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达德,原名黄呈标,别号山客。1929年出生于福建晋江东石檗谷村。孩提时,就对美术发生浓厚兴趣,能把看过戏出中的人物,用砖瓦块栩栩如生地画在祠堂的地砖上,引起乡人的注目。小学、初中学生时代,更醉心于美术,矢志不移。初中毕业后,曾任过小学教员,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8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制图系。从此,走上了专业美术的道路。毕业后被分配在《泉州报》任美术编辑。任过晋江地区群众艺术馆馆长、晋江地区美协主席。现任泉州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常务理事、泉州市美协顾问。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其生平事迹已载入《中国美术年鉴》、《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第一辑)、《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等多种大型辞书。
一、勤奋学习、佳作惊世
黄达德先生擅长中国画,近期专攻山水画,师古人而不泥、师造化独辟蹊径自创艺术风格:作品墨沈淋漓、质朴浑厚,既有南方山水之秀润,又有北方山川之雄奇。其娴熟之画功,乃经数十年之磨炼、聚万里山川之灵气所得。回顾黄先生的艺术创作道路是经历自学、觅师后出身于黉门而成长。他那邻里的传教士可说是他学习国画的启蒙教师之一。他为了在美术上多得到传教士的指点,常往教堂跑。人家以为他在信教,可另有人说,他信教是假、为学美术是真,耶苏并没有感动过他,而是他对美术发生兴趣所使然。黄先生在传教士处确实学到了有关美术方面的知识及一些创作技能。解放前夕,他在学校墙报上的漫画《拍马屁》、《遮不住了》和《蒋骷髅的梦》,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新意。家乡解放后,他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找到了艺术创作道路及创作思想的源泉。他参加了金井区解放后的第一支春节文艺宣传队,并主动担负起壁画宣传工作。在抗美援朝运动中,还仿绘一套《美帝侵华百年史》漫画,在邻近乡村进行流动展出,收到了文艺与政治任务密切配合的社会效果。1951年参军后,除了做好俱乐部图书员自身业务工作外,仍不懈地坚持自学及进行美术创作。在1954年炮击金门的日子里,他深入连队,创作思想更加充实、创作题材更加丰富。他所创作的“战地生活速写”(组画)多幅,刊登在《华东战士》杂志上。
1956年4月,复员回家乡后,他为了报考福建师范学院美术系,以惊人的毅力,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复习、掌握高中全部文科科目的课程。此时也得到国画家李硕卿老先生的指导。因而以调干生的身份进入福建师范学院图制系专修科学习二年,获得了全优成绩,尤其中国画,更是出类拔萃,而被吸收为著名老国画家陈子奋先生领导下的福州市国画研究会会员。他的国画处女作《闽江木筏》参加华东地区国画展后,被选入《现代中国画选集》。另一幅国画《我戴上八一红星多荣耀》(素描)获福建省首届青年美展三等奖,以上两幅作品陈列在图制系的教研室内,作为教学参考资料。1958年任《泉州报》美编工作。文革中被下放到永春山区当干宣队员,因关节炎复发,被照顾到印刷厂当党支委。他利用工余时间专心致志于绘画艺术探索,努力学习山水画。1978年8月18日至10月20日,他陪同李硕卿先生赴北京参加国务院文化部主办的中国国画创作组的创作活动,这期间先后接触到李可染、王学仲、孙奇峰、林锴、郑乃珖、李苦禅、黄永玉、彦涵、何海霞、冯建昊、徐子鹤等多位蜚声艺坛的老一辈国画名家。受到他们艺术风格的熏陶、启发和指点,这对黄达德画风的改变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此后,黄先生以“路漫漫分而修远,吾将上下求索”的“锲而不舍”的精神,积极深入生活,搜集创作素材。从1979年到1983年先后走遍武夷山、太姥山、雁荡山、黄山、庐山、桂林、漓江、长江三峡、峨嵋山、乐山、九华山、天台山、泰山等名山大川,循着艺术家先辈们以造化为师的足迹,得素材画稿数千幅。他创作的作品有《截流引水》、《风展红旗如画》、《抗天图》、《宝石献给纪念堂》、《八月的石井》参加了全国美展。《朋岭留云》.《石井村》、《漓江》、《武夷山庄》、《家乡古寨》、《关锁烟霞》等作品,分别入选在《美术》、《中国书画》、《中国画》、《江苏画刊》、《中国当代书画选》等画册中。菲律宾的《菲华时报》、《世界日报》,香港的《收藏天地》等刊物都刊登他的作品和撰文介绍他的艺术成就。他的不少作品流传在东南亚一带备受爱好艺术人士的青睐。
