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移民的国家,多元种族社会。它位于世界交通十字路口,全世界各洲各国,都有人去该国。每一个移居新加坡的种族,都有自己的同乡、同宗、同教的团体。泉州籍的侨胞也不例外。这批团体,现在都组成新加坡共和国的“基层组织”了。
据一九八○年六月人口普查表明,在种族构成方面,华人占77%,马来人占15%,印度人占6%,其他占2%。而新加坡华族移民,以泉属为最多,至少占30%以上。
兹将新加坡泉属各社团组织简介如次:
新加坡晋江会馆:
该会馆成立于一九二五年,由赖金奎、萧志来,洪宝桂、庄丕唐等人发起组织的。至一九二八年,由萧志来先生捐献地皮,建立会所,伟然大观。
一九四八年创办晋江学校,协助解决沦陷期学童失学的严重问题。
一九四七年设立互助部。一九七○年丁马成任会长时,设立奖助学基金。现有会员八百多人。
晋江会馆在新加坡同宗乡团体之中,具有三大特点:
一、该会馆奖、助学金不限于会员子弟,凡属新加坡公民,不分种族,均可申请。
二、该会馆的康乐活动,吸引了各属青年前往学习。设有学习班,聘专人指导。其南乐、舞蹈、戏剧多次参加新加坡艺术团体演出,受到好评,被誉为宗乡团体中,“负起现代化康乐活动最佳表现。”
三、近年来,该会馆执行委员(每二年一届),近半年为新国出生青年担任。年长者退居顾问位置。于是被称为“宗乡团体成立以来第二阶段的开始。”
附属组织有:
一、晋江会馆互助部:
新加坡许多大社团,均设有互助部,用以照料会员及其家属丧事之善后工作。新加坡晋江会馆互助部成立于一九四七年,发起人为王维宝、蔡铭金、张孙滚、薛祖水等。初期会员只有三百多名,目前会员增至一千余名。
二、晋江会馆助学金委员会:
三、晋江会馆康乐股委员会:
1、晋江舞蹈组:
晋江舞蹈团成立于一九七七年六月,当时团员才有十多位,由新加坡著名舞蹈家李淑芬女士担任导师,并积极展开排练活动。
一九七八年九月二十二至二十三日,为了庆祝晋江会馆六十周年纪念,康乐股假维多利亚剧院举行综合性文娱晚会。舞蹈团初试啼声,演出古装舞剧《王老虎抢亲》及马来舞、印度舞、华族舞、朝鲜舞等节目。同年十二月间应西马吡叻州太平仁和公所的邀请,在太平仁和公所的开幕典礼上呈献舞蹈节目,同时也顺道访问槟城,吉隆坡及马六甲晋江会馆,并在吉隆坡演出,颇获好评。其中以创作舞蹈《桂香和狼》给人留下印象最为深刻。至一九八二年团员已有三十多名,以及高、中、初级班学员三十多名。
2、晋江南音组:
3、晋江戏剧组:
该组成立于一九七八年一月,初由戏剧界前辈王秋田任导师,学员仅有七、八名,经招生后增至三十余名,并邀流影女士协助排练。一九七八年,第一次公开演出短剧《家庭问题》和诗歌朗诵《我为少男少女歌唱》及《我们朗诵》。一九七八年随晋江会馆代表前往马来西亚大平,演出短剧《明天中奖》。一九七九年再收一批新会员,并为会馆作首次的学习汇报,演出喜剧《求婚的艺术》和《爸爸的生日》、《长跑者之歌》(诗歌朗诵)。一九八○年,剧团再聘请具有丰富戏剧经验的翟志玉女士为导师。一九八一年又聘杨帆为导师,并于九月间举行《戏剧观摩晚会》,节目有:独幕剧《我的天呀》和《新来的房客》,舞蹈《飒爽英姿》和《孔雀与牡丹》,快板《盗贼奇遇》,相声《追求》等,获得好评。一九八四年,推出大型剧目《饮水思源》,那是反映新加坡人民早年开发狮岛的血泪史。
4、晋江华乐组:
该组成立于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中旬,初期只设华族乐器学习班,分别由郑朝吉、刘伟康和李其海负责指导。直至一九七八年四月,才初步组成华乐团,并添购了一批乐器,同时也成立一个委员会负责推动团务,同时请电台华乐团指挥郑朝吉担任该团音乐顾问,当时团员只有廿名。为了筹备同年九月间会馆庆祝成立六十周年纪念之文娱晚会,在前指挥王瑞贤督促下,开始进行练习,并于同年九月二十二至二十三日第一次参加康乐股假维多利亚剧院举办的综合性演出。演出过后,为了扩大阵容,随于一九七九年初,从学习班中吸收表现好的学员加入该团,使原有的团员增至三十五名。后来经过几次的公开招生,团员即增至目前的五十名,由黄锦富担任指挥,并继续开办学习班,以培养新秀,此时分别由郑朝吉担任音乐顾问,黄锦富、王家成和郑顺发担任弹拨、二胡及笛子班指导。
