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济世六十载 爱国终一生——悼念陈凤仪同志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1991年3月21日,名医陈凤仪不幸与世长辞,在鲤城区政协追悼会中间,两侧垂放着“济兴六十载痌瘝在抱满杏林学贯中外;爱国终一生典型垂范传鲤郡功著乡邦”。的挽联,这是对陈凤仪一生的写照。 陈凤仪同志生前曾任福建省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省委顾问,农工民主党泉州市委员会主任委员、名誉主委,泉州市人民医院顾问,1991年3月21日8时,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86岁。 陈凤仪同志于1906年生于福建省惠安县后林乡,他在青年时代,就同情家乡民众病苦,笃向医学。二十年代时,就由泉州市培元中学保送,入读于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前后授受过五年正科,二年预科的医学课程。由于他立志好学,成绩优异,1933年在齐大获得第一届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实践素愿,1944年回家乡行医济世,开设诊所、致力于医疗事业。 六十年前的泉州,一个医学博士,是难能可贵的,可是他在日常生活中却是表现一个普普通通为大众服务的医生。抗日战争前夕,泉州社会不安宁,特别是疫病流行,但他不局限于市区内看病,每逢四方民众来延医,他都有求必应,背起药箱,携带药品,到市外去,足迹踏遍了晋、南、惠的许多地方。由于陈凤仪同志从事医学,为大众排优解难半个世纪多,几十年来沤心沥血如一日,兼以他和蔼可亲,诚实待人,急病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和精谌医术,因此赢得群众的信誉和赞扬。从这次追悼会中人们送来的悼联诗文,如“救死扶伤,千家万户感盛德;拔苦兴乐,四海三江仰仁风。”和“德术千家共仰尊。”就足见无数大众还是耿耿于怀不忘医恩和称颂他的为人。兹顺将陈凤仪同志的治学态度和进步思想介述如下: 一、赞赏中医西医结合,继承祖国医学遗产 陈凤仪同志虽然学的是西医,行的是西医,但他旨在为群众解除病苦,所以他对中医中药及民间秘方疗法也相当重视,认为各有所长,这里着重的把他赞赏中西医合壁,继承祖国医学遗产的良好事例,举之一二: 1、发现“赛霉胺”:过去“青霉素”、“链霉素”……诸种磺安类药物,说是外科妙药,可是后来由陈凤仪同志所发现的“赛霉胺”,其药效却远远地超过它们。它不但是医疗结核性漏管的验方,同时对治疗各种外伤、溃疡、手术伤口、子宫颈、阴道炎、褥疮、出血、肛瘘……等症候也特别有效,而且内服也有灵验,因此陈凤仪同志为它起名为“赛霉胺”。 “赛霉按”的发现,它有一段曲折的经历的。几十年前,人民医院王医生,对医痔疮、漏管十分灵效,陈凤仪同志想要为他总结推广,然王医生初时受到旧社会严守秘方的传统习惯的思想指导,认为秘方是“金饭碗”,无意公开,每遇到风仪同志提出要到他的科室临床观察时,却被他婉言拒绝。正面要求既不能得,风仪同志便转向侧面探索,他细心的、敏锐的观察一个病人整个疗程,最后发现了疗效神速的原因,除王医生医术高明外,主要是依赖于中药粉在起作用。他意识到欲全悉秘方,必须做大量的思想团结工作,于是凤仪同志数次的推心置腹诚恳的动员王医生,王医生终于受到感动,把秘方中的中药配制成份告诉凤仪同志。当他得到王医生的合作,如获至宝地立即介绍给外科临床试验,果然发现其另有消炎、止血、收敛、促进肉芽新生的功能,对外科其他病症也有特别疗效,真是赛过霉素类,因此为它起名“赛霉胺”,这是“赛霉胺”的由来。 “赛霉胺”发现而且应用在外科之后、凤仪同志的求知精神进一步深化,他认为“赛霉胺”既能在外科效用,在内科也可能发挥作用,就是通过内服来治疗内脏的溃疡病。这一设想,他坚定认为必须经过实验,首先要试服它是否有毒?是否有副作用?其次才对内试服它的疗效程度。谁来试呢?他自己来,他先查药典,然后好象神农氏尝百草似的自己制好药方自己煎服下,嗣后没发现有毒和副作用的现象,证明可以内服,但疗效如何呢?当时自己没有病,难以看出,适有一个机会,有一位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年的病人来求医,他就让他服下秘方,初见成效,后连服几帖,终于治愈。从此,“赛霉胺”的应用就由外敷到内服,成为医治各种内外科溃疡病的良药。后来市人民医院建立“赛霉胺”制药厂,成批的生产内服和外敷的胶囊和粉状二类的“赛霉胺”药品,远销国内外,为人民解除病苦,功德无量,深受社会赞誉。除此之外,他还研制试验成功肺结核克星“六○红”荣获省科技成功奖。 2、医疗象皮肿:陈凤仪同志在齐大毕业后回故乡行医时,有一年夏天,出诊晋江,途中遇见一些村民把一病人卷在棉絮里放在热石上面,据说这样做是欲治疗慢性肾炎。他逗留良久,仔细观察,留心揣摩,认为这种土疗法很有探讨处。后来又到南安看病,经过九都,听到一个学生介绍关于走疟疾的做法,说他在疟疾发作前就跑步上山,让它发汗,回来后,打摆子的时间已去,便安然无恙。接着,再在市内发现一个医“大脚病”的事例;一户在菜脯瓮内涂上一层厚厚的赤土,放些盐烧热,随后把“大脚”伸进瓷内烘,以治水肿。陈凤仪同志经过以上数次对民间疗法的观察,使他悟出一个医理:通过烘热或跑步使身体发热流汗,因蒸发水份,让血液浓缩,得到消去水肿之效;或使疟疾菌和血丝虫环境不适宜,控制其活动及生存的条件,得到治病的效果。