1984年11月,泉州画院正式成立,他被推选为首任院长,经他将近十年筚路蓝缕的工作,形成一支有老、中、青相结合的创作队伍,在出作品、出人材、繁荣创作及学术交流多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同时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从而激发了画师的创作热情,将近十年来,画院收藏了省内外名家及各画师一百多幅的力作,为泉州人积累了一大笔艺术财富。1987年至1988年两年中,他先后在北京、福州举办两次较具规模的画展。1988年3月,黄达德、林英仪、蔡展龙、丁朝安四人应香港书画爱好者协会的邀请,在香港三联书店四楼展览厅举办了为期五天的画展,由香港同乡会会长王为谦、副会长施子清主持剪彩仪式。展品展示了四位画家多年来各自艺术风貌,被港人誉称为“福建四画家联展”的作品,深受香港书画界推崇。1989年5月,黄达德参加福建书画家代表团赴港参加“香港福建书画研究会”的成立仪式及学术交流,被该会聘为名誉顾问。1992年10月应邀赴菲主持泉州画院《闽南侨乡风貌》画展。1994年6月再次应邀赴港参加香港福建书画研究会成立五周年庆典活动。
黄达德擅长山水画而不满足于山水画,他经常想,作为一个画家,在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莫过于确定自己的艺术方位。追求时髦是难于有自己的艺术建树的。他在几十年的艺术探索中,明智地选择了家乡的风物画。闽南山清水秀、人文荟萃,有无穷尽的题材可供自己采撷,他所独锺爱的,能使自己迸发出艺术闪光点就是榕树。榕树为闽粤特产,在阳光充足、水份充沛的亚热带,生长发育健壮,发展自由,生命力强,树龄特长,树体庞大,气派雄浑,阳刚之根须千姿百态,其美感堪与山水画最喜表现的松、柏鼎足的画科而称雄于世。黄达德先生被榕树不倔不挠之精神所动,榕树之品格正如黄先生“乐在天涯战恶风”之品质。从1982年起,黄达德先生就开始有系统的搜集榕树的素材,立志要为群榕作肖像宣传,以陈述榕树“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作为自己的使命,并以榕树作为自己的艺术方位、作为“山川形势之精英”的榕树在他的心中掀起了笔墨的波澜。经过十年的精心创作,一幅《百榕图》长卷成为惊世之作。
二、焕发青春的泉州古城卷起《百榕图》的旋风
由中国泉州南少林武术节组委会主办,泉州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泉州市文化局、泉州市文联、泉州晚报社、泉州电视台、泉州市美协、泉州市群众艺术馆和泉州画院共同协办的黄达德《百榕图》长卷首展式于1993年2月5日(农历正月十四日)在泉州工人文化宫文艺楼举行隆重开幕式。为开幕式剪彩的有中央、省、市领导人。有50多家新闻单位记者和一千多名观众参加。市委副书记林文麟致开幕词,他在讲话中,高度赞扬《百榕图》作者在花甲之年,壮心不已,创作完成这幅长100米零80公分,宽80公分的《百榕图》长卷,所付出的艰辛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选以榕树为题材而具有如此庞大的规模,在本省乃至全国绝无仅有的艺术成就,为繁荣我市美术创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表示热烈的祝贺。福建省文化厅厅长李联明为《百榕图》首展写的前言是:“这一亘古未见的国画巨制《百榕图》,使千姿百态南国之古榕,雄气浩然、奇观层出。画中那些根系大地、苍劲坚韧的榕树,充分体现了画家的创作个性,也很生动地展示了泉州人民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为长卷题卷名的是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丁仃,他那苍劲有力的六字《黄达德百榕图》篆书,为长卷增添了光彩。