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它始创于东汉末年顺帝年间(125-144年),先流行于北方,后始逐渐南传,于晋太康年间(280-289年)传入泉晋,首建白云庙于泉州府治南(据《泉州府志》载),后渐发展传播至泉属各地。
道教于南宋时开始分为南北两大教派。北派为偏重于清修见性,规定道徒出家,不娶家室,斋戒酒肉,称为道人的“全真道教”。南派为“正一派”,偏重于符箓,是道教符箓派的总称。其徒众称道士,崇拜鬼神,以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超度亡灵为道术。道士可居家娶室、吃荤。
泉晋道教属于正一派,教徒都为在家道士。时世推移,晋江道教渐转向民间活动,与民俗结合,其宗教活动以斋醮、祀典、喜庆丧事为人做道场、法事为主。如建屋上梁,奠安谢天,做醮、引魂、收乌、做功果等。法事以诵经拜忏、祈福消灾为主要形式。吉事诵《老君经》、《普化经》,《天尊经》、《玉枢经》、《消灾经》;凶事则诵《天乙救苦经》、《度人经》、《水忏》、《轩辕忏》等。
道士为丧家做功果,超度亡灵是道教更为主要的宗教活动,依道场规模之大小分为
(一)、火光:法事于黄昏起鼓,当晚结束。
(二)、一昼夜:晨即起鼓,法事活动历一昼夜。
(三)、二、三昼夜:规模较大,法事活动要历经二或三昼夜。
此外,甚而有七昼夜者,但当是丧家极为富有或有特殊地位的才办得起,一般富侨富户操办二三昼夜规模已是不简单了。一般功果道场大都设灵堂、摆坛、举行“召灵进表”、“解愿”、“转藏”、“弄钹”等活动程序。二昼夜以上者则增有打城戏或傀儡戏的演出,法事更为隆重而铺张。现将法事活动程序分述如下:
设灵堂:于丧家大厅摆死者棺木、纸厝,设灵堂,为斋醮活动场所。
摆坛:为斋醮主要活动场所。坛由长方桌高搭而成,分中、左、右,高低有序,一律系以刺绣精美的桌裙,高悬锦绣帏帐,分别奉祀三清尊禅,即元始、道德、灵宝三位天尊。整个场面显得庄严而华丽。
“召灵进表”:即斋醮活动形式之一。道士每于坛前诵经礼拜,科仪繁多,礼赞舞蹈,伴有乐奏。“中尊”进表,词章精洁,形式隆重。坛前如仪后,道士又率领持香、执幡的孝男孝孙及乐队,出游村街要道,沿途吹打,后绕回灵堂,又是一番祈祷科仪活动。如此反复,一日数次。孝男孝孙于灵堂及坛前的跪拜活动,一切唯道士之命是从。“举香随师公”的俗语即由此而来。
“解愿”:于道场最后一夜举行。道士在死者灵前诵经、祭祷,讲“十月怀胎、三年乳哺”和“廿四孝”以颂扬孝道;讲“十大英雄”,如项羽之“力拔山兮气盖世”尚且要死,以之劝亡。时或打浑逗趣,甚而讥诮东道主,旨在于丧事将告圆满结束时,创造一种轻松活泼气氛。间亦伴以奏乐,常是观众满屋拥挤,凑闹每至一二更天方休。
“转藏”:晋江各地风俗不一,时间不同。地点每于灵堂屋前举行。孝男孝女们手拉圆形“纸藏”就地团团转动,啼号呼叫死者。道士手摇铜铃,口诵经咒,时而喷洒花枝水,时而频吹牛角、摔法绳、扑打草席,旨在超度亡魂。
引魂:民间一般丧事出殡,都请道士为死者引魂。出殡时,道士手摇铜铃,伴随“老钹鼓”鼓乐,走在棺木前面。到墓葬地则念咒作法,死者棺木下葬后便走在“魂轿”前,沿途摇铃,引魂归回。
“弄铙钹”:于出殡返回后在广场举行弄钹活动,如演杂技然。表演分单人及多人多种,主要是弄“日月钹”(两手各一钹,表日月,使亡魂于阴间得见日月光明),节目多样,价格有别,大都由死者嫁出女儿家付款。只要丧家要求,不论道场规格高低,均可举行此项活动。弄钹表演中还伴有以抛撒硬币及寿包,小孩争抢。场面热闹。
