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高甲戏音乐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高甲戏的传统音乐,并非天生铸就,一成不变的;而是先后随着它的大气戏(武戏,含文武戏)、丑旦戏及生旦戏接二连三地历经长期的艺术实践,并以其他剧种、乐种的声腔中,吸收、融化、选择、扬弃而不断发展创新的。它先后采用声腔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刻划各种类型人物的音乐形象,表现剧目的题材、体裁和风格。这种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传统精神,非常值得我们珍惜和取法。今天我们用它来注入时代气息、反映现实生活和群众的思想感情、讴歌伟大的时代和英雄的人民,同时也促使高甲戏音乐艺术本身不断地再发展、再创新,青春常驻。这也是1956年到1957年春创作的高甲戏现代戏《刘胡兰》音乐设计的依据。实践中着重如下几个方面: 一、整出戏的基调与人物的音乐主题 本剧表现刘胡兰对家乡、对战士、对群众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音乐设计中,随着戏剧情节的发展,先后在她的唱腔中,表现她对群众、对战士的亲切、热情;对敌人的利诱威胁,报以鄙视和痛恨;在铡刀面前,更是坚贞不屈,显出慷慨激昂、正气凛然的英雄气慨。因此以这热切激情、悲愤壮烈的音乐,作为整出戏的基调,和人物音乐主题,贯穿全剧。 地方戏曲的现代戏音乐设计,在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中,运用人物的音乐主题,是否借鉴自现代歌剧?这在高甲戏传统的剧目中,可以找到答案: 《困河东》的折戏《大别妻》,整折是夫妻二人的反复对白和对唱。唱的是由同一曲牌〔浆水令〕的曲调。〔浆水令〕和其他的唱腔曲牌一样,开头都有显示本曲牌曲调特征的乐句或乐段,称为“大韵”,随后曲调再由此展开。《大别妻》在同一曲牌断续反复进行中,唱腔根据不同的唱词结构、语言音调、人物思想感情和戏剧情节的变化而发展、变化,但个性鲜明的大韵的音调,仍随着唱腔的不断再现,把这些断续反复的唱段串连起来形成并发挥它鲜明的主题音乐的作用。 《单刀会》全出的关羽唱腔,以同宫系统不同曲牌的〔浆水令〕、〔北调〕、〔南浆水〕、〔慢头〕为主线。这些同宫系统的曲牌,虽各有其大韵和曲调,但也兼有共性的曲调,将整出戏关羽的唱腔,在穿插二个异宫系统曲牌的对比,变化中,贯穿统一起来,发挥人物主题音乐的作用。 《刘胡兰》一剧中作为人物主题音乐的刘胡兰的唱腔设计,也是取法传统而有所发展的。即选择同宫系统曲牌〔福马郎〕、〔双闺〕、〔短相思〕、〔南浆水令〕、〔慢头〕为主线,它们共有的特征音调 这些曲牌的曲调,色彩明亮,热切深情。在《刘胡兰》一出中,将它们加以定向提炼加工,让它既如《大别妻》、《单刀会》中处理人物唱腔曲牌结构的构思方法,又注入新的音乐语言、新的音乐形象,充满浓烈的生活气息和革命激情;再以〔慢头〕这一高昂、激越、奔放、豪迈的音调,分别作变形、移位、压缩或扩展的处理,渗透融化其间,作为某些场合唱段的高潮,从而在整出戏的唱腔中,呈现出鲜明的人物音乐主题;从各个事件、各个角度来塑造刘胡兰光辉的音乐形象,也从群众的帮唱、合唱中,显亦波澜的革命力量和英雄人民的光辉群像。现例举几个唱段说明如下: 刘胡兰热切地送别人民的军队上前线,并表示留守在根据地作艰巨的斗争。唱: 条条水来座座山 在艰苦斗争的考验下,同伴秀英动摇了。胡兰对她诚恳的批评和热情的帮助。唱腔常从后半拍开始,激励她提起勇气继续向前。最后的散板乐句,以坚定的信心和革命乐观精神,为她指出革命的壮丽前景。唱: 春风吹来,好花开满枝 刘胡兰被捕,不屈不挠的坚持斗争,敌人用尽利诱威胁,都不能动摇她。下曲1-13节逐渐下行,表示她对敌人的鄙视。14小节起,高昂的音调,表示她正气磅礴坚强不屈的气慨。 刘胡兰的心,比铁坚硬 刘胡兰就义前坚定不移,革命到底、慷慨激昂地唱: 永远跟着同志向前进 最后,她对曾和她一起为革命出生入死的乡亲热切鼓励。豪壮的歌腔,引出众人悲愤有力的带唱,表示革命斗争的火种,即将化为燎原的烈火,消灭敌人: 消灭敌人,永过好光景 二、矛盾冲突 传统剧目中,通常以不同类型人物的对唱,引起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从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或刻划正反人物的音乐形象。前者如《昭君出塞》:昭君与护驾番兵的对唱,昭君唱的《山险峻》,表现她出塞的一路上对祖国、对亲人的热爱、依恋,对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奸臣的愤慨、遣责;紧接番兵对她边热情劝慰、边欢歌曼舞地唱起《跳起钱鼓》,企图化解昭君心中的郁结,好让她一路跟他们走到头。但番兵的这般举止,更激起她强烈的爱憎之情。