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是福建重点侨乡之一,有旅外乡亲80多万人,宗乡社团组织逾百个,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缅甸、越南、泰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他们以勤劳善贾和爱国爱乡而著称于世。他们跨出国门,四海为家,融入侨居国的民族大家庭中而自强不息;他们心系轩辕,翘望家园,念念不忘孩提时“摇篮血迹”的“唐山”。纵观永春华侨和归侨的历史,无不与祖国的兴衰和民族的荣辱血脉相连,它是一部域外情长的壮美诗篇。
番客谣
“少小离家作番客,今日还乡头已白。当时惯唱过番歌,垂老重歌歌不得……。”一首《番客谣》,全篇549字,追魂摄魄,一气呵成,堪称侨史绝唱。
这首诗是澳门归侨总会主席、年届76的永春籍著名侨领梁披云先生于1982年挥动如椽巨笔书就的力作,又是洋溢着永春海外赤子爱国爱乡激情的一部华侨史诗,生动地再现了永春人旅居海外艰苦创业的情形。
永春人的出国历史,可追溯到五代。后汉乾佑二年(949)留安村留从效任南唐清源军节度使时,开展对外贸易,其嗣子居道,曾至交趾(今越南)经商。至今,永春已有旅外乡亲80多万人,比县内人口52万人还多。
当时,“东飘西泊年复年,苦雨凄风路几千。”留下几多“黄际良义救难侨”的动人事迹,也留下了“无永不成市”这在星马流传的俗语。从明宣德五年(1430年)至今仍有此说。现仅马来西亚晋入世界富豪榜的永春籍人氏有8位,财富都在3亿美元以上,故还有“一桌永春人,半个吉隆坡”之俚语。财富最多的是菲律宾郑少坚,现为菲律宾首都银行董事长,拥有30亿美元。
永春华侨在为侨居地的开发和建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们的英名镌刻在当地史册上。第一位被侨居地以名字命名街道的华商实业家陈金声(1805-1864年)其“金声路”位于新加坡大世界游艺场前;1882年,新加坡还建立一座喷水池,藉以表彰他的功绩。他生前关心公益事业,除献地扩建市区,捐资创办华英学校外,1857年又捐款首建自来水工程。
菲华实业家周卿云(1897—1990年),1963年在宿务省带头捐献公立学校校舍,首倡全菲侨界踊跃捐献公立学校,蔚成风气。1968年被议会一致通过,收为宿务市谊子;1978年将其住宅街改名为“周氏街”。周先生富而有仁,儿女都能克绍箕裘,专心事业,一门出了3位外交家,在菲华传为佳话。
永春华侨第一位被侨居地设立特殊节日纪念的海外华文教育家林连玉(1901-1985年),毕生为海外华文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堪称楷模。1985-12-18日,林连玉与世长辞,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为纪念他的不朽功绩,成立林连玉基金会,并于1987年定其忌辰为华文教育节,设立林连玉精神奖。每年12月18日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节,都要颁奖1次,奖掖体现林连玉精神的教育工作者。
李延年先生(1906-1983年)是马来西亚著名的华人实业家,在星马,他拥有庞大的建筑业、树胶业而后逐步发展到经营房产、工矿、银行、报业等等,仅开设的商行有李延年有限公司、东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0余家,在香港,他除了开设崇联有限公司和延年实业有限公司外,还有李延年旅运有限公司的办事处等等。一个人拥有如此众多的实业,不仅在马来西亚,而且在全世界也是少见的。
前半生,李延年辛勤劳作白手起家,起初与二兄李家耀(马来西亚著名画家)在夏霸义利洋行工作,负责树胶买卖,后来和长兄李世通一起创办万利有限公司;成为巨富之后,尤其到了晚年,他却倾心于研究散财,竭力使他的资财用得适当。
他认为:“人生来也空空,去也空空,平生所得,都是取诸社会,自己需要那么一点儿过生活就够了,其余应该尽量还给社会。”这就是他的人生哲学,他也是这样躬身力行的。他先后捐给拉曼学院100万元;捐给马来西亚大学癌症治疗中心100万元;捐给同善医院70万元等等,不胜枚举,综计捐资上千万元兴办马来西亚各项公益事业。同时,还积极参与各项社团活动,先后担任了马来西亚永春联合会主席、福建社团联合会主席、中华商会联合会会长等十大社团要职。1975年荣膺马来西亚最高元首封赐P·S·M丹斯里勋衔和马来西亚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78年雪兰莪苏丹封予拿督勋衔;1982年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等十大社团推举他为永久名誉会长。