并附有《小记》一则:“榕树遍布八闽,四季长青,又称长寿树,前贤黄公石斋,著有榕颂名篇传于世,后人亦不乏以诗画与文赞榕。晋吾友黄君达德,艰苦深入城乡僻壤,以十年时日、百倍心力,得榕树百幅,写出榕树之真容与髯髯长须苍劲刚毅之生气。丁仃拜观、且钦、且喜。”这幅集121棵千姿百态的榕树长卷,是黄达德先生历经多侧面的艺术探索之后,凭其灵感悟性,独具慧眼、才情独钟,选取了可与松、柏相匹敌的雄风的榕树,作为审美创作之对象。他行程数千里,描绘了闽粤沿海千姿百态的榕树,收集了大量创作榕树素材,从这些底稿之中,张张浸透黄达德的心血,幅幅蕴藏着榕树的灵气,其形态有卧榕、石榕、塔榕、壁榕、桥榕、跨河榕、同根榕以及悬根榕。长卷从海滨、水涯起笔,三两棵苍发纷披,长须飘拂的老榕歪歪斜斜、如立如卧于岸边,护卫着身后一列生于磐石之上的幼榕,一棵苍劲的古榕身后上端点缀着一小佛塔。另一棵古树身后僻静处,停泊着几只小船。其“起”使“幼榕”蕴藏着大地繁衍生命之意;其“船”展示人生旅途经惊涛骇浪之后,再经一段的休养生息储精蓄锐,欲再作一次大搏斗,显示了狂涛也难压扁舟的画面;其“塔”点出“闽南佛国”的气氛。长卷这个“起”,意义深沉、哲理奥妙,令人沉入遐思。而后,即进入一个大的节奏,各种巨榕千姿百态的躯干,经画家着意描摹,其雄姿依次展现在观众面前,也是画家为他平生亲眼所见的那许多令他难以忘怀的巨榕造像留影,因而占了长卷很大的篇幅。假如观众认为粗犷巨榕的躯干,只是掠影而已,长卷接下一部份却可使您流连忘返,这就是以巨榕的根须为主体部份,最为观众喜爱和赞赏,也最引人入胜。当我看完黄达德先生为我特地放映《百榕图》的录像后,他对我说:“榕树之美、主要的既不是在其树冠,也不在其树干,而在于他的根。只有根,才能表现榕树阳刚倔强的精神,只有根才使人感到榕树具有其它树所没有的‘惊心动魄’的生命力来。”经画家精心撷缀、在长卷画面上,有变化无穷的巨大根系或蟠地而起,或抱石而生、或如虬龙盘曲、或如神蛟蛰伏、或如飞流巨瀑,从危岩绝壁倾泻而下,或如天神力士将偌大的巨石,欲直凌空举起。我正沉入对榕根各种形喻的遐思中,黄达德继续对我说:“作为一个画家来说,他所画的对象应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所以使我领悟到他不论描绘榕树的躯干或者须根,都加强笔线的力度与表现性,并突出山水笔墨的韵味,在造型、结景、构图、设色方面都有其独创之处,在他笔下的榕根真有一种夺魂慑魄的魅力。《百榕图》长卷的“收”笔更使人视为新奇:画面是三、四棵将植未植似枯实荣的老榕,犹如化石在儒、道、释三合一的古城泉州土地上,既象征着榕的圆寂、又像是榕在羽化,象征着在历史风云搏斗中留下的一座榕的纪念丰碑。使我们仿佛看到古闽南几十世纪风风雨雨中的泉州人民是如何在剑与火交错搏斗中开垦泉州古地,而洒下的汗水使将枯的古榕得以滋润重获新生,榕的不朽,高奏出延续生命的进行曲,让人欣赏了生命繁衍的乐章,谱出了生命的搏击与抗争,辉煌与凯旋的最强音。终于以一支生命的涅槃为终曲。曲虽终而意无穷,这是绝妙的“收笔”。《百榕图》蕴涵着闽海之魂,这收笔意味深长地表达了榕树精神永不灭的浩然之气,磅礴于天地,与日月光华同在。《百榕图》的成功,是画师的汗水和心血所熔铸成的,标志着一位艺术家在经过几十年漫长而艰辛探索之后,在茫茫的艺术大海中,已找到通往彼岸的自己艺术方位的准确航线,在这条航线上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而与众不同的艺术。这《百榕图》长卷巨作可以说是黄达德先生艺术创作生涯中的一次辉煌,但不是辉煌的终点,而是新的辉煌起点。他的好友洪伟辟称他是闽海画坛上“一头硬鼻牛”,在这条准确艺术方位的航线上,在通往更辉煌的艺术宫殿的航道上,他是不会停步的。
《百榕图》在艺术风格上浓墨泼叶,焦黑写枝,雄浑厚重,苍劲滋润,弥漫着阳刚之气,画出古榕苍老和顽强的生命力。我以虔诚的心情观看《百榕图》的录相。此时,画面出现了福建省文化厅厅长李联明在展厅中正在回答电视台记者的场面,李厅长说:“我看过很多榕树画展,一般来讲,都是单幅比较多,像这样百米长卷,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所以,我觉得在艺术建设方面,确是要有小品,也要有巨作。像这样的《百榕图》就是一个重大艺术工程;重大艺术工程影响就比较大,而且在传至后代将要成为艺术瑰宝。我看后,精神很振奋,这里作者自己概括的(举手指画卷题字)‘雄浑博大,蜿延曲折,顶风沐雨,四季长青,荫蔽四方。’把整个艺术风格概括得很准确,这是作者个性的体现,也是泉州地方特色的体现。看后,使我更加认识泉州,更加感觉泉州在艺术发展上有很好的势头,是个很好的基础。”
