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穷劳工崛起的大富豪——记泉州东海滨城创建者吴家熊先生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东海滨城的创建轰动了海内外。开发面积九平方公里,拟用十年时间建成一座拥有十万人口,集工业、商业、文教、科技、旅游、康乐、住宅为一体的现代化海滨城市。此城规模相当于目前泉州旧城,其投资之巨大,工程之浩繁,为迄今福建省外商投资项目之冠。这无疑是雄伟壮丽的事业,它的建成将彪炳于八闽史册。 投资者是泉州乡侨(已人印尼籍)、东南亚大名鼎鼎的印尼大马集团董事长吴家熊。 由穷劳工到大富豪 吴家熊,1925年生于泉州新门外新步村,今属鲤城区浮桥镇,他家境贫寒,三岁时父母双亡,成为孤儿,由胞姐和堂兄养育长大。他从小参加农业劳动,上山砍柴卖作学费,勉强念完小学,十多岁就从事小贩和到城里店铺当学徒。艰苦的童年使他养成了勤奋俭朴、吃苦耐劳的品质。 1948年在大姐、胞兄的资助下,离乡背井,远涉重洋到异国谋生。初到印尼泗水时,身上只剩100元港币,住在爪哇玛琅其兄吴家泰处。家泰早几年先去泗水经营小杂货店,但仍是个穷侨,无力供养家熊的生活。家熊住了一个月,就去170多公里的乡村,给一家有田地的小商人当雇农。头半年无给分文,只给食宿和一些旧衣服,家熊毫无怨言,只求生存下来。他努力为雇主工作,收成季节帮忙东家粜米,深得赏识,成为东家的得力助手。半年后东家付给月薪相当于港币100元。农闲时,他到大集镇走走,既从艰苦的劳动中得到精神解脱,也留心了解市场情况。他在这里挨了四年多,最大的收获是熟悉了当地农土产的产购销概况和商业作风,吸收了做生意的经验。以后,家熊受同兴贸易公司聘为买办,到各地收购大米,接触到企业的经营技巧,学会了避风险,争效益,大大增长了商业才干,甚得雇主的器重,即给他较好的工作生活条件,有办公桌和小房间,身边的积蓄也逐渐增加了。 1954年家熊把妻子黄秀珍接去印尼团聚,两年后,长子吴端贤出生。是年家熊在泗水开设一家小型的万顺公司,经营农土产品,生意居然不错,以后发展出口贸易。由于他有超人的经营才能,事业一帆风顺,发展迅速。1960年出口咖啡、椰粕、饲料、辣椒干、马铃薯等达五千吨,1965年上升到十二万吨,尤其是饲料的盈利成为他发家的主要源泉。德国的进口商也找上门来,经常租船大批购运。此时,资本逐年有相当的积累。 1967年后的变迁,成为家熊一生事业的转折点。随着局势走向稳定,家熊重振其业,进行更大规模的商贸活动,以后又买下了3000公顷农园,作为种植基地。他的商业道德和经商才华,赢得了商界的敬佩和信任,得到了一家银行的支持,生意愈做愈大,与商界的交往也越来越广泛,结交了多位企业界的精英为挚友,大家情投意合,于是合资经营,壮大了企业的资本和力量,经营业务也不断扩大,贸易范围也迅速发展到许多国家,成为一个跨国集团公司。八十年代初期建立了大马集团,吴家熊任董事长兼总裁,吴氏拥有大部份资产。至今,大马集团拥有100多家子公司,在印尼有80多家,还有40多家,分布在美国、法国、英国、卢森堡、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香港、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马集团成为印尼第六大财团。其经营规模巨大,每年仅出口咖啡23000吨,为印尼三大咖啡出口商之一;出口饲料1200万吨,占印尼饲料出口40%,堪称“饲料大王”;其房地产开发,仅在印尼就有4000多公顷土地,已完成20000单元住宅楼房,在兴建的还有两个中级屋村、一个高级屋村和位于雅加达湾的“珍珠海滨”(印尼第一个大型的填海建设工程)。 独具匠心的成功之道 吴家熊只有小学文化,由一个一无所有的移民穷劳工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财团的大富豪,简直不可思议。其成功究竟有何秘决呢?他对人说得很简单,只有“勤奋与信用”。当然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他的美德。信用乃立世之本,笃守信用才能赢得商界与客户的信任,有了好的信誉加上勤奋拼搏,就是成功的主观条件。 笔者综观吴氏许多资料和访问了解他的人士,觉得家熊除了具有极为聪颖的天赋和善于在实践中汲取经验、增长才干之外,还有几个方面值得推崇: 首先,重视文化,努力学习,关注世局,掌握信息。他订购各种报刊图书,学习先进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技巧,尤其爱读美日著名企业家的传记,研究他们成功经验;他天天看报,了解国内外的新形势、新知识、新信息、新科技,因而嗅觉灵敏,眼光锐利,富有预见,能及早甚至超前作出自己的商务决策。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到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决定后,吴氏就预见到“大陆市场的潜力相当好,一经开发,便吃之不尽”,即及时加强对香港所属公司的工作,扩大了多元化经营,作为进入中国的“桥头堡”,以后又派其长子吴端贤增强领导,随后就向大陆“进军”。