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贵峰诗村巡礼——侨胞王国明先生创办诗村事迹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贵峰诗村”——中华诗词界的一座丰碑,如今,以她那独特的英姿屹立在南安市西北郊贵峰村的山坡上。贵峰,是个美丽的村落,座落在晋江上游西溪岸边,依山傍水,一年四季花果飘香,楼台亭阁车水马龙,一派升平景象。平日里田间地头,村郊牧野,吟哦诗声时有所闻。文化气息弥漫着一村山水。曾多次被中国诗词界、新闻界誉为“中华第一诗村”及“中国诗坛第一村”。在这美誉的背后,凝聚着一个爱国侨胞——王国明先生的几多汗水,几多心血! 弘扬国粹 创读诗班 王国明先生,现已年届古稀。解放前在家乡一带教书度日,饱受人间冷暖和世道艰辛之苦。1948年春,为了生计,毅然飘洋过海,奋斗数十年,历尽人间沧桑,终于学业有成,事业有成。但几十年来,最使他魂萦梦绕的依然是故乡的山山水水。1984年,我国与其居住国邦交正常化后,他才踏上国土,圆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思乡梦。在同家乡人的欢聚中,他发现一代年青人谈吐发音不准,问及古典诗词,知之甚少,特别是格律诗词的平仄、韵律、吟诵更是鲜为人知。对于中华古典诗词的日渐式微,王国明先生忧心仲仲,寝食不安。难道让中华诗词这朵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奇葩在我们面前凋零?不,决不能!弘扬传统文化,把国粹发扬光大,是每一个中国文人的职责。通过考察研究,他决心为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奉献一颗游子之心。1985年回乡时,他行李带回来的全是有关书籍,在南安市委宣传部、文联、武荣诗社的支持下,王国明先生召集村里的学生、青年在贵峰学校礼堂里举办了中华诗词读诗班。他亲自讲学,并延请其早年业师洪腾涌先生共执教鞭。教室里回荡着老师们那纯正的闽南乡音。那顿挫抑扬的韵律,那平仄起伏的玄机,那高亢低回的吟唱,那起承转合的创作技巧,那深入浅出的剖析,那悲壮激越的古战场,那鲜为人知的朝野轶闻,那忠心报国的英雄志士,那花前月下的缠缠绵绵,那风光如画的田园风光,那生死不渝的朋友亲情,那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无不一一浓缩在黑板上。这一首首诗词,如泣、如诉、如歌、如颂,深深地,深深地敲打着每个诗班学员的心弦,把人引向诗的海洋,引向唐诗宋词的腹地。从而,激发了学员们的学习兴趣,大家风雨无阻参加学习。读诗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为了拓宽知识面,涉猎更广泛的教材,王国明先生的足迹遍及东南亚各国,搜集资料整理教材,同各国知名诗人方家切磋诗艺,采百家之长,充实自己,教育别人。从而保证了读诗班的教材和质量,做到了年年有新花样,堂堂课皆新鲜。使得读诗班办得一年更比一年火红,不仅吸引了本村青年学生,同时连邻县、外地市的诗词爱好者也赶来参加学习。读诗班至今已办了12年,授课学员达3000多人次,涉猎的古诗词2000多首。随着读诗班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王国明先生还先后延请中华诗词学会的林从龙教授、省社科院蔡厚示教授、厦大中文系黄拔荆教授、福师大陈祥耀教授、华侨大学陈存广教授以及台湾的林恭祖教授、武荣诗社的陈琼芳社长等知名人士前来读诗班讲学,使学员得益匪浅,大大地提高了读诗班的质量。同时还为远途来参加学习的学员提供食宿,解除了学员的后顾之忧。 巩固成果 成立诗社 贵峰读诗班,由小到大,连续坚持了10多年引起了文化界的关注,同时也惊动了京华诗词界,中华诗词学会以及各级文化部门先后到诗班来考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1992年,江西白鹿洞书院及武荣诗社和王国明先生等主持召开了全国性的中华诗词研讨会。