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谁也不曾料到位于仙(游)、永(春)、德(化)三县结合部的德化水口一带的大小山沟村庄,驻扎着近两万国民党军。大军压境,国民党的兵比当地的老百姓还多几倍,时不时枪声四起,在深山老林中回响。老百姓深受其害,怨声载道,青壮年被抓去“补充兵源”,粮食被抢,稍值钱的东西被掠夺,年轻妇女被强奸,老百姓四处奔走逃难。
这就是国民党福建省保安处处长黄珍吾积极推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消灭异己,调集重兵,不惜一切代价消灭张雄南的清剿战役。
1939-12-25日,陈国辉旧部、清剿部队急先锋陈维金在石牛山的下狗坑发现逼困已久的张雄南已跌死,他补打一枪,命令几十士兵抬着张雄南的尸首,急急忙忙晋见黄珍吾报功请赏。并在张雄南的尸体上挂着“汉奸张雄南”的大牌子示众。
随后,国民党当局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大肆渲染,大小报纸纷纷报道黄珍吾亲临德化前线指挥,消灭“闽中大土匪”,陈维金亲手击毙“匪首张雄南”,“为民除害立大功”等等。
果真如此吗?60多年来,石牛山在烟雾缭绕中巍巍耸立,似乎要见证历史。山间溪涧的潺潺流水,如泣如咽,诉说着人间不平事。历史是公正的,不容篡改。其实,国民党当局务必消灭张雄南,有其更深层的原因。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张雄南,号英西,字绵炳,讳名璋耀。生于1898年,福建省德化县西山村人。1920年,张雄南为保卫乡里,在西山举事,投靠母舅黄其明、黄其澜,历任连长、营长,经过多次战斗,德化县城至水口,仙游边界得以统一。1930年初,在陈国辉第七次进犯永春,血染鳌峰时,中共永春县委派陈其辉和毗邻友军联系,张雄南和他的母舅黄其澜同意和中共永春县委合作,相互支持,有力地支援永春鳌峰武装暴动和抗捐反匪斗争。
1929年黄其明病故,1930年黄其澜被暗杀,舅殁甥承,张雄南接任团长。1932年2月(农历正月十五日)福建地方军阀陈国辉一面派军攻打红军,一面派彭棠团进攻张部,张雄南指挥战斗33天,以陈国辉失败告退。
同年,邻县几股势力如涂友情(永春、德化交界)、陈鸣皋(大田)、李启元(永春)、张元景、谢少奇(仙游)、戴梦祥(福清)、吕振山(安溪)等先后归顺张雄南,张部势力空前壮大。
1932年6月,十九路军入闽。张国辉是省防军第一混合旅长,俗称“闽南王”,他称雄闽南,进剿红军。十九路军为安定福建,确定先消灭陈国辉。同年9月26日,陈国辉乘自备飞机到福州,27日被蒋光鼐扣押,12月23日在福州东湖被处决。1933年2月下旬,张雄南部驻扎德化西山,处境困难,派出代表找该县共产党要求收编,拟将300人枪交给共产党训练,接受领导。当时共产党组织决定调张雄南到闽西老区学习,其部队留在德化收编。对此,张雄南思想上有疑虑,存观望态度,故由共产党收编的计划未能实现。
后来,共产党领导人颜湖,派人和张雄南的副官吴杰联系,张部先后两次送给红二支队长短枪12支,送到德化奎斗万古桥,由共产党领导人粘文华、颜湖、黄鸿英等接收。
陈国辉部计1.3万多官兵乃自仙游凤顶逃窜,十九路军派代表到德化水口,命令张雄南调军到凤顶周围一带,两路围攻,共同彻底消灭陈国辉部。张雄南召集会议,作出决策,通知自凤顶至水口、南程、塔兜一带的百姓,把粮食、禽畜全部转移上山,坚壁清野,使陈国辉余部所到之处无粮可食。时值1933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陈国辉余部在十九路军的追击下逃经水口,一部分被张部吴俊昌缴械1000余杆,一路逃往连山至赤水被十九路军缴械2000余杆,另一路逃南埕、塔兜被张雄南、张承福埋伏在塔兜两边,不发一枪一弹把陈国辉余部缴械,计缴获步枪4000余杆,轻重机枪60余挺(很多是德国产,全部盖蜡,未曾使用过的)。
缴枪结束,张雄南命方清芳一营到德化县城,命张移凤一营到西山迎接十九路军,张雄南、张克武、张承福率军驻扎在德化仙游边境的棋山、朱地的村埔尾一带。
十九路军驻德化的团长是石抱奇,石部教官卢教练在西山奸污民女改婶,激起张部不满,双方发生冲突。1939年9月,十九路军第六军军长、兴泉省警备司令翁照垣亲临德化作了妥善处理,正式收编张雄南部,上报十九路军总部,蔡廷错委张雄南为直属旅旅长,吴俊昌、张克武为团长,张移凤为上尉副官兼任德化建设委员会主席,撤回石抱奇团,直属旅进驻永春、德化等地。张雄南当即调永春李启元,仙游张元景、谢少奇,福清戴梦祥,大田陈鸣皋,永春涂友情等军于德化整训,派张承福、张移凤兼任福州总部联络员。