现在整个大马集团的业务香港占五成以上。 到过东海滨城开发公司办公楼的人,都会感到这里的文化气息很浓,不像一个商贸单位,倒很像文化机构。不仅自办企业小报《泉州东海滨城》,而且会议厅、会客堂、办公室均陈列书报刊物,典雅别致地张挂着奖牌、油画、蓝图、照片、名人题字,特别突出的是大马集团所崇尚的骏马图。据说吴氏一家人都爱马,认为马的精神勤奋有冲劲,万里腾骧。家熊创建第一个公司成立于1954年,凑巧正是农历马年。 其次,家熊是一位高明的实业家。不但有经济头脑,而且具有政治头脑,善于根据政局审时度势,把握时机,适时进退,开展业务。1967年泗水等地发生动乱,他就重点照顾家人的安全,淡化商务,简朴生活,以至于舍弃艰苦创建的事业,迁徙雅加达。当苏哈托总统推行“新秩序”,颁布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改革措施时,他就抓住机遇,积极配合。他认为:“大马集团是肩负社会责任的公司集团,与国家有共同理想,并全力以赴去实现目标。集团的传统经验和远见就是否认何时何地都要领先去实现为国为民的工作。”他大量出口农土产及其加工品,为国家(均指旅居国)创收宝贵的外汇;引进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先进技术设备;为国家后勤署提供采购粮食和生活必需品及平准物价的代理服务;开发和承建了规模前所未有的各种建筑工程,有住宅、店街、戏院、娱乐中心、银行大厦、高速公路、国防工程、石油和天然气的储备设施、装卸码头等等。不但为旅居国家和人民作出巨大贡献,吴氏企业也在此阶段获得大发展,变成一个多元化多行业的大财团,由起初的农土产品贸易到创办银行、保险服务、证券、建筑、地产、工业机械、电子、塑胶、快餐食品等各种公司。 第三,把人才排在首位。他强调抓“五M”,即人才、管理、市场、原料、资金(此五词英文头字均是M),人才是首要。他说:“现在的竞争,不是资金的竞争,而是人才的竞争。”的确如此,用好人才,资金能增殖,总之,资金会亏失。 那么,大马集团的摊子如此之大,需要的大批人才是怎样得来的呢? 除了吴氏的第二代和其他股东的人才之外,主要注意在与国内外金融界、商贸界的业务交往中去发掘,一经发现优秀人才,就不惜重金聘任。大马集团聘用的人才有美、德、加、荷、法、中、日、新、台、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业人才,不少是银行家、经济管理专家和技术专家。 第四,家熊具有高超的远见卓识、雄才大略和干练才能。据说他办企业做生意虽不能说完全没有起落,但基本上还是一帆风顺,可说是处处成功。他收购不少公司,有些濒于破产倒闭,可是一到他手上,就起死回生,欣欣向荣。 他到一个地方投资开发,不单考虑有利可图,还要给当地社会、民众带来实惠。他到山东、黑龙江投资,利用当地取之不尽的农产品资源,创办饲料厂,同时配套办起鸡苗孵化厂和冷冻加工厂,向农民供应饲料与鸡苗,这种饲料配方,使鸡子长得快,鸡长大了又包收购,加工成罐头销往日本。这样经营,等于把饲养场寄在农民群众家中,农民也充实了家庭副业,不仅吴氏企业效益可观,农民也颇受其益。他还把这种饲料大量出口到欧洲去。 家熊来泉州创建东海滨城,以21世纪的眼光进行规划设计,具有前瞻性;选择“泉州南少林武术节”及“海上丝绸之路和伊斯兰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在泉州召开时,分别隆重举行奠基庆典和周年庆典活动,收到了极好的宣传效果;第一期工程抓住基础设施和住宅、商店及土方平整,日以继夜加紧施工,仅一年多就完成,被誉为全省开发进度最快的外资企业,且以薄利多销为方针,很快售出了1000多套别墅式的住宅,快速收回投资,再作投入第二期工程的资金。这些举措,着实不凡,充分显示吴氏的睿智和才能。 有人问及吴氏的成功,是否靠走私或有政治后台撑腰?著名的东南亚《资本家》杂志的记者吴慧红为此到印尼多方深入采访,证实吴氏家族没有这两方面问题。其历史是一个真正企业家的成功史。 富不忘本 情系故土 吴家熊离别家乡近半世纪,但他的中国心故乡情仍然耿耿于怀。他在印尼的家,屋内的陈设始终保留着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习俗。他把三个儿子及以后的孙辈部先后送去新加坡读华文学校,接受中国的文化教育,这在当地的华人富豪家族中是罕见的。1991年家熊带着儿子媳妇和孙辈一行十三人回泉州故乡,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家乡的风光名胜,谒祭了祖坟,观看了家熊伉债当年结婚的旧房,教育下辈了解过去,珍惜现在,勤奋创业,永怀乡情。 家熊致富不忘乡亲,关心中国四化建设。早在五十年代他就热心家乡教育和公益事业,先后捐资兴建满堂红中学科学楼(命名旺厅楼以纪念其父母)和新步小学校舍,并建立该两校基金会,捐建新步幼稚园、老人会馆,捐资华侨大学,捐献医院医疗器材,捐建浮桥镇繁荣大道,现在又捐建南少林武术馆。 