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两袖清风 村居为乐——记我市教育界英才李德茂先生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在南安市金淘镇侨光中学校园一角,有一幢不起眼的两层小筑,门额恭书“敬业楼”三字,下刻“1986年,黄正泉、余柏林捐建”字样。74岁的老教育家李德茂及其老小就住在这里。推窗外望,李老经营一生的“侨光城”尽收眼底。老人身不在课堂,仍与师生朝夕相处,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 “华侨建别墅给李校长养老啦”,“李德茂考县长第一名不去上任,跑去内山当初中校长啦”,“李校长是全能教师,什么课都能上啦”……这些话听多了,撩起我刨根究底的欲望。作为金淘人,终有一天回到故乡,找李老聊了半天。 “敬业楼”五房二厅,200平方米,内部没有现代化装修,家具全是旧式。最豪华的一台18寸彩电,是校友送的。不见电话、音响、录像、吊灯等玩意。客厅一长条硬座沙发,三块单人木沙发,两只普通茶几,一座杂物柜。厨房放着八仙桌、菜橱,依然在烧煤。在金淘街,只能算是中下水平。 作为连任38年中学校长的高级知识分子,从泉州市政协副主席任上退休的李德茂,为什么不住城市住乡间?为什么有人建房供他养老?且听我从头说来。 不当县长当教师 1920年,李德茂出生于惠安县崇武半岛下坑村的渔民家庭。他先后以榜首的成绩考入集美中学和厦门大学。中间因家贫辍学当过下坑小学的校长。后在厦大读法律系,特擅英语、历史科,拿甲等奖学金,是全校文科中的佼佼者。1946年秋季一毕业,即被母校集美中学延聘为教务主任兼历史教师。 1947年国民党政府举行高等文官考试,李德茂考得福建考区荐任级(县长)第一名。此榜我在《中央日报》看到。我很奇怪,李德茂怎么不去当县长,跑来我山乡当个小小的初中校长?四十六年后,他才向我透露真情。当年必须进中央训练团集训一年才能分派工作,还不知分派到哪里。没有后台,只能补“瘦缺”。他眼见官场腐败透顶,自己不是当官的料,再加上家小拖累,便放弃了县长仕途,一心一意去当教师。 县长没当成,但李德茂的“才子”美名已经誉满八闽。 1948年,刚创办两年的私立侨光中学校长辞职。厦门工矿银行总经理、侨光董事长黄式厚四出物色继任人,找集美董事长陈村牧求援,请陈从教师中推荐一位集美、厦大出身的高材生。村牧沉思之后,举荐了李德茂。式厚求贤若渴,“三顾茅庐”,授予李德茂聘任全校教职工的大权。是年2月开学时,德茂来到陌生的金淘,就任侨光中学校长。 这里比集美差得太远了,借的旧庙和“奕住医院”,师资大成问题,教师大半是高中程度。德茂从厦门、泉州聘来一批大学生,使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金淘民风淳朴,对知识分子十分敬重,全乡都将李德茂当宝贝。校董会充分尊重校长的职权,不干预教学上的事。最操心的基建和经费问题,由校董会扛着。李校长亲眼看到,归侨董事们一心一意为学校操劳,天天来学校办公,到工地监工,不拿分毫报酬,省下每分钱充作办校经费。当年建筑技术极其落后,砖、瓦、土、石由工人一担担挑来,常驻工地的老归侨一块块地点数、秤重,记帐付钱,笔笔清楚,从无差错。这两位老人早出晚归,吃自家饭,办公家事,不拿一文补贴,直到校舍落成,坚持了一年半之久。乡亲们为的是什么?一心一意指望侨光成长壮大。 李德茂看在眼里,领会金淘人金子般的心意。他同教师、校董建立了融洽无间的关系,打消只干一二年的念头,决心将侨光办成第一流的中学。 要不是侨光留住他,今天的德茂是个什么样子呢?去大学教书,肯定是教授。当县长,顺风溜,跟去台湾,不是议员也是部长。路身法律界,不是大法官,也是大律师。但也可能身败名裂。命运,命运,那是一本难念的经啊! 永远不倒的校长 新中国风风雨雨,政治运动此起彼伏。李德茂无党无派,可是历史上参加过三青团,考过县长,胞兄当过保长,难免要受冲击。但批过一阵后,总是有惊无险,运动过后照样当校长。这不是德茂善于见风使舵,巴结上峰;而是屁股干净,立身正,影不斜。 