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逝,沧海桑田。
闽南的安海镇,曾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称的安平桥和千舟泊港、百舸争流、商贾云集的港口蜚声于世。然而因朝代更替,古港中落,昔日的良港已被沉沙淤泥吞噬成大片滩涂陆域,任凭潮涨潮落,成了海草萋萋、禽鸟出没之所在。
大片的海滩地皮被荒弃,令人痛心。“土地是财富之母”,它为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然而,土地在不同国度里所释放的能量却千差万别。
据说有一位访华的外国专家在听到中国官员抱怨城建资金不足时,曾惊讶地问:“你们城市有这么多的地皮,难道地皮不是钱吗?”
历史把这个硕大的问号一直带到了80年代后期。其实,中国改革开放的设计师们早就把目光盯向土地。他们注意到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和许多发达国家,通过有计划地拍卖土地,取得巨额资金进行各项事业的发展。实际上,国内的改革开放先行地区广东的深圳、福建的福州已作出试验,并获得成功。
1990年5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鹏颁布了第55号、56号令,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暂行管理办法》的实施。
开发土地有法可依,安海湾重新焕发生机。
1990-12-29日,由新加坡实业家黄加种先生任董事长的泉州市安平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它标志着,这里将屹立起一座拥有2万人的轻工业新镇。
如今,回顾一下当年开垦这片处女地的始末,该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吧。
一
改革开放春雷似的擂醒八闽大地,不少有识之士越来越注意到重新开发沿海港口的重要性。1984年,由许集美、张连、蔡载经等老同志组成的泉州侨乡开发协会经过充分调查,向当时的晋江地委、行署提出开发包括安海、东石、水头、石井四镇海域在内的安海湾的建议,引起高度重视。1985年3月,地区召开专门会议,对此进行可行性研究,会上成立了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勘测、规划等前期工作。接着,由领导小组和泉州侨乡开发协会牵头,请来专业测绘队伍,对安海湾海岸线水域、地貌进行全面勘测。
安海港湾内,位于安平桥南侧的大片滩涂陆域(俗名龙舌尾),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这里北与安海旧镇接壤,西与水头镇相望,是个三面环海、总面积2.15平方公里的半岛,在这片荒滩上开发工业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安海是较早的侨区港口集镇,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海上航线距厦门40浬、台湾高雄170浬、香港322浬;陆上交通以安海为中心,已形成23公里的海岸公路。并与泉安公路相连,从安平桥以西1.5公里至水头便接连福厦公路。安海、水头两镇的商业、服务、文教卫体以及供水、供电、电讯等设施功能齐全;它们周围联系着广大闽南侨乡和内陆各地,腹地辽阔,有着雄厚的侨资和丰富的物产。改革开放以来,晋南一带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已成为侨乡经济的重要支柱……所有一切表明这里是组织成片土地综合开发的理想之地。
探测队伍对这一带进行了全面勘测,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据此制作出港区、工业区、住宅区等内外规划。安海镇政府将这些人文、自然情况拍成专题资料片,向外宣传。到1988年初,历时三年的艰辛考察告一段落,泉州侨乡开发协会将考察成果上报市委、市政府。
二
那时候,泉州市的外向型经济正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外商纷纷来到泉州投资。但是,单一项目的多、零敲碎打的多。为了使吸收外资、创办外商投资企业迈大步,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1988年初,泉州市委书记张明俊批示市有关部门,进行成片土地开发,这种投资形式的可行性研究,把安平、蟠龙的成片综合开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这时,适逢新加坡安海同乡会会长黄加种先生回到家乡安海探亲,侨乡开发协会的同志知道他是一位爱国爱乡的实业家,立即登门造访,攀谈乡情,向他详细介绍了安平的情况,极力举荐他投资开发。
黄加种是1940年刚7岁时随母亲到新加坡的。那时正是太平洋战争,黄先生家境贫困没能念书,便到街头卖油条,每天可赚4个坡币,能维持一家的生计,可祖母却要他去五金店当学徒,月薪比卖油条少得多。祖母认为:做学徒可学到一门技术,并非永远做学徒,要把眼光放远一点。几年后,祖母把入庵堂积蓄的香油钱千把块坡币交给他,让他自己开起五金店。黄先生理解祖母交给他的不仅仅是千元坡币的本钱,而是处事必须有远见有魄力的家训,从此,黄先生迈上了艰辛的创业路子。
60年代,黄加种从五金行业转而搞起建筑业,那年月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腾飞岁月,建筑业应运而生,黄先生从小型公司发展到中上规模,不时承包千万坡币的建筑工程,事业兴旺。可在这时候,黄先生却放弃建筑业而去承包当时新加坡政府为给英国和荷兰客商提供兴建炼油厂基地而提出的蛇岛围海造地工程。那工程面积达78公顷,须要填难以计数的土石方,工程十分艰巨,黄加种一拍胸膛把工程包下了,本来须一年才能完成的工程,在他指挥得当,充分调动人力、物财的情况下,仅10个月便竣工,这个工程不仅使他赚到大笔资金,声望信誉也大大提高。原来作为填海运输沙石、水泥的船只,经改造扩大成了自己的船队,并为以后发展造船业奠定基础。
