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爱国侨领李铁民先生传略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李铁民先生是泉州旅居新加坡的爱国华侨领袖之一,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侨务工作领导人之一。 李铁民,本名鍢,字原周,泉州市永春县达埔乡岩峰村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生。六岁至十二岁在家乡私塾读书。后到其父经营的商店中记帐。1913年因地方土匪骚扰,十分混乱,其父歇了生意到新加坡去。1915年,李铁民也去新加坡,在他父亲与人合股的南春公司经营橡胶记帐兼做一些文书工作。业余读了一些民主思想的新书,在接近一些革命人士之后,加入中华革命党。1916年奉父命回乡结婚。回乡期间,曾向达新小学校长李原灯学习古文诗词。1919年春重返新加坡,继续在南春公司任职。从1920年起,先后在新加坡永春会馆办的升新学校和南洋工商补习学校、中南学校、南洋平民学校初级师范班兼任了6年的语文教师。 1921年,中国国民党在新加坡成立支部,李铁民以中华革命党员的身份转为中国国民党党员,并被推选为支部文书。 1926至1927年,新加坡创办一间小型的三日刊华文报纸《消闲钟》,聘李铁民为该报主编。 1928年5月3日,日本军国主义在我国山东省制造“济南惨案”,新加坡华侨愤而组织“山东惨祸筹赈会”,推举陈嘉庚先生为会长。该会缺一文牍主任,有好几位前去应聘,但他们所写的文章,陈嘉庚先生看后都不很满意。后来,筹赈会的一位领导成员约李铁民试写一篇,陈嘉庚先生看后,甚为赞许,并经陈嘉庚先生面试之后,被聘为新加坡华侨“山东惨祸筹赈会”的文牍主任,积极参与筹募捐款汇回南京,支持祖国与日抗争,并在侨胞中开展抵制日货运动。是年8月,新加坡最老的一家华文报纸《叻报》聘请李铁民为该报的总编辑和督印人,并兼任陈嘉庚树胶制造厂广告部的汉文主任。 1932年,任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南洋商报》督印人,主持编辑部工作,后专任该报副刊<狮声》编辑,至1935年离开该报。 1936至1937年,到马来亚吉隆坡的巴生任华侨树胶制造厂副司理(厂主黄重吉、总经理陈承丹、正司理黄光饶都是永春人)。 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东南亚各地侨胞纷纷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于1938年10月召开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成立“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该会主席陈嘉庚先生函请李铁民回新加坡,任“南侨总会”秘书。他积极协助陈嘉庚先生领导该会,发动南洋各地华侨开展声势浩大、成绩显著的抗日救国运动。据统计,该会从1938年10月至1941年底,共发动东南亚各地华侨捐献4亿元国币,还组织了3200名华侨机工分批回国参加抗日斗争。 1940年3月至12月,陈嘉庚先生亲自率领“南侨总会”组织的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劳和视察。李铁民以“南侨总会”秘书身份随团回国慰劳与视察。同年5月31日至6月初,陈嘉庚、侯西反(南安市人,“南侨总会”常务委员)、李铁民3人还冲破国民党政府的种种阻挠,到达延安访问,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和中共中央的其他党政领导的热情接待和多次会晤。陈嘉庚先生本来只计划在延安访问3天,因李铁民6月1日头部在汽车上碰伤流血,住院治疗,所以在延安多停留和参观访问4天。这次到延安参观访问,是陈嘉庚先生政治生活的里程碑和重大转折点。后来他在《南侨回忆录》的弁言上写道:他到延安参观访问时,“耳闻目睹各事实,见其勤劳诚朴,忠勇奉公,务以利民福国为前提,并实行民主化。在收复区诸乡村推广实施,与民众辛劳协作,同仇敌忾,奠胜利维新之基础。余观感之余,衷心无限兴奋,梦寐神驰,为我大中华民族庆祝也。”又说:“他到延安参观访问后,喜慰莫可言喻,如拨云雾而见青天。”并断言“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李铁民对陈嘉庚先生这次到延安的成功访问,是起过相当大作用的,以致国民党政府曾经公然警告陈嘉庚先生“勿为李铁民一伙亲共分子包围”。原中共中央联络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办副主任连贯同志在回忆和纪念陈嘉庚先生的文章中说:“陈嘉庚带来的秘书李铁民对他思想的变化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李铁民也是福建人,思想比较进步。在重庆期间(指陈嘉庚先生在重庆慰劳与考察期间——编者注),他(指李铁民)经常去八路军办事处,同中共代表团董必武、林伯渠等同志交谈,还访问了许多进步人士,使他了解到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当他向陈嘉庚先生介绍这些情况后,陈欣喜异常,下了去延安参观的决心。”(见《回忆陈嘉庚》第49页,连贯的文章:《热爱祖国,不断进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 李铁民陪同陈嘉庚先生到延安参观访问,不但促进了陈嘉庚先生政治思想的重大转变,自己也在实地考察中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因此曾在住院期间向中共中央的工作人员要求参加中国共产党,经中共中央的工作人员婉言解释,说明吸收共产党员是非常严格的,需经长期考验和审查才能获得批准;又听傅连璋同志说,他以医生身份随共产党工作和经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至今已十几年还没有办法入党。李铁民听他们解释和介绍后,才不再提出申请。 6月7日,李铁民的头部受伤已经痊愈出院,陈嘉庚先生和侯西反、李铁民准备离开延安再到其他地方慰问和考察。当晚,延安各界举行热烈欢送陈嘉庚先生的大会。朱德总司令致欢送词,陈嘉庚、侯西反、李铁民都相继在会上讲了话。