1955年肃反时,从侨光调去泉州一中的一位教师被迫供认当过“特务”,揭出潜伏在侨光的“特务组织”,头子就是李德茂。有人揭发就有人相信:县长不当跑来内山当初中校长,不是“潜伏”,图的什么呀?地区公安处的警车开进侨光,抄德茂的家,把他押去一中审查。审查快一年,一中不但审不下去,还把他“揪”上课堂,当起编外历史教师。师生惊叹:“李先生是好老师,哪是反革命?”有关方面跑遍全国外调,“查无实据”,就放他回来当校长。 文革风暴一刮,狂浪滔天,李德茂成了“反动学术权威”和党外“走资派”。但大字报稀稀拉拉,校内师生写的尽是“虚材料”和应景文章,不见校外打进一颗“炮弹”。是时,李德茂是牌子最响的知识分子,全公社级别最高的干部,不斗他斗谁?于是,全社批斗大会拉上德茂,挂牌,弯腰,大嚷大叫,场面凶煞人也! 台下只有几个闯将瞎嚷嚷,社员们冷漠、愤懑、有流泪的,有骂娘的。民安村老贫农洪伯泪流满脸哭着道:“外地人来咱金淘教书,辛辛苦苦栽培咱的孩子,没缘没故糟蹋人家,真没良心!”一农民泼口大骂:“娘的,欺侮李校长不算好汉!”他们是贫农,说出了广大社员的心里话。“造反派”不敢怎的,偃旗息鼓收了场。 校内外群众的同情、理解,给李德茂莫大安慰。他心安理得,与遇厄的知识分子一样,抡起锄头,下放当了“社员”。患难之中,他更深地了解了金淘人,这是值得终生为之献身的良民百姓。再苦,也应该留在金淘。 文革后期,侨光恢复建制,李德茂照样当上校长。 他是“全能教师”吗? “李校长无所不能,什么课都能上,哪位教师缺课他就顶上去。”这话是侨光师生说的。我对其真实性将信将疑。一个法律系的毕业生,能教体、音、美吗?能教数、理、化吗? 这是人们对校长的尊崇,爱之极难免夸张。这次面谈,德茂交了真底。他的英语对答如流,历史造诣颇深,教英语、历史拿手,教政治也在行。说他通德、法语,能教所有科目,则言过其实。 李德茂当校长,始终泡在教学第一线,坚持兼课。唯有身处一线,才能掌握第一手信息。他经常走进一间教室,悄悄坐在后面当学生,至少听教师一堂课,因此逐渐熟悉了各科教材。哪间课室没人上课,他临时填补,拿起课本宣讲、讲的不一定比科任教师好,总比放空乱班好吧。听课之后,他跟教师漫谈,总结经验,肯定优点,找出不足。开起教研会、校务会,他有的放矢,有理有据,头头是道,说得教师口服心服。校长威信就是这样建立了起来,“万能教师”之说也由此而起。 李校长要师生做的,他必先做到。他每日授课、听课,检查教案、作业,少了这些内容便寝食难安。他号称“侨光时钟”,与师生同作息。学生起床,李校长已在打扫教师区的场地。学生早读,李校长必来教室巡视。学生夜自修,必有李校长的身影。学生回宿舍就寝,校长才回房备课、改作业。 他对教师严,对学生恩威有加。他说:“好学生,不但要读书好,身体好,更要品德好。道德败坏,再聪明也是废料,是教育的失败。”在他倡导下,侨光建立起“严谨,求是,进取”的校风。从他手中毕业出去的2万多名高初中学生,几千人考入大中专院校,余者在南安各行各业都发挥了作用,或是当先进、诚实的劳动者,或是当基层干部。金淘90%以上的村主干,都是侨光的校友。 德茂接长侨光才一年,学生由200多人增至300多人,有了首届初中毕业生。这些毕业生能上县城、泉州升高中不多,怎么办呢?1949年2月,李德茂“私”设高中部,招收第一届高中新生,让初中教师升格教高中,成为南安继县中(今南安一中)之后的第二所完全中学。海外校董闻讯大悦,经费源源汇来。1950-11-15日,省教育厅批准侨光为完全中学,这天便被定为校庆日。 1952年起,人民政府负责侨光的经费,1954年派进干部加强党的领导。侨亲全力支持侨光的基建,科学楼、教室、宿舍、体育场相继建成。1966年春,李德茂领导的侨光中学进入“黄金期”,开24班,在校生1300人,教职工99人,成为南一中、国光之外的南安县第三所大型中学。 “敬业楼”受之无愧 李德茂清清白白做人,廉洁自奉,清贫过日,平生只拿校董会或政府给他的一份工资,从不多取学校一钱一物。他20岁高中毕业时结婚,妻子是小学毕业的归侨。1954年,妻从崇武携子女来金淘落户。学校为校长安排宿舍,德茂婉谢,自己在校外租赁民房,自置家具,自付租金。 租房在虎厨村王姓的一座护厝楼顶,主人没钱续建,未曾隔成房间,空荡荡一大间。