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仲瑾陈君五十寿序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戊辰之年,建子之月(注二),为予友仲瑾陈君五十寿辰,其喆嗣泗传、泗东、泗南属予为寿言。予惟君热肠侠骨,具冒险性,能为人所不能为,为人所不敢为,而卒达君所欲为。予则乏有为之才,坐销岁月,终于一无可为,一无所为。才至不逮也,深惭局促矣,何足为君寿?特君之必得其寿者,厥有三端: 一曰,骨干与人同,精神与人异也。君累世读书,学有本源。岁二十,入邑庠,二十四,举于乡,一翩翩美少年。或以不更事疑之,而君置身社会,便以造福人群为己责。清之末叶,手创西隅学校,备历盘根错节。学费无措,始则典质衣物以弥补之,继则奔走海外,筹募基金以充之,来学者众,又增筑校舍以寄宿之。中间发生事故,出走外洋,亦专以教育为事。在爪哇若泗水之书报社,商余夜学,惹班埠之中华学校,望引埠之中华学校,无不身任其事而尽其力。与办西隅学校之勤苦,前后若出一辙也。而泉之省立中学校改组(注三),赖以维持者数月。工艺传习所停滞(注四),赖以主持者期年。表表在人耳目者,又无论矣。盖君视教育为身心性命,辄以一人兼数人之职守,又耐烦耐劳,精力又足以副之。此虽性之所近,乐此不疲,要不可谓非得天独厚也。 二曰,无过人之武力,有过人之胆量也。革命初年,为地方计,往来奔走,几死于火,死于兵。在爪哇时,仗义与八卦会五党争(注五),又几死于炸弹。渡洋时有嗛君者,于船上挟拳勇数人,突起狙击,几不能免(注六)。抵岸后有欲为君谋报复者,君一笑谢之曰:“彼误认家族主义,不明办学真象,故与予为难,不足责也。”平居急于为人,缓于为己。如办东涂北乡约局(注七),消弭之事,无虑数百起,皆时与贪吏忤。避居深沪,则为之抗鱼捐及解释一切纠纷(注八)。马步云军队譁变,击毙居民三十余命,则为之赴省抗议(注九)。安平械斗,误杀孔昭同军队二十二人(注十),则力争之而为之筹募罚锾息事。以及民国十五年群商无主,拥为会长,七日之间,方面三变(注十一),而未尝不竭力应付于其间。盖生死听之于天,凡危险之局,人所奔避者,君反趋之。而游羿彀中,卒得幸脱者,天也(注十二),初无求脱之意也。义理之勇,轶孟贲而过荆卿矣。 三曰:见识独到,义利辨明也。君谓人性皆善,所以造成万恶世界者,惟利使然。性至孝者,投之以利,无难变为枭獍。性至仁者,投之以利,无难变为蛇蝎。性至刚也,利以腐之,则变为没骨之虫。性至洁也,利以污之,则变为负土之豕。为害如此,疑极古来千百混沌,穷奇梼杌饕餮,戾气之所凝聚,而成此无恶不备之毒物。而人犹以万能奉之,此世所以相争相杀,大乱至于不可救也。惟必深恶痛绝之,而归本于义,使人知金钱宜为人役使,而不为金钱所役使,而后社会有安宁之一日,世界有和平之希望。本此微旨以唤醒梦梦,至于长言慨叹,执途人而强聒不舍,唇焦舌敝而不辞,旁观非笑之而不悔,何自苦乎?!无他,根据于道德者深,直欲转移潮流,而不为潮流所转移也。至于抚恤父族、母族、妻族而外,渐而及于鳏寡孤独,凡有所求,靡不筹应。而凡百慈善事业及创设乡团善举,多于君是赖,则又义之所全者大矣。 予不敏,不工为颂祝之词。辱在知交,又不敢以寻常颂祝之词进。惟观君精神过人远甚,胆量过人远甚,见识又过人远甚,畸行之士也(注十三)。生也不凡,则其寿算亦必有大过人者,可以左券操之矣。   (注一)吴增先生字桂生,南安人。曾遒先生字振仲,泉州人。皆为先父仲瑾先生光绪壬寅(1902)举人同年,称莫逆交。甲辰(1904)先父复与桂生先生结伴晋京赴会试。桂生先生中进士,先父落第,科举旋废。此文为桂生先生力作。彼为人刚直,很少阿谀随俗。文中除概述先父五十岁以前之事迹外,第三段对义利之辨明,痛快直言,为彼等之共识。“欲转移潮流,而不为潮流所转移”,时过六十多年,读来仍觉勃勃有生气。 (注二)戊辰即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建子即农历十一月。是年十一月廿六日为先父生日。