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中期,为了巩固和扩大其在台湾海峡这一重要战略交通线两侧的“安全范围”,并准备进一步发动太平洋战争,于1941年4月开始扩大对我省的侵略。这就是1941-1945年“闽海保卫战”的历史背景。在具体战争中,不少惠安健儿,为了保卫我省神圣的领土,踊跃走上疆场,同侵略者进行了浴血战斗,不少人甚至献出年青的生命。
惠安是全省有名的“地瘠民贫”县份,长期生长在这恶劣环境中的人民,具有刚毅果敢、艰苦奋斗、爱国爱乡的好传统好作风。早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由于华侨要求在福建成立一支“八闽子弟兵”,来保卫自己的家乡,福建省当局特派闽籍将领李良荣(黄埔1期,同安人)回闽,于同年在南平成立十三补充兵训练处(简称十三补训处),李自任处长。翌年,又在邵武成立“装备团”(即刚装备起来的补充团)。李一回闽,首先在闽南12县招考知识青年及归国华侨学生,建立学兵大队。惠安县一下子报名了1000余人。这些青年学生均集中在南平青州、西阳两地训练,半年后结束。考试成绩达高中程度者,全部送到黄埔军校继续深造,其余分配到装备团任班长。这个装备团的闽南子弟兵中的军官全部是黄埔生,因受过高等军事教育,在战术战略及实际指挥等方面,都能起模范带头作用。这个装备团有三分之一士兵是惠安人,军官中也有不少惠安人。如副团长郭志雄(黄埔6期炮科)、第二营营长庄子卿(黄埔7期)、第三营营长骆维藩(黄埔7期),搜索连连长张稚生(黄埔军官班)。还有排长、见习官廖华峰、骆克然、何虹、陈笔村、庄其章①等10多位都是黄埔17期或军官班出身。但装备团系新兵训练机构,没有开赴前线阻截敌人的任务,因此武器不足,且不精良。
在日寇大举侵闽、大军压境、前线吃紧的形势下,全体官民同仇敌忾,保家国、御强敌,人人思奋。李良荣集全团官兵要求,于1941年4月23日,电向福建省主席兼二十五集团军总司令陈仪请缨。数日后,陈仪请得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批准,命李率“装备团”开赴福州前线,并派李任第二十五集团军第一纵队司令,有权指挥闽江左岸所有部队。于是装备团一跃而成为保卫福州的重要支柱,具体表现在:
大湖争夺战
1941年4月19日,日本华南派遣军第四十八师团(由原第十八师团和第二十八师团的各一个旅团组成,是从天皇家乡四国调来的原属“四国师管区”的部队,代号“晋町”,是日军精锐部队之一)在福建的连江、长乐两地登陆,并立即向侧背大北岭直逼省城福州。福州守军是陆军第一百军所辖的第八十师和七十五师,平时备战不力,面对日军进攻,不是一触即溃,就是不战而逃,福州遂于21日陷落。日军气势汹汹,竟企图以少数部队深入腹地,直犯闽北的战略要地南平,以配合东南亚日军的军事行动。李良荣奉命率装备团誓师时表示:“……如不获胜,无颜见福建父老,无颜见先烈于地下!”当地群众赶制“金光饼”,慰问出征官兵。(“金光饼”系戚继光抗倭时的军中干粮,群众也寓有深意,期望装备团要像戚家军一样,把日本侵略者赶出祖国大地)。时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也赶刺手帕和赶写慰问信,送到战士手中,因此战士士气十分激昂。
5月中旬,装备团分乘10余艘轮船沿闽江东下,在距白沙20里的大目埕登陆,迅速向大湖的蓝田、江洋推进。李良荣将纵队司令部设在江洋。5月21日晚,侵入福州日军派出一个加强联队,兵分两路进犯大湖,计划在大湖汇合后再向古田挺进,继而进取南平。22日,装备团尖兵连与日军先遣队在秦洋遭遇,敌我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但日军还是按计划在大湖地区汇合,而装备团则在大湖东南面的崇山中埋伏。