李校长买了草席隔成3间,房间向北,屋檐又矮,阴暗闷热,暑天至深夜也难以入眠,全家都跑到楼下一条3平方米的走廊纳凉。亲朋或校友想探他家,他都辞谢,全在学校接待。秘密原在此也。 1960年压缩城镇非农业人口,李德茂家人都转为农业户口,落户于当地生产队当社员。6个子女小的小,大的上学,全靠老伴梅芬操持。梅芬白天下田赚5个工分,晚上与女儿织席,种菜自给。孩子放学后上山捡柴拾草,解决烧柴问题。7口人的口粮钱,是笔大数目,每至分粮往往没钱称口粮,得东挪西借凑钱来买。文革时,德茂家人再次“下放”插队,不能吃商品粮。1984年落实政策,全家“农转非”,梅芬反而惋惜不已,因为丢掉了一份自留地,再也不能种菜了。 他家本清贫,几次转来转去的户籍,往往增加一些困难,但李校长从不向人诉苦。这次还是梅芬不经意向我漏了风。老太太眉飞色舞,大赞幸福晚境:“这下可好了,6个子女都有头路,最大的两个回崇武,一个当远洋渔民,一个当石匠,四个小的都考上大学,6人全都婚嫁成家了!” 他们居住的“敬业楼”,为首捐者既非侨光校友,也不是金淘人,真是玄了。这缘起于1984年,码头籍印尼侨胞黄仲咸先生在南一中捐建“仙都楼”,德茂时任南一中校长。一次,仲咸为基建事找到德茂府上,见隔间席子已烂,家徒四壁,惊叹道:“中学校长住这样的房子呀?”回印尼一说,惊动了校友。有一位祖籍诗山的“准校友”黄正泉,四个弟弟都是侨光毕业的,又钦佩又痛惜地说:“我的弟弟都是李校长栽培的,哪能让老人家住那种房子。”即与侨光校友余柏林联手,函请侨光校董会拨出一方地皮,汇去4万元,于1986年建成“敬业楼”,请李校长搬入居住。在产权上,捐建者指定“永归李德茂所有”。后来,黄正泉又在印尼发动建立“侨光中学奖教基金”,自己承担一半,每年汇回8万元以上,为侨光全体教职工增发两个月工资。 街头分手,我请李老以后用电话与我联络。他说家中没安电话,我说:“你是副厅级,老干局应该来安装。”他轻描淡写地说:“算了,我从来没向上级提过此事。有事就去学校打,并不麻烦。” 李老一生奉献如此之多,晚年又是如此清贫,却能甘之如饴,真真愧煞了我这个晚辈啦! 南一中借重李德茂 南安的最高学府南安一中,文革所遭破坏超过侨光,一时难有起色。南安县报告晋江地委,请调李德茂到县城挽救一中。金淘群众和海外乡亲群起反对,竭诚挽留,但调令难抗,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这位任职33年的老校长被拔走。虽说挽留无效,但也争到一点成果,就是请李德茂接受了侨光中学名誉校长的头衔。 1981年9月,年过花甲的德茂接任南一中校长。他团结一班人,狠抓教学,清除文革遗毒。第一天向全校师生发表“施政演说”,要求在教学和学校管理方面树立好的校风。在一中工会主席黄明福等配合下,浓缩为“严、勤、实”三字。如今这三字已成为南一中的校训。 德茂为什么在2000多师生的一中树立很高威信呢?首先是才高为师,身正为范。他亲临第一线,每天必听一堂课。英语上不去,他将全体英语教师集合起来,进行示范教学。每逢周日,亲自为高中毕业班补习英语。 南一中操场被人侵占建私宅,学校告到法院,不能胜诉。李校长坚持上诉,与其周旋到底。省委常委秘书长何若人刚好来县办案,坚决支持李德茂。终在中纪委的干预下,县里依法拆除了侵占校产的民房。两户后台很硬的“小吏”,建在操场上的华厦被拆了一半,成了跛脚屋,大快人心。从此,再也没人敢觊觎一中的校产了。 学生参加劳动,以往无非是做做样子走过场。李德茂真抓实干,自己挑土。师生看了,感动不已,没人再磨洋工。家长不再埋怨学堂“劳役学生”,反而教育子女:“老校长都能担土,你算什么?”在李校长的带领下,南一中一扫脏乱局面,校园焕然一新。 有了好校长好校风,华侨喜在心田,乐于捐款助学,一中一幢幢侨建新楼平地而起,教学环境迅速改善。当时,有位不明底细的县城居民,用“老皇历看人”,说什么:“一中建了这么多侨房,领导赚饱了!”一中教师吕文惠拍着胸脯驳斥:“别人不敢说,我们老头家可是分文不取,一尘不染啊!” 南一中起死回生,重振雄风,1982年高考破百人大关,录取人数占全县的58%。从此每年高考率直线上升。