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台情系文化魂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清代文化古镇蚶江与台湾之鹿仔港对渡,成为闽台通商对渡的中心。蚶江传统文化——灯谜、南音、戏剧等以及民俗遗风,随着移民入台而传衍台湾。这些洋溢着深厚乡情的民间艺术和风物胜迹,成为联系海峡两岸同胞情谊的纽带。 文化交流 南音。距泉州蚶江只有一昼夜航程的台湾鹿港,是“台湾文化城”。据载: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台湾鹿港辟为与泉州蚶江对渡的通商港口。如今在鹿港有百多年历史的南管乐团,有弹唱数十年的南管耆宿。在台湾南管盛行时,只鹿港一地就五馆鼎立,争唱者众。五馆中的聚英社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活动史,它设在素有“台湾紫禁城”美誉的龙山寺中。早先曾特邀闽南南音名师颜点(惠安人)、苏代(蚶江人)赴台教习,聚英社一时乐风大兴。 据载:蚶江南音名师林子修赴台教授南音时,码头上欢迎的人群成千上万,鼓乐喧天,管弦贯耳。这热闹动人的场面,使日本人尤感惊讶,爱慕至极。日本昭和太子出游台湾时,唯要聆听南音清唱。因而,便在全岛南音界中筛选林子修等五位名师,由昭和点选名曲《百鸟归巢》,宛如仙乐一样的演奏,博得了昭和太子赞赏,一时誉播台岛。 1987年3月,蚶江南音新秀纪安心小姐随福建南音代表团出访菲律宾时,和台湾等地弦友同台演唱,切磋弦艺。纪安心先后被香港灌录三盒南曲专辑,流传于港台及东南亚各地。1989年以来,台湾、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法国、美国等地弦友相继采访。美国加州大学音乐教授叶娜博士(台胞)特地采访蚶江南音社,三次访问、录下纪安心的清唱。 每逢元宵、中秋,蚶江南音社在“国姓寨”下、“思亲亭”上和台胞联欢,演唱了自编的思亲南曲,寄托对台湾亲人的无限思念! 灯谜。誉为“灯谜之乡”的蚶江,群众性灯谜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明清,蚶江辟为台湾对渡的口岸,很多商行派员常驻台湾,其中有不少灯谜爱好者,他们借洽谈商务时,常与台湾谜界接触,将大陆的谜艺传衍给台湾谜界;同时常于元宵中秋佳节,共在龙山寺悬谜征射,切磋谜艺,增进谜谊。民国初期,蚶江谜坛前贤林桂舟往台经商,以谜会友,与台湾谜界建立深厚情谊。1922年,台湾谜界人士莅蚶回访“谈虎楼”诸谜友。 “海峡无情人有情”,两岸渔民、船员常在海上相逢,或用谜语打招呼或出示谜条互相猜射,交流感情。例如互问:“您是哪儿的?”答:“我是珍珠港”(隐“蚶江”);“我是欢腾的码头”(隐“鹿港”,闽南语“乐”与“鹿”谐音);“出污泥而不染”(隐“莲花港”)。有的则与海外“三胞”互通谜语信件,阅信揭谜,情趣横生! 1983年和1988年,先后举办“风播海外,威震谜坛”的两届全国性的“蚶江侨乡谜会”。首届谜会中有台属薛祖评祖孙三代的“思亲灯谜栏”;与会代表瞻仰蚶江与鹿港对渡的风物胜迹,触景生情,创作了很多怀念台胞的佳谜。参加第二届谜会有海外、港台“三胞”47人,其中有台湾著名谜家朱家熹。两届谜会促进了“以谜寻根兴华”、“以谜联谊思亲”、“以谜共话统一”。小小的灯谜把海峡两岸,海内外谜界同仁、两岸乡亲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正如台湾最盛名的谜家陈祖舜先生的贺诗咏曰:“二届商灯万丈光,侨乡谜鼓震闽疆,鲲瀛水汇蚶江浪,两岸文澜气势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常务副部长亲题:“两岸连深情,四海结友谊”! 泼水节。昔日蚶江与鹿港对渡,“大小商渔,往来利涉,其视鹿仔港直户庭耳,利之所在,群趋若鹜”。每逢端午佳节,两地人民身披盛装,同江竞舟泼水,交融情谊,令人神往、陶醉。海峡隔离后,蚶江依然保持这传统活动。