25日拂晓,一颗信号弹腾空而起,副团长郭志雄(惠安白奇人)带领特选的敢死队(都是惠安人),抢占寨上村高地寨上关后,续向东面双髻山制高点的敌哨冲击,不幸被埋伏的敌机枪手侧射,郭志雄身中数弹,壮烈牺牲。突击队员见副团长牺牲,高喊:“为郭副团长报仇!”在搜索连连长张稚生(惠安崇武人)率领下,勇猛地向敌机枪阵地冲去,把该阵地残敌全部歼灭,占领了双髻山。李良荣见突击队得手后,立即指挥全团(除第一营作为预备队外)向大湖之敌发起猛攻。第三营营长骆维藩(惠安张坂前埔人)即由秦洋向敌猛烈进攻,将敌人围困于低洼地带,继续使用各种轻重武器,给敌人以毁灭性攻击。第二营营长庄子卿(惠安山腰人)由寨上村侧击敌人背后,并命令见习官庄其章带领第四连爆破班班长陈笔村②率领全班以最快速度破坏敌人前沿碉堡及电网、铁丝网,击溃敌人第一道防线,直趋敌人炮兵阵地,夺取敌人战炮4门,并立即发出信号,表示已按计划到达指定地点。当庄其章带爆破队继续向纵深扩大战果时,突遇2个顽强敌人凶恶包抄而来,庄与陈笔村各刺倒1个,迅速继续前进。由于我军发起猛攻,敌人在睡梦中遭此突袭,慌了手脚,无法开展有组织的抵抗,各自仓皇逃窜,甚至为了争相逃命而开枪互击。我军迅速缩小包围圈,未能逃出之敌,龟缩在另散村庄里作困兽斗。我军要他们投降,这些瓮中之鳖的顽敌却不作反应,因此不得不和这些凶恶侵略者展开残酷逐屋战。第一营连长张稚生冲进敌占民房的大门后,被敌人用圆锹击中前额,仍忍剧痛用斧头砍杀敌人。这些负隅顽抗的敌人,最后不是被打死,就是弹尽自杀。战斗到当天下午结束。是役毙敌300余人,我军也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牺牲200余人。其中惠安籍官兵牺牲最多,如惠安城关人、黄埔16期的廖华峰,就是在这次战役中壮烈殉国的。日军经此一战,不敢妄图深入福建腹地,我军因而得有休整时间。
大湖之战是抗日战争中福建最剧烈的一次战斗。这次战斗的胜利,除了李良荣的指挥有方外,应该归功于十三补训处装备团的将士英勇善战。特别是惠安籍的官兵抱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气魄,除自己身先士卒与阵地共存亡外,还带动全团官兵一起勇猛冲杀,挫败了日本妄图控制这一战略交通线的梦想,大大牵制了日本南侵的兵力,使其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大湖之战也是“装备团”一次最严格的检阅。经过这次血的洗礼,这个本来不出名的“装备团”,一跃成为福建抗日的主力军,李良荣也因此调任八十师师长,并准许他一手重整第八十师残部。李即将装备团和十三补训处的一些军事政治干部调入八十师,在古田按照自己的方案,对该师进行全面彻底的改组。经过整顿后的八十师,成为较有战斗力的新军。
八十师整顿后,便接到盟军统帅命令,出征马来亚半岛——香港地区,与盟军配合作战。八十师立即整装从福州出发,急行军至闽粤交界处,获知香港英印军已不战而向日军投降。八十师官兵只好在原地待命。不久,又奉命回防福州。
战后,福建省政府在大湖主村建立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李良荣将寨上关更名为“志雄关”,以纪念为国捐躯的郭志雄副团长。
大、小北岭的战斗
1944年9月28日,日军第二十三混成团(是一支由各兵种混合组成的加强旅团,兵力远较我军的师为多,火力也强得多。旅团长长岭喜一)再度进犯福州。这时李良荣刚回师福州,分析敌我兵力及敌人作战步骤,决定利用山地拖疲敌人,进而击败敌人。作战方案是:在连江的二四○团利用复杂地形,边抵抗边把敌军主力引到福州北面;驻福州的二三八团作守备福州市区态势,待日军全力攻城时,即把主力转移到小北岭,与决战部队会合,先诱敌至小北岭,然后在小北岭与敌决战。二三九团在原驻地小北岭准备决战,该团大部份是原装备团人员,战斗力较强。
由于二四○团第三营营长指挥作战不力,没有坚持到李指定的时间,就私自离开阵地,致使预定计划未能实现,战场主动权被敌人掌握。对此,李良荣重新仔细分析敌情,判断敌之主攻方向是沿降虎、宦溪、蓬花峰一线进攻福州市区。于是立即改变计划,决定把敌人主力堵在大北岭,然后相机自小北岭出击,攻敌之右翼,并向其登陆点前进,这样,纵使不能歼灭敌人,也可迫敌退下海去。
近黄昏时,二三九团第一营奉命自小北岭向降虎进发,到降虎已经天黑。时敌人已先期到达。第一营先头连(第一连)一进入降虎,即遭敌猛烈袭击,处于不利地位。连长杨清波(黄埔16期,厦门人)数十次与敌人白刃争夺,几天没有吃,没有喝,战士们仍巍然不动坚守住,没有一人退却。杨连长身受数伤,不下火线,最后全连与阵地同归于尽。守卫右翼宦溪阵地是一连排长李太和(黄埔17期,海澄人),在同敌人肉搏战中,肚子被刺一刀,肠子外流,满身是血,正撞着1个敌人冲入我阵地,他立即奋不顾身抱住敌人滚打,结果从降虎山顶一起滚下数十丈悬崖深谷,与敌同归于尽。