吴氏早在六十年代就经香港与中国贸易往来,开放改革后,他也是最早进入中国投资的外商之一。一九八九年六月后,曾有外商撤资,他反而不断增资,他坚信中国改革开放决策不会逆转。他说:“今天的中国,是近几百年来最有希望的,海外华人都希望能像今天这样一直发展下去,也愿意为祖国的繁荣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又说:“我在中国开发房地产,赚的钱要投资在中国的工业建设上,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自然要为中国的富强出一分力。”到现在,吴氏在中国的投资已遍及许多省市,在山东与黑龙江有饲料厂及配套的鸡苗孵化厂和冷冻加工厂;在武汉已为武钢更新十个锻带热处理炉;在南京投资机床厂和正在开发五平方公里的房地产,参与兴建南京至上海高速公路;在广西投资玻化砖厂;在福州投资汽车水箱厂、飞马汽车配件厂和化工厂;在北海投资改造水泥厂;还有北京、天津、苏州、杭州、福州、厦门的酒店、快餐食品厂店和一大批在洽谈的其他项目。下一个投资重点是上海。这些投资对我国四化建设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仅泉州东海滨城建成后,即可带来74000人的就业机会。 吴家的第二代 吴家熊十分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深造,三个儿子送新加坡念完中学后,又送美国留学。学成归来,在父亲的教导和带领下,将学到的现代化专业知识在商务实践中运用,迅速提高本领和增长经验,他们都掌握华文和英语,似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连同两位侄子,都已成为吴家事业的接班人。家熊已把主要事务交给他们执掌,使他们各自独当一面,施展才华,事业力是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吴端贤:吴家熊的长子,1956年生,新加坡华文中学毕业后,赴美国南加州大学攻读经济学,1979年学成归来,一直协助父亲工作,是家熊日后主要继承人。他好学上进,自小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从中汲取新知识新主意。在美留学时,就潜心钻研财团的经营管理。现任大马集团总裁,并且掌管大马集团的金融服务和国际事务两部门。家熊为加强香港和大陆工作,特派他兼任香港大马集团总裁。1989年5月他到北京,回去后找他父亲说:“爸爸!您要投资就到中国去,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不可能对学生闹事采取这样容忍和克制,这个政府将来一定会有作为……。”事后他又说:“中国政府不但三番五次重申改革开放政策绝不改变,而且在接待来往的海外客商时表现极大的诚意,相信中国只能在开放的大道上奔跑,绝不可能倒退到封闭的老路去。”他认为:“大陆虽然贫穷,然而有着地大物博、人民勤劳的优势,只要引导得当,则经济发展必将十分迅猛。且有十亿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将提供潜力深厚的庞大市场。特别是1989年10月以后,中国不但没有内乱,反而十分稳定,这是一个投资者所愿看到的环境。”正是他的高瞻远瞩,更加促进了父亲大规模投资中国。 吴端陵:家熊的次子,1958年生,也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主修商业管理。他酷爱烹饪,大马集团属下的连锁快餐店就是他一手策划的。他推动发展快餐业已成为大马集团多元化经营的重要部分。家熊来中国投资,快餐食品业已成为整体投资的一部分,在北京、天津、福州、杭州、苏州已建立多家,计划两年内要增至30家。他主管大马集团的制造和零售(时装和快餐)业务,还协助三弟经营宏阳集团。 吴端星:家熊之季子,古浓世武集团主席吴瑞基的女婿。1959年生,也是留学于美国南加州大学,主修市场学。他是大马集团和古浓世武集团合营的宏阳集团的总裁,专管金融、地产和消闲设施三方面的业务。目前主持集团在中国投资业务。 吴端华:家熊之侄吴家泰之子,现年44岁,1966年毕业于玛琅市的华文中学(翌年该校关闭),同年加入叔父的公司,20多年来一直是叔父的左右手,目前任大马集团的副总裁,主持房地产部业务。他负责大马集团在雅加达湾兴建“珍珠海滨”的工程,使他名声大噪。他是印尼房地产公司协会委员。 吴端平:吴端华之弟,现年42岁,新加坡意安工艺学院商科毕业(主修财务和商业),旋即加入大马集团,担任金融方面的工作,后亦涉足贸易业务。现任大马银行的董事总经理。 有了第二代的出色工作。家熊比以前轻松得多,但他仍未退休,仍任集团董事长,并常到各地巡视业务,到大陆洽谈投资。他工作严谨精细,性格豪爽诙谐,生活劳中有逸,喜爱高尔夫球,父子不时在球场切磋球艺。吴端贤说:“父亲是我最佳的老师,而且也是我迄今最佩服的商人。” 一九九四年八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