1988年,蚶江特地举办了规模盛大而别开生面的闽台传统的海上文体活动,隆重纪念蚶江与鹿港对渡205年。活动包括纪念大会、千鸽翔空、文艺游江(数十条彩船上展现了千姿百态的文艺节目)、竞舟泼水、海上捉鸭、海上谜会、男女游泳公开赛、海上烟火、文艺晚会等。国家和省、市、县有关领导以及来自海峡两岸的五万多群众,喜气洋洋地参加盛会。从台湾鹿港回蚶江祖籍地定居的台胞欧阳西庚激动地对台湾《大地》记者说,我盼望早日回到出生地鹿港去看望亲友,希望来年两地乡亲共同举行民间盛会。 生活在台湾的乡亲,世代眷念祖地。徒居台湾的蚶江莲塘村乡亲在集居区取名为莲塘镇。北港王文智生下第一个孩子,取名王东垵,以纪念他们的祖先是蚶江东垵人。1930年蚶江王厝祠堂落成时,台湾有七位堂亲专程回乡参加祭祖;蚶江过往台湾的王、纪、欧阳三姓,也在台组织“三怀堂”宗亲会。近几年,鹿港镇的台胞举行了富有心系乡情的“寻根”活动;故乡蚶江人民也经常举行“思亲”活动。 文化寻根。著名人类学家林惠样(1901-1958),早年从蚶江莲埭迁居台湾。林惠样历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副所长、人类博物馆馆长等职。他是我国杰出的人类学家,素有“北斐(文中)南林(惠样)”之称,又是我国第一个系统研究台湾高山族文化的学者。他曾于1929年和1935年两次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当时还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下的第二故乡台湾,对高山族文化进行了实地调查,撰写了《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一书。同时,他还到台北园山调查新石器遗址,发现新石器和陶片等物,论证祖国大陆和台湾之间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 世界著名运动员、台湾“立委”委员纪政,小时受其父“输人不输阵”的教诲,激发她在跑道上拼搏。于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打破五项世界纪录,享有“飞跃羚羊”、“黄色闪电”美誉,又荣获国际田径总会颁发的“七十五年来历史上最伟大的田径运动员”称号。1988年7月下旬,参加第二届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的台北代表团团长纪政询问中国代表团同行:“有没有福建人来?”当陈美香走到她面前时,纪政用闽南话自我介绍说:“我是泉州蚶江人。”于是便用闽南话亲热地交谈起来。是夜,她出席旅加华侨陈先生等人举行的招待会激动地说:“我今晚谢绝参加领队会而参加华侨招待会,因为这个会是我们骨肉相亲的会”。1990年,纪政参加北京亚运会,还特地访问泉州。 台湾清华大学音乐系主任、著名作曲家许常惠教授,于1991年8月2日率其兄弟姐妹七人及四个子女,遵照生母的遗嘱,千里迢迢到蚶江寻根。当迈步走进蚶江旧街时,他们惊讶不已:“我们鹿港的古街也是这样窄长,太象呵!”许教授一行所到之处,都受到乡亲的热情接待,促膝谈心,相互介绍民俗风情。同时参观当年蚶江与鹿港对渡胜迹,品尝梓桑小吃风味。几经曲折,他们终于找到了亲人——蚶江“泉合利商行”的后裔王丽水。王丽水珍藏的清代至今的陈旧的家谱在许教授一行中传阅着,个个热泪盈眶:“这才是正宗本呵!根找到了!”于是,忙托人影印一套。 风物胜迹 对渡航标。屹立在泉州湾口的蚶江石湖村金钗山上的“六胜塔”,俗称“石湖塔”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重建于元顺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全塔高36余米、仿楼阁形式,八角五层。雕刻精工,可与泉州镇国、仁寿塔相媲美。其雄伟壮丽,如“耸一柱擎天之雄观”,“睹六龙回日之高标”。它是研究宋元年代建筑与艺术的珍贵实物,足为当时海外交通繁荣的历史见证。