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各民主党派在泉州的建立与发展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我国的各民主党派是我国革命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孕育、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成、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对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旧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领导革命的无产阶级和反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就其人口来说,都在社会上占少数,因此被称为“两头小”;而在这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之外,还存在人数众多的农民和其他中间阶级,这叫“中间大”。至于其他的中间阶级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由于旧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民族资产阶级有软弱性的特点;小资产阶级是个汪洋大海,有很大散漫性;又由于旧中国政治历史条件的限制,主要是国家不统一,军阀长期割据与混乱,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不给人民以民主和自由的权利等等。在这样一种阶级结构和政治环境下,众多的中间阶级不可能形成全国统一的、强大的政治力量,不可能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外形成第三大政党。他们中的不同阶层和集团在我国革命发展过程中,基于反帝、爱国、民主的要求和维护自身的利益,逐步形成一些政治组织,因而在我国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民主党派。 各民主党派成立时期的政纲,主要是反帝爱国和要求民主,这同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纲领和要求是基本一致的。各民主党派要进行反帝、反封建和反官僚买办阶级的斗争,必须向工农群众和共产党寻求支持与合作;而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要领导中国革命并取得胜利,也需要争取、联合这些民主阶级和民主党派,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因此,各民主党派从它们成立的时候起,就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且随着革命的发展而不断巩固和发展。它们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患难与共的亲密战友。 (一) 在建国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泉州就有一些人参加农工民主党和民盟等民主党派,还有一些人在新加坡、马来亚等地参加民盟支部。如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民主党,下同)的前身是由邓演达同志组织、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1930年8月成立于上海。1931年,其创始人邓演达被蒋介石杀害后,泉州市区立即出现“打倒蒋介石,邓演达精神不死!”的标语。1933年,十九路军入闽,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代表黄琪翔,与李济深、陈铭枢和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等人在上海密议联合起义,因此发生了震惊中外的“闽变”。当时,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干部(包括中央领导同志)和成员都聚集到福建,参加“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简称“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的各项工作。其中有闽南籍的第三党人陈雪华、柯祖平、郑静安、黄清准等人,在漳(州)、泉(州)一带开展活动。从广州中山大学回来的李述中(惠安人,亦第三党人),则随郭冠杰奔赴福州参加工作。陈雪华在漳、泉活动时,曾发展了曾克昌、潘荣萱、潘景尧、李素夫、陈详符等人。可惜“福建人民革命政府”成立不到三个月,即被蒋介石用强大的兵力压跨。第三党人亦难于立足,纷纷潜逃星散。李述中回广东中山大学(1935年赴日本留学),陈雪华往香港,余者潜回惠安。1934年,柯祖平等分别在惠安蓝田的三李小学以教学为掩护,联络群众,宣传抗日反蒋。不料,第三党在香港的总部有一次来信被国民党的特务所查获,因此黄清准、潘荣萱、潘景尧和谢春安、陈敲等7人被捕,柯祖平、曾克昌、李素夫、陈祥符等4人闻警潜逃去香港。1935年,在日本留学的惠安人李述中,会同闽南籍的第三党人陈炯煊、陈盛智、李述文、李大明和台湾同胞宋斐如等,在东京成立支部,由李述中任主任。1938年,第三党东京支部的成员(包括李述中)大部学成回国;由上海陈雪华率领的“福建回乡救亡工作团”50多人亦到达福建。这两支队伍即秘密集会于惠安陈炯煊家中。