80年代,新加坡造船业处于不景气的时候,黄先生却办起造船厂来。许多亲友很纳罕纷纷来劝说。黄先生笑着说:“我以为大家认为会好额的,一窝蜂去干,就不一定会长久好额。大家认为不好额的,少人去做,我去做未必不好额。”果然,他成立泛联船务私人有限公司,从小厂发展到中型厂,其营业利润竟超过我国规模较大的江南造船厂。
黄加种不是一个易于满足的人,经验告诉他,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得不断设法使业务多样化。通过船务业客户的关系,如今有石油贸易,又到印尼与当地合资开采煤矿和花岗岩石矿,由于采用现代化技术,经济效益令人满意。
1980年,黄先生第一次回到阔别40年的故乡。这儿时的摇篮血迹,唤起他对家乡的无限深情,从此乡思梦萦魂牵。1985年重返故里,他的乡亲、老干部许集美和他谈起乡情时,极力举荐他为安平的开发出力,这个念头从此便在心头萌动。此后,他又回乡多次,泉州市侨乡开发协会又为他提供了这方面的资料,当他住在老家安海金墩时,每天清晨总要徒步绕安平走一圈,既解乡思又带踏勘,终于,他下了开发这片土地的决心。
决心下了,黄加种即四方奔波游说,联合新加坡、印尼、香港等地实业界人士共同投资,协力开发经营安平。1989年,黄先生回来签定了意向书,之后又签定了协议书,当人家问起他为什么要开发安平时,他动情地说:“不知怎么,这片地和我很投缘,我敢说除了我,很少有人能来开发。因为:1、填海造地,恰好我干过,有这方面的经验和把握。2、我是安海人,有特殊的爱乡之情。3、我认定政府开放政策不会变。4、退一步说,投资10年至少有二三年好光景,这就足够了。我这样做比捐资几百万元,还要有益乡梓,因为这对家乡的繁荣有很大的作用。我盼安海古城能重新振兴。”他不止一次看过龙山寺,听人说安海是条龙,龙山寺因此得名。他豪情勃发地说:“如今这条龙我要让它活起来。”的确,安平开发区一旦开发,海港疏浚填滩,再经黄先生邀约,投资者必定接踵而来,工业区将厂房林立,安平港将再现千舟竟发,安海古城这条龙还能不活起来吗?
三
1991年3月12日,泉州市安平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正式开业了。在阳光明媚的6月6日,泉州市安平工业综合开发区正式开工时,省委书记陈光毅,省长贾庆林,副省长游德馨,省政协副主席许集美、凌青,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泉州市委书记张明俊,市长林大穆以及安平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加种和香港封域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树炳先生都出席了隆重的奠基典礼。
热烈的鞭炮声宣告:华夏第一块由外商独资成片开发区诞生了。
序幕拉开后,安平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着重进行以“六通一平”(供水、排水、排污、供电、电讯、主干道路、场地平整)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该公司副总经理黄攸强告诉笔者:开发安平工程艰巨、困难之大远远超过别的开发区。在2054亩的低洼滩涂上,需从数十公里外买土、运土、填筑土方650万立方米,要自建供水供电系统,还要修建码头、疏浚10公里长的航道。光基础设施建设就得投入数亿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开发区的全体员工迎着困难上。在各方面帮助下,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工程进展顺利。工地上来自惠安、鲤城、漳平、上杭、莆田、福州等地近10支工程队1000多人在紧张施工。规模日供水2.5万吨的安平自来水厂,从南安石壁水库引水,首期日供水5000吨,已投入运行并部分供应镇区;排水排污和排放工程已初步处理;由香港封域发展有限公司与省电力发展公司合资经营的安平电力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11万伏输变电站,并与官桥22万伏输变电连接,成为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的供电企业,保证有足够的电力向区内使用;横穿开发区的3公里过境公路已完成改造拓宽至50米,区内干道纵横交错,车辆畅通无阻。
在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后,建设项目也已陆续登场:总投资9000万美元的区内首家工业项目安平工业有限公司金刚石厂,生产出我省第一批金刚石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现在金刚石项目已与美国、芬兰两家世界先进厂家联手,将建成全球同行业一流的生产能力的企业。耗巨资建设了具有交通服务功能的安平汽车站和三星级的安平酒店;开发商首期投建的3幢2.2万平方米商住楼已售出;首批20幢别具一格的古桥花园别墅区也已建成;开发区还组织安海镇烟酒食杂公会建成全省目前最大的烟酒商贸批发市场,建成安平建材商场,3个500吨泊位的码头已初具规模……
随着区内各种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安平日渐成为内外商投资的乐土。至目前,总投资额逾15亿元人民币,开发区已招商引进60个项目在这里落户,品种涉及金刚石制品、塑料、电子玩具、服装、电脑机绣、食品、机车配件等等。
现在,开发区管理处、公安派出所及银行、邮电等机构已进入区内办公。
一个将建成以轻工业为主,包括码头仓储、商业市场、生活居住、教育卫生、文化游乐、行政管理及服务设施等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有近6000人、总产值达2亿元的新型工业城镇已在安平湾崛起,她将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繁荣,并与其他成片土地开发区一起共同推进泉州外向型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