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今天能有如此建设的规模,李光前曾作出很大的贡献。
厦门大学是李光前的岳父、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19年开始筹办,并在1921年4月6日正式开学的。可以说,陈嘉庚先生是倾资来办这所大学的,正因为他是倾资兴学,所以世所闻名,中外同钦。
厦门大学创办后,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大恐慌,欧美工商业一蹶不振。美国的汽车产量由1929年前的每年460万辆,递降至1932年的110万辆,减产了四分之三。橡胶的主要用途是汽车的轮胎,汽车产量大减,首先被打击的是橡胶商。由于这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橡胶价格暴跌,拥有大量橡胶园的陈嘉庚损失非常严重。再加上银行的追债,无力偿还银行的巨额借款,被银行接管而导致倒闭,陈嘉庚破产后,要继续维持他所创办的集美和厦门大学就遇到了严重困难。但是,就是破产了,陈嘉庚先生也要继续把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办下去这是陈嘉庚先生伟大之处。李光前看见岳父倾资办学的决心如此坚决,就尽量想办法在经济上支持他把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继续办下去。
从1933年开始,李光前每月捐助新加坡币7200元,作为集美学校的基金;1940年则增加至每月5万元。
1933年春,陈嘉庚先生为解决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经费,将新加坡和槟榔的橡胶厂租给了李光前的南益公司。不久,又将印尼巴双的橡胶厂租给南益公司,陈嘉庚把这些橡胶厂租给李光前的南益树胶公司,约明获利要分一半给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作经费。1933年冬,陈嘉庚又将其饼干厂招李光前承办,约明得利抽三分之二作“两校”经费,新加坡的制胶厂仍租给李光前的南益公司,约明每月加租一千元,得利抽十分之二作“两校”经费。
1934年,李光前与黄奕住、林文庆和新加坡群进公司曾捐10万元给集美、厦大做经费。
陈嘉庚先生还在其《南侨回忆录》记载:“民廿五年(1936)买树胶园四百英亩,成本十六万元,拟作厦大基金,每月入息约二千元,该款系向李光前陈六使各捐五万元,陈延谦一万元,李俊承五千元,不敷由余凑足之。”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光前参加陈嘉庚在福建投资的“集美实业公司”、“集友银行公司”、“华侨航业公司”等,其目的之一也是为解决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包括国专学校)的经费。可以这么说,陈嘉庚的生意失败后,陈嘉庚先生继续资助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经费,有很大的一部分是来自他的女婿李光前捐助的。
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先生回国至其故乡集美定居。1950年至1955年,李光前除在其故乡南安梅山大规模扩建国光中学新校舍外,又捐献巨资给陈嘉庚先生,让他大规模兴建厦门大学的新校舍。
为了合理使用李光前所捐建的这笔巨资,充分发挥其作用,把厦门大学建设得更好,陈嘉庚特地成立了厦门大学建筑部,委任专人负责,招收闽南各地石匠、木匠、泥水匠一千余人,设立10个基建工场进行工作。同时,在漳州市龙海县石码镇设立砖瓦厂,自己烧制砖瓦;石料多就地取材,就地开凿石山取用,以节省材料费用和运输费用;木材则派人到山区采购。对一些的确需要从海外进口的材料如钢筋、水泥、小五金等,陈嘉庚先生严格把关,精打细算,非到万分必要,实在无物可代、非购不可的,才同意进口一些。陈嘉庚先生再三告诫干部、职工,华侨无偿捐赠之钱来之不易,需节约使用他们的捐款,处处为多盖房子、盖好房子着想,发挥投资的最大效益。要用本省木材、本地石头、砖瓦盖房子,价格比较便宜。反对盲目或多进口钢筋、水泥,避免国家很需要的外汇又给外国人多赚去。管理与设计人员对工程造价要反复思考,要像从自己口袋掏钱一样去着想。盖房子别忘我国传统的特色,但全部都古式、中式造价太高,我们负担不起,砌筑过程复杂,时间也长,落成后也不一定适用。要取古今、中西相结合的办法,既保持中国民族传统风格,又坚固、实用,能降低工程造价。设计一定要简朴适用、典雅大方。
为充分利用李光前所捐献的这笔巨资,充分发挥其作用,建设好厦门大学新校舍,陈嘉庚先生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从设计、绘图、备料到施工,事必躬亲,一丝不苟。他每星期都要到厦门大学的工地视察两次,即使风雨交加,也准时来到。
陈嘉庚先生首先在厦门大学校园内的制高点——演武东南方向山岗上,兴建一座规格巨大、十分雄伟、壮丽的主楼——“建南大礼堂”。建南大礼堂象巨人的正身,超高3层,整体为长方形,全部用花岗石砌成,正门一对巨大的花岗雕成的园形石柱,竖立在门前左右,高达二层楼,屋顶仿我国宫殿式建筑盖上琉璃瓦,十分壮观。建南大礼堂的右边并列着“南光楼”(化学楼)、“成义楼”(生物楼);左边并列着“南安楼”(数学馆)、“成智楼”(图书馆),这些都是花岗石砌成的三层高楼,屋顶为人字形镶上机制红瓦,分外艳丽。
以建南大礼堂为主体,和东西两侧的南安楼、成义楼、南光楼、成智楼,简称“新五幢”。新五幢利用其特殊地位,又在前石洼地,开辟一个半椭圆形、名曰上弦场的大运动场,把紧靠大楼的山坡前削砌25级,可容纳观众2万人的看台,远瞻它宛如基座与五幢大楼交辉相映,更加巍巍壮观。运动场前是天然的海滨浴场;向前望去,是一片蔚蓝的港湾碧波;向东远眺,是浩瀚的东海。背后则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当年的演武场,紧连新建筑群是一排四座师生新宿舍“芙蓉楼”,再北靠山边的是并排三栋新建的教职工宿舍的“国光楼”、三栋新建的女生宿舍“丰庭楼”,此外还有入门厅的“成伟楼”群等等。
据《厦大校史资料》第八辑(厦门大学校史编委会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记载:从1950年至1955年,由李光前捐资、陈嘉庚主持兴建的厦门大学新校舍,各类大、小校舍占地面积24397平方米,建筑面积59057平方米。使用面积3836平方米,可容观众2万人,包括看台面积32200平方米的上弦运动场一个,海水系列游泳池一个。具体项目如下:
此外,还有运动场、游泳池等没有统计在内。
李光前捐建的这些都是没有条件的,如果一定要说条件,那就是不要写上他李光前的名字。这是李光前的一贯优良作风:只要奉献,不要留名。李光前在新加坡捐建一座学校,学校决定将这所学校定名为“光前学校”,并写好校牌挂起来了。李光前知道后,赶快叫人去把那字“前”字拿下来,通知学校不要用他的名字做校名。学校没有办法,只好改称“光华学校”,并请题校名的作者再写一字“华”字来弥补。这是李光前的一种美德。这次捐献巨资来厦门大学建造这么多的新校舍也是如此,所以所有建筑物都没有以“光前”命名,也没有任何碑刻说这些是李光前捐建的记载,只是用李光前的故乡的地名与南安有联系的意思来命名,如“南安”、“南光”、“芙蓉”、“丰庭”、“竞丰”、“国光”、“建南”等。再一个是用他3个儿子的名字来命名,如“成义”、“成智”、“成伟”。据了解,事后有人问李光前:“你为什么不愿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却用3个儿子的名字命名呢?”李光前笑着回答:“我用3个孩子的名字命名,是要让这3个儿子知道这件事,万一我千古了,希望他们尚能记住并继续关心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