十分高兴地对人家说:“……会见时,我站在毛主席身边,毛主席身材比我高,很健康……。”据闻这座“镇国塔”的艺术佳作,后来还被选送出国展览,受到国外人士的好评。李先生从北京回来时,沿途经过北京、上海、杭州、苏州、武汉等地,同时拜访了该地著名的雕刻艺术家,互相交流经验。他在北京观看了著名牙雕艺师杨士东和其他艺人合作的“北海全景”等作品。从中学到了不少经验,丰富了自己的艺术创作。
一九五七年冬天,他光荣地出席在福州举办的福建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回家后,他焕发青春,以更大的热情和干劲,致力于圆雕“陈三五娘”的创作。他选取流传于闽南家喻户晓的“陈三五娘”故事中最有代表性的情节“五娘投荔”,参阅不少有关传奇、说部和古书中的插图,周密构思,严谨设计,花了三个多月,用自制各式各样的雕刻工具,以“先难后易”、“由里向外”的内功技法,逐层切削的雕琢程式,首次完成了一座绚丽精美的古园林人物石雕,人物形象极其生动传神。他经常到高甲戏、梨园戏演员家中作客,向他们请教,一起分析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及典型动作。又把苏杭一带的园林建筑艺术熔铸在石雕中,使作品达到完美无缺的境界。我省知名金石篆刻家周哲文先生,于一九五九年四月来泉,曾登门拜访李一石先生,并观看了这座杰作。周先生赞不绝口,返榕后,他写了一篇题为《访泉州石雕名匠李一石》,发表在当年五月十日《中国新闻》第1163期上,盛赞李先生的作品“栩栩如生,真有鬼斧神功之感”。尔后,李先生又先后雕琢数座“陈三五娘”石雕,远销东南亚,拥有者视若拱璧。
在攀谈中,李先生的长子荣中意味深长地对笔者回忆说:“有一年,我返乡探亲,父亲曾带我们兄妹到泉州华侨旅行社,在艺术品陈列柜前,观赏他老人家陈列在柜中的‘东西宝塔’、‘陈三五娘’等石雕代表作”。
荣灿、荣华他们兄弟也介绍说:“陈三五娘”是一座较大型的石雕,高约20公分,长35公分,宽18公分,背景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园林建筑,和丹荔垂枝的初夏景色。作者利用寿山石的天然色泽,巧妙地运用娴熟的刀笔,加以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把年轻俊俏的黄五娘和聪慧爽朗的益春的形象雕塑出来。整个造型是五娘同益春登楼赏夏,吟诗作赋,把荔枝投与多情潇洒的陈三。陈三骑着骏马,仕九尾随,穿过石桥,在黄家楼前徘徊,痴情凝视,不忍离去。楼台四周有青苍翠绿的交枝树木,点缀着清幽的石亭。花间翠鸟啁啾,水中的鹅鸭嬉戏,其旁又有白鹤、猕猴、小兔、金鹿等等,千姿百态,不一而足。构图之严谨,意境之深邃,笔力之沉酣,线条之刚健,真是巧夺天工。
李先生曾雕过三副“郑成功玉带”,分别收藏在福州市“福建历史文物博物馆”、“厦门郑成功博物馆”和“泉州历史博物馆”——泉州威远楼。这三副玉带是用丹东石刻的。玉带有十七环,每环刻一条龙的浮雕。又镌刻明代著名思想家李卓吾篆章两枚,收藏在泉州历史博物馆内,均被视为珍品。
一九六四年以后,李一石先生除了石雕艺术外,还经常为泉州有关厂社制作各种模具,以至徽章等等,深受各界人士喜爱。他对雕刻艺术,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为我国璀灿的工艺美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可是在“文革”中,却被加上一些莫须有的“反动艺术权威”等罪名所迫害,严重地摧残了李老的身心,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重病中,中共泉州市委为其平反恢复名誉。去世后,人民政府和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由于他对石雕艺术的卓越贡献,特地为他举行追悼会,以寄哀思。著名老画家李硕卿先生还在风景秀丽的清源山下墓旁石崖上镌题四个大字“金石匠翁”。著名书画家陈逸亭先生也为题字勒石,以供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