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雄在抗日战争中,以在大湖战役中殉国的光荣史迹著称于世。在当时,他名扬中外,声震八闽,是国民党政府和各界人士广为传颂的烈士。在后来,他又经共产党人民政府批准并补发《革命烈士证明书》。他为了抗日保家卫国而壮烈牺牲,这种民族英魂、浩气长存的光辉,照耀着祖国江南大地。因此,他先后荣获国共双方赠与的“抗日革命烈士”称号。
一、热血青年,穷而有志
郭志雄原名佛健,别号积健,福建省惠安县人,民国纪元前六年(1906年)生于该县白奇乡里春村一个回族贫苦农民的家庭。父亲郭九牧,在上海长江轮船公司当船工,母亲蔡贝,料理家务,兄弟三人,他居中。
志雄小时因家贫,只在邻近的山兜村唸了两年私塾。当时,他的家乡白奇等港口与宁波上海之间已有运输船通航,他祖父是船老,他父亲是船工。后来,他父亲在上海病逝,他母亲生活无依,抚育三个儿子已感沉重,复加当时社会混乱,世风日下,担心被当地流氓地痞欺凌,便携带孩子,离乡背井,长途跋涉,到上海找个落脚点。在上海,为了一家生计,哥哥被送去孤儿院抚养,母亲日间被僱为佣人、保姆,夜里替人洗衣服,日夜操劳,含辛茹苦,抚育孩子。
少年时代的郭志雄,天资聪颖,小而有志,后因父亲病故而辍学。邻居有识者都劝郭大娘要让志雄续学,志雄的母亲遂决心节衣缩食,让他读书。民国八年(1919年)志雄以同等学历、名列前茅的成绩考进当时闽南人在上海创办的泉漳中学。他接触到新文化后,觉得自己的名字“佛健”带有迷信色彩,认为一个堂堂的男子汉要有雄心壮志,于是,便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郭志雄。
志雄就读于泉漳中学后,十分勤奋,常在更深夜静时还在豆油灯下攻书。他思想开朗,善予接受新事物,积极参加校内外爱国的社会活动。民国十四年(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那时正处在大革命国共合作时期,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掀起反帝运动,上海各界纷纷举行罢工、罢课、罢市,志雄立即投入这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他四处鼓动以声援工人罢工,有时连续几昼夜不回家,忙于写标语,参加上街游行。有一天,他在参加游行中带头高喊反帝爱国口号,竟被警察打伤了手臂,他气愤在心头。就在“五卅运动”这年,他毕业于上海泉漳中学。
二、报考军校,为国争光
志雄中学毕业后,仍因家庭经济拮据,无力继续升学。这时,他更有机会接触社会,目睹帝国主义践踏中华国土、蹂躏中国人民的罪行。有一次,外国兵买了东西不付钱,他对此表示不满,竟遭外国兵打了一记耳光。这使他感到莫大耻辱,气得两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国仇家恨,耿耿于怀,反帝激情,从不平静。
民国十五年(1926年)秋,他毅然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初为入伍生总队队员,次年编为炮科生,准备报效祖国。
志雄在军校的主要经历是:民国十五年(1926年)秋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后,编为炮科生,民国十八年(1929年)毕业。是年转入军校机关枪研究班,至九月结业,旋改入军校教导连,至十一月结业。民国甘二年(1933年)入炮兵学校干部训练班受训,至毕业止。在此期间,他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起,历任军校炮兵教导队少尉排长、炮兵教导第一团中尉副官。其后于民国廿年(1931年)返闽任四十九师(师长张贞)团部中尉副官,旋调任二八九团八营上尉营副、同团机枪连上尉连长。民国廿二年(1933年)任独立炮兵第三团上尉连长。民国廿五年(1936年)九月间“考绩列优等”,得到国民政府“传令嘉奖”。
民国廿六年(1937年)抗战爆发后,志雄调航空特务团任上尉连长,旋擢少校营长,至民国廿七(1938年),转任航空特务团三营少校营长,负责国民政府辖区内各军用机场的警卫任务。同时,于民国廿六至廿八年(1937——1939年)参加空军动员抗日,为投入抗日救国战争做准备。
先前即民国甘三年(1934年)春,志雄还在南京任独立炮兵团(旅)的连长时,由黄埔的同学介绍,结识了老乡、金陵大学学生陈漱凤女士。当时女知识青年也有一股爱国的热情,他们志同道合,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常利用时间一起去跑马。陈女士的父亲陈蕴斋是辛亥革命胜利后惠安县第二任县长,是有见识的人,对他们的婚事,自是寄以希望。翌年夏,陈女士离开南京到菲律宾怡朗华商中学任教。虽然远隔重洋,却常以鱼雁传书。
三、保卫八闽,大湖殉国