5.晋江会馆乒乓队。
6、晋江跆拳道组:
安海公会:
安海公会是泉州市晋江县属安海镇人士所组织之同乡会,成立于一九四八年,迄今虽只四十一年,但其前身鸿江公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经创立了。
鸿江公所的组织目的,在便利刚从故乡来的“新客”,以及失业的“老客”,有个暂时安身之所。斯时未经过正式注册。
一九四六年,乡贤苏秋生、黄天铎等,倡组安海公会,迨一九四八始获准注册,宣告成立。初期会员一百八十名,目前会员二百余人。
泉茵江公所:
该公所成立于一九四八年,发起人为黄深炎、黄渊捷、黄深火等。初期会员三十名,目前一百左右人。
南安会馆:
南安会馆未成立之前,南安邑籍人士已于一九三六年兴建一间寺庙一凤山寺。当时南安邑籍人士,几乎每月都在凤山寺开一次会。无形中凤山寺被视为南安公会。
南安会馆正式成立于一九二六年,由王加禄、侯西反、林水枞、洪光腾、梁少川、赵文烟、张金荣、林志伊、董泰和、梁文沃、雷亮荣等倡议组织,并购置安祥山房屋作为会所。
该会于一九四九年注册为非营业之有限公司。一九六二该会筹建新会所于摩哈苏丹律的凤山寺地段,于一九七○年完成。
南安人往星甚早,一九二九年,在青山寺已有三十一位不知姓名之南安人士合葬之坟墓,而凤山寺于一八三六年建立,可见一百六十年前南安人即有往星的了。该会馆自林文鸳任数届常务主席以来,会务又大扩展。
附属组织有“互助会”。
南安罗溪公所:
该公馆为南安县小罗溪乡黄姓族人所组织的,成立于一九四○年。该公所的前身是芦川公所,创立于二十年代初期,未正式注册;迨二十年代后期,适逢世界不景气,宗人纷纷回国,遂无形中解散。一九四○年恢复组织,不再沿用乡名芦川,改用镇名罗溪,成为罗溪公所。
惠安会馆:
该会于一九二三年由谢荣西、苏马英、郭杖生、许洁成、谢荔圃等人发起组织的。初租北京街八号二楼为会所。苏马英任首届会长,一九二五年购英莪街三十号为会所;一九二九年迁若泉街十二号。一九三二年由会友报效工料,建赵芳街七号三层为会所。
一九五二年张建金任会长,广征会员,由五百余名,突增至一千一百余名,会务大大扩展。首创奖学金,开各会馆奖学金的新例。一九七六年骆水兴任会长,积极建筑现址之堂皇新会馆,耗资百余万元,至一九七九年落成。现有会员一千六百余名。
附属组织:
1、互助部:
2、奖贷委员会:
3、华乐团:
该团于一九八二年二月一日成立,现有团员数十名,空有时间作小组练习与团体总练习。社团曾访问吉隆坡、巴生等地,与乡会作观摩演奏。
4、惠青乒乓队:
此外,还有惠安国术研究社。
安溪会馆:
该会馆于一九二二年发起组织,一九二三年正式成立。发起人是施明德、高铭壬、张培基、胡绪省、白圻引、高水仙、林本道、李春华、傅添福等。初期购置福建街三十号为会所。
一九四八年发起筹建新会所,后因种种困难,迨一九五五年始购得现址一段地皮,乃积极兴建,于一九五九年七月竣工,一九七○年举行落成典礼。
该会馆没有教育股、互助部、慈善股和康乐股,近年以来,均有积极的活动。
一九五二年开始,首创小学互助学金,后来对中学、大专各级学生亦予奖助学金,及大学贷学金等;三十余年来,所颁发之奖、助、贷学金总人数,达千余名。
自一九七七年开始,康乐股对音乐、戏剧有多方面的表现;该会馆每年发放敬老度岁金,救济贫苦伤残;对社会福利事业,如慈善机关、医院、养老院、疗养院等,亦不遗余力,慷慨捐助。
该会馆初期会员才数十人,目前已二千多人。唐裕先生任会长多届。六十周年,该会馆于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四日,在海皇夜总会,举行金禧盛宴,广邀世界各地同乡出席,其规模之大,为我国各会馆前所未有。唐会长在会上发表演说,建议各同乡会馆,应发挥国民外交,促进与原住民友好情谊及响应政府各种文化建设运动。此项建议,深得各方的赞誉。