嗣后这两支队伍的同志分别在闽南的厦门、漳州、泉州等地积极开展抗日救国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虽成立于抗战中的1941年(初期叫“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但在泉州一带进行工作和活动的时间是在临解放的时候。1949年5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已进驻闽北重镇——南平,直逼福州。当时在福州的福建地下民盟组织即派蔡野回泉州,与当时在泉州中国银行任襄理的李际闵同志共同开展盟务工作。不久,就先后发展了陈兆祥、吴家润、庄清桂、黄奕川等同志入盟,并与中共闽粤赣边区泉州工委和晋江县工委取得联系,积极开展活动。 1946年4月中旬,设在广州的民盟总支部拟在海外各属建立支部,特派我市永春县籍的胡守愚去新加坡活动。他抵新后,首先与胡愈之、李铁民(永春县人,曾任南侨总会秘书,1940年与陈嘉庚、侯西反等三人同往延安访问。建国后任中侨委副主任和全国侨联副主席,1956年病逝)、薛永黍(金门人)等人共同决定,先成立民盟总支部星洲办事处,开始在新加坡、马来亚一带发展盟员,并迅速成立了新加坡分支部(我市鲤城区张楚琨任主任,金门人洪丝丝任分部宣传主任)、槟城分支部(鲤城区庄明理任该分部副主任委员、王济弱任组织主任)、马六甲分支部、芙蓉分支部、怡保分支部(我市永春人陈其恽是该分部的重要发起人)、柔佛分支部、吉隆坡分支部等7个支部和18个区分部。1947年9月27日至29日,由民盟驻新加坡办事处召开第一届全马来亚(包括新加坡)民盟代表大会,选举胡愈之为主任委员(胡离开新加坡后由李铁民代理)。马来亚支部有几位骨干是我市籍的华侨,如永春籍的李铁民任组织部主任、胡守愚任秘书主任,金门籍的薛永黍任联络部主任、洪丝丝任支部执行委员。他们为实现祖国和平民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 各民主党派在我市的成员,绝大多数是建国后参加的,并相继建立了市、县一级的组织机构。如民盟福建省临时工作委员会1950年先后派李际闵、陈兆祥、吴家润、施启祥、庄清桂、黄奕川等同志为筹委,由李际闵任主委,成立民盟泉州分部筹备委员会;1951年成立了民盟泉州市临时工作委员会,由廖博厚任主委、林任生任副主委、蔡野、黄奕川、王世求、郭养洛、蔡文山等同志为委员;到1953年4月中旬,才召开中国民主同盟泉州市第一届盟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市委会,由廖博厚、林任生分任正副主委。农工民主党虽然在我市开展活动的时间很早,但时断时续,没有正式建立过市、县一级的组织机构,直到1950年2月,才成立农工民主党福建省晋江特派员办公室,着手组织整顿工作,由庄清桂、王道、郭慕良、庄浩、颜叔子任党务整理委员;1951年11月成立中国农工民主党泉州市工委会筹备处,由赵祖培任主任;1953年农工民主党泉州市工委会成立,由赵祖培、庄清桂分别任正副主委;1954年6月下旬,召开首次党员大会,选举首届市委会,仍由赵、庄担任正副主委。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下同)于1952年初,由民革福建省分部筹备委员会派陈齐瑄前来组建;并于同年8月间,由许谷芬、蔡友敬、刘独峰等组成民革泉州支部筹备委员会,以许谷芬为召集人;1953年11月下旬,民革泉州支部筹委会召开第一次党员大会,成立民革泉州市委员会,推选许谷芬、蔡友敬担任正副主委。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下同)在我市建立组织则是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以后的事。建国以后,泉州市工商联在积极开展会务,协助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贯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完成对资本主义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已在工商界培养出一批骨干和积极分子。因此,于1956年7月初成立民建泉州小组,由蔡载经任组长,倪郑重、伍德培任副组长;同年10月,召开民建泉州市委员会筹备成立大会,选出蔡载经、倪郑重、伍德培、林颂藩、庄杰赶为筹备委员,蔡载经任主委,倪郑重、伍德培副之;1958年9月下旬召开民建泉州市委员会第一届会员大会,成立民建泉州市委会,由蔡载经任主委,伍德培任副主委。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下同)也是在1956年6月,由该党福建省工委会指派刘成鹏、陈其恽二同志来泉州开展组建工作。鉴于该党成员主要是归国华侨和侨眷,因此除泉州市区外,还在我市主要侨区的晋江、南安、水春三县发展组织和开展活动。1957年10月召开第一次党员大会,成立致公党泉州市委员会,推举黄焕然任主委、王济弱任副主委,吴梦超、李贤起、梁瑞基、颜汉江、苏心喜(女)等为委员。 从建国前、建国后到“文革”前,泉州市共有民盟、民革、农工民主党、民建会和致公党这五个民主党派的市、县一级组织机构。 (二) 各民主党派先后在泉州市建立市委后,工作相当活跃,成员也有很大发展。从建国初到1957年反右派之前,这一阶段可称为各民主党派的“黄金时代”。如民革,1952年在泉州组织时,只有成员11人;1953年11月间召开全市第一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市委员会时,也才有党员44人;至1956年底,已发展至105人。1951年,民盟泉州临时工委会根据盟中央和盟省委的指示,办理因受殖民主义国家反华、排华迫害而回国的四十年代入盟的海外盟员登记,居住在泉州、惠安、晋江、永春、南安、安溪等县的王济弱、潘侨萃、黄奇炎、颜奇资、谢瑞瑛、陈郁亭等16位同志履行了登记手续,经报盟省委和盟中央审核,决定恢复他们的盟籍,并转为民盟泉州市的组织成员。据当时泉州市的民革、民盟、民建、农工、致公等五个民主党派在1956年底的统计,已有成员500多人。