打城戏:原为僧道做法事之一独特活动形式,后逐渐由低级向高级而有所发展变化。其发展顺序为:
初为“打桌头城”。于做功德超度亡灵时,桌上放一纸城(共有九城门,代表九个地狱),寓意亡魂于城中备受苦刑,迫切要求解脱出狱,救苦妙行道士乃发慈心,要援引彼等出狱,而与狱吏争执。最后破城而入,救之出狱,表演只设一男(代表道士)一女(代表亡魂),稍事化装,男著道士服,女借用妇女衣服、头巾,于灵前说唱。如女唱“怨慢调”,诉苦求援,男则答对说白。
继由桌头城发展为“地上城”,成为于地上表演之戏剧。演员多至一二十人,均由道士充任。有生、旦、丑诸角,表演时均化装并有简单布景。剧目有《双挑》、《会缘桥》、《过梅山收七怪》、《凌霄黄河阵》、《斩龙王》、《诉血湖》等。以后还有武演:翻筋斗、大朝天、小朝天、通鹤、过剑等。
最后发展为“打城戏”。“打城戏”源起近百年前,小开元和尚为适应做佛事群众的要求,组织了打城戏小开元、大开元班,谓之“和尚戏”。所演剧目以《目莲救母》为主,也有《李世民游地府》、《临水平妖》、《龙王贺寿》、《梅山收七怪》以至《西游记》、《封神榜》等。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东石小坑园道士吴宝越等也组织“小兴源”班,众称为“师公戏”。其武技不亚于小开元班,剧目与和尚戏基本相同。以争夺法事,流行于石狮、安海、英林、衙口等地。嗣后名道士李金鼎与永宁道士合伙创办了“小荣华班”,青阳道士也组织了“赛龙章班”,互相竞争而成为专业性的独特剧种,总称“打城戏”。
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石狮容卿乡富侨蔡本烈夫妇及名绅蔡培庆之发妻,先后于此期间逝世,功果道场分别为二三昼夜,前后演出小兴源及小开元打城戏班。演出《李世民游地府》剧目。当阎罗王出场时,台上牛头马面等鬼神吆喝排班,台下众多乌铳同时鸣放,气氛极为森严;表演“过地狱”各种苦刑时,借助惨淡绿色灯光及幻景,砍头颅,锯躯体,殷红血溅,惨酷恐怖,令人胆颤。
晋江道教于民间与民俗结合,还表现每于祀神圣诞或民间重要节日举行尊神祀典、设供、礼拜、焚香、诵经等庆祝活动。如何乔远《闽书》载。“正月初九日,泉人谓天诞,道观多报赛……谓之天香。”又云“泉上元后数日,大赛神像,妆装故事,饰珠宝,钟鼓震阙,一国若狂。”《泉州府志·温陵旧事》:“凡会皆于正月初,……鸠金定期设醮,然后迎神,周围境内,人家置几椟焚香楮甚恭……”《温陵旧事》对上述迎神赛会的出游队伍、执事、旗帜、抬游神轿等盛况,一一加以描述。堪为盛举,颇为壮观。此当是往昔旧事。
而今,永宁虎岫寺每年正月初九“天公生”,有规模盛大的“游春”庙会。善男信女向玄天大帝献金叩拜,祈求新春如意。每岁古历七月廿九,该寺尚有“祈嗣妈生”之活动,另有一番盛况。
至于各庙观所祀主神之圣诞或谒祖进香,自是更有一番盛大活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石狮城隍圣诞,曾多次特聘沪剧“善团奇”来庙演出。每次演出五至七日,观者人山人海。(该剧团演职员约四百余人,布景、道具、灯光设备,齐全先进,演出戏台需有近十个高甲戏台之大)此举并非易事,雇戏铺保手续苛繁,需雇专轮运载,所费不赀,实为全国各地佛事活动之所少有者也。石狮城隍于抗战前还经常举办往永宁谒祖之活动,规模之大,冠于全省。参加活动的善男信女除泉属各县外,漳厦各地甚而朝、日、菲、马、星各国华侨也有不少人专程赶来参加,可谓具有“远东饮誉”,盛极一时之迎神赛会也。
