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著名诗人、书法家潘受,自幼在泉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薰陶,对中华文化非常娴熟。正如星报近来评论:“在半个多世纪的诗词创作中,他眷恋宗邦,热爱祖国,放眼世界,怀着高尚的爱国主义与人道主义精神,舒啸长吟、写下1300多首绚丽的诗篇”。从诗人1948年到台湾观光,挥毫题下《台湾杂诗》八首,可见其一斑。特爱录如次,并作些注释,以为求正并飨读者。其一云:
“沧海珠遗五十年”
台湾四面水连天,沧海珠遗五十年。
今日按图收故地,莫教归燕变啼鹃。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自甲午中日战争之次年(即1895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日本军国主义投降,才收归中国,适为五十载。所以说,“沧海珠遗五十年”后,宝岛这一颗沧海明珠才重还中国版图。台湾人民回到祖国的怀抱,恰似归燕度柳穿花般的喜悦。此情此景,爱国诗人从历史的悲剧着想,因之很有见地的咏着:“莫教归燕变啼鹃”的警句!
“啼鹃”是借用战国蜀王杜宇(望帝)退隐西山化为杜鹃的故典。白居易《琵琶引》:“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啼鹃”后来引伸离人思乡念国的意象。不出诗人所料,由於大家所知道的原因,海峡两岸又分离,归燕无奈再变了啼鹃。凡四十多年,久来“归燕”迫切盼望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诗的第二首为《草山》:
心事琵琶掩抑间,荔枝儿女曲绵蛮。
梦回一枕乡音里,细雨昏灯醉草山。
诗人自注:“台民先代什九来自余家乡闽南,故其方言及民间戏曲悉与闽南无异。荔枝为陈三五娘戏曲故事中定情之物。”
一吟这首诗,令陈三故乡人十分亲切,久不忘怀。诗从喜闻乐见的泉州民间传统曲艺出发,给人们加深理解泉台人民特有的血缘、地缘、文缘的原委。泉州是台湾八百万汉族和满、回族同胞的祖籍地。台胞及诗人观看琵琶伴奏《陈三五娘》的南音演唱,油然地拨动久违乡井而想国思乡的心弦。难怪梦里还再现着:草山地方的细雨和昏灯都与人陶然共乐呢。
“波浪如山吊大鲸”
潘受旅台题《郑成功祠》的绝句云:
霸业雄图想旆旌,梅花-树赤嵌城。
攘夷身手偏无命,波浪如山吊大鲸。
首句是诗人回想民族英雄郑成功挥师复台的壮举。赤嵌城:按闽南话演变的地名。清顺治十年(1653年),荷兰殖民者筑“普罗文查城”于今台湾台南市、台胞称为赤嵌城,也叫红毛城。郑成功收复台湾,把仅建八年的城改置承天府。祠的后方有株古梅,相传为郑成功亲自种植。附近的赤嵌楼是荷兰“总督”揆一被迫签订降书的地点,存有《受降图》。
大鲸:据说台湾民间故事将郑氏神化,誉为“东海大鲸也”。诗人缅怀“开辟荆榛逐荷夷”、“茹苦间关不忍离”的民族英雄,从而深切地别出心裁地沉吟这首悼诗。乍初看运用的手法是素描,却非素描。如“霸业”、“旆旌”、“梅花一树”、“波浪如山”、“吊大鲸”等,均用得既切又巧。这些审美意象,读来令人闻到一种爱憎分明的火热气息;郑成功英武豪迈的爱国主义崇高形象及其丰碑,永远矗立在世人心间。
紧接着诗人又颂扬《郑氏墨迹》:
极飞扬处无骄态,下笔延平亦一家。
扫尽秀才酸腐语,欲倾东海酿流霞。
诗人自注:“赤嵌楼悬郑成功手书中堂一幅,有章草,意略近晚明倪黄风格,未句为东海酿流流霞五字”。章草:草书的一种,笔画保存一些隶书的笔势。传为汉元帝时史游所作,以其用于奏章,所以叫做章草。
郑成功文武双全,多才多艺,有儒将风,潘诗是对其诗、书艺术的评价。
潘受是位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他对郑成功的书法认定“无骄态”、“亦一家”;认为郑诗扫尽了“秀才酸腐语”,欲倾“东海酿流霞”的评论,是前无古人的,也是公正、客观的。
“众杵宫商怨乱多”
潘受在《台湾杂诗》的《杵歌》七绝云:
此是洪荒太古歌,番姬起舞动烟萝。
君听石诉风鸣处,众杵宫商怨乱多。
诗人1948年旅台期间,吟在日月潭畔观赏“番社”表演的歌舞情景。演出时,演员们杵击石环且歌且舞,其歌称为“杵歌,是该地少数民族的传统歌舞。
杵歌是“洪荒太古”的一种歌曲。“洪荒”,指混沌愚昧的太古时代。说明杵歌源远流长的历史。
“杵”是头大尾小的圆木棒子,用在臼里捣粮食之类或洗衣服时捶衣服。台湾少数民族女儿(番姬)腰系藤萝,翩遍起舞,挥动木杵敲打石环,传出一种怨乱的音响。
“君听石诉”:君,或许借指潘夫人;诉,石环对离乱的倾诉,杵歌经清风一传,其声凄凉,使闻者心闷而引发同情。
诗人妙趣横生地将“听南音”与“太古歌”的听见所闻入诗,不但教人了解“番社”的风情,也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
再一首是咏《阿里山》。诗曰:
阿里山高大气扶,云乡雾国鬼神区。
不知神木酣呼啸,许我他年把臂无?
