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永春县西部达埔猛虎山上,有一个猛虎柑桔场。多年来这个场真是闻名遐迩,被评为全国农垦系统的先进单位,又获得省政府“山地柑桔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奖。好花惹人爱,好事传千里,从中央到省、市、县及兄弟地、市、县的领导以及柑桔专家、技术人员,慕名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当他们看到这海拔700多米,坡度30一40度间的山坡上,一层层用花岗石砌壁的高标准梯形果园,一片片浓绿繁茂的柑桔林,丹色果实压弯了枝头,眼前景色美不胜收。当你品尝了芦柑、蕉柑、雪柑、福桔、南丰蜜桔、夏橙等佳果,无不赞扬这高山上的柑桔确实长得好、品种多、产量高、质量优,果肉肥嫩,或浓甜如蜜,或甜带少酸,香味浓郁,鲜美可口……。每当这个场的负责人向大家汇报情况的时候,总是首先说到这个场的创始人——爱国归侨尤扬祖先生。原来这个场是尤扬祖先生于1953年投资创办的,原名“猛虎华侨垦植场”。根据他的要求,于1965年3月交由福建省农业厅接办,称为“国营猛虎果林场”,1968年又改称为“永春县猛虎柑桔场”。
印尼归侨尤扬祖先生(1890一1982),是福建省著名侨乡永春县人,生前曾担任过福建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全国侨联副主席、全国二、三、五届人民代表,1982年5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尤扬祖早年家境贫寒,加上兵祸、匪患,被迫离乡背井,出洋谋生。他在印尼的胶树椰林间,惨淡经营几十年,成为当地一位有人缘、得众望的正直侨商。在陈嘉庚爱国爱乡精神感召下,他捐资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支持侨居地人民的正义斗争。他热爱祖国,也热爱家乡,解放前就有意垦植猛虎山。但在那“国破山河在”的年代,社会黑暗,盗贼蠭起。他那良好的愿望终成泡影。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英明领导下,经过三年恢复工作后,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各项建设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1952年国庆节,尤扬祖回国观光,亲眼看到祖国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新景象,与解放前对比,感触很大。1953年毅然携眷离开侨居近四十年的印尼,回归祖国定居,满腔热情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国务院颁发鼓励华侨开垦国有荒山荒地的条例后,他立即响应,决心投资开发家乡猛虎山,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增添一砖一瓦。
这一年冬天,尤扬祖邀请了尤高贻、尤高广、尤高庙、尤玉斗、尤升木、温杜荣六位乡亲,拄着手杖,迎着刺骨寒风,沿着旧时上山劈柴的小路,向海拔六七百米的猛虎山挺进。迎面遇到一位猎人,问尤扬祖为何上山?他答:“想办农场”,那人又问:“你今年多大年纪啦?”他用手杖在地上划出“63”两个字。那猎人见了大吃一惊:“63岁还想来闯猛虎山办农场,不在家享清福!”他反问那猎人同乡的一位老寿星今年几岁?回答是“81岁”!尤扬祖笑着说:“我要是活到他那个年纪,不是还有十八、九年的时间吗?到那时,这农场已发展出利了。”他接着又说:“人生在世,活一天总要给子孙后代办点好事才行!”他不辞劳苦,历尽艰辛,尽管山高路陡,全凭一双脚,一把手杖,一步步前进,一次次去勘察地形,选择场地,很快就制定出开垦的方案。紧接着就在虎背岭搭起草棚。他不避风雨霜寒,同大伙一起睡草棚,吃地瓜,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披荆斩棘,搬石砌岸,开荒整地,造林种果。“猛虎山华侨垦植场”就这样创办起来了
尤扬祖采取边开垦边试验、由小到大、自力更生、以短养长、勤俭办场的经营方针。初创办时,全场仅有职工5人。他亲自指导,先搭草棚茅屋,二个月后才修建六间土木结构的房屋。全场没有脱产人员,领导亲自带头参加劳动。翌年春天,就种下棕树和油茶树3万多株,这些经济林木,花钱少,收益快。又种植一些草本中药材及蓖麻等短期经济作物,当年种植,当年收益。为了节约开支,还利用一些零星土地,种粗杂粮及饲料,建立养猪场,以解决生产肥料来源。他因地制宜安排生产,山顶营造林木,以贮积水源,其他山地则按照各种果树对自然条件的不同要求,分别划分种植区域,果树多半种植在山谷地区,开辟建成梯田。开始种植的苗木均来自外地。对引进的苗木,如健壮者,即进行定植;如较弱者,则先假植一、二年,然后定植。定植前均事先进行整地开穴工作,一般穴深、宽一米左右,穴底施基肥或营养土。为抗御早年灾害及生产用水用肥方便,在建立果园同时,筑有许多小型水池及园间厕所,並且修通道路,以便于生产和管理。