李延年先生对曾在那里度过20个春秋的故乡永春,对中国眷眷情深。曾于1956年、1976年、1980年三次率团返梓,在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先后捐建永春华侨中学教学楼1座,永春医院内科病房“宜守楼”1幢,门诊大楼“延年楼”1幢,为家乡人民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
1933年出生于石鼓镇凤美村的郑秀英女士是港胞中的佼佼者。她用深沉的母爱和商业才华把3个儿子培育成海内外商界新秀,受到了父老乡亲的交口称誉,被推举为“永春县妇女三胞联谊会名誉会长”。
大儿子颜章根,香港祥业集团董事局主席、第三届香港永春同乡会理事长;
二儿子陈章明,香港祥达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永远名誉顾问;
三儿子陈章辉,香港福信集团董事长、中国工商联执委、福建省政协委员、中国民生银行董事;
几年来,秀英一家捐给永春家乡及厦门各种教育基金达几百万元,永春县政府授予她“热心公益事业特别奖”。
有人说,如果国家更早实行改革开放,郑秀英一定是位商界女强人。然而,作为母亲,她养育3个孩子成才,这意义不是更大吗?
正如《番客谣》所赋的“和平一贯百千年,落叶归根展新史。”富有开拓精神的永春华侨、港澳台胞以其勤劳善贾活跃于海外华人华侨社会中,占有了重要的席位,这也是永春自然而然成为当今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侨乡之一。
丹心谱
“全体华侨同志应该好好团结起来,援助祖国,战胜日寇。共产党是关心海外侨胞的,愿意与全体侨胞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毛泽东”。
这是毛主席为马来西亚华侨题词。1938年3月18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在延安亲切会见了永春华侨辜俊英等参加的“华侨战地记者通讯团”和“马来亚华侨抗战后援会”并合影留念。会见时辜俊英要求毛主席为马来亚侨胞和马来亚华侨各界抗敌后援会准备创办的《南国日报》题词,毛主席欣然答应,挥笔写了2幅,这是其中的一幅。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寄居海外的广大华侨不堪目睹祖国积羸累贫,慨然支持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从事的民主革命,被孙中山誉为“华侨乃革命之母”。在永春至今乃屹立着孙中山先生1912年颁给仙夹乡侨居马来亚爱国华侨郑玉指(1851-1929年)的“旌义状”碑。内容是“郑玉指于中华民国开国之始,宣扬大义,不遗余力,特给予优等旌义状”。
在嗣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成千上万的海外赤子或积资捐物,支持国内革命斗争;或纷纷回国投身血与火的浴血奋战,戎马倥偬,出生入死,在所不辞。被称为“一乡三侨领”、祖籍同是达埔乡的越南归侨颜子俊、新加坡归侨李铁民、印尼归侨尤扬祖,就是广大华侨和归侨的卓越代表人物,侨乡永春的骄傲。1956年,他们3位一起当选为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第一届副主席。
永春华侨第一位发动捐巨款支援抗日的,是越南华侨总会主席颜子俊(1886-1959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组织华商经济联合会,捐募巨款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并发动华侨捐飞机2架,献给十九路军。同时对越南人民的解放事业也作出了贡献。1954年,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亲切会见了他,当知道他是同盟会会员时,称他是革命老前辈。1957年被任命为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
