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
癌症猛于虎。这不是怂人听闻,而是亘古以来就在人们心目中定格。为此,无论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不惜投下人力物力和财力,探索研制克癌药方和手段,企图把癌魔赶尽杀绝,因而有放射化疗的产生。可是,它仍不能延长患者的生命,于是才有——
潘明继在实践中崛起
南安人潘明继是1955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的高材生,3年的内科临床经验后,又响应中央“西学中用”的号召,同全国2000多名西医一道离职到卫生部组织的中医班学习。那时,毛主席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这一举措,非常高兴地说:“中国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话,中医是一项……我相信这期全国两千多名优秀西医学习中医,多年以后必有一二个理论家走向世界。”毛主席的教导给潘明继以很大鼓舞。
在福州市立医院当内科主治医师的潘明继,由于他集中西医学知识于一身,所以医院于1964年命他单枪匹马组建肿瘤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白衣战士,他义无反顾地接受这一神圣使命。
初时,他同一般知识分子患有共同的弱点那就是照搬书本知识,对癌症患者,一律施以抗癌药化疗。化疗的结果,虽然病人肿块缩小了,却由于副反应严重而一蹶不振。一年多时间,到他肿瘤科就医的癌症患者,就有37人丧命。
面对病人弥留之际那渴求生命的目光,潘明继的内心隐隐作痛。作为一名白衣战士,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对垂危病人的束手无策。
有一次,2位病情相同的肺癌病人,同时要求住院治疗,可那时肿瘤科只剩下1张病床,只好让1位住下化疗,另1位咋办?潘医师只好开个中药处方让他回家服用。结果,住院化疗的,不到2个月就撒手了;服用中药的却多延长半年的生命。
这一结果对潘明继触动很大。他于是埋头到一摞摞的病历中去探索。果然发现,没经化疗光服中药的活得更久。于是他对权威书本所规定的化疗剂量和疗程产生了怀疑,并根据其临床经验悟出了道理:放射化疗属于攻伐手段,虽然能使癌的肿块缩小,但由于是各打50大板,即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误杀了健康的细胞,破坏了人体的“国防力量”——免疫系统,削弱了病人的抵抗力。中医学认为:“疾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中医学之优越在于“扶正培本”。于是潘医师认为用它结合西医的化疗,则在化疗攻伐的同时,用中药“培补”之,攻补兼用,除病祛邪,调动体内积极因素,纠正化疗造成的副作用。这样既可以化疗“围歼”癌细胞,又能保障健康细胞的正常活动,共同对付敌人——癌细胞。
潘明继运用中医的“扶正培本”结合西医的化疗结果,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有位叫赵雪仙的晚期宫颈癌肝转移伴有腹水的患者,经他运用小剂量间歇化疗配合扶正培本治疗的结果证明,患者因副作用反应小,病情缓解,生命化险为夷,至今带瘤生存近30年,现年已逾八秩。
——福州有位搬运工人患晚期胃癌,按常规诊断只能活3个月,可经他治疗,至今已23年仍然健在。
——有位台胞患食管癌,原想把骨头埋在大陆故土;后经人介绍带着渺茫的希望就医潘医师,结果体重增加,生活能自理,欣然返回台湾。
——根据笔者对两位年龄相仿同患晚期肺癌病人的跟踪观察:一位纯用西医化疗的患者仅活半年时间;另一位经潘医师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寿命延长3年。
——据报道资料表明:到1992年,经潘明继治疗的320例中晚期胃癌患者,其中76例行根治术者,3年生存率为65.5%,5年生存率为47.36%,10年生存率为18.42%;他设计组成的“扶正生津汤”配合放射化疗150例鼻咽癌,5年生存率为58%,10年生存率为30%。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胃癌和鼻咽癌,比国内外报道纯西药治疗的疗效明显提高。
潘明继在探索实践中脱颖而出,成为拥有——
三个世界第一的辉煌