为了引进优良果树品种上山栽培,尤扬祖费尽心血、花了很多功夫和力量。那时候,柑桔究竟能不能上山,在科技界还是一个未解决之谜。永春150万亩山地,种柑桔也是少如凤毛。柑桔曾被人称为果中的“娇小姐”,一般认为它的栽培条件和技术要求较高,只能栽种在平原土壤肥沃、水分充足的田野里,如果能种植在高山上也不可能有高产量。可是,他看中了柑桔。他认为柑桔是最有发展前途的果树之一。利用外出开会访友机会,四处打听柑桔优良品种。1955年春,即从漳州长福百花村引进芦柑240株,种植在海拔600多米的鸡屎坑上。这批苗木质量好,系高压苗,出苗时已高达1.5米以上,已有四级以上分枝,叶色浓绿,根群发达,无病虫害。当年定植后,第二年就开始小量结果。初步证明猛虎山有条件种植柑桔。是年冬,又从漳州引进139株芦柑、桶柑、印子柑、文旦柚等苗木。1959年1月,又从福建农学院引进六月桔(即夏橙)、温州蜜柑、天台山蜜柑、四季柑等许多良种,至1964年,这些柑桔良种已全面开花结果。
尤扬祖不仅引种柑桔上山成功,而且引种许多优良果树品种。如1955年春,从福州引进玉露水蜜桃苗1000株,进行试种。经过短期培植,桃苗生长茂盛,长势良好。当年冬和次年春,又从漳州购进毛桃苗3000株。为了选优汰劣,乃于1956年冬和1957年冬将漳州引进的毛桃苗全部进行嫁接玉露水蜜桃。1959年1月间,又向福建农学院引进玉伞水蜜桃和六月红水蜜桃。至1962年,所定植的水蜜桃全部投产。另外,1958年从漳州引进杏李苗50株,从永泰引进夫人李3000株。1959年从福州引进白沙批杷苗410株。从1956年至1959年先后从福州和福建农学院引进莱阳香水梨、秋白梨、巴梨、柿蒂梨等。1957年至1958年从北京和本省建瓯引进板栗苗1440株。1959年从安溪引进柿苗60株。还引种过杨梅、苹果等等。在1965年移交给省农业厅清点时,这个场共已定植各种果树8460株,其中柑桔1553株、柚69株、水蜜桃1196株、夫人李1541株、山东梨1418株、批把242株、红柿240株、苹果52株、杨梅148株、板栗2001株,总种植面积250亩。这些果树从1961年开始陆续投产,仅1964年冬就采收柑桔10360斤,其中供应国家外贸出口6500斤。尤扬祖当年在鸡屎坑亲手种植的那片芦柑,现在仍生机旺盛,其中有一株长得特别茁壮,树高六米,年结果达600多斤。
尤扬祖曾多次对人说过,永春山区人民的出路在于向荒山进军,靠山吃山。永春有150多万亩山地,如果没有开发,人就没有出路。因此,他不但自己身体力行,投资开垦荒山,造林种果,而且积极倡导并推动全县各地开发荒山荒坡。同时,为了支援全县各地大力发展果树的需要,并保证树苗能适应本地的自然条件。他认真搞好就地育苗,就地栽植。从1957年开始,就同时在猛虎山上建立苗圃十多亩,繁殖柑桔、桃李、柿等果苗。1958年又在猛虎山附近选择适宜地点,扩大苗圃。58、59两年就出圃苗木40多万株。1959年以后,培育的品种更加繁多,有芦柑、桶柑、新会橙、黄岩蜜桔、文旦柚、苹果、水蜜桃、夫人李、橙色柿、葡萄、台湾种香石榴、板栗、芒果、杨梅、洋陀等等,都是优良品种。他除慎重选择良种外,对出圃苗木质量亦十分重视,一般要求出圃苗木根系发达、枝条粗壮。叶色深绿、无病虫害。1963年后,他为了培育无病柑桔苗,曾不惜重资,连年往浙江黄岩等地采买柑桔种籽及接穗,以建立无病苗圃。因此,猛虎场苗圃培育的果苗声誉远扬,除供应本县外,还销售到全省20多个县市。连素称水果之乡的龙溪专区(现漳州市)各县都来采购大批苗木。仅1965年春,龙海、华安二个县就来采购大小苗木45万多株。他们培育的苗木在全省各地开花结果,深受各地果农的欢迎。1965年3月15日移交给省农业厅时,还有十六种苗木达123.98万株,其中柑桔苗76.3万株。
尤扬祖认为,发展种植业没有畜牧业不行,特别是发展生猪,既能促进果林生产,又可以改善人民生活,所以十分重视饲养生猪。1954年冬就在场里建立养猪场,主要以饲养母猪繁殖仔猪为主。先是从宁洋引进猪种。为了改良品种,又从福州引入波兰花公猪一头,与宁洋母猪交配,终于育成了一个独立的杂交品种。1956年又从福州引进福安花猪、约克白猪等良种。自1954年至1960年春,共供应各地良种猪苗1200多头。1960年,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各地饲料缺乏,养猪数量大减。当时永春县仅剩下种猪160多头,而且多半体弱消瘦,生育力很差。他目睹这种情况,十分着急。为了发展生猪生产。他于1961年11月间从香港进口后备母猪46头,同时进口数十吨米糠、麦皮、椰渣等饲料。此批母猪中有约克什夫、盘克等良种。至1963年春,场里饲养的母猪达102头,存栏仔猪常年达200多头。成为当时闽南地区著名的良种猪场之一。其繁育的仔猪,除供应本县外,还销售至南安、安溪、德化、泉州、厦门、漳州、仙游、南靖、福州等地。从1961年至1964年共供应各地良种猪苗1507头。1959年,场里曾饲养一头大雄猪,体重达860市斤,为当时各地所罕见的庞然大物。1965年3月移交省农业厅时,尚有生猪167头,其中母猪33头,公猪2头。还有耕牛3头。