永春华侨革命党第一笔李铁民(1898-1956年),自小以能诗善文闻名乡里。1915年到新加坡随父学商,并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先后担任过新加坡最大和最老的报纸《叻报》总编辑兼督印人,《民众周报》主笔,《南洋商报》督印人等。抗日期间,出任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秘书,协助主席陈嘉庚团结各埠华侨,募集巨款,支援祖国抗日。1940年随陈嘉庚先生率领南洋华侨慰问团回国慰问,到达延安等地。1949年9月以华侨身份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永春芦柑的奠基人尤扬祖(1892-1982年),1914年赴新加坡谋生,1922年到印尼经商,1952年任印尼亚细亚实业公司董事长、永春公司董事长、永春公会主席。当中国决定在望加锡设立领事馆时,尤扬祖立即把自己的住宅让出来,作为领事馆的馆址。同时把2个女儿送回祖国读大学。这一年,他捐助家乡刚创办的达理中学兴建校舍,并选择地点兴建延清小学校舍。1953年回国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副省长、福建省投资辅导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今日永春成为全国柑桔生产基地县,永春芦柑在全国优质水果评比中夺魁,谁也忘不了当年的种柑人——尤扬祖。
1953年,尤扬祖先生带着家眷,回到了阔别39载的达埔乡老家。那年,他已是63岁的高龄,为改变家乡穷困的面貌,尤扬祖毅然在达埔猛虎山搭草寮垦荒地,倾囊独资开辟柑园,引来芦柑名种,聘来外地技术员,办起了华侨垦殖场,成为芦柑上山的倡导者。此后,芦柑上山的成功给家乡人民展示了开发荒山致富的广阔前景。全县那12万亩青青的柑桔林为尤扬祖竖起绿色的丰碑。
永春华侨第一批回国抗日的有梁灵光、刘瑞济等。1916年出生于吾顶村的梁灵光,是一位久经考验的革命老前辈,马来西亚归侨。他在中学时代投身上海爱国学生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投笔从戎;解放战争中,他率部转战苏中地区,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福州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过厦门市长、福建省副省长、国家轻工部部长、广东省省长等职。在主持广东省政府工作时,他试办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在全国发挥了“窗口”的作用。1984年陪同邓小平同志南巡,小平同志题写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和“珠海经济特区好”。小平同志的题词,对深圳和珠海特区的建设和发展作了很好的概括和结论。
功勋满桃源,史笔纪春秋。历史铭记着这颗颗丹心谱,拳拳赤子情。
永春华侨第一位投资家乡办企业的旅马侨亲颜穆闻,1911年兴办垦殖公司,从马来西亚引进木薯试种成功,并建水电站,办织布厂。现该公司旧址创办的北硿华侨茶果场,先后安置星、马、印尼归国难侨2800多人。中央侨务委员会副主任方方,国务院侨办主任廖晖都先后到该场检查工作。何香凝5次为北石空华侨茶果场题词作画,并赋词:“一张拙画慰劳君,勉励归侨爱国心;万劫千辛归故里,劳动建设勇于人。”
永春华侨捐资办公益第一人马来亚侨亲李士祚,清光绪年间捐资重修通仙桥(即东关桥)。至今,永春三胞输财故园办公益金额达1.8亿元。1995年永春县政府表彰了234个“热心公益事业”三胞个人和团体。
永春华侨捐资办学第一人郑安邦,1906年捐银1000元资助创办永春中学堂。至今,永春侨亲捐资兴学达8000多万元,建设校舍18万平方米,成为全国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县。
永春捐资兴学第一块金牌得主夹际中学校董会,1982年福建省政府授予其华侨办教育的第一块“乐育英才”金质奖章以资奖励。至今,全县三胞先后荣获省政府授予的金、银质奖章50多枚。
永春第一个全县性奖学基金会郑信顺夫人基金会,1984年由旅马侨亲郑文光先生设立。至今颁奖12届,已有8900人次获得136万元奖学金。如今,永春有106个奖学奖教基金会,总金额逾1000万元。