1982年我省恢复评选劳模,李德茂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并被选为省人大代表、南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4年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出任泉州市政协副主席。1991年,年过古稀的李德茂卸职,落户金淘养老。 侨胞信赖李德茂 李德茂从1981年9月起就不在金淘,但依然关心着侨光。他永远是侨光人、金淘人,义不容辞分担着侨光的忧患。1982年侨光中学重组校董会,他出任副董事长。1988年董事长去世,他出任董事长。只要是李德茂出面,侨光的事大半就能办成。华侨、校友信赖的是李德茂。 1986年,李德茂到香港参加旅港侨光中学校友会成立庆典,校友们响应李校长的号召,发动建立“侨光教育基金”。王秋霞首献10万多港元。校友们多是打工仔,你一百,他两千,集腋成裘,到1991年累集到37万港元。这笔本金存在香港银行,每年拨出利息奖励优秀学生105人,全校每20人有一人获得此项奖学金,1990——1993年共发放3.74万元。 旅港校友听李校长说:侨中寄宿生宿舍吃紧。叶国强、叶天赐、林仁初随即各捐25万元,兴建了三幢1700平方米、可容900人住宿的学生宿舍,解决了长期困扰学校的寄宿生住宿问题。 在李德茂主持董事会期间,菲律宾首任驻华大使杨应琳(侨光首任驻菲董事长杨仲清之子),捐资5.3万美元(折33.7万元人民币),建成950平方米的“杨仲清纪念馆”(即图书馆)。吕振万先生捐资12万港元,每年拨利息奖励高考中考成绩优良的毕业班科任教师。谢振酬先生累计捐资30多万港元,建成拥有8条400米跑道的“好音体育场”,成为全市中学中难得的标准体育场。海外侨亲又筹集50万港元,建成教师宿舍“爱华楼”,使侨光教师套房达到56套,成为南安教师套房最多的中学。 1991年,李德茂衔命去海外为侨光募款建校舍,仲咸出面接待,自己开车载李到处游玩,仲咸笑问:“募得如何?”李泄气应道:“难啊!”仲咸劝李放心地玩,答应跟李回去看看。在巡视校区之后,黄仲咸拍板独力出资63万元,再建一座类似一中的“仙都楼”。此楼于1992年落成,面积2200平方米,容纳全部高中和初中毕业班22个班级1000人,解决了侨光近半学生的课室问题。 为仲咸负责,为侨光负责。古稀老人李德茂天天上工地督工,差点搭上一条老命。有一天,他爬上脚手架,头部不经意猛撞着架子。他不在乎,贴块伤膏继续督工。过几天,伤口发作。一个月后半身开始麻木,手拿笔颤抖不已。到泉州检查,医生吓了一跳:“再迟手术就完了!脑膜内出血,脑血肿,慢渗透,伤及神经,势必造成半身不遂。”花了5000多元,打洞抽淤,清除凝块,方才慢慢复原。 李老就是这样“退而不休”,一天不进校园不舒服,不听人家讲课睡不着。牡丹山上上下下,每天都有德茂的身影,不是在工地巡视,就是到教研室同教师开会,或向学生作传统报告。 浇灌着李德茂一生心血的侨光中学,1991年终被省教委考评验收合格,达到国家三级标准,进入省级重点中学行列,成为南安县继南一中、国光之后的第三所重点中学。今日校园规模达到1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6万平方米,共开初中30班、高中12班、职高3班,学生2100人,其中寄宿生近半;历年中考及格率88.9%以上,高中会考及格率92%以上,高中升学率40%以上。 1994年2月的校董会上,李德茂提出更宏伟的目标,力争在1996年建校50周年时达到二级标准。除了教学质量、师资等“软件”目标外,务须建造电化教学大楼,充实各科教学、实验设备,成倍扩充图书馆藏书,完善体育设备,绿化美化校园,使“硬件”都达到二级标准。 李德茂拼搏在新的起跑线上。有生之年必能看到侨光成为二级达标重点中学,看到侨光成为全市最美的中学之一。他播下的种子,在金淘、南安、福建、中国以至世界各个侨居地开花结果,他的风范,溶在金淘的山山水水之中,铭刻在金淘人民心中。 写于199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