在尤扬祖的精心筹划和管理下,猛虎华侨垦植场农、林、果牧、副全面发展,出现了良性循环,林果茂盛,六畜兴旺,生产发展。场里的劳动组织也整然有序,积极劳动的给奖,消极怠工的给罚。尤扬祖的一个侄儿就因为劳动不好被罚下了山。尤扬祖还特地在家里和猛虎山上架起三公里的电话线,装上电话机。用来帮助他住在家里时,能及时了解山上生产进度和果树等生长情况。
尤扬祖十分重视科技人才,他深深懂得,没有科学技术和技术人员,垦植场是不可能办好的。因此,在办场过程中,他千方百计,亲自从省内外各地请来技术人员,传授经验,指导水果栽培管理,並带出一批新秀。1957年初,他从福州聘请了曾在协和大学园艺系修业2年、在家乡种植柑桔名扬四方的叶天培来场,并委以重任,赋予权利,把生产技术大权全盘交给叶天培。叶天培从此在永春安家落户25个春冬,他不但为猛虎场,而且为永春县各地培养出成百上千个懂得栽培管理柑桔的技术人员,为永春县柑桔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尤扬祖还从龙海九湖乡请来农民柑桔育苗专家朱雨电,从广东普宁县请来柑桔嫁接专门人员,尊为上宾,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的技术在永春安家落户。尤扬祖既重视引进人才,也十分重视培养本地的技术人员。他把高中毕业生尤茂林要到场里,指派他去跟叶天培学培植,跟朱雨电学育苗,一再交代他要把技术学到手。尤茂林不负所托,终于成为一个有技术专长的人才。尤扬祖看到他学有成就,又派他到外地学习,后来成为一名柑桔技术骨干。
尤扬祖就是这样,为了办好猛虎垦植场,不知花了多少心血,费了多少精力,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65年福建省农业厅接办猛虎场的时候,尤扬祖认为国家在发展,个人必有前途。当时全场的不动产已近10万元,他只要偿还他个人投资4万多元。并且一分不留地把这笔钱用到建设家乡的公益事业上。其中用1.5万元帮助家乡蓬莱村办起了有30亩地、40多万株柑桔苗的果苗场。如今这个村已拥有柑桔园150多亩。年产柑桔200多吨。1966年4月,尤扬祖离开永春后,一直住在北京,但仍然十分关心猛虎场的发展和家乡的建设。国家接办猛虎场后,增加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资,使其得到更加迅速地发展,也更好地发挥了它的示范作用。现在,这个场占地面积1100多亩,其中林木450亩,柑桔640亩,年产柑桔2000多吨,成为永春县主要柑桔生产基地之一。永春县的山地也已有百分之九十得到开发利用,其中有林地123万亩,是福建省用材林基地县之一。全县有柑桔园10万亩,去年产柑桔近4万吨,已连续8年产量居全省各县之冠,被列为全国柑桔基地县之一,全县有茶叶6.5万亩,年产茶叶1.85万吨,被列为全国乌龙茶出口基地县之一。尤扬祖先生生前开垦猛虎山和倡导全县大力开垦荒山荒坡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尤扬祖先生虽然已不在人间。然而,他的爱国赤忱,创业雄风,却永远留在祖国的山林间。永春人民为有这样一位爱国爱乡的归侨引以为豪!海外侨胞为有这样一位华侨引以为荣!永春人民永远忘不了他的爱国爱乡精神和致力于家乡建设的功绩!
每当我们在猛虎山上,看到那一片片苍翠欲滴、亭亭玉立的柑桔树,它们的洁白花朵,阵阵清香,挺拔的身姿,常常使我们想起二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桔颂》,他赞美柑桔树是“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生在南国的柑桔树啊,以它那特有的性格,“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它不论是在萧瑟的秋天,还是在寒冷的冬天,都保持它的本色;它在南国的峭崖上,任凭风吹雨打,仍然是“深固难徒,更壹志兮”,顽强地屹立着;它“秉德无私”,毫无保留地把淳美的清甜果汁献给人类。这也不正是尤扬祖先生的所具有的美德吗,这种美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加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