从“七·七”事变至民国廿八年(1939年)短短两年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战火烧遍了半个中国,中华民族处于存亡危急之秋,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亿万民众,激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怒潮,全国进入了抗日救国战争。福建处于日军侵略华南地区的战略前方,更有燃眉之急。
民国廿八年(1939年)春,中央特派闽籍将军、国民党军航空特务旅旅长李良荣回闽建军,在闽北南平成立国民党政府“军政部第十三补训处”,并任处长。志雄随李调任第十三补训处四团中校团副、补训处学兵大队第二中队中校队长。“学兵大队”乃由福建各地招考选拨的爱国知识青年和东南亚华侨选送的抗日爱国侨青组成的,其中菲律宾侨青就有一百多名。福建尤以闽南子弟兵居多,故有“福建兵团”和“闽南子弟兵团”之誉称。志雄治兵严谨,作风正派,平易近人。1939年他奉李良荣将军之命到闽南一带招考学兵二百多名,住在泉州南门天妃宫,这里曾传颂着他数桩动人的故事,如命士兵去偿还“烧肉粽”钱,受理百姓告部下的状,忠告老乡投军不是为了当官等等。民国廿九年(1940年)他又被李良荣调去筹备成立在福建邵武进行训练的第十三补训处“第一装备团”,并担任中校副团长。这个“装备团”是三个团中唯一装配武器进行作战训练的步兵团,由挑选出来的精干官兵所组成的。
关于志雄与陈女士的婚事,其家长时常催促早日完婚成家。志雄何尝不想与陈女士早结良缘。只因在日军侵华战火越烧越烈的时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是一个军人。于是一拖再拖,直至1940年4月,在他的母亲和同事一再劝说下,才告假到香港与陈女士结婚。婚后,他不忘记中华民族处于国难当头,更不流连花花世界的香江,只过一个月的夫妻生活,便南北分飞,决然回闽海前线,而陈女士则返回菲岛执教。
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本侵略军加紧策划发动太平洋战争,扩大侵华,华南告急,闽海紧张。是年四月十九日,日本侵略军首先从福建长乐县登陆,在短短的三天中,长乐、连江、福清、福州“四邑”相继沦陷。当时福州地区的守军,是国民党第一百军及其所属第八十师。军长陈琪、师长凌霄。“他们玩忽职守,缺乏抗敌的决心,对闽江口及福州备战甚为不力。”故不战而溃。时“四邑”即失,福建省主席兼第二十五集团军总司令陈仪苦于无可使用之兵,正在焦急万分,忽接李良荣来电请缨,愿率“第一装备团”开赴前线抗敌。陈仪闻讯甚喜,即委任李良荣为左江(闽江左岸)纵队司令,使李成为福建抗日战场的主要指挥官。“第一装备团”接到命令后,遂即由邵武强行军出发到南平,誓师行赴闽海前线作战,为保家卫国,抱定必胜的信念和“不成功则成仁”的决心,于是,发出壮烈的誓词曰:
“闽山苍苍,江水泱泱,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湖战役对付的是日军“晋町部队”,是侵华日军中的顽敌之一。其战略目标是南平地区,也是配合其侵略华南的战略步骤。而大湖是福州至古田、南平必经之地。因此,日军在福州的外围阵地,由铃木岭三大佐率领一个联队,从福州乘橡皮艇溯江而上,向白沙进发,企图在大湖附近围歼国民党军第一百军的第八十师,直驱福建后方南平。但敌人却没有料到在大湖地区突然杀出一支敢于为民族牺牲的“装备团”来。
民国三十年(1941年)五月二十一日,日军兵分两路向大湖、古田方向进发。而训练有素和充分动员的“装备团”部队已抢先抵达大湖地区。经过多次的小战斗和侦察获悉进犯大湖地区日军的情况后,司令官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大湖决战的计划,认为要取得大湖决战的胜利,重要条件是抢占险要道“寨上关”和制高点“双髻山”。志雄奉命率敢死队搜索前进,抢先占领“寨上关”,并进一步侦察双髻山的敌情,为指挥作战作决策依据。
经这两三天的激战,于五月廿五日开始决战,志雄身先士卒,当他接近双髻山时,被埋伏在该地日军机枪手侧射,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5岁。此时战士们高呼:“为郭副团长报仇!”于是,个个奋不顾身,冲上机枪阵地,消灭了该阵地的日军,抢占了制高点双髻山,为大湖战役的胜利打好基础。李良荣遂即命令装备团三个营分三路包围大湖地区的日军,经过几场激战,终于占领大湖地区,迫使溃败的日军撤回福州。改变了过去日军那种如入无人之境的局面。这一战役,我方虽然付出了较大的代价,但敌人的死伤也够惨重。更重要的是,我方守住了大湖,保卫了福建的战略后方,为后来收复福州大展声威,据当时在省府供职并参加抗敌后援会工作的萨福简说:“回顾大湖战役,副团长郭志雄烈士应居首功。”其壮烈之慨,诫如章甫挽联所云:“志气吞三岛,雄师卫八闽”。
四、民族英魂,神州同歌
志雄为国殉难的噩耗传出后,海内外为之震动:既欢呼大湖战役的胜利,又哀悼志雄的不幸牺牲!