此塔系福建省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被称“以石塔为航标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绝”。 “六胜塔”下的蚶江、石湖,是宋元年代驰名世界的商埠——刺桐港的门户,外国商船的停泊处。“石湖、安平(安海)蕃舶去处,大半市易上国及诸岛夷……“民间传说,石湖有十八个渡口,停泊亚非各国蕃舶近百艘,海交备极一时之盛。至清初,台湾划为福建属下之府,这里又成为大陆与台湾对渡的中心码头。 对渡碑。蚶江渡口的清代海防官厅遗址中,屹立着一块铭刻《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的“对渡碑”,它是清代闽台通商贸易的见证。 “对渡碑”高三米,宽一米,碑文五百五十六字。其中有“蚶江为泉州总口与台湾鹿仔港对渡”的文字。 《台湾开发大事记》载: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台湾先后开放鹿港、八里盆与蚶江对渡通商。清政府在蚶江设立泉州府蚶江海防官署,下设“海关”、“营盘”、“厘金”,统辖一府五县(泉州、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的对台贸易。“对渡碑”中记述:蚶江港“上襟崇武、獭窟,下带祥芝、永宁,以日湖为门户,以大小坠为藩篱,内则洛阳、浦内、法石诸港,直通双江,大小商渔往来利涉,其视鹿仔港直户庭耳。”百余年来,往返蚶江、鹿港之间的船只近两百艘。单蚶江一地就有二十多家大行口,如泉胜、泉泰、谦恭、谦益、晋丰、勤和、锦瑞等。 蚶江——鹿港,这条连心线,那满载大米、蔗糖、木材、水果、海产品的商舶,从鹿港起锚,飞驶蚶江;面满载药材、瓷器、烟茶、工艺品的货船,从蚶江启航,出日湖,指南针坐“乙辛”字,“水程八更”,一昼夜可直达鹿港”,所以“船只莫不争趋”。 “对渡碑”记载了两岸密切交往的悠久历史,牢牢地屹立在人民的心中!听,当年的“对渡歌”依然回荡在海峡之间,呼唤着蚶江——鹿港早日恢复对渡: “蚶江渡哟鹿港口, 浪迭浪哟波连波, 满载乡情满载乐哟, 船来船往如穿梭……” 国姓锚。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来蚶江一带招募义军,在蚶江后垵的高崖上设立“郑成功水操寨”,用炮放烟火指挥操练水师。人们便把此地称为“烟楼”,一直流传至今。 当年,蚶江薛厝有个青年渔民,名叫薛祖武,为人刚强耿直,力大无比。一次,他在郑成功面前蓦地举起巨大铁锚抛入大海,以示剿夷报国之志。郑成功见他勇猛英姿,正气方刚,是一员不可多得的良将,便收纳在麾下。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薛祖武率领蚶江儿郎随郑成功东渡复台,立下赫赫战功,写下可歌可泣的光辉一页。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随郑复台的蚶江乡亲纷纷留居在鹿港,淡水、台北、基隆等地繁衍生息,开发建设宝岛。从此,蚶江乡民一批又一批迁居台湾。后来,出祖蚶江的王、纪、欧阳三姓,在薛祖武住过的台北营造“三怀堂”宗亲会址,寓怀念祖地故土之意,以告慰薛将军九泉之下英灵。“三怀堂”宗亲会世代沿承,对于孙后代进行爱祖思乡的传统教育。1945年召开的一次盛会,来自台湾各地的三姓宗亲达两千人。蚶江王阿宝等父老也特地应邀赴台,与宗亲们欢聚一堂,倾怀畅叙骨肉深情。 三百余年过去了,薛祖武抗敌卫国的豪情壮举一直为后人所传颂。当年他抛入大海的巨锚,人们称为“国姓锚”,如今陈列在泉州海交馆内,重1515斤。当人们欣赏它时,便仿佛看到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忠义之师东渡复台的勃勃雄姿,仿佛看到台湾人民思念故土的真切之情,它将继续激励着两岸同胞为和平统一祖国大业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