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诗人蔡其矫年表(中)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五十三岁,1971年。 1、蔡其矫仍然在永安坂尾果林场劳动。这个时候,蔡其矫的活动空间虽然小了,但诗的视野却拓宽了。用诗人自己的话说:“……真是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底层生活中,使得我写福建的诗思更深入。” 2、永安地区有一些好学的知识青年,纷纷前来拜访,请蔡其矫对他们的习作提意见,蔡其矫热情地为他们看稿、改稿。 五十四岁,1972年。 1、蔡其矫处所同前。 2、这年,蔡其矫获得平反,补发了薪水。但仍然在这果林场劳动(负责食堂帐务)。 3、这年冬天,蔡其矫与永安的八位知识青年上“紫云洞山”。并写下长诗《紫云洞山》(后收在《福建集》上)。 五十五岁,1973年。 1、蔡其矫处所同前。 2、7月25日蔡其矫给笔者曾阅来信,并附来《深山雪里梅》三首诗和《梨园戏》、《九日山头冥想》两诗。 3、8月23日,诗人蔡其矫给笔者来信:“……今年二月我来过(指回过北京),现在的情况和半年前差不多。文学事业进展缓慢,刊物大都出不来,出来的也都引不起人的兴趣……不久前,又解放一批文艺界人物。但还有不少未有消息……过些日子我大约也得写点东西,什么时候回去还未想好……” 4、11月20日,蔡其矫又给笔者来信,详细答复我所询问的《深山雪里梅》三首诗的有关问题,说:“……虽然古代不少咏物诗,都在述怀,但我们后来人,最好是少写自己,多写别人……像郭沫若《百花齐放》中的说理,不足为训……” 5、12月4日,蔡其矫这时在公社帮写材料。 6、笔者于农历癸丑年十二月初四日按图索骥,至永安燕江畔坂尾果林场蔡其矫的住处。 7、农历十二月初五日,蔡其矫陪笔者曾阅游永安著名的桃源洞,同行的还有与蔡其矫同宿舍的福建师大教授朱维干先生。路上,蔡其矫指着几个割草的人对笔者说:“我也曾在这里割草,口渴、肚子饿,就躺在山坡上闭目养神……” 8、农历十二月初七日,由诗人蔡其矫作响导,和同宿舍的福建师大老历史学家朱维干教授一同上永安百丈岩(又叫百丈崖)。我们翻山过岭,来到百丈岩山下,但见冰悬崖壁,老梅怒放,老教授朱维干诗心萌发,立即口占五言绝句两首。 9、这一年,蔡其矫写《冬夜》(后收在《生活的歌》诗集上,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五十六岁,1974年。 这年,蔡其矫写了不少诗篇,《时间的脚步》是代表作品。 五十七岁,1975年。 1、蔡其矫在寂寞中写《伤感》一诗,回忆一个遥远的岁月。这诗收在《倾诉》集上,由漓江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 2、这年,蔡其矫的父亲蔡钟泗(全国侨联常委、北京政协委员、1952年国务院侨务组成员)逝世于北京,诗人到北京奔丧。 3、蔡其矫写《劝》,提醒世人:“那秘密的黎明/依然要从黑暗的寂静深处升起”。这首诗收在《生活的歌》诗集上(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4、轰动一时的《祈求》一诗完稿。后来,这首诗收在以艾青为首的十二名著名诗人的“诗人丛书”中,以这首《祈求》的题名作为这个诗集之名(见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5、蔡其矫的长诗《玉华洞》完稿。这首诗写出诗人的全部痛苦和悲伤,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五十八岁,1976年。 1、这年4月5日,北京出现震动中外的天安门事件。蔡其矫写了长诗《丙辰清明》,后收在《生活的歌》诗集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 2、诗人艾青在这段期间,给蔡其矫来了二封信,第一封信的大意是说:在这一非常时候,你(指蔡其矫)正好回到福建老家(蔡其矫是回来给他的父母双亲扫墓的),甚为安慰(指艾青自己的心情)。信中隐藏着艾青的千言万语。 3、蔡其矫的《诗》和《迎风》,是这年的代表作品。这诗收在《生活的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又收在《迎风》诗集上(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4、蔡其矫说:“在多灾多难的1976年,用两个月时间写了《丙辰清明》。