附属组织有互助部。
此外,又有“同美社”:
该社系安溪城厢西门外同美乡陈姓同宗组织。既是同宗亦是同乡的团体。山陈锦章、双照、金牌、孔宣、孟辉、孟斜、玉秀、文质、丙丁、玉川等人发起组成。成立于一九三九年,目前会员有一百五十名左右。
该乡旅星同宗约三千人,甚为团结。由于同美社的推动,因而组成同美公司,近而为同美金融,再进而为工商银行,工商保险。
由一个乡社团体而能促进金融与银行的发展;由金融与银行的助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工商业发展,意义殊为重大。
该社在新加坡各社团中,是非常突出的团体。
永春会馆:
永春人散居雪兰莪、森美兰、马六甲与柔佛为多。新加坡开埠后,大批永春华侨,自柔甲二州往新加坡,对新加坡开埠后之发展,贡献很大。如陈金声与李清,在马六甲的事业,即有很大成就。他们夹其雄厚财力,来星开发,促进新加坡的繁荣。当时陈金声经营丰兴号,号称华人首富之家。他报效两万元(该埠货币)兴建水池,以供新加坡之自来水源,政府特建喷水塔于现今康乐亭附近,以纪念他。其公子陈若锦任市议员,为华人第一个受绘像,悬于维多利亚纪念堂。李清及其公子李俊源贡献亦大。俊源街即为纪念李俊源,恭锡街即为纪念李俊源之岳父陈恭锡。
从以上史料,可见当年开埠时期,永春旅星华侨对新加坡的贡献。因而,在福建籍华侨同乡组织中,亦以永春会馆建立历史最早。该会成立于一九六七年,经陈金声、陈若锦、李清的领导,是年即建会所于美芝路,并举陈馨先、李清池、李登坚、陈应仅、陈佐、林篆、黄恬等为信托。次年,添购了现址会所。馆中崇奉天上圣母、张公圣君,每值二圣诞辰,整肃衣冠,饮酒宴乐。该会初期会员二百三十人,一百多年来,已拥有会员一千三百多人。
附属组织:
1、互助会:
2、福利基金:
此外,又有桃源俱乐部。该部成立于一九二三年,为永春籍华侨所组成的同乡俱乐部。永春有“世外桃源”的美誉。故永春人士在西马各地均有桃源俱乐部之组织,大部分有南乐的设置以供弦友弹唱。
金门会馆:
金门岛旧名西江,又名仙洲,清代属同安县,至一九一五年始置县。包括附近之烈烈屿、大嶝岛、小嶝岛。全县有十六大姓。在晋代,中原多故,有六姓难民-陈、蔡、苏、吴、颜、吕等,避居金门。至唐代德宗贞年间,设万安监、滋养马匹,金门乃为牧马区之一,以陈渊为牧马监;随陈渊到金门的有十二姓,即许、翁、李、张、黄、刘、洪、林、萧、王、蔡、吕等。金门的后人,造孚济庙,祀奉牧马监陈渊,纪其开基功德。
金门侨胞于一八七○年设立浯江孚济庙于牛车水士敏街,而后建立金门会馆于庙内。(所以史料都以一八七○年为创立会馆)迨一九一九年该会馆重修,从重修后所立的碑记中,才有“金门会馆”的出现。
该会馆建后,对颁发奖学金、发给产业委托书、南来人士的证明书,和排解纠纷等,都著有成绩。
牛车水会所受市建影响,已拆除并在庆利路七十二号建起堂皇大厦作为会馆新址。
金门岛在清初,乃郑成功抗清的基地。由于对外交通利便,金门人移居外地者甚多。除台湾外,以新加坡为最。从前旅星金民,多为单身汉,参加驳船业,在新加坡河口,及直落亚逸海港做起落货工作。在大小坡有金门人合租的估俚三十六间,都有字号。
当年的单身汉,后来成家立业,两三代繁衍下来,子孙昌盛,事业发展;现代的金门人,则参与银行业、地产业、建筑业、国际贸易、国际船务,规模均极宏大。目前金门同乡,据估计在十五万以上。
金门同乡还有十三个团体,名称如次。
新加坡浯江公会、古宁同乡会、金侨友公会、浯卿陈氏公会、文山联谊社、金浯山同乡会、金长发联谊社、星洲官山社、星洲湖峰社、合安摩哆舢舨联谊会、安东渡头联谊社、金合发电船同业公会、金和兴等。其中古宁同乡会成立于一九五一年,乃金门县古宁乡同乡会,由李炎庭、李森兴、李炎忆等倡组“古宁头”,以联络同乡感情及供奉“山西夫子”(关公)神位,每逢农历五月十三日神诞,都来敬奉忠义千秋。
以上资料系根据星洲彭松涛先生所著《新加坡全国社团大观》及笔者旅星期间的见闻,和参阅各会馆刊物资料整理。错误之处敬希读者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