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著名的诗人、翻译家、评论家和散文作家余光中先生,笔名光中、何可歌、聂敏等,1928年9月9日诞生于南京,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人。
余光中先生早年曾就读于金陵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7月随父母迁居香港。1949年5月又到台湾求学,考入台湾(师范)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以第一名人台湾联勤陆海空编译人员培训班。1958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进修,荣获艺术硕士学位。历任美国富布赖特大学客座教授,西密执安大学英文系副教授、科罗拉多女子学院外语课程顾问、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台湾大学外文系兼任教授、台湾中山大学及台湾政治大学西洋语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研究所所长。
他是台湾现代派文学的一位卓有影响的代表性人物。先后主编台湾《现代文学季刊》、《蓝星诗页》、《近代文学译丛》。
他又是一位博集诗、散文、评论、翻译的高产作家。出版的诗集有:《舟子的悲歌》、《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五陵少年》、《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蓝色的羽毛》、《天狼星》、《天国夜市》、《敲打乐》等。出版的译著有:《中国现代文学选集》(英译)、《梵谷传》、《老人和大海》、《美国诗选》、《英美现代诗选》、《英译诗注》等。出版的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掌上雨》、《逍遥游》、《听听那冷雨》、《青青边愁》、《望乡的牧神》、《梵鹤人》等。
余光中先生的作品在世界许多国家以多种文字翻译出版。如,诗集《莲的联想》于1971年由联邦德国翻译出版。他的著作在大陆并不陌生。由刘菊香、石翔主编、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台港名家散文精品鉴赏(上)》一书,收入了余光中先生的七篇代表性散文佳作:《听听那冷雨》、《伐桂的前夕》、《沙田山居》、《地图》、《催魂铃》、《登楼赋》、《逍遥游》。
他又是台湾公认的散文大家,力倡“散文革命”,提出了密度、弹性和质料的散文三要素,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创造出了许多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散文精品。曾荣获澳大利亚政府文化奖金。1984年获台湾“吴三连文艺奖”散文奖。
参考文献
(1)李健、苏真主编《台港澳大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10月版,北京。
(2)李家泉主编《台湾总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10月,北京。
(3)刘菊香、石翔主编《台港名家散文精品鉴赏(上)》。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沈阳。
(4)福建省图书馆《寓台港福建人名录》。1986年1月。福州。
(5)中共泉州市委对台工作部《泉州寓台名人录》1986年9月。泉州。
(6)马来西亚永春联合会《马来西亚永春联合会银禧纪念特刊》。1984年2月,吉隆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