山居七年中,我的诗产量颇为可观,成为以后若干诗集的部份来源。” 5、这年3月,蔡其矫写下《紫帽山》长诗。紫帽山在晋江市西北,蔡其矫老家园坂村村背,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五十九岁,1977年。 1、是年,其矫的《悼郭小川》一诗收在《迎风》诗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接着,作一首题为《奇寒》的诗。后收在《迎风》诗集上(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出版)。 2、蔡其矫在《紫帽山旧梦》(——见《泉州晚报》1993年5月17日)一文,说:“1977年,我从流放地永安迁回园坂,泉州城内外一些艺术文教的热心人,纷纷来园坂集会、唱歌、跳舞、高谈阔论,竟日才散……” 六十岁,1978年。 1、蔡其矫的《常林钻石》(与艾青的同题诗)是这个年头的代表作品。 2、蔡其矫的《雾中汉水》等作品陆续被美国诗人安格尔和聂华苓译成英文,介绍给世界。 3、蔡其矫的《东山魁夷风景画》发表在香港《新晚报》1978年12月3日《风华》版上。 4、《风中玫瑰》一诗,是蔡其矫诗歌创作另辟蹊径的典型。至今,好像还没人发现其作品的内蕴。 5、璧华的《“红豆”小析》、《“船家女儿”》、《“南曲”(又一章)小析》,收在他的《中国现代抒情诗一百首》一书(由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78年6月出版)。 6、香港《文汇报》1978年7月16日,发表了题为《脚怎样看地板》——聂华苓带来艾青、蔡其矫的通讯。 7、这年,由林曼权、海枫、程海合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巴黎第七大学东亚出版中心1978年出版),论《延安时期产生的诗人》——蔡其矫。 8、这年,由林曼权、海枫、程海合著的《蔡其矫》,收在《中国当代作家小传》(由巴黎第七大学东亚出版中心1978年出版)。 9、是年,蔡其矫在福建省文联办公室暂时安顿下来,并将着手编选本省建国三十年的作品集。 六十一岁,1979年。 1、这年春天,蔡其矫应邀参加第一届全国诗歌座谈会。会后并参加诗歌座谈会组织的访问团,到广州等地参观。此间,蔡其矫与雁翼碰在一起,介绍舒婷的诗说:“福建出现了一位女才子,很有希望。”至1980年《福建文学》开展《新诗创作问题讨论》,雁翼在《抒情诗中的诗人个性》一文中说:“我敬佩其矫的眼力。” 2、蔡其矫的《波隆贝斯库园舞曲》发表在香港《海洋文艺》第三期上。 3、蔡其矫的《祈求》一诗,发表在《作品》月刊1979年第一期上。 4、蔡其矫的《元宵》,发表在香港《海洋文艺》1979年第七期上。 这个时候,香港的《海洋文艺》几乎每期都发蔡其矫的诗歌作品。可见他的诗歌作品库存之丰富。 5、香港方醒先生题为《谈诗人蔡其矫新作的随想》一文,发表在香港《动向》月刊第4月号上。 6、杨万青的《永远眷恋着海洋》——访抒情诗人蔡其矫一文见载。 7、蔡其矫的《司空图的“诗品”》翻译,于1979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印数为一万零六百册,一经投到新华书店,马上销售一空。 8、蔡其矫于这年应中央文学讲习所聘请,要到北京讲课。 9、蔡其矫给诗人周良沛说:“我写诗不仅写我一时一地看到的图画,而是用整个一生来写事物与事物的联合,直观与记忆的呼应,使诗的容量更加增大,构成有力的艺术概括……”——见《兰花圃》1979年7期油印刊物,周良沛写的《风格问题》一文。 10、《长江》1979年第2期,发表周良沛的《关于“一个和八个”》一文,其中也谈到了蔡其矫。 11、这年,《蔡其矫》入选在《中国文学家辞典》(现代第一分册),由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出版。 12、陶然的《海都给他写完了——漫写蔡其矫》一文,收入在陶然的《强者的力量》一书(香港文学研究社1979年出版)。 13、1979-12-30日,蔡其矫被邀请参加三明地区召开的文艺界创作座谈会。蔡其矫和袁和平传达全国文代会情况。 14、《蔡其矫选集》一书,于1979年底由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这是这个时候国内外唯一的一部选集列入《中国现代文选丛书》之中。