民国三十年(1941年)五月下旬,陈女士在菲获悉丈夫不幸的消息,万分悲恸,回想过去,瞻望未来,难免思绪万千,肝肠似割。然而陈女士本是进步的爱国知识青年,能自节哀。后来,当家乡惠安县在为郭烈士志雄大湖殉国举行追悼会时,她寄回一幅用血泪凝成,又感人肺腑的悼念丈夫志雄的挽联,联文如下:
回忆去年良辰美景,结悦香江,一月姻缘成幻梦;
反看今日苦雨凄风,抚孤菲岛,三餐涕泪自伤情。
未亡人陈漱凤泣挽陈女士的挽联,道出了她与丈夫志雄忠贞不渝的爱情。
大湖战役是福建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首次取胜的战役,影响较大,引起国民党政府的重视。当时许多国民党的军政要员、社会各界,以至海外爱国华侨,纷纷为郭烈士志雄大湖殉国写诗题词作对联,以表哀悼!兹录几对联文如下:蒋中正的挽联云:
殉国死如归试看史牒千秋独标大节;
忠魂长不冺为告我军四日已复坚城。
李良荣的挽联云:
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
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祖基。
菲律宾怡朗华侨救亡会挽联云:
与暴敌九次争锋足为闽人生色,
率健儿三千效命谁知沙地亡身。
菲律宾怡朗华商中学校长黄泰楠等人挽联云:
浴血白沙未歼胡虏身先死,
归魄邵武遥献蒭香泪不干。
以下为各界题写挽诗的摘句:
△血喋大湖壮志吞三岛,
魂招惠邑哀声动八闽。
△气壮河山永为吾辈典范,
身先士卒不愧民族英雄。
△十郡江山关一战,大湖烽火炳千秋。
△全军气作山河壮,继世勋同俞戚垂。
△平倭他日歌功绩,听唱惠安第一声。
△镇将轻边四邑崩,大湖刁斗震天鸣。
△留得平倭青史在,无名毕竟是英雄。
△毕竟大湖成战绩,全凭烈士出偏师。
△杀敌东南第一功,八千子第继雄风。
△九原旋见三山复,环海争传百战忠。总之,为郭志雄烈士题写的碑志、挽联、挽词、挽诗、祭文、歌曲等达二百多帧,表达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心声,限予篇幅,不尽枚举。
李良荣为了悼念这位英勇地为祖国抗战而牺牲的中校副团长郭志雄,特呈报上级批准,追赠他为陆军上校。同时,把郭副团长遗体运回邵武,安葬于山麓戚继光祠之侧。翌年乃在大湖之后塘山隈,拾其他忠骸而合葬,并竖碑纪念曰:“大湖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寨上隘口险地“寨上关”改名为“志雄关”。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秋,惠安各界为纪念惠籍子弟之英勇抗敌,壮烈殉国,特在惠安县城开追悼会,并竖碑作永久纪念,碑文曰:
“郭副团长志雄暨大湖战役惠籍殉职诸烈士纪念碑”
1984年秋,在郭烈士亲属的请求下,经其原籍惠安县协助,省民政部门呈报,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补发给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其文如下:
“郭志雄同志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
郭志雄烈士牺牲后,留下儿子郭陆卫,由烈士的母亲在台湾抚养成人。女儿郭汉英当时刚出生四个月,由烈士遗孀陈漱凤女士在菲律宾抚养成人。1957年夏,汉英回国升学,旋入高校深造。现在,郭烈士的遗孀陈漱凤女士尚在厦门安度晚年。当年襁褓中的女儿汉英,后来与厦门大学物理系教授黄启圣结婚。启圣的父亲黄泰楠是位华侨教育家,抗日期间及胜利后曾在菲律宾怡朗华商中学任校长,陈漱凤女士是该校的教务主任。此时此情,烈士之灵如有知,当含笑于泉台。主要参考资料:
1、王大同同志《郭志雄烈士传略》
2、《福建文史资料》第五辑(1981年7月)
3、《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1985年11月)
4、《惠安文史资料》第三、四辑(1984年-1985年)
5、郭烈士的亲属郭强民提供的情况
6、郭银士、郭家齐同志提供的资料
7、郭志雄烈士遗属提供的资料
8、刘瑞美同志提供的资料
9、《简明中国近现代史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