30日下午,敌人援兵到达,即向我一营阵地进攻。一营予以坚决还击时二营抢占莲花山顶成功,即配合一营用猛烈火力击退敌人的进攻。当日午夜正在吃中秋饼、赏月之时,敌又调来增援部队,向一营发动攻击。他们先以大炮、飞机向阵地作猛烈轰击后,继以步兵从四面八方蜂涌而上。二三九团第一营营长张稚生立即率领全营(有三分之一是惠安人)官兵投入战斗,坚守五昼夜,寸土必争,前仆后继,数十次与敌展开白刃战。张营长奋不顾身,身先士卒,与敌人作英勇搏斗。敌人屡攻不下,使用兵团以上兵力,配合飞机狂轰滥炸,炮兵加大火力进行毁灭性炮轰。大北岭阵地浓烟滚滚,火光闪闪,一片火海,大火中仍可见黄土腾空,碎石纷飞。我军一次又一次地击退入侵之敌。时一营机枪连连长何虹(黄埔17期,惠安辋川峰崎人),在莲花峰树林埋伏九挺重机枪,每当敌人冲到阵地前沿时,九挺机枪齐发扫射,使敌人无法进入我军阵地。最后敌人使用数十架重型轰炸机,轮番轰炸达3小时以上。当打扫战场时,竟连何连长遗体都找不到,可见战斗的剧烈和残酷。战斗最后,阵地仅剩张营长和5位战士。张营长看到掩护任务虽已完成,但全营战士基本覆没,痛恨日军暴行,心情十分沉重,即带仅有5位战士,冲进敌营。这时敌人正在开饭,措手不及,机枪扫死不少敌人,结果全营殉国。
敌军两处得手后,即合力和向莲花峰攻击。由于我守军英勇还击,敌军始终未能得逞,最后因顾祝同要李良荣立速撤退,与敌脱离接触,只好转守小北岭。在小北岭仍与敌不时互相袭击,一直到日军撤出福州为止。
闽东追击战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日军在太平洋各地受挫,节节后撤。李良荣与各将领分析敌情,认为占据福州之敌可能北撤至较有战略价值的地区,要利用这个机会歼敌于途中,以利我军以后的总反攻。
5月17日,二三九团首先奉命向福州城北郊五凤山发起攻击。这一战使敌人甚为震惊,唯恐脱不了身,迅速放弃福州,仓皇向连江方向脱逃。兵败如山倒,残敌急向罗源、宁德方向撤退,我军随后紧追不放,不给残敌半点喘息机会。在这紧要关头,二三九团三营迅速牵制日军前卫部队,尖兵营营长骆克然(黄埔军官班,惠安张坂埕边人)与一、二营抄近路猛追日军主力部队,于连江县与罗源县交界处同日军主力激战。日军主力如丧家之犬,不敢恋战,派一部分兵力掩护主力向宁德方向速逃。这次战斗缴获日军辎重包括枪枝、弹药、骡、马等军用品无数,还解救被强抓去作挑夫的同胞数百名。在打扫战场时可以看出,骄横凶残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这时抛盔弃甲,尸横遍地,幸存者争相逃命,连处理尸体都无暇顾及,充分暴露其狼狈相。
这一追击战,一直追到霞埔县境白马河附近,这里河宽水深,是日军退却的生死悠关之地。日军先抢夺渡口,继而抢占保护渡口几个高地,掩护其主力渡河。我军追击部队陆续赶到,可惜前敌已大部过河,向浙江方向逃去,只好打其殿后。闽东之战方告结束。
省十三补训处的“装备团”,惠籍战士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在与日军战斗时,据统计我军共牺牲3000多人,其中惠籍占850多人;属于排长以上的军官也有40多人。英勇果敢,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可以惊天地、泣鬼神,连日本侵略者都感到征服中国,并不像出发前所预料那么容易。惠籍战士抗击日本侵略者,为保家卫国,而不惜牺牲的事迹,是不会被历史所遗忘的。
庄其章先生亲自参加闽海抗日,现已83高龄,当省召开纪念“大湖战役”50周年时,他感慨万千,特赋一诗,现录出,作为本文的束语。其诗曰:
大湖战役耀千秋,
顽敌横行劣迹留。
碧血红花生死别,
枪林弹雨报深仇。
附一:参加闽海抗日的黄埔军校惠籍在台湾人员③
注:
①庄其章:惠安县涂寨镇庄内村人,黄埔十七期,现住泉州市区。原任十三补训处装备团见习官,八十师排连长,师部作战参谋。
抗战胜利后,调任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任营长,1947年沂蒙山孟良峪战役受解放军宽大后,到香港侨兴行信局工作,参加共产党“华南局南通特派厦门五四小组”,打入厦门警备司令部稽查处任督察长,掩护地下同志。解放后在晋江任中小学教师,泉州市体委篮球教练(国家一级篮球裁判员),福建省邮电专科学校教授。
②陈笔村:惠安后龙割山村人。任十三补训处装备团爆破班班长,战后升排长,保送黄埔军校十九期瑞金入伍生。后在赣南专员公署专员蒋经国手下任警卫营、南康联络队队长,解放后解甲归田。
③根据1979年新加坡星洲公会五十周年纪念特刊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