主编:梅子。陶然在《蔡其矫选集》上,写了“前言”。 15、这一年,蔡其矫诗的创作是丰收的,其中《珍珠》是代表作品。后被收在《生活的歌》诗集上(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六十二岁,1980年。 1、继三明地区文艺界创作座谈会,于1980年元旦下午,蔡其矫应请在大会上作关于中国新诗历程的报告。 2、这年,蔡其矫还应邀参加晋江文艺界新春茶话会,并朗诵自己的力作《波浪》和《祈求》等作品。 3、《鸭绿江》月刊1980年1月号,发表韦丘的《南海的诗思——答丁晓翁同志》一文。韦丘说他是蔡其矫的学生。 4、香港《镜报》于1980年4月3日发表汉关飞先生的《福建归侨大诗人蔡其矫二三事》一文。记叙蔡其矫几点有趣的生活故事。 5、《作品》月刊1980年5月号,发表了姬盛羽《咫尺应须论万里》一文,谈论蔡其矫的诗歌创作。 6、康捷的《蔡其矫选集》一文,发表在香港《商报》1980年3月10日。 7、梅子的“《反映时代,勇于创新》——《蔡其矫选集》读后”一文,发表在香港《文汇报》1980年5月30日。 8、彦火的《蔡其矫诗歌的特色》一文,收入在彦火编著的《当代中国作家风貌》一书(香港昭明出版社1980年5月初版)。 9、石君的《其矫、云海、诗品》一文,发表在新加坡《星洲日报》1980年9月29日。 10、由张钟、洪子诚等编的《当代文学概观》一书,撰论《蔡其矫》(由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 11、蔡其矫的《祈求》诗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12、《草原》月刊1980年9月号,发表了彦火《速写抒情诗人蔡其矫》一文。 13、董健编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上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其中有专论《关于蔡其矫的风格》。 14、12月5日,应安海镇文学青年创作组邀请,参加他们的创作讨论会。蔡其矫写下《安海之夜》一诗。 15、12月1日,应晋江大专班校部邀请,为文科班讲座。 16、隔天清早,十多个青年男女伴我们同登宝盖山“姑嫂塔”。蔡其矫很兴奋,朗诵着诗人艾青的诗,并写下了《青春在宝盖山》这首诗。 17、美籍诗人聂华苓的“《发光的脸上仿佛有歌声》——抒情诗人蔡其矫”一文,见其《三十年后》一书(由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对蔡其矫作了形象的叙述。 18、“《景山下》——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小插曲”,见美籍诗人聂华苓的《三十年后》一书(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同时对蔡其矫作了生动的描写。 19、这年,《新光》季刊1980年3-4合期上,发表本刊记者(即曾阅)的《诗人蔡其矫同志在故乡》的“诗苑通讯”。 六十三岁,1981年。 1、农历正月初二日,应约到永宁镇,参加永宁文学青年自己组织的朗诵会。后一同游海滨,同行的还有原《热风》编辑杨梦周。诗人写下《深沪湾》、《石狮镇》等诗。 2、《诗刊》1981年2月号,胡昭的《创造个人的艺术风格》一文,说:“艾青、蔡其矫那样思想深沉、委婉低吟的诗人……。” 3、2月8日(农历正月初四日),蔡其矫应邀参加“晋江地区(泉州)文学艺术界迎春茶会”。 4、蔡其矫的《海峡的风》(长诗)见载于《海峡》1981年第一期创刊号上。 5、《艺谭》1981年第三期,发表周佩红《漫淡蔡其矫同志的诗》一文。 6、《内蒙古青年》1981年第三期发表了“《海潮,永恒的呼号》——我国著名诗人蔡其矫访问记”一文7、蔡其矫的《双虹》诗集,于这年5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8、《诗探索》1981年第三期,发表了周佩红的《蔡其矫诗歌的语言特色》一文。 9、这年八月下旬,蔡其矫开始作第一年的三个月单独的远程考察旅行(即我国的大西北考察旅行)。写了大量的诗稿。《西行三首》(即《兰州市郊》、《刘家峡赠人》、《古尔邦节的鼓声》)发表在《花城》1982年“增刊(5)诗”上。 10、蔡其矫在新疆,应阿克苏城区文艺界的邀请,作了诗歌创作讲座,题目是《源泉与河道》。