可是,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把一大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民主党派成员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极为不幸的后果。当时,各民主党派首当其冲,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和影响,组织活动骤然处于低潮。如民革1956年底共有成员105人,反右时,有18个成员因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或历史反革命分子而开除出党,到1958年9月28日,要召开全市第四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市委会时,成员已下降至83人。民盟在反右时被错划为“右派分子”34人,占该盟在泉州盟员总数188人的18%。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极“左”思潮更为严重的灾难。所有民主党派都被迫停止活动,许多民主党派的市委领导人被送进“牛棚”审查或上街游斗。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对于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来说,也是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根据拨乱反正,恢复了各民主党派的组织活动。我市是1979年初,相继恢复各民主党派在泉州活动的。恢复时,民革、民盟、民建、农工党、致公党这五个民主党派在泉州的成员只剩下316人,平均每个党派还不上70人。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和开放像春风化雨一样给各项工作带来了生机,也给各民主党派工作带来了生机,各民主党派恢复活动后,工作更加活跃,成员也有很大发展,堪称是各民主党派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除原来的民革、民盟、民建、农工党、致公党这五个民主党派外,“文革”后,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下同)、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下同)和九三学社也相继前来泉州发展组织,他们先后在泉州建立组织的时间和情况如下: 台盟:1980年1月,台盟福建省分部在福州市成立。当时到福州参加成立大会的泉州盟员有江文通、谢兴典、林金田三位同志。根据省分部的提议,建立了台盟泉州小组,这是台盟在泉州的第一个基层组织。从此之后,台盟泉州小组积极、稳妥地发展了几批盟员,至1982年上半年,盟员已由原来的3人发展至14人。同年7月28日,该盟在泉州召开第一次盟员大会,成立泉州分支部,由蔡大堂同志任支部主委。1983年12月,改泉州分支部为泉州分部。1985年7月6日至8日,台盟泉州市分部召开第二次盟员大会,出席大会的盟员26人,选举产生了台盟泉州市分部第二届委员会,仍由蔡大堂担任主任委员。 民进:1986年,民进福建省委派人来泉州发展会员12人,并于1987年10月,成立民进泉州市工委筹备组,由颜联峭同志担任筹备组负责人。1988年2月,民进成员已发展至34人,经召开会员大会,选举产生民进泉州市工委会,由颜联峭任工委会主任委员。 九三学社:泉州市第一个社员刘恩惠1962年由大连工学院调至华侨大学任教。不久,杨志艺同志亦调至华侨大学任教务长。1984年,社省委在华侨大学发展李颂琛、向高信、林龙威、季进彬、蔡济世等同志入社,并于1986年成立泉州市的第一个支社——华侨大学支社,由李颂琛同志任主委、蔡济世同志任副主委。1988年5月,又成立九三学社在泉州市的第二个支社——泉州市区支社,由刘恩惠任主委、顾育龄、阮天恩任副主委。现正在积极创造条件,准备在这两个支社的基础上,成立全市性的组织机构。 至此,全国八个民主党派在泉州市均有组织了。 原来,泉州市这些民主党派,都是地辖市的组织机构。168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取消原来的晋江地区,把泉州市提升为省辖市,实行市带县的行政机构改革。各民主党派的泉州市委经请示各自的省委,并经中共泉州市委同意,亦相继进行换届,相应提升为省辖市的组织机构。 至1986年底统计,全市已有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66个,成员870人,比恢复前增长2.7%。 至1989年底,全市的各民主党派已有基层组织147个,成员2079人。 (三) 现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国内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各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民主党派原来成员及其所联系的阶级、阶层的人们,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还有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同时已有一大批建国以后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参加了民主党派。