1995年8月间,王国明先生又捐资在南安举行了全国性的“郑成功杯中华诗词吟诵邀请赛”,先后有100多个教授。诗人及1000多个嘉宾云集南安,聚会贵峰诗村,进行了诗词的研讨及学术交流和吟诵活动。这一活动更加引起了贵峰诗村的诗词热,推动了诗词的发展高潮。在2个全国性学术会议的东风鼓舞下,为巩固读诗班的成果,成立了贵峰诗社,并出版“贵峰诗村”诗刊。现在诗社有社员60多人,大部分学员都有诗作面世,不少社员的诗作发表在《中华诗刊》、《中州诗刊》、《福建诗刊》、《刺桐吟草》及《武荣诗刊》等刊物上。有的社员还被中华诗词学会、福建诗词学会、武荣诗社吸收成为该组织成员。为改革开放,为农村培养了一批青年诗人。现在,诗社经常组织学员切磋诗艺,交流新作,探讨吟诵艺术。通过学习,学员们不仅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思想情操,开阔了视野,还加强了邻里团结,促进了文明风气,激发了劳动热情,维护了治安秩序。无论是重大节日还是劳作之余,大到几百人,小到三五人,经常地举行诗歌吟诵活动。牧童野老随口唱,俗言俚语尽诗声。“诗雨诗风,看诗苑春花争奇斗艳;村南村北,听村夫牧子浅唱豪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贵峰诗社,这株百花园中的新苗,正沐浴着中华诗词的阳光雨露茁壮成长。 兴资助学 泽被桑梓 10多年来,王国明先生已28次返回故里,除了课诗外,他十分热心家乡的教育事业。每年都为学校添置一批课桌椅,并协助学校及村里对学校校舍进行了规划、改建。在王先生的带动下,贵峰村的华侨纷纷解囊支持学校的建设,先后投入了200多万元改建了校园。今年,又投资新建了一条5米宽的校路,1994年,贵峰小学被南安市教委评为“花园化学校”,1995年又被市教委评为“农村示范性学校”。现在,贵峰学校幢幢教学楼宽敞明亮,簇簇奇花异草馥郁芳香,一走进校园,令人心旷神怡,营造了一个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贵峰学校的全体老师们,在爱国华侨的关心鼓舞下,积极工作勤奋教学;学生们在“读诗班”的影响下,学习的气氛更加浓烈,更加努力。12年来贵峰学校的成绩连续居溪美学区的前列,得到了上级教委的嘉奖及社会的好评。为了保持成绩,发扬优势,更快地培养人才,10年前,王国明先生就捐资40万元,组织了校董会、基金会,开展了奖教奖学活动,现在,贵峰村的学生,考入重点初、高中及中专、大学的均可得到一笔奖学金。10多年来贵峰村的学子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已超过了200人之多。担任科局级以上职务的有30多人,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人才。 悠悠南洲情,拳拳报国心。王国明先生自己生活十分俭朴,对亲人亲属要求也十分严格,但对于故乡,对于学校,他的奉献又是多么慷慨!10多年来,他热心公益事业,兴办教育,捐资助学,举办读诗班,共花去了300多万元。他的事迹和贡献在家乡广为流传,众口皆碑。特别是他对中华诗词的痴情,得到中华诗词界的一致认同和赞誉。如今,贵峰诗村在各级党政组织的领导下,在爱国侨胞的支持下,乘改革开放的东风,更加雄姿英发,工农业生产年年上台阶,精神文明处处开新花,文化教育岁岁结硕果。人才辈出,书声诗声响彻整个村落。崭新的村貌、风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 贵峰诗村,感谢党的富民政策,感谢爱国侨胞的热心支持。王国明先生的一首诗“教育千年事,群贤竞献身。后生如不慧,愧我贵峰人”鞭策我们、鼓舞我们。我们坚信,诗村的明天,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