——1969年,他向民间秘方寻觅,越山涉水,终于发现并研究抗癌植物药“三尖杉”。后经全国大协作研制的“三尖杉酯碱”成为单白血病的最佳药物,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8至1989年,他相继出版了《怎样自我发现癌症》和《癌的扶正培本治疗》,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20世纪对人类健康一项杰出的贡献。他应邀赴荷兰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接受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证书的时候,荷兰著名学者这样评价:“如果说青霉素的发现使人的寿命延长了10年,那么癌的扶正培本治疗理论的提出,专著的出版,不亚于青霉素发现的威力。”
——紧接着,潘明继又大胆地把扶正培本理论应用于爱滋病的防治中去。他认为爱滋病也是一种防御功能丧失而引起的疾病。所以在1989年又写下《爱滋病的中医防治》一书,书中列出60味在实践中对防治爱滋病有效的中药。尔后,美国、日本的研究机构经多年探索,确认潘明继所列60味中的18味。
上述3本著作,都被译成英文版本,在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发行。
无数事例证明潘明继对人类健康作出卓著的贡献,所以——
他拥有国内外的职称和荣誉
福州市立第一医院主治医师潘明继,是福州市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所所长,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会会长,国家科技成果评审鉴定专家,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1988年他被评为省劳动模范,省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991年他被评为省优秀共产党员,同年10月,国务院为他发了特殊津贴证书;1993年,他被选为省人大代表。
1986年,他应邀赴荷兰作学术交流时,被接纳为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众所周知,并非每位医学博士都可撷取这一桂冠,而被推选为这一学会会员的,则可称为博士。
1991年,他被美国国际传记学会评为国际有突出贡献专家(仅36位),并被授予“毕生学术成就”金质塑像奖;新加坡共和国授予高级荣誉奖——鱼尾狮奖盘。他的成就在国内外被编入16种名人录。
细算起来,他的职称与荣誉头衔达33个。但潘明继说,他真正的头衔只有一个:那就是医生。医生意味着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无私的奉献,到处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所以他具有——
高尚的医德医风
笔者两度上榕城同这位蜚声海内外的白衣天使叙旧,深知他白天时间都用在诊室和病房里,于是选择夜访。可没想到,夜间也有病号登门就诊。虽然他把笔者尊为师辈,况乃远来客人,巴不得敬请如仪;可他仍视病号为“上帝”,仔细地按脉、听诊和斟酌处方后,才把一个个病号由实习的侄女送下楼去,然后回过头来与笔者倾谈。可见其不朽之誉来自高尚的医德。
有位患恶性牙肿的病人被医院拒绝接受住院,因为这种疾病奇臭无比,连患者的亲属都不愿接近护理。潘明继获悉后,苦口婆心说服医院同事把他收下,他为这个患者诊疗时都不带口罩,深受病人感动;患者出院时,老泪纵横,双膝跪在潘的面前……
有一回,他接到台江旅社打来的电话,说他有个亲人病倒在旅社。当他赶到时,服务员指着一个农民模样的人说“就是他!”潘医师仔细端详却是个陌生人。原来,病人吐了血,奄奄一息,服务员问他福州有没有亲人?病人从口袋里抽出一张报纸,指着报上潘明继的名字。他这时才明白,是来求医的。他立即雇辆三轮车把病人接回医院。他自费为之买药治疗,病人出院时,潘时继还为之购买回程的车票。
他在1986年搭机赴荷兰途中,发现同机座舱里有位法国老太太踉踉跄跄地走过他的座位,气喘不止,脸色苍白,他立即取出听诊器为之听诊,确诊为急性心肌缺血,同机的王东曦主治医师立即拿出救心丹让老太太吞服,潘明继又为她按摩做气功治疗,不久,老太太心律逐渐复原,安然入睡了。当机上的扩播器传出老太太化险为夷的喜讯时,不少外国乘客翘起大姆指:“OK,CHINESE DOC——FOR!”(中国医生,真了不起!)
这既是对中国医生潘明继高明医术的赞赏,也是他高尚医德的写照。
作为一名由祖国医学传统培养出来的治癌专家,潘明继非常珍惜自己的成就。他常说,科学虽然是无国界的,但中国人口众多,况且还是发展中国家,所以更需要他这种医生。面对国外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巨金重酬聘请,潘明继从不为之动心。由此印证宋代王安石那句话:“好德乐善而无求。”何况他还拥有一个——
温馨之家
1992年,福建省委组织部受命于中央组织部,拍摄潘明继的事迹和家庭的专题片——《天使的奉献》。这说明潘明继既有主观上刻苦钻研医学科学的精神,才能获得前无古人的成就,而客观上也因为他有位理想的伴侣和一个幸福的家庭。