不久,由《塔里木文艺》编辑部把他的讲话摘录发表在他们办的《塔里木文艺》1982年2月号上。 11、蔡其矫的《赠人两首》(即《当你唱歌》、《渔船的歌者》)发表在《星星》诗刊6月号上。 12、蔡三川的《中国诗歌的人道主义思潮》一文,在新加坡《星洲日报》上1981年6月18日见载。 13、吴其敏的《诗人蔡其矫的近作》一文,发表在香港《大公报》1981年8月15日。 14、碧沛的《蔡其矫的诗》一文,发表在《香港夜报》1981年10月。 15、梅子《简谈蔡其矫的“祈求”》一文,见载于香港《文汇报》1981-11-20日。 16、吴其敏《蔡其矫的“双虹”》一文,见载于香港《大公报》1981年12月5日。 17、尤加多(即舒巷城)的《百合花》一文,见载于香港《新晚报》1981-12-22日。 18、《文艺报》1981年第13期《灿烂的星群》“诗人丛书”介绍蔡其矫诗集出版消息。 19、《上海文学》的《百家诗会》,蔡其矫在《大竹岚》组诗的序言说:“始终只写一种诗体的人,是骗子;始终只写一种题材的人,是傻子;始终拿一个尺度来衡量一切诗歌的人,是无可救药的棍子。”——见《上海文学》1981年6月号。 20、蔡其矫的“在福建省青年小说作者读书会上的讲话”,题目为《读书与写作》,见载《福建文学》1981年4月号上。 六十四岁,1982年。 1、蔡其矫应邀参加晋江县文艺界春节茶话会。会上蔡其矫朗诵《竹林里》等新作,并回答关于“朦胧诗”的提问。 2、《当代文艺思潮》1982年第3期上,题为“《历史的沉思》——建国三十年诗歌创作的回顾(续)”,以相当的篇幅对蔡其矫的诗歌创作进行论述。 3、吴欢章的“《论诗人的创作个性》——读《百家诗会》随笔之二”(——见《诗探索》1982年第一期),把蔡其矫诗的艺术风格概括为“华美”。 4、《特区文学》1982年第1期上,发表了陶然的《诗的探索》,对蔡其矫的诗歌创作进行论述。 5、璧华的《民族心貌的投影》一文,有相当大的篇幅对蔡其矫的诗歌创作作了论述。其文章见载于《特区文学》1982年第2期。 6、《榕花》1982年第2期,发表了题为“《兼收并蓄、不断创新》——蔡其矫和他的诗点滴”一文。 7、余澜的“《诗有尽而意无穷》——蔡其矫的抒情诗集《双虹》”一文,见载于香港《新晚报》1982年1月7日。 8、萧进的《双虹》一文,见载于香港《中报》1982年1月8日。 9、晓峻的《蔡其矫的“双虹”》一文,见载于香港《明报》1982年1月15日。 10、萧进的《女声二重唱》一文,对蔡其矫这首诗的评论,见载于香港《中报》1982年1月16日。 11、曾阅的《形象——感情的典型化》一文,对蔡其矫《竹林里》一诗进行评析。见载于《星星》诗刊1982年9月号。 12、蔡其矫的《西行六首》(玛依拉、赛里木湖、果子沟、卖牛奶的女孩、流放中的诗人、伊犁河),见载《诗刊》1982年3月号上。 13、梅子的《蔡其矫新著“双虹”小识》一文,见载于香港《文汇报》1982年2月12日。 14、应《屈原诗人节》的邀请,蔡其矫于1982年6月参加“端午诗会”,游三峡,有照片印在他的《迎风》诗集的扉页上。这次诗节,《诗刊》也发表了报导文字。 15、乘出席屈原诗人节,蔡其矫于会议之后开始了他第二年三个月长时间的单独远程考察旅行。他由南而北,即由湖南、湖北、山西至内蒙古等地,沿途上写了《鄂西山歌》、《巴东垭》、《神农架上》、《桃花源》、《少林寺》、《武当山》等许多诗篇。 蔡其矫的《三游洞的长春藤》、《白帝城》、《巫山》三首,发表在《星星》诗刊1982年12月号上。 16、项蓝的“蔡其矫的《双虹》——是独创性鲜见的抒情诗集”一文,见载于香港《新报》1982年8月10日。 17、周良沛的《风格问题——致蔡其矫》一文,见载香港《中报》月刊1982年9月号。 18、周良沛的《风格问题——致蔡其矫“附记”》一文,见载于香港《中报》月刊1982年9月号。 19、吴其敏的《波浪的性子》一文,见载于香港《大公报》1982-11-11日。 20、周良沛《致蔡其矫》一文,见载于《榕树文学丛刊》(诗歌专号)1982年第三期。 21、《山西文艺通讯》1982年第5期(总第16期)上,发表《关于诗的韵法、句法、章法及其他——记诗人蔡其矫在太原一席谈》一文。 22、《福建文学》1982年6月号,发表了谢冕、王光明的“《海的子民的歌吟》——论蔡其矫和他的诗”一文。 23、《文学报》1982年8月26日,发表了周佩红《绘画美和精神美的结合》一文,论述诗人蔡其矫的诗歌创作艺术。 24、徐刚的《再谈创新》一节(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诗海泛舟》,专谈诗人蔡其矫的诗歌创作。 