《百榕图》展出一星期,使焕发青春的泉州古城卷起人人争看《百榕图》的热潮,他们发出啧啧的赞叹,纷纷在留言簿上题写参观感想及赞誉佳句。新加坡晋江会馆代表团团长蔡锦淞的题句是“百榕民族根,千年文化情。”新加坡博物院院长柯宗元的题辞是“这是一幅博大罕见的艺术珍品。”国画名师李硕卿的题辞是“情景交融,独辟一格。”朱展华同志也以《历史画卷》为题挥毫赋诗。戏剧艺术家吴捷秋的题诗是“榕树泉南倍有情,盘根飘髯满城倾。画家劲笔挥长卷,宜配少林武节行。”
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在2月21日、22日的早间和晚间新闻中播出“黄达德《百榕图》在福建泉州历史名古城首展”的消息。第二套节目、第四套节目抢先在2月16日晚上10时半及9时半分二次播出《百榕图》首展新闻。
福建电视台(3月6、7日,5月17日)、泉州电视台(4月5日)、安徽电视台(4月15日),都以新闻形式或制成专题片播出《百榕图》首展的消息。四月至五月泉州电视台、泉州有线电视台、福建电视台还多次播出电视专题片《黄达德和他的百榕图》。
报刊杂志作专题新闻报导或撰文作介绍的有:《中国新闻社》(2月6日)题为“黄达德十年心血作成《百榕图》百米长卷”。上海《文汇报》(2月7日)第一版“了望角”专栏,题为“黄达德积十年心血、画成百米长卷《百榕图》(据新华社电)。香港《大公报》(2月7日)题为“百米长卷、画家十年心血,《百榕图》在泉州创作成功,描绘闽粤沿海千姿百态奇榕。”《光明日报》(2月21日)在“画刊”专栏登载《百榕图》(局部)。《福建艺术》(月刊、2月)发表评论员文章,题为《黄达德<百榕图>对山水画的意义》。还有《文艺报》(10月9日)、《福建画报》(第6期)、《人民画报》(第七期)、《美术家通讯》(第三期)、《画友》(总19期)、香港《明报月刊》(94年第二期)以及《美术》(94年第六期)均先后发表评论文章。分别以《百榕图》为题赞誉是“闽海之魂”,“榕树大千”,“传世瑰宝”,“亘古未有,当今奇观。”
《百榕图》在展览期间,还收到海内、外艺术团体、艺术家发来的贺电、贺词、贺信六十多封以及几十对花篮。本文不一一介绍。
三、黄达德《百榕图》的艺术意义及其价值
黄达德《百榕图》长卷100多米,在这长卷上画的是神态各异100多株巨榕。黄先生说:“双百合成‘皕’字,是吉祥的象征。又‘榕’与‘龙’谐音,‘百龙’象征华夏各族腾飞之壮观。”榕之美在根,龙之劲在爪。榕之冠荫伸向天空,备受日、月之光熏陶,积蓄灵气化作绿荫以调节气候。地中之根深入大地,巩固山川之美,其须根悬飘空中。但终不忘大地是它的母亲,它顽强地再往下伸、直到伸入大地的怀抱中。幼弱的须根在伸向大地的空间中,虽经千百次的风吹、雨淋,日晒、电击,但其锐志未曾衰退,更练成形态各异的阳刚之美,这从大自然界中磨砺出来之美,是真正艺术之美。黄先生紧紧抓住这“真正艺术之美”的闪光点,再以笔墨激发为艺术之光,反映在长卷中,给人以威慑的力量。这是艺术所显示的力量,黄达德着力刻划其奇形怪状,变化无穷的扭转、弯曲、交叉、穿插、重叠、瘿节、穿孔、垂髯、盘根,极尽入画的巧笔。在观众的眼中,成为极为快感的艺术享受,其艺术意义高于直观榕树,画家在艺术风格上,基本以墨线画干,浓墨画叶,再醒以焦墨和石绿点子,很好地表现了榕树特有蓊郁森翠的生命特征。苍老的巨榕躯干与幼嫩须根所显阳刚之气相烘托,使画面更显得雄浑厚重而不轻浮,苍劲而富有滋润,虚实生气韵,四面蕴阴阳。苍老的古榕在画面上赋色清丽典雅,不媚不俗、美在天然,韵在画中,从而形成他淳朴厚重而不失清新雅致自成一家的画风。《百榕图》以写实主义的手法,使100多株榕树各具有不同的质感、神情和气势。黄达德先生是前所未有第一位为榕树画肖像的艺术家。《百榕图》借助于对榕树的热情描绘和由衷的赞美,赞颂了一种雄强奋发、团结努力、积极向上的崇高精神,这象征了我们这个时代朝气蓬勃的精神。发掘近年来美术界频频呼唤而不可多见的内在力量。这才是《百榕图》的艺术意义。《百榕图》为山水画库增添一件珍品。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美术系副教授洪惠镇说:“每株榕树各有不同形态、质感、神情和气势的深入描绘,绝非一般只凭印象或几幅速写稿写意而成的榕树图可比,所以也是榕树群相,是可供别人创作参考的经典资料”(见《福建艺术》1993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