李铁民在讲话中心情非常激动,当场朗诵了他写的一首《告别延安》的诗: 亲爱的延安兄弟姐妹们,再见! 一曲骊歌,诉不完我心中的留恋! 我留恋那四周起伏的山岗, 留恋那一望无际的田野, 还有那锦带般的延河, 窑洞式的医院。 战友的情谊,如兄似弟, 革命奋斗,不畏饥寒。 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 叫我怎不激动和留恋! 呵!延安的兄弟姐妹们, 愿你们坚持团结、坚持抗战, 奋勇杀敌, 予取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 南洋华侨一定会和你们打成一片! 南洋华侨一定会和你们打成一片! 李铁民这首诗,充分说明他对延安的向往和真挚的歌颂。 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新加坡前十几天,李铁民逃亡至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东海岸的一个小岛——石叻班浪避难,直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重返新加坡。 1946年,与胡愈之等人筹组中国民主同盟马来亚支部,胡愈之任支部主任,李铁民任支部常务委员兼组织部主任。 日本投降后,祖国国共两党谈判破裂。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破坏旧政协决定,于1946年6月26日,悍然对中共中央的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美帝国主义对蒋介石政府和军队给予巨大援助,装备了国民党军45个师,用军舰和飞机把国民党军队运送到前线。对此,陈嘉庚先生无限愤慨,于同年9月7日以“南侨总会”主席的名义,特电美国总统杜鲁门,美国参、众两院议长,美国驻华特使马歇尔及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要求美国立即撤退驻华军队,停止对国民党政府援助。“请顾全国际信誉,以日本为前车之鉴,勿再误信武力可灭公理。’电报震动了国民党反动派,震动了全世界,在华侨社会中,也引起了所谓“反陈”与“拥陈”的轩然大波。正如陈嘉庚先生在《陈嘉庚言论集自序》中所说的:“马来亚各处国民党人机关及报纸,对余百般攻击,或公开集会,函电交驰,或匿名谩骂,遍贴标语。惟全马诸民主派及劳动界、妇女界、青年人等,愤恨不平,在各处亦召集大会,拥护余之通电,其他侨民表同情者亦众。……当时新加坡《南侨日报》尚未开办,所有各报多偏于国民党人方面,吠影吠声,势所难免。” 在这个情况下,胡愈之、李铁民、张楚琨……等一些民主派经过反复磋商,痛感应有自己的喉舌之必要。为此,1946年9月下旬,派李铁民和张楚琨(泉州市鲤城区华侨,当时任中国民主同盟马来亚支部委员、新加坡分部主任)到“南侨总会”所在地怡和轩俱乐部找陈嘉庚先生。李铁民与张楚琨说:“不少侨胞不明真相,天天听党派、准党报反宣传,给蒙蔽住了。我们有个大报,就可以唤醒他们,团结他们。”希望陈嘉庚先生出来创办一个大报。陈嘉庚先生考虑再三,最后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筹备,于同年11月间在新加坡创办了《南侨日报》,董事主席:陈嘉庚,社长:胡愈之,总理:张楚琨,督印:李铁民。该报出版后,对于团结广大华侨群众,尤其是团结各帮派,从坚持民主、反对独裁到“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被誉为马来亚(包括新加坡)的“民主堡垒”,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都为该报题过词。 1946年10月,新加坡还成立了“新加坡华侨各界促进祖国和平民主联合会”(简称“民联会”),推选陈嘉庚先生为主席,李铁民和胡愈之、张楚琨、薛永忝(金门县人)……都当选为该会委员。 1948年4月,民盟马来亚支部主任胡愈之回香港,由李铁民代主任。后支部改称临时工作委员会,由李铁民任主任。 1949年春,李铁民到香港创办开平有限公司香港分行(经营橡胶出入口),任分行经理。同年9月,他应中共中央之邀请,作为华侨代表之一到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同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李铁民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0年,新加坡开平有限公司和香港分行先后收盘。李铁民于是年4月到北京履职。 1956年,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成立,陈嘉庚先生当选为全国侨联主席,李铁民与庄希泉等人又被选为全国侨联副主席。 1956-10-30日,李铁民因患肝癌病逝于北京,享年58岁。国务院、全国政协、中侨委、全国侨联和各民主党派代表200多人参加其追悼会,周恩来总理、陈云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向他送了花圈。陈嘉庚先生在集美闻讯,十分悲痛,特地发来一封唁电:“铁民先生在洋共事抗日,情感难忘,惊闻谢世,无任哀悼。” 李铁民墓葬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其墓誌铭写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李铁民先生福建省永春县人。生于一八九八年五月初五(阴历),因患肝癌,久治无效,於一九五六年十月卅日逝世,享年五十八岁。 先生弱冠出国,在新加坡从事华侨文化教育工作。参加中华革命党,致力於华侨爱国运动,先后参加新加坡和马来亚华侨爱国团体的组织和工作。抗战胜利后,与新加坡、马来亚爱国侨胞组织中国民主同盟马来亚支部,任常务委员兼组织部主任,同时任新加坡南侨日报督印人。一九四八年任中国民主同盟马来亚支部代主任。一九四九年应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同年十月就任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先生热爱祖国,热爱民主,热心华侨文化教育事业,对华侨社会有颇多贡献。 李铁民先生治丧委员会立 一九五六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