第一位来永春旅行的外国人马可·波罗是意大利杰出的旅行家。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当时(1291年)温敢(永春)“制糖甚多”,除供民众食用外,还运到汗八里(北京)“以充上供”。至今,永春每年接待外宾、华侨旅游、探亲、寻根、谒祖达1万多人次。
第一位到永春定居的外国人蒲寿庚一家,阿拉伯人。据《宋史》记载:“初寿庚提泉州舶司,擅蕃舶利者三十年”。自13世纪初迁居永春,先在五里街经营香料,名叫“蒲庆蓝香室”,以此为业,已有八九代人。目前,远近闻名的永春篾香——汉口神香仍由定居在达埔汉口的20多户蒲氏人家为主制作,产品除内销各地外,还源源不断地销往东南亚及日本。
我国首家创办海外版的报刊——《永春日报》,抗战期间专门发行南洋各埠,由于右任题写报头。
我国武林史第一个出访的代表团——永春白鹤拳闽南国术团,1929年应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邀请,由10名拳师组成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献技,历时8个月。
永春第一位博士——郑揆一,1930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历史系留学,专攻太平洋近代史,获博士学位。现永春籍博士遍及世界各地,其不乏名人,诸如:菲律宾郑少坚,马来西亚李延年,澳大利亚颜清湟,新加坡颜诗琴,台湾余光中……
乡谊赋
“岵山荔枝太平紫李前溪碧桃上珍忆故乡;桃陵书法桂亭织画翘松诗词三绝思前哲。”这是马来西亚怡保永春会馆的1幅对联,它不仅概括了永春的名人名产,更表达了侨胞对家园的深情。
“永峙星洲面临碧海,春回南国人羡桃源。”这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1959年题赠新加坡永春会馆的对联。该联以“永”与“春”冠头,上联里的“星洲”和下联里的“桃源”分别是新加坡和永春县的别名,一联点出了会馆和故里的联系。
“谈天说地、唯江山不老;论古道今,独神州永春。”这是澳大利亚悉尼福建永春同乡会1997年春节联欢会上的楹联,其桃源情结,呼之欲出。
“过清明想家过端午也想家中秋时节梦里常回老家;在日本思乡在欧美也思乡炎黄子孙根深难忘故乡”。这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永春海外学子、70年代后新移民思乡对联,其恋乡爱乡,情意绵绵。
“云龙桥短,桃溪情长。谨借《永春画册》出版之际,敬录先父周如德君说过的一句话并以此为贺”。这是香港黄帝陵基金会联络处主任、润海贸易公司董事长周安达源先生独特的商业广告联语,其思根爱根,浓浓欲滴。
乡谊,在海外游子心中的分量,永远是那么沉甸甸。故乡的山水哺育的不仅仅是一代人而且是祖祖辈辈。
为了敦睦乡谊,1800年,马来西亚马六甲率先兴建马六甲永春会馆。马六甲是郑和7次下西洋到过的地方,素以华人、华侨众多著称。1757年,丰山陈臣留等成批永春人到马六甲谋生;1875年,李桂林等发起重修会馆。1995年,马六甲主办双庆宴,召开世界永春社团联谊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庆祝会馆重修120周年。
为了敦睦乡谊,1867年创立了最早的永春同乡会——新加坡永春同乡会,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出任名誉顾问,劳工部高级政务次长李玉胜出任顾问。1997年主办世界永春社团联谊会第三届代表大会并庆祝新加坡永春同乡会成立130周年。至今,永春海外已有类似组织40多个。
为了敦睦乡谊,拥有最多会员的海外同乡会马来西亚永春联合会于1957年成立,参加的有吉隆坡永春会馆、居銮永春公会等26个同乡组织和11个桃源俱乐部、李延年任首届会长。
为了敦睦乡谊,1953年,近2万旅台乡亲创立了台北市永春同乡会,创会理事长系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父亲余建英。1974年,永春县专门成立了对台办公室。1982年,成立了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泉州分部永春小组,1989年,成立了永春县台属联谊会。