于是陈凤仪同志综合民间疗法和参考外科中医林扶东医师治疗粗皮腿的秘方原理,将试验不同的结果,研究出一套用辐射热治疗下肢象皮肿的疗法,经过临床数试后,他把它上升到理论来认识,便在1964年于中华外科医学杂志发表了著名的《辐射热治疗下肢象皮肿的疗效及其机制的探讨》长篇论文,引起全国医学界的重视和好评。张涤生名医曾于1979年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他的《整形外科学》著作一书,其中“下肢象皮肿”一章,“治疗”一节中曾述及“1963年福建省泉州市人民医院院长用烘法及服中药结合治疗大脚病的原理,进一步用辐射热治疗下肢象皮肿共50例,通过其肯定的疗效并探讨了象皮肿的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改变问题,为我们树立了象皮肿治疗上的新观点。我们在学习泉州市人民医院发掘祖国医学遗产的精神后,依据其同样的原理,于1664年与工人老师傅设计並创造了烘烤电炉,电辐射热治疗器,迄今十余年来应用此种治疗器治下肢象皮肿共900余例…这种疗法,疗效率高,费用低,设备简单,又不要住院,易于推广,确具有多快好省的优越性。”这部全国的医学名著的这段记述,证明了陈凤仪同志这一医疗研究成果得到全国医学界的公认,同时肯定了这项成果的重要价值,从而看出他的医学有较高的造诣。 由于陈凤仪同志无私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医疗卫生事业,並且作出显著成绩,故先后被选为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泉州市内科学会理事长。 二、听共产党的话 走社会主义道路 1、心向集体:解放后,陈凤仪同志响应党的号召,率先组织和动员广大个体医务人员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成立泉州市医务工作者协会被推为主任,并参与创办泉州市卫生事务所,泉州市市民门诊部担任主任,参与创办我省第一家中医联合诊所,以及后来的泉州市联合中医院。1958年从市民门诊部,市联合中医院,永惠妇孺医院合并成立泉州市人民医院时,陈风仪同志先后担任内科主任医师、副院长、院长、顾问等职,他为人民医院早期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医院后期发展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凤仪同志在参予筹办门诊部和医院所以屡次被组织上及群众推选到领导岗位上去,除了他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外,更重要是他的进步思想与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兹举筹办市民门诊部为例介述之:当五十年代初,人民政府为加强人民卫生保健工作和将要实行干部公费医疗制度,于是需要一所医疗机构来管理,故要创办一所市民门诊部,其人员要在个体开业医务人员去选择动员,对象首先就选中具有代表性而且富有影响面的名医陈凤仪博土。凤仪同志由于在1949年泉州解放时,眼见解放军入城,秋毫无犯,领悟到两种社会的重大差别,就对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产生了良好印象,从而考虑了人生道路上公私的抉择问题,于是他毅然决然地牺牲私利,马上把私人诊所业务停下,专心参加筹划,不到一年期间,把基建、设备、工作人员、工作制度都逐步完善,因而这位富有名望的自由职业者,首先走上集体道路,成了靠有限工资收入的人民医生。他这一行动受到大家的赞赏。据当时医务界人士估量,他如在私人诊所营业,每天二、三十名病号,每个病号诊金二元,每月可收入一千多元,现在他当主任,每月才一百余元,只达原收入的十分之一。但是他不计较个人得失,说:“一个人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不应专为私人挣钱。”表现了他听党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这在当时医务界影响极大。 2、勤于参政:陈凤仪同志一生追求进步和光明,建国初,他参加中国农工民主党,历任市农工党第一届委员,第二届副主委,第三届至第七届主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期合作。他积极团结和带领农工党成员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作出贡献,特别他能以身作则积极参加医务支部组织活动,在他影响下,该支部常被评为先进支部,至今还流传该支部“点腊烛过组织生活”的佳话。 “文革”时,民主党派活动陷于停顿。三中全会后,他带动专职干部,挨户调查,鼓励大家“向前看”,教育成员加强组织观念,所以取得较快的恢复组织工作。 1985年他高姿态,主动让贤,辞退职务,成为第二线的名誉主委,但仍十分关心农工党的组织活动,直到病重期间,还频频过问农工党机关的重大事务。 陈凤仪同志是个忠实地坚定地跟共产党走,热爱新社会。为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己严、对人宽、心胸开阔,勇于奉献。对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在医术上有艰苦探索创造精神,实是“济世六十载,爱国终一生。”从他一生作风可学到不少东西,他的形象将长期留在泉州人民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