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40年5月,日寇集结八万余众,兵分三路,发动粤北第二次攻势,目标直指韶关(又名曲江,当年粤汉铁路只能通车至此)。国民党62军率领152、157两师和暂归指挥的一个旅,全面迎战。27日拂晓,攻击盘踞两钟田、箭竹之敌。28日攻占水岔、茅田一线,战斗猛烈。特别是敌集结在牛背脊南端公路上的辎重车百余辆,全被我炮火击毁。下午敌机6架低飞扫射,我军仍奋勇进击。29日,157师攻克牛背脊及东南高地,缴获大批马匹枪炮。同时,152师攻占良口,切断敌后方补给线。敌犯沙口(韶关南的车站),新江的先头部队,又受到由湘增援的54军痛击;后路更遭暂编第2军的威胁。另有12集团军的9个师正在增援途中。由于敌孤军深入,遭我四方夹击,敌恐被围歼,急忙后撤。54军即沿翁(源)、新(丰)公路追击至从化(广州东北),40师从沙口沿粤汉铁路直追至清远(广东西北)。敌回窜广州外围据守。至此,第二次粤北会战以我军胜利告终。
是役,本人(下有简介)任157师470团2营6连少尉排长,率领全排进驻狮前圩(韶关南)高地迎敌,掩护主力部署反攻,进入阵地后,立即构筑野战工事。次晨,敌先以飞机大炮轰击,掩护步兵跃进,但被我在近距离以密集火力击退。第二次拂晓,敌加强陆空兵力,攻势凶猛,全排战士抱与阵地共存亡决心,不怕牺牲,顽强奋战,待敌兵进入近距离,再以猛烈火力予以杀伤。敌伤亡惨重,我排亦损失三分之一。本人左肩负伤,仍坚持指挥作战。此时,主力157师和62军全线出击,敌怕被歼,急往后撤,我大部队继续分路追击。我排完成掩护任务后,即归还建制。此时我因流血过多昏迷,被车送韶关后方医院急救。伤愈后归队,升任原6连副连长,受原国防部记功嘉奖,并发给列075004号抗战勋章。
(二)
1941年1月,我调往滇西远征军参谋处作战科任少校参谋。2月,又调第6军直属团1营2连任连长,进驻怒江口布防,筑构工事据守,监视对岸敌情,掩护大军作渡江准备。左翼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副司令兼第6军军长黄杰)辖6个军,共16个师,计16.5万人,全部美械装备。为了配合盟军西线作战,造成东西两战线全面大反攻的态势。我主力于1944年5月11日,开始强渡怒江,先以强大的陆空联合行动,压制对岸敌人,多处实施强渡,美军负责作空中和后勤支援。我大军顺利渡江后,连续战胜险峻山路、雨季、蚊虫等的侵袭,一鼓作气,势如破竹,很快攻克松山、龙陵、腾冲、芒市、畹町等地,全部收复滇西国土。值得一提的是:攻击腾冲敌指挥中心、设防坚固的高地,我屡攻不克,后挖大地道,用几千斤炸药,把好几个高地连同几百敌人炸飞了!
在芒市,我11集团军与先期进印(度)的新一军的部队胜利会师。第6军即集中芒市休整、补给、待命。我因参战有功,被远征军总部颁发列530号的战功勋章(以上两枚勋章,现均保存)。
滇西反攻战役:我兵力16万人,敌兵力30万人,战死18.5万人;因美军配合作战,陆空战力和后勤补给都优于敌军。当时,我黄埔军校毕业的17、18期同学,多数担任排、连长,因此,全战役过程中,伤亡700余人,付出巨大牺牲!
(三)
本人——林文法,安溪县虎邱镇罗岩村人,寄籍厦门鼓浪屿,1917年11月生。高中毕业后,南渡星洲(新加坡),在宗亲林金泰茶行帮理店务。“七·七”芦沟桥事变后,中央(黄埔)军校派员到南洋群岛招生,激于抗日义愤,在星洲筹赈总会主席陈嘉庚、星洲中华总商会主席林庆年(伯父)等侨领勉励下,毅然于1937年底,与一批华裔热血青年,报考军校15期,被录取,辗转回国至桂林军校(第六分校)受训,1940年毕业后,即奔赴抗日前线。
回顾粤北滇西两次对日作战,光荣负伤,克尽厥职。值此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欢庆之时,尤其悼念并肩作战中牺牲的许多黄埔同学。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愿在有生之年,争取与在台的黄埔同学密切联系,促使祖国早日统一,为振兴中华贡献一分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