为了敦睦乡谊,1949-10-23日,永春县归侨民主联合会正式成立,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家县级侨联组织。庆祝县侨联成立10周年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香凝书写了“永春县归国华侨联合会”大牌。1958年3月,创办了全县唯一对海外正式发行的报刊《桃源乡讯》,为故土永春架起了一座座联结海内外乡亲的连心桥,成了广大侨亲爱不释手的“家书”,在全国全省乡讯乡刊评比中获了奖。
1993-11-18日,对于海内外130万永春籍乡亲不啻是个盛大的节日。世界永春社团联谊会暨首届会员大会在古称桃源的永春隆重举行,会场悬挂的世永联会徽显示,四海为家的永春人心向桃源,情连故里。来自世界各地的40多个社团400多位永春旅外乡亲、港澳台胞欢聚一堂,推举产生98人组成的世永联第一届董事局,聘请21位海内外人士为名誉会长。
世永联首任会长、马来西亚永春联合会会长林国璋局绅在讲话中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永春人,世永联的成立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永春乡亲凝成一股力量,将有一番作为。马来西亚中华大公堂总会长、福建社团联合会主席丹斯里林玉静、新加坡永春会馆主席陈新荣、菲律宾永春同乡会副理事长郑泗强、香港永春同乡会理事长颜章根,台北永春同乡会理事长黄全如先生等在会上纷纷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乡谊是什么?是浓缩的酒,是不老的情;是芳馨的唐茶,是难忘的歌谣。
“今日重逢人已老,大鹏天马气犹强”。两位耄耋老人阔别近半个世纪的故乡诗书会,更给我们留下了暖暖的乡情,悠悠的乡思,甜甜的乡恋。
1992年金秋,刚从泉州参加“梁披云诗意书画展”归来的全国政协委员梁披云先生,得知自己的老朋友、台湾著名老画家余承尧先生也恰在家乡,好生欢喜,连忙驱车前往探访。两位耄耋老人阔别近半个世纪,今又故园重逢,欣喜若狂,感慨万端。
他们回忆了如烟的往事。1926年一起东渡日本留学,当时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如今,梁老年届86高龄,余老已94岁。一别近50年,各奔一方,但不管走到哪里,总忘不了永春的大鹏山、天马山,忘不了桃源的流水,故土的南音。他们作诗抒怀,梁披云挥毫疾书:“松岗竹涧碧烟舒,冉冉清晖画不如。看取闲云归远岫,山居我亦爱我庐。”余承尧泼墨言志:“峻峰盘石积,险路玉泉飞。白云留翠壑,何日始能归。”
他们细嚼了如云的岁月。梁先生原任国民党参政会参政员兼国立海疆大学校长,嗣后任福建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由于常与当局政见不和,1949年秋流寓香港。为弘扬民族精神梁坡云办报纸、办教育,开书谱社,60多年诲人不倦地助文兴学。余先生19岁离乡从军,历任国民党高级军职,抗战结束后,以陆军中将军阶毅然退伍从商,时年48岁。直至56岁那年,余承尧用那双拿厌枪、数厌钞票的手,拿起毛笔,开始书画生涯,一画就是38年。这些年,他们共同翘盼着:亲人欢聚、祖国统一,花好月圆,“东风浩荡开新霁。”(《番家谣》诗句)
他们都有如霞的晚年。有一位是书苑耆宿。辛未金秋,澳门文化司署隆重举行“澳门文化丛书”第一号《雪庐诗稿》发行仪式,这本以梁老自己手迹印制的诗味极浓、艺术水平很高的诗集,独领风骚,成为澳门文化瑰宝载入史册。一年之后,在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又隆重举行了“梁披云诗意书画展”与“梁披云教育思想研讨会”。对此,梁老很兴奋,他告诉我们,现在他精神新生,跟年青小伙子一样。余承尧则是画坛泰斗,那年3月22日,国际苏富比台北拍卖会,余老的《通景山水》四联屏立轴以682万台币拔得了水墨类的头筹,创山水画拍卖记录。一生传奇的余承尧成为了台湾画界很有影响的重要人物,被认为是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带来了新生机的画家。余老告诉我们,这幅《通景山水》当时整整画了40天,抒发的是他心中的激情,对永春家乡刻骨铭心的眷怀。
两位老人陶醉在浓浓的乡谊之中。94岁的余老铺开了纸墨,让激情流泻于笔端,用“一笔书”挥就1首《呈披云我兄》自作诗。诗云:“澳门地近好返乡,流水清音花路香;今日重逢人已老,大鹏天马气犹强”。86岁的梁老精神矍铄,文思泉涌,接过大笔,用那苍劲遒力的行书,潇洒写道:“浪迹难忘是故乡,桃花源里有清香;重逢漫道人俱老,大笔谁能似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