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惠安县,自北至南半边靠大海,是鱼盐之乡,土瘠不宜种稻谷,群众以地瓜为生。因贫穷到外地打工较多,土、木、石、工等。所谓“地瘠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惠安人在这极其穷困情况下,仍然为国家培育不少人材。历史上出现了不少反抗官府的压迫及抵外来侵犯的英雄人物。
在抗日战争中、惠安人民同仇敌忾,多少爱国志士奔向前线,知识青年投笔从戎。在福州保卫战的“大湖战役”、“大北岭战役”、“三度光复福州”等战争中,闽南子弟兵共牺牲三千余人。其中惠安志士壮烈殉国有八百余人。这些可歌可泣英雄事迹永远值得后人怀念。
民国甘八年,由于华侨要求在福建地区建立一支八闽子弟兵来保卫自己家乡,故特派福建将领李良荣将军(同安人,黄埔一期)及闽籍黄浦军校多人回闽参加建军。李任十三补训处处长,首先在闽南十二县招考知识青年及归国华侨学生,组成学兵大队。惠安人一下报名千余人,集中在南平青州、西阳两地训练。首先体力锻炼、开山自盖营房、操场,在随后的紧张军事训练中,部份人员经不起这样艰苦生活的考验,加上不适应山区水土,害“回归热”恶性传染病很多。有三分之一人员脱逃。但惠安籍士兵不怕苦,能坚强与疾病作战斗,大部份都坚持下去。六个月后,经考试,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到黄埔军校深造,余者全部分配到“装备团”任班排骨干。该“装备团”有三分之一是惠安子弟兵。军官全部是黄埔生,受过高等军事教育,不管在战术战略及实战指挥,都能起模范带头作用。他们爱兵如子、相亲相爱、风雨共舟、同一条战壕、保卫桑梓。副团长郭志雄,惠安白奇人,黄埔六期炮科。第二营营长庄子卿,惠安山腰人,黄埔七期。第三营营长骆维藩,惠安南埔人,黄埔七期。搜索连连长张稚生,,惠安崇武人,黄埔军官班。还有排长、见习官廖华丰、、骆克然、何虹、陈笔村、庄其章等10多人都是黄埔十七期惠安人。这个“装备团”可称惠安兵团。他们官兵如一家,相互照顾,但在炼兵场上却非常严格。军中充溢民族精神,朝气蓬勃,战斗力旺盛,全体官兵急欲投身于炮火中,报效国家。
民国三十年四月,日寇晋町联队及炮兵队共八千余人,分水陆两路,直扑闽侯、南平、龙岩,并移师漳州,迅速威胁整个福建,东南半壁为之震动。李将军受命率领“装备团”抗拒强敌,准备在大湖地区与敌展开决战。八闽子弟兵“装备团”自建军以来,练兵中成绩骄人,士气正旺。闻有机可开上前线一试身手,个个兴高采烈,情绪高昂。邵武县各界欣悉健儿上前线杀敌,即展开热烈劳军运动。民众赶制“金光饼”(即戚继光抗倭奴饼)作军中干粮。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女生带头发动当地各学校女生刺绣手帕、写慰问信,鼓于军心士气,寄望战士保国卫民。全体将士十分感动,誓师出发之日、上下一心,怀着“不成功、便成仁”之大无畏精神,其誓词曰:“闽山苍苍,江水泱泱、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部队由邵武作急行军出发,抵达大湖地区适在拂晓时间。指挥部设在双髻山麓下,指挥官下令搜索连连长张稚生在双髻山占领阵地,以最猛火力制压敌人,使其抬不起头。第三营营长骆维藩由秦洋向敌猛烈攻击,将敌人围困于低洼地带,再使用各种轻重武器,给敌人毁灭性打击。第二营营长庄子卿由寨上侧击敌人背后,出其不意,勇猛一举。庄子卿命令我(时任见习官)带领第四连爆破班班长陈笔村以最快速度破坏敌人前沿碉堡及电网、铁丝网。