道教自此南传泉晋一千余年来,对当地社会各方面及人们思想意识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尤其深入民间,开展世俗化“佛事”活动,对民间迷信思想及带迷信色彩民俗的形成更为显著,主要如:
一、道教的“多神”促使晋江“杂神”的发展:
道教崇奉多神,神团系统庞大,崇拜对象繁杂。它的民间性特点及世俗化活动,促使晋江民间“杂神”大为发展,封建迷信大为泛监。
晋江庙观、宫殿遍布市镇山村沿海,名目繁多的“上帝公”、“妈祖”、“王爷”、“夫人妈”、“保生大帝”、“城隍”、“土地公”等等大小神庙散布于侨乡各角落。甚而村野不知名的“小宫仔”杂神,群众也虔诚信奉,香火不断,延续至今。如陈安桥横坂之“三阴公”、安海安福桥之“土地公”等等,有的原来神庙高不过三五尺,趋前敬祀膜拜者,竟也络绎不绝于途。
至于各村街各有其“挡境佛”(保护神),如保生大帝、上帝公、“代巡”、王爷等更为普遍。每逢村中有吉凶大事,总要抬“挡境”出游或“挺天坛”斋供,极为庄重严肃。
晋江民间“挡境”或杂神均具无比权威。如创建于清末的石狮城隍庙,后殿有“七大巡”王爷,凶相毕露,见而生畏,在民间大显神威。旧社会,石狮一带凡封建械斗,村社失窃,民间纠葛世仇,辄请其主持解决,其功效每超逾于政府当局及乡镇豪绅之上。
此外,各家各户设祀小神龛、香火袋者更比比皆是。晋江杂神大多从道教多神派生而来,它在民间信仰所占份量比佛教要大得多。
二、道教世俗化与晋江民俗关系极为密切:
崇鬼神,尚符箓的晋江道教由于长期世俗化,深入百姓心里,天长日久,道教成为普遍信仰,有的融合于人们的生活与民间习俗中。
晋江民间信天命、敬鬼神,日常安床、筑灶、建屋均需择日避凶,婚丧喜庆大小事动辄求神问卜。建屋上梁,落成谢土,每月初一、十五敬天公;初二、十六祭土地公;年年正月初一、初九、清明、端午、七月普渡(盂兰盆会)、冬至、腊月廿四(“送神”)除夕等“年节”均须敬祀鬼神。其中,正月初九是“天公生日”,祭祀极为隆重,敬摆香案,供品甚丰,子夜而后,鞭炮繁响。七月普渡在旧社会是一年中最具广泛群众性的大规模敬鬼神的迷信活动。祭祀所谓七月阎罗王放出来世间饱餐酣饮的众鬼及监管众鬼的“普渡公”,以求安宁。“冬节搓丸”要敬灶神、井神、门神、水缸神……可谓无处无物不是神。村中佛诞常要演戏,各户得捐款、“出碗”(供品)集中村庙敬神;谒祖迎神规模大的有几个村落配合,有马队、妆阎、有神棍“剉铜”(站在轿上以利刃向自身背部猛砍)。还有,祖先忌辰活动,丧事引魂,超度亡灵,喜庆谢天,乃至生男育女七日、十四日、满月、周岁等敬床母、七娘妈等世代相传民俗活动,无不带有迷信色彩,无不受道教长期来世俗化宗教活动所影响。
当然,道教对晋江的社会影响也有其健康积极方面。如道观的建筑、雕塑艺术,“师公戏”独特而精湛的表演技艺,别具一格的戏曲艺术,以及道教的气功、武功、音乐、化学、医药等等文化科学艺术都是极为珍贵的遗产,且早已流传民间,成为群众所继承的有益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