后者如《疯僧扫秦》:秦桧夫妻设计陷害岳飞父子之后,他们认为做出如此伤天害理的事,必受鬼神责罚,日夜惊慌,于是双双来到佛门,在佛前祈求平安的唱段〔北调〕,流露出内心的惶惑不安;疯僧面对陷害忠良的秦桧夫妻,以明快有力、尖锐嘲讽的唱段〔经叠〕,反复揭露其丑恶罪行,令人看到一场人间的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正气得到伸张。 上述传统剧目中在唱腔方面引起的戏剧矛盾冲突的做法,前者是以同在一曲中的不同人物特征的音乐语言的对置;后者是以不同人物特征的不同曲牌的曲调的对置。而现代戏《刘胡兰》,则是运用鲜明的人物主题唱腔的对置。如敌人通过地方寡妇煽动胡兰祖母为她办亲事,企图把胡兰远嫁他乡,调虎离山,从而瓦解云周西村这一革命据点的斗争力量。她听了祖母苦苦的劝说,既感受了祖母的疼爱,也识破了敌人利用她落后思想的诡计。清醒、警惕,革命意志更加坚定。在《革命好比过山岭》刘胡兰的唱段中,呈现这二个人物主题唱腔的对置:一是祖母忧郁而亲切的主题唱腔,表现家庭利益和祖孙之爱;一是刘胡兰刚毅坚定的主题唱腔,表现维护革命利益和对敌斗争的关心。1——7小节,是胡兰引用祖母的主题唱腔,表示理解和体恤老人家的心情;转调部分,是发展变化了的刘胡兰主题唱腔,揭示她内心的矛盾冲突;终将革命工作摆在前头,以高昂明快、坚定有力的主题唱腔结束全曲:例: 革命好比过山岭 三、写情写景、情景交融 特定场合的人物唱腔,在抒发人物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的同时,也兼要对景物的描绘和渲染色采气氛,使这一唱段成为情景交融的统一体。例如《守着树林看四边》:在日斜荒野、风啸寒林、返乡团横行的日子里,刘胡兰冒风险带干粮到村外探望因受伤被隐藏在墓坑里的王连长。曲调描绘宁静萧杀的四野和胡兰焦急地悄悄隐入林中的情景,以及表现对人民子弟兵同生死、共命运的深厚感情。 守着树林看四边 四、唱腔形式的发展 当传统的独唱、对唱、带唱、齐唱等形式难以表现戏剧内容的情况下,根据本剧团演员的条件,适当运用二重唱、二部合唱,以丰富唱腔的表现力。例如《平川的英雄人民》,系刘胡兰与王连长歌颂平川的英雄人民坚持斗争、奋勇前进的精神,以对唱发展为二重唱,把这热烈激动的情绪推向高潮: 平川的英雄人民 刘胡兰和群众欢送自己的军队上前线的合唱,表现对人民子弟兵亲切深厚的感情: 早日胜利早日返 最后谈谈《刘》剧音乐改革的前前后后:建国初期,本市高甲戏艺人参加戏曲改革学习,并组成大众剧社之后,本人于1956年春从泉州第一中学调入该社从事戏曲音乐改革工作。开始向老艺人学习高甲戏唱腔和声腔知识,并请编导杨波、演员黄敬美一同向老艺人记录传统曲牌,作为学习的主要依据。从中分析其声腔艺术的特点,逐步弄清声腔的形成、发展的规律及练习写作的基本功。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老艺人。为了下一步的工作做好准备,我从家里搬到剧社乐员的集体房间,和他们日夕相处,加强学习,增进感情,说知心话;下乡演出,和大家一起搬道具、装台卸台、和大家在一起蹲着吃饭,让他们认同我和他们一样是剧社的成员,是同行的伙伴,是为了共同的事业有缘在一起的。我从中了解到他们对曲改革(包括音乐改革)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的还怕连饭碗也被革掉。这使我认识到只有从大家的思想革命化入手,才能进而更新知识、提高艺术技巧,把戏唱好演好。这件事,提请行政领导大力号召,让大家理解到音乐改革是舞台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剧社的发展兴旺、和大家的切身利益分不开的。这样一来,得到大家的理解支持,同时结合具体工作相互呼应,开始教演员、乐员读会简谱。接着我从一个现代小戏《应征前夕》着手音乐设计,写出的曲子征求演员乐员的意见。剧中的《一朵大红花》齐唱曲,是群众欢送子弟参军保卫祖国的。曲子要情绪热烈,豪迈有力,传统曲难以改编,只好运用传统曲的音调素材来写,既有浓郁的高甲戏唱腔韵味,又能表达充沛的感情,群众感到好唱好听,又结合剧情,认为这样的音乐改革好,而我也初步从中摸索一些办法。这时,市政府向剧社提出:要准备一台新编古装戏、一台新编现代戏,都要在舞台综合艺术方面做好继承与创新,如果成绩优良,就批准剧社转为国营。剧社于是排练《鸳鸯扇》、《刘胡兰》二出大戏,我担任《刘》剧的音乐设计。于是,我团结大家齐上火线,充满信心,积极投入。《刘》剧的乐队,春节期间不休息,连续苦练,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刘胡兰和群众欢送子弟兵上前线的场面,群众合唱会比齐唱好,但演员们从没这样唱过,估计会有困难,于是试用二部卡农的写法,旋律性强,易于上口,又浓厚了场面的气氛。练唱中,第二部总唱不好,但我一参与就唱好了。因此本剧先后上演百余场,我都扮演群众角色,粉墨登台。戏曲音乐工作者为了音乐改革而兼当演员,这在50年代,开了本专区戏曲的先河。本专区最早接受戏改工作而又结出成果的国营泉州市高甲戏剧团,终于在这二剧演出评审之后成立了。一年中,《刘》剧在本市、漳州、厦门等地演出,几乎场场满座。各地文艺界认为它的音乐设计,既有继承,又有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