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自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社会主义劳动者为主体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中,各民主党派是我们开展统战工作、促进祖国统一、进行四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维护安定团结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泉州市委通过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落实民主党派的有关政策(据民革、民建和致公党泉州市委会的统计,仅这三个民主党派就落实178件有关冤假错案和侨务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和起义投诚人员的政策),坚持贯彻执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帮助各民主党派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积极支持他们开展各种为统一祖国和四化建设服务的工作活动,支持他们稳步发展成员和健全各级领导班子,协助他们搞好自身建设,并逐步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等等,大大调动了各民主党派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各民主党派都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参政议政,协助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落实各项统战政策,开展经济、科技等咨询服务,举办业余中专和各类专业培训,积极开展海外联谊活动,做好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的工作,协助争取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工作,等等。工作相当活跃,并取得很大成绩,使各民主党派的工作,有了新的发展,走上了新的台阶,出现许多新的气象。据统计,1980年以来,各民主党派参加经济、科技、医药卫生等咨询服务有一百多个项目;举办业余中专和外语、财会、艺术等专业培训二百多班,结业人数一万多人;举办各种专题讲座三十七期,听讲人数达七千多人次;各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和成员积极开展海外联谊活动,协助“三引进”和争取“三胞”在家乡举办各种公益事业一亿多元。 1989年,中共中央发出14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总结了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们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共同准则,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指导当前和今后统一战线,尤其民主党派工作的重要文件。现在,泉州市的中共各级组织和民主党派,正在认真进行传达贯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进一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附录:各民主党派在泉州市的历届市委会和正、副主委 民革: 1953-11-22日,召开第一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市委会,由许谷芬任主委,蔡友敬任副主委; 1956年12月9日,召开第三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市委会,由许谷芬任主委,蔡友敬、刘独峰任副主委; 1958年9月28日,召开第四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市委会,由许谷芬任主委,蔡友敬、刘独峰任副主委; 1961年7月30日,召开第五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四届市委会,仍由许、蔡、刘任正副主委; 1964年5月17日召开第六次党员大会,继续由许、蔡、刘分别担任正副主委; 1980年6月8日,召开第七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六届市委会,由蔡友敬任主委,刘独峰任副主委; 1984年8月30日,召开第八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七届市委会,由蔡友敬任主委,刘独峰、洪应百任副主委; 1986年1月24日,召开党员代表会议,增补王丽水、张柏庆、黄火兴为市委委员,李子仁、张柏庆为市委常委; 1988年8日,召开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八届市委会,由蔡友敬任主委,洪应百、吴同任副主委。 