我方击溃敌人第一道防线后,直捣敌人枪兵阵地,夺取敌人战枪四挺,并如约发出红色信号弹三发,报告已到达指定地点。当我带领爆破队向纵深扩大战果,遇到二个敌人,狡猾地左右分开夹攻我一人。此时幸亏陈笔村班长及时赶到,刺倒一敌,自己也挨了一刀。我急横刺另一敌。我来不及看望战友陈笔村的伤势便带着爆破队继续前进。随后,我军压缩包围圈,进行逐屋战。日寇不是被击毙,就是弹尽自杀。此役,我军全歼日军晋联队吉田联队长以下一千余人。我军也付出相当代价,黄埔十六期同学廖华丰(惠安城关人),陈东文指挥,冯煜勋等壮烈殉国。大湖一战,敌军遗尸遍野,往福州方向溃退,丢下不少优良轻重军用物资武器弹药。我军战果辉煌,振动中外。华侨首领陈嘉庚先生组织慰问团,慰问三军壮士。从此,东南战局稳定,日寇再也不敢轻言吞并福建,我们泉州也从此平安无事。
当战斗至最惨烈、我们敬爱副团长郭志雄带领25名特选的惠安籍敢死队,强攻寨上关,夺回主要阵地。郭团长不幸被敌机枪击中胸部,壮烈牺牲。事后副团长遗体运回邵武,拾其他忠魂骨骸,合葬于戚继光祠左侧山麓,竖“大湖战役”阵亡将士”石碑一方。此役惠安参战人员最多、牺牲最大,故惠安各界为惠籍子弟兵壮烈殉国召开追悼会,并竖碑作永久纪念,英勇惠安子弟兵,为保卫桑梓,舍生取义,光照千秋。追悼会上,海内外人士送来挽联、悼诗甚多,其中在菲任教的郭志雄副团长妻子陈潄风女士挽联最为感人:“回忆去年良辰美景,结帨香江,一月姻缘成幻梦;反看今日苦雨凄风,抚孤菲岛,三餐涕泪自伤情。”
去年福建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为了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纪念,以“大湖战役”为主题制作四集连续剧“威镇闽海”。制作中心主任陈思巡专程来泉州采访闽南子弟兵“装备团”幸存者本人与陈笔村,并聘请我为该剧顾问。去年四月廿八日在闽侯荔园新村开机典礼上,我代表参战人员讲话。旅居台湾战友、我们老连长骆克然(黄埔军官班,惠安埕边人),也被邀前来参加开机大典。我们三人同一连,骆克然是连长、我是排长。陈笔村是班长。同学、同事兼同乡,经历几十年风风雨雨,难得重逢,此情此景,无限感慨无限情,“别是青丝会成雪。”在这悲欢离合之际。三人情不自禁,携手同心到“老雄关”当年为国捐躯长眠战友烈士纪念碑前默哀三分钟。人为的阻隔使海峡两岸亲人战友长期不能团聚。我们三人共同愿望是海峡两岸人民不能分离,祖国领土不能分裂。我们应牢记住总理孙中山先生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现在“祖国尚未统一”,“同学必须努力”。我愿为和平统一祖国大业而贡献余热。
去年,在抗战胜利五十周年纪念暨福建电视台电视片“威镇闽海”开机典礼时,我凑七言小诗四首,以赠骆克然台湾战友。
(一)
大湖战役耀千秋,顽敌横行劣迹留。
碧血红花生死别,枪林弹雨报深仇。
(二)
五十年来各一方,并肩战斗未能忘。
沙场烽火今回首,相见情深慰断肠。
(三)
都说故乡月最明,家园景色总关情。
沧桑世事天人变,热土芬芳物产盈。
(四)
国行双制九州荣,两岸人民俱挚诚。
夕阳青山形势好,老来切盼永升平。
附表格两份:
一、黄埔军校惠安籍在台湾人员。
二、惠籍官兵大潮战役伤亡人员。
惠安籍黄埔军校在台湾人员
以上十一位系将军级。以下廿四位校尉级均在甘二兵团工作(该司令李良荣)。
以上系根据一九七九年新加坡星洲公会五十周年纪念特刊导报。时隔十七个春秋,变化较大。黄埔军校在台湾继办,现已续办六十三期。黄埔第二代,都已任要职(中委、要塞司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