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一片爱国心 一缕家乡情——记香港南益集团董事长吕振万先生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南安市水头镇是当代海内外赫赫有名的华侨儒商吕振万先生的故乡。吕振万笔名吕辛,出生于1924年。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大半是在这儿度过的,也是从这里扬起他理想的风帆驰向世界的。 他的故乡在唐中叶之时,大盈筑官寨设巡司,宋代建“天下无桥长此桥”——安平桥(又名五里桥),初奠码头,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后,水头成为商贾云集的港口。吕振万就是出身于商贾之家的。 水头镇海光山色,胜迹众多。境内的安平桥和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陵墓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琼山天心洞,熊山飞瓦岩,还有白莲寺与仙迹岩,都流传着神奇的故事,点缀这片美丽的山川。吕振万就是生长在这钟灵毓秀的环境中的。水头镇人文荟萃,文化昌盛,孕育了许多历史名人。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参与者和积极推行者吕惠卿,南宋的“泉南名贤”吕大奎,明末清初的“台湾医祖”沈佺期等皆出于此。小盈驿道,留下大理学家朱熹讲学的足迹。吕振万这位既是企业家又是教育家的成长足见其历史渊源。 驰名中外的“南”字号 吕振万在50年代初期闯荡海外,几经风雨,几番拚搏,最后立足香港,然后辐射南洋群岛。他和他的昆仲创办了蜚声中外的香港建南行家族财团。这个财团经营银行、货仓、码头、房地产、进出口贸易和纺织业等。“南字号在世界五大洲独树一帜。 70年代末期,总设计师邓小平把中国历史的车轮推上正轨,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制订蓝图之时,许多外、商耳目为之一新,可仍持观望态度,而吕振万却以卓识远见和积聚数十年的赤子之情洒向桑梓。1981年初即委派总经理林树哲跨过罗湖桥,以拓荒者的勇气和泽惠桑梓的精神,在南安的官桥镇首创南丰针织厂。 道路,在不断地延伸;事业,在不断地拓展。从南安辐射至泉州、漳州、莆田、龙岩、福州以至北京。当今已拥有南丰、南华、南星、南泉、南晶等“南”字号企业27家,总投资超二亿港元,厂房80万平方米,就业职工近三万人,是外商在福建投资规模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 90年代初,吕振万又以宏伟的胆略,在南安水头镇规划了蟠龙开发区,在省市县党政领导支持下,整个规模计划用地4500亩,引进百家工厂,建成以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生产型、服务型、配套完备、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新市镇。首期投资二亿港元,规划用地1500亩。香巢一筑,引来凤凰,去年已有13家企业落户,有的已经投产,取得了经济效益。笔者去年11月偕部分离休同志,参观这个首期工业区。324国道泉厦路段横穿工业区腹间,南为生活配套区,我们在3.7万平方米的“香港花园”留连忘返;北畔的南星机械厂、南华针织厂和环球花卉有限公司皆已投产。跨上南华针织厂二楼,一台台玲珑小巧的织机由数百名织女的纤纤细手驾驭,织出一件件成品。这使我想起去年(93)10月南安庆祝撤县建市踩街中那一队格外引人注目的婀娜多姿的少女们,就是穿着用自己的双手织就的多姿多彩的毛线衣展现风采的。 “南”字号向大陆投资开发,不仅为自己取得经济效益,也为外商投资树立典范。慕名前来参观取经者络绎不绝,叹为观止。 尤其值得推崇的是“南”字号的企业文化。“南”字号的每家花园式的工厂却让人们为之耳目一新。工人宿舍井然有序,厂方还拨款补助改善膳食。即以南丰而论,该厂有来自10多个省份的2000多名职工,如何使之团结合作、创造企业效益?除了必要的合理报酬和严明的纪律约束外,丰富的企业文化活动,乃是不可缺少的凝固剂,也是推进企业发展的动力之一。所以南丰总经理吴长谋在1991年就提出建一支乐队、办一个业余文工团的构想。厂部花了近万元购置电子琴、爵士鼓、萨克斯和电贝斯等整套乐器。经过业余训练,当年就参加当地政府和驻军举办的文艺会演,荣获团队演出奖和3项节目演出奖;其次是利用板报和广播手段,宣传时事新闻和发生在职工中的好人好事;再次是包括有图书馆、宣传室和小卖部的康乐楼,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诸如晚会、舞会、投影、录放电视教育片、举行智力竞赛、游园等等。这都是吕振万一再强调职工文化素质的结果。 吕振万的奉献精神 吕振万虽生长于商贾之家,但自幼接受其先严吕毓忠的良好家教。