此寿序由振仲先生工笔楷字,写于金笺之上,装褙十六幅,悬于厅堂。1966年破四旧被焚,幸曾抄录一纸 寄菲律宾家大姐处。今夏大姐从篾中捡出寄来,方得重见此文。 (注三)民国四年(1915年),泉州省立中学(即今泉州第五中学)师生发生新旧派之争,新派陈昌侯先生等人脱离省立中学,另筹创私立泉州中学(即今泉州第六中学)于会通巷。先父时任泉州省立中学学监(即训育主任),兼授国文,不介入派争。学校改组之际,暂为维持校务数月,事息即行离职。 (注四)泉州工艺传习所于民国初年设于承天寺隔壁之清源书院旧址(即今晋光小学),学生一面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一面学习工艺技术。首任所长为陈家楣先生(字硕生,承天巷人,前清举人,系陈泗孙先生之父)。后校务停滞,民国九年至十年(1920-1921年),改聘先父为所长。 (注五)八卦会为清末民初爪哇华侨的秘密会社,有五个山头,称为五党,时常发生争霸群斗。民国二年(1913年),先父侨居泗水时,曾调解其派争。调停无效,其中一派动武,以炸弹爆炸,先父险被炸死。 (注六)西隅学堂清末设于小开元寺,为泉州同盟会秘密机关。有黄孙哲(南安人,秀才,绰号肥六爷)其人,以黄氏为开元寺枟樾为名,不容设新学堂于寺内。自宣统至民初,凡三次煽动族中少年毁学,均未得逞。延至民国五年(1916年)才由晋江县知事调停,西隅学堂另迁大寺后新址,以迄于今。民国元年,先父偕同先母将赴印尼,于航往新加坡之船上,在上厕所之际,突被黄孙哲蒙蔽之拳勇数人群起而殴打,几乎被推入海中。幸被同船之人发现,方免于难。抵新加坡时,陈嘉庚先生闻讯,出于同宗同乡义愤,欲代抱不平,先父婉谢。以后嘉庚先生爱国声名大著,旋即兴办集美学校。此事发生在集美学校创办之前。先父因兴办教育而被殴,使嘉庚先生为之不忍也。此文中不提嘉庚先生之名,实系嘉庚先生之事。 (注七)民国十一年至十三年(1922-1924年),先父联络东门外、涂门外、北门外各乡村父老,组织“东涂北乡约局”,出任局长,调解民间纠纷及乡里械斗。 (注八)民国七年(1918年),先父因深沪抗鱼捐事与贪官晋江 县知事张祖陶争(张为福建督军李厚基的亲戚),被诬通匪,逮捕入狱。后经合郡绅士联名保释,释放后全家避居深沪数年。家二姐陈壁玉(离休干部),即出生于深沪。 (注九)民国四年或五年(1915年或1916年),驻泉北军马步云部于农历正月初三夜譁变,自东街出涂门,沿途开枪,击毙居民郭兴(人称疯郭兴)等三十多人,伤者不计。先父首名亲赴福州,代表尸属上控,得获赔偿。 (注十)民国十三年(1924年),安海金墩黄姓新葬墓地,西垵型厝颜姓出面挡伤祖墓,黄姓不服,因而发生械斗。而张颜二姓均为颜鲁公之后,素称同宗,张林乡张姓出助颜姓,械斗规模更大。兴泉镇守使孔昭同派兵弹压,被张林村民击毙二十多人。先父出面调停,又向孔昭同疏通,械斗结案,由华侨救乡会李清泉、黄奕住、黄仲训、黄秀琅诸富侨捐资万元,张颜集资一万多元,共二万七千元赔偿孔昭同死亡士兵人命钱。 (注十一)民国十五年(1926年)北伐军入闽,北军撤退。七日间方面三变,乃指孔昭同、张毅等北洋军阀撤退,何应钦之北伐军入闽。 (注十二)先父五十岁以后,又经历许多劫难,此文未及述也。1963年农历9月22日,先父年八十五岁,寿终于家。临终前数月常常对我说,他年青时共同创办西隅学校,参加辛亥革命光复泉州的挚友许卓然、傅维彬、叶青眼诸先生,性均刚介。而傅维彬、许卓然二先生,皆年仅四十余而死于被暗杀。叶青眼先生后遁于佛教,幸免于横死。自己刚介如故,亦不遁入空门,终身为无神论者。抗日战争太平洋事变被困于菲律宾深山五年,自以为无返乡之望,终死于海外烽火之中。想不到自己竟能活到八十多岁,在家乡养老,亦为人生大幸也。叶青眼先生至1966年春才去世,终年91岁,比先父更长寿。 (注十三)民国廿七年(1938年)冬,斗南陈正宗先生为其长郎授室,婚宴时我以高中学生身份忝陪末座,与桂生先生同席,曾提起此文,面向桂生先生请教。 (陈泗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