民盟: 1953年4月19日,召开第一次盟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市委会,由廖博厚任主委,林任生任副主委; 1954年9月26日,召开第二次盟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市委会,仍由廖博厚、林任生任正、副主委; 1956-11-11日,召开第三次盟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市委会,由廖博厚任主委,林任生、蔡野任副主委; 1958年10月1日,召开第四次盟员大会,选举产生第四届市委会,由廖博厚任主委,叶贻焕、黄光汉任副主委; 1961年7月26日,召开第五次盟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五届市委会,由廖博厚任主委,黄光汉、李于右任副主委; 1964年4月19日,召开第六次盟员大会,选举产生第六届市委会,仍然由廖博厚、黄光汉、李于右担任正、副主委; 1980年6月7日,召开第七次盟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七届市委会,由廖博厚任主委,黄光汉、蔡野任副主委; 1984年8月10日,召开第八次盟员大会,选举产生第八届市委会,由廖博厚任主委,曾国杰、蔡野、何群选为副主委; 1987-10-18日,召开第九次盟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九届市委会,由曾国杰任主委,王章聘、王世求任副主委; 1988年8月20日,在第九届四次全委会上,补选吴庆祥为副主委。 民建: 1958年9月28日,召开第一届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市委会,由蔡载经任主委,伍德培任副主委; 1961年7月19日至20日,召开第二届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市委会,由蔡载经、伍德培担任正、副主委; 1965年9月11日,召开第三届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市委会,仍由蔡、伍担任正、副主委; 1980年6月7日至8日,召开第四届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四届市委会,由蔡载经任主委,薛天锡任副主委; 1982年4月,增补选倪郑重为副主委; 1986年1月13日至15日,召开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五届市委会,由倪郑重任主委,林咸源、郑家琛任副主委; 1988年9月22日至23日,召开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六届市委会,由林咸源任主委,郑家琛、何融任副主委。 农工民主党: 1954年6月27日,召开第一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市委会,由赵祖培任主委,庄清桂任副主委; 1956-12-16日,召开第二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市委会,由赵祖培任主委,陈凤仪任副主委; 1958年10月2日,召开第三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市委会,由陈凤仪任主委,蔡鸿恩、吴志恭任副主委; 1961年7月27日至28日,召开第四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四届市委会,仍由陈凤仪、蔡鸿恩、吴志恭担任正、副主委; 1965-10-31日,召开第五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五届市委会,仍由陈凤仪、蔡鸿恩、吴志恭担任正、副主委; 1980年6月7日至8日,召开第六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六届市委会,由陈凤仪任主委、蔡鸿恩、庄清桂任副主委; 1984年8月23日,召开第七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七届市委会,由陈凤仪任主委,庄清桂、李登俊、周亚华(女)任副主委; 1988年4月15日至17日,召开第八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八届市委会,由李登俊任主委,周亚华(女)、陈亚年、欧阳世杰任副主委。 致公党: 1957年10月召开第一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市委会,由黄焕然任主委,王济弱任副主委; 1980年6月7日召开第二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市委会,由王济弱任主委,庄为玠任副主委; 1984年10月,召开第三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市委会,由王济弱任主委,庄为玠、潘彬任副主委; 198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取消晋江地区实行市带县的行政体制,致公党泉州市委会亦相应提升为省辖市机构,并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致公党泉州市第四届委员会,由王济弱任主委,李贤起、潘彬为副主委; 1988年9月,召开泉州市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五届市委会,由李贤起任主委,林浴沂、林玉莲(女)陈骥、刘超群任副主委。 台盟: 1982年7月28日,召开第一次盟员大会,成立台盟泉州市分支部,由蔡大堂任主委; 1985年7月6日至8日,召开第二次盟员大会,选举产生台盟泉州市分部第二届委员会,由蔡大堂任主委; 1987年12月,台盟泉州市分部根据全国新盟章的规定,改为台盟泉州市委员会。 1989年,增选曾惠华(女)为台盟泉州市委会的副主委。 民进: 1988年2月,民进泉州市工作委员会经民进省委批准成立,由颜联峭任市工委主委;并于同年10月17日,正式召开成立大会。 九三学社: 目前只有华侨大学和泉州市区两个支社。1989年,已成立筹备会,由刘恩惠任负责人。现在,他们正在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尽快成立全市性的组织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