25、马立诚在《诗刊》1982年4月号《诗苑漫步》栏上发表对蔡其矫《双虹》诗集的介绍文章。 26、《海韵》1982年第5期上,发表了易征,蔡其矫《关于“肉搏”的通讯》一文。 27、蔡其矫的另一本诗集《生活的歌》于1982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8、蔡其矫的诗集《生活的歌》获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举办的1982年诗歌优秀作品奖一等奖。 六十五岁,1983年。 1、君愫的《蔡其矫“生活的歌”》——一部检视诗人四十年足迹的诗集一文,见载于香港《新报》1983年2月11日。 2、蔡其矫的《三峡十四行诗四首》(葛洲坝泄洪、屈原在故乡、昭君村、神女峰),见载《诗刊》1983年1月号上。 3、蔡其矫应《牡丹诗会》的邀请到河南参加这次盛大的诗会,写下了《牡丹十句三首》,后收在《迎风》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会后,蔡其矫又开始他第三年的单独远程考察旅行。这次旅行,蔡其矫走访华北战争岁月的旧地。从河北西部穿过山西到陕西延安等地,去凭吊青春和战友,写了《过延川》、《凄凉》、《花会有赠》等诗。 4、晓峻的《诗集“生活的歌”》一文,见载于香港《明报》1983年2月22日。 5、桑妮的“《抒情、形象、美》——读蔡其矫诗集《生活的歌》”一文,见载于香港《晶报》1983年3月1日。 6、萧进的《生活之歌》一文,见载于香港《中报》1983年3月3日。 7、梅子的《“生活的歌”学读二题》一文,见载于香港《文汇报》1983年3月4日。 8、思漫的《蔡其矫的“福建集”》一文,见载于香港《新报》1983年3月12日。 9、丁维儿评蔡其矫的《生活的歌》一文,见载于香港《明报晚报》1983年3月22日和3月23日。 10、丁维儿的评蔡其矫《双虹》一文,见载于香港《明报晚报》1983年3月28日。 11、古剑的“《春风已度玉门关》——读蔡其矫《西行三首》”一文,见载于香港《新晚报》1983年4月24日。 12、蔡其矫翻译聂鲁达的《马梵·比梵高峰》、《让那劈木做栅栏的醒来》和《流亡者》等三首重要长诗,编入在《聂鲁达诗选》,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出版。 13、这年的《文学论稿》第五辑,发表了胡昭的《蔡其矫和他的诗》一文。 14、蔡其矫的《中原》(外一首),见载于《诗刊》1983年9月号上。 15、王永志的《最动人情是乡音——归侨诗人蔡其矫<福建集>读后》一文,发表在《华声报》1983年3月20日副刊上。同时也发表在香港《华声报》(周报)第12期1983年3月20日上。 16、蔡其矫不但翻译唐诗为新诗,也翻译宋词和其他古代诗歌为新诗,并辑成几本本子。 17、《文学报》1983年7月14日,发表了廖慧予《蔡其矫——海的子民》一文。 18、王永志的“《大自然的歌者》——访诗人蔡其矫”一文,见载于《新光》(文艺季刊)1983年第四期(总第22期)上。 六十六岁,1984年。 1、这年春天,蔡其矫开始第四年的单独远程考察旅行。这一次,诗人走大西南这一线,由福建人云南、贵州,访石林和滇西北,直至丽江…… 在勐合,蔡其矫写下了《邂逅》W·L·; 在大等喊,蔡其矫写下了《金茶花》、《护诗女神》、《在芒市》、《过怒江》、《柚子花季》和《大青树》; 在曼景兰写下了《高黎贡山》、《临沧之夜》、长诗《瑞丽江》、和《梨花坞》; 在勐仓植物园,蔡其矫写下了《翻车》; 在景洪,写下了《西双版纳》(长诗)、《勐仓植物园》; 蔡其矫在这段期间,还写下力作《山的呼唤》等数十首没注下写作时间和地点的作品,几乎每日都有一二首诗稿出现。 2、当蔡其矫的《山的呼唤》一诗发表在《星星》诗刊1984年第12月号上,立即引起老诗人公木的回应,也用诗的形式,写了“《痛苦的燃烧》——读蔡其矫《山的呼唤》一诗”(见《星星》诗刊1985年9月号)。 3、这一年4月28日,蔡其矫写《香雪海》。 4、陈志铭《论蔡其矫的咏物诗》发表在《榕花》1984年第一期上。 5、蔡其矫的《湖南张家界》一首,见载《诗刊》1984年5月号上。 6、这年5月蔡其矫于旅途上写下《十里浪荡路》和长诗《神农架问答》等等。 7、这年6月7日,蔡其矫写成《弘一法师》一诗; 8、蔡其矫的《迎风》诗集于1984年12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