笔者登门拜访时,凭女主人的笑容和举止,以为她是一个中国式的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其实,她不止于此,她叫施增英,是和潘明继同一医院的针炙科的主治医师。她毕业于护士学校,凭自身的努力,她从护士到护士长,又到主治医师。她是福州市针炙学会副会长,又是医学系统的先进工作者。她同丈夫一样拥有同样的价值取向,所以在一对子女中,赞同丈夫把儿子取个中药名叫“远志”,女儿取名“云苓”,一方面要儿女承袭医学事业,另方面树立为医学献身的志向。而且他们还把儿媳、侄女、侄媳都引导从事医疗事业。全家都是白衣战士,而且全家有5位是共产党员,潘明继风趣地说:“我们可以成立党小组哩。”
潘明继指着妻子施增英说:“我的成绩有她一半的功劳,她既是贤内助,又是这个家的总理。”是的,30多个春秋的日日夜夜,施增英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担任着丈夫的秘书和护理员的工作。她帮他查寻资料,抄写文稿,处理来信,预约就诊;丈夫无法按时下班,她总要亲自送杯蛋奶到他的诊室;每到夜深,她总要做一份可口的点心放到丈夫的案上。
他俩结婚不久,施增英就把卧病在床的公公接到家中来,前后伺候达八九年。丈夫的哥哥到福州就医,她和孩子担负起全部生活开支和医药费用的责任。病愈后还让其留住家中至今已10年整了。
一位深明大义的家庭主妇,有如此胸怀和心肠,家庭能不和睦融洽吗?可以这样说,他们的家也是一所文明学校,每个上他们家的客人,在那温馨的氛围里,都会得到一点哲理的启迪。
所以,他们的这样一个家,被评为福建省五好家庭;1993年又荣获“全国美好家庭”的称号。
潘明继既非出自医生世家,也非出自富裕之家,原来他是——
农家的“丑小鸭”
1933年,潘明继降生在南安罗东的炉内村。他排行第五,在那艰难年代,他的出生无疑是增添家庭负担。5岁时,正是别的孩子还依在母亲怀中撒娇的童年,可他已是自家粉干作坊的小帮手。那时,山村缺医少药,病魔先后从他身旁夺去他的生母、继母、大姐、二姐、二哥和弟弟。小明继的童年是在生活艰难和病魔肆虐中度过的。正因为这样,小明继就萌发了学医济世的志向。
9岁那年,他才步入小学启蒙。他既要上学,又要作粉干作坊的帮手。天蒙蒙亮,他就起床揉一揉眼睛帮做粉干,赶在太阳上山之前帮着把湿漉的粉干抬上后山坡,然后啜上几口稀饭或粉干糊就快跑似地上学去。可又常常要站在教室门口上完第一节课。
有一次,被不明就里的校长蒋天民发现了,揪着他的耳朵去教训一顿。当校长了解到他经常迟到之后,就亲自家访,才明白自己委屈了这个孩子。这位泉州平民中学毕业的校长从此特地开启了被封死的教室后门,允许小明继迟到时可悄悄从后门进入教室,并交代姓林的班主任要特别关照小明继。于是,在校长和班主任的雨露咸籐下,小种籽开始发芽了。他虽然出身贫寒,其貌不扬,但学业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而且经常在当时出版的《福建儿童报》发表小文章。
13岁那年,他以全班第一的学业成绩考上南安县立中学(南安一中的前身)。这在距县城遥远的偏僻山村,无疑出了“秀才”。可是,家境窘逼的小明继,竟连做一套像样的衣服或买双土制的布鞋都没能力,甚至连他头上长的癞痢也没钱医治,他只好带着癞痢、穿着补丁衣服,光着大脚丫,挑着大米蕃薯和咸菜,翻山越岭上中学。有些城里子弟看了他这副模样,就为之取个绰号叫“阿臭”。
小明继过早地尝过生活的艰辛,也过早地明白了只有拼搏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他努力学习争取获得“陈嘉庚奖学金”。
这是一个寒冷却又是风和日丽的冬日。全校师生集合到操场上。校长陈鼎载站在土台上宣布全校有25个学生获得奖学金的名单。全场屏气静听着这一天大的喜讯。被叫到的同学一个个上台了,台上已站着4个同学,小明继这时听到叫他的名字,喜悦、激动涌上心头,他挺了挺胸脯,正要迈步走出队列,不防耳朵猛地被狠狠地扯了一下,回头一瞧,原来是童军教练把他拽回队列,在这位出身于富家的童军教练的眼里,奖学金哪会轮到这个头生癞痢脚丫出血的“丑小鸭”身上。小明继的心被深深的刺疼了。
已经有24个同学上台了,独缺潘明继一个。陈鼎载校长以为他没听清楚,又重复3次喊着他的名字。这回,童军教练不得不相信既成的事实。可这时,小明继仍不挪步。他那小小的原来就遭受太多创伤的自尊心使他两脚生根似地钉牢在沙地上。直到校长亲自牵他上台。
也许是这位在二次反法西斯战争中因为亲戚的资助得以上协和大学的长者理解穷苦孩子的心,也许是这位当年地下党的同情者有长穷人志气的勇气,他把小明继的手高高地举起,向着全场师生郑重地宣布:
“我告诉你们一个规律,书,是穷人念的!”
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激起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小明继的泪水决堤似汹涌而出。
这句话给潘明继无以言喻的人格力量,使他化自卑为自信、自强的力量!
这句话鼓励潘明继走出小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