此诗恰似一幅美妙的油画,感染力度很强。
潘受此行台湾,只望见山而未及一登,故云:“许我他年把臂无?”含有惋惜之意。他吟得入木三分也引人入胜。
阿里山纵贯台湾西部,在玉山以西,近南北走向,海拔1000-2500米,主峰大塔山2663米,附近是著名风景区,游人络驿不绝。山上森林茂盛,丰产红桧、扁柏等巨木,存有3000年以上的古红检树,迷信者相传为“神木”。
起句的“大气扶”:指气象万千非常壮丽。承句指常年云封雾罩着高山,未开发前各番社人众独聚其间,汉民很少能前往,可望不可及。“鬼神区”是指从前神秘莫测之地。
阿里山的知名度伴随着风景区的开辟而不断提高,誉驰全球。由于时不假缘,我们只能从书本上和《阿里山的姑娘》歌曲中了解一、二。吟诵潘诗,犹如身临其境。两岸实现双向往来之日,一定记得去阿里山揽胜。阿里山哟,“许我他年把臂无”?
“轩眉奋笔论吴凤”
潘受的《台湾杂诗》其七云:
慷慨将头赎万身,红巾一骑汝何人?
轩眉奋笔论吴风,合配延平祀海滨。
诗人在此赞颂一位可歌可泣的汉族同胞吴凤。吴因何能引起潘先生轩昂扬眉奋笔而论?并与郑成功同祀海滨?是他爱民至切,为民视死如归。
吴凤字元辉,(1699-1770年)台湾云林人。少读书,知大义,名闻乡里。康熙年间,诸番内附,地方官员招募能讲番话者为通事。吴凤素知番情,为人又勇敢,诸番惧怕他。后被录用任阿里山通事。从前该地大小48社,社有酋长,所部有数百人至数千人。兹据《台湾通史》载:那号人“性凶猛,射猎为生,嗜杀人,汉人无敢至者”。前任通事与番相约,每年以汉人男女二人与番,番秋收时,杀以祭祖。吴凤对这种无理取闹、灭绝人性的作为十分脑火,动员群众与杀人犯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斗争中,吴凤壮烈牺牲,广大群众化悲痛为力量,一举部到敌人老巢,为死难者报仇雪耻。各位举一长老跪祷请求吴凤所部:“公灵在上,吾族从今不敢杀人,杀则灭”。埋石为誓。从此人民得以平安,尊凤为阿里山神,立祠纪念。
“红巾一骑汝何人”:吴凤在与番人决战时,作自己的币人像,弩目散发,提长刀,骑怒马,(腰围红巾?)面对阿里山,以威慑番人。
潘受在台写的第八首绝诗曰:
杜甫苍茫庚信悲,我来吊古更哀时。
月明恰似南飞鹊,相庆高棲海外枝。
潘自注:京沪豪门巨室移眷来者日多。
“杜甫苍茫庚信悲”:杜甫是唐诗人;庚信是北周文学家。杜甫在《忆郑南玭》诗云:“万里苍茫外,龙蛇只自深”。庚信暮年的作品多是感伤遭遇,风格也转为萧瑟苍凉,为杜甫所推崇。杜曾云:“庚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见《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三、四句:魏武帝《短歌》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这首诗是爱国爱乡者的观感。诗人以为杜甫潦倒时发出“万里苍茫外”的豪叹,庚信向来“最萧瑟”的史实,也莫如斯时“乌鹊”偏离家园教人遗憾,寄托着大家应维护祖国一统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