舅父家在农村,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景象也烙印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因此,他少时即有远大抱负,具有进取精神。 “办企业最重要的是为社会作贡献”(见《企业家精神》)。这就是吕振万的精神。他把培育人才视为人生的宗旨。因此在他支持家乡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慷慨解囊,无私奉献,支持家乡发展教育事业。他立下“建百所校舍千间教室”的宏愿。十几年来,他先后捐资8000多万港元,在南安的水头、石井、官桥、美林、金淘、康美、梅山等乡镇部分中小学和南安幼儿园、泉州幼师附属幼儿园、泉州培元中学、泉州五中、惠安一所小学以及福建师大、武汉大学建校舍,并设立华侨大学奖学金,厦门大学出版基金以及南星、五星两所中学的校舍和奖教、奖学金。仅在南安就已兴建教学楼90多座,教室700多间,宿舍及办公室260多间。此外,还兴建海都医院门诊大楼和病房大楼,水头体育馆、泉州体育中心游泳馆、郑成功纪念馆;九日山和泉州东湖二公亭的文物古迹重放光彩,皆与他的资助有关。 改善贫困山区教育落后面貌是吕振万的愿望。所以从1990年开始,连续3年在南安的东田、翔云、眉山、蓬华、九都、向阳6个乡镇的贫困山区分4期投资400多万港元兴建教学楼25幢400多间,建筑面积18678平方米。今年4月初旬又向贫困山区捐赠服装10万件。他的这一义举与中央提出的“扶贫”和当今方兴未艾的向“希望工程”献爱心活动不谋而合。并由此激发蓬华、眉山的海外侨亲和东田镇干群协力办教育的热情。足见其赤子丹忱和高瞻远瞩的境界。国家领导人朱镕基、叶飞、王汉斌等都称赞其爱国主义精神。 吕振万的教育思想 要系统地介绍吕振万的教育思想,不是笔者的秃笔所能详述的,只能从其丰富的论述中蜻蜓点水地窥其大概。 吕振万及其昆仲吕达民、吕超民、吕振河都受高等教育,惟吕振万毕业于朝阳大学(即今中国人民大学前身)经济法学系后又任过南星中学校长。理论和实践为他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他重视基础教育,主张从实际出发。他的“广纳普罗学子”既似美国的“宽进”方针,又与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异曲同工。他倾资1100万港元为其母校南星中学提供硬件环境,又不苛求年年得红旗,个个是状元。他认为培养家乡子弟应从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着手。他反对只着眼于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应着眼于大多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他认为应把教育以培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为宗旨。他的《要做大事须先读书》,教导青年“如想有成就,最要紧的是养成好学之精神”。但书海浩瀚,“故读书要选择重点”。进而强调自我进修,除一般知识外,还须具有专业知识方能适应社会的分工合作。 当今教育体制尚未改革,功利主义污染学园,片面追求升学率而置德体于不顾者昭昭然。他却说,知识固然重要,德体尤须重视。他目睹学生中那种举止粗鲁、粗言秽语等不良恶习,提出要严加教育并持之以恒。他强调德体结合,不仅可活跃思想,创造成绩,亦可铸造坚韧不拔的品格,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他说:“德者为人之本,智者相辅相承,才能体现教育‘百年树人’的实质意义。”既然德者为人之本,则要求师者既读书又育人。 吕振万在《浅谈南星的办学方向》提到“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的成功为例,正是借鉴和运用了华夏文化最具进取的特质,而其中尤以儒学思想影响至巨”。他把历史上鸿儒硕学明主贤卧的家训概括为“敬尊长、重仪容、戒奢侈、戒贪欲、重谦和、虚心学、必勤劳”(见《浅谈中国传统智慧——家训》)。 从为师的“诲人不倦”或从政的“修齐治平”,都体现儒家《大学》的本质。从孔孟的“有教无类”至鲁迅呼吁要“救救孩子”这些伟大的启蒙主义者赋予中华民族文化的庄严的道德力量,也赋予文化教育的浩然正气,所以吕振万尊崇儒家文化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吕振万是“人性管理”的积极倡导者。正体现儒学核心的“仁”。他有9篇论企业管理的文章,倡导“敬业乐群,任重道远”的企业精神,制订了“和谐、勤奋、求实、进取”的企业宗旨,充分体现其独特的企业思想和管理艺术,也可见其成功之所在。 由此可见,福建师大几年前就聘他为顾问,厦门大学也在今年聘他为客座教授,他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