1933-11-20日,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在福州南郊召开,正式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推举李济琛为主席,张雄南派张移凤参加大会。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后,张移风返回德化旅部,传达大会盛况,递交李济琛主席令,张雄南下令永春、德化等县召开庆祝会暨抗日反蒋誓师大会。11月29日德化的庆祝会暨抗日反蒋誓师大会在演武场(今体育场)举行,时称“万人大会”,主席台上挂着横幅标语,中央挂着上红下蓝中间嵌着五星的新国旗,翁照垣军长从泉州军部赶到德化参加会议。在主席台就座的有翁照垣、张雄南、张克武、李启元、张承福、张移凤、张睦敬(翻译,留学日本的医生,张雄南、张克武讲话半闽南话半普通话,由他译成普通话。)翁军长讲话大致内容是:“蒋介石不抗日,打内战,我们要坚决打倒蒋介石……”。翁军长讲话由张睦敬翻译。张雄南、张克武、学生代表分别讲了话,接着张移凤振臂高呼口号,军民齐声响应。“打倒蒋介石!收复东北大地,打倒卖国残民的南京政府!热烈庆祝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军民团结一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独立自由,繁荣昌盛万岁!中华民族解放军万岁!”永春等地直属旅辖区亦召开大会,全面举行军训。
1934年1月中旬,“闽变”失败,张承福、张移凤率部随蔡廷锴赴泉州,途中在惠安岭发生了激烈的反伏击战,张部保护蔡廷锴脱险。李济琛等相继赴香港,其后陈佩玉、彭棠死灰复燃,与蒋军联系,编为保安二旅,陈佩玉任旅长,彭棠任九团团长,联合攻打永春驻军张雄南部吴俊昌团,因防守失策,前哨永春小岵被突破,吴俊昌撤回德化,经数日作战,终于1934年3月7日德化县城被蒋军占领。张部退归德化东区及泰、仙、德边区一带与蒋军对峙。省主席陈仪看到张部势力大,硬打不行,改用收编办法,委派张雄南为保安十一团团长,张移风任县保卫团副团长,当年4、5月,张雄南帮助共产党员李风朝脱险。
1934年4月4日,李济琛派员到西山,随带李济琛亲笔信,调令张雄南到日本找晋江籍爱国富侨陈清基,由陈清基介绍进入日本士官学校深造。
4月中旬,张雄南部属吴俊昌,十一团代理团长暨副团长江联珠率领顾春进、陆凌汉等进驻罗源、连江、霞浦。7月由粟裕率领的红七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三团和罗源独立营,罗源各乡赤卫队联合攻打罗源县城,吴俊昌鉴于蒋军在其部安插亲信,对他歧视和不信任,因此采取不战策略,所属三营全部缴械投降。
国民党以吴俊昌不抵抗,判处其20年徒刑。
1935年端午节后,张雄南又奉李济琛命到香港,享受李济琛每月支付的1100百银元(1000港元)薪金。张雄南等集资5000余元,派戴梦祥营长疏通国民党官吏,并以戴梦祥独立营开到福州为代价赎回吴俊昌。集资者:张雄南、张克武、颜孝良、戴梦祥、谢少奇、张承福、张移凤、涂友情、李启元、郑述巾、颜春进、黄其通、张元景等。吴俊昌于1936年3月奉令到香港,当时随张雄南在香港的部属及亲友有李启元、叶松生、吕渭生、张逸舟、林青山、张存诚、林石佳(仙游富商)、谢轶香、林毓德(林曼飞)、张承福、苏玉英、黄其禄、吴俊昌、徐崇汉等人。
1935年5月,张雄南从日本回香港后,先参加林植夫、何公敢、翁照垣、梅龚彬等人组织的福建行动委员会,负责组织福建军民和民众武装反蒋抗日。
同年7月下旬,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在香港正式成立,李济琛任主席,成员有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徐谦、冯玉祥、方振武、陈友仁、李章达、梅龚彬等,张雄南亦为同盟的主要人物之一,参与大众报民族战线的编辑工作,宣传只有抗日反蒋,民族才有出路,谴责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及镇压抗日民主运动的罪行。
1936年初,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等积极召集十九路军旧部在广州沙河(遗址尚在)组织十九路军抗日军,《救国时报》为此发表题为《欢迎十九路军组织抗日军》的社论,指出组织抗日联军、国防政府、实行民族自卫战争,是目前中国急不容缓的唯一出路。张雄南在福建的旧部势力始终在李济琛领导下进行活动,张在香港指挥,由李启元往返闽港联系。李济琛分析在港的福建人,张雄南、吕渭生、叶松生、林青山、吴俊昌为实力派。陈维远(后来投靠汪伪任处长)、林植夫(解放后任民盟福建省主席)、何公敢、洪文德等文职人员为非实力派。确定张雄南为十九路军福建军军长,令张克武、张承福、吴俊昌为师长,拨出在港武器,步枪4万支、机枪3000挺、短松4000支(包括机枪手用的短枪),大炮,弹药等准备运入福建。当时陈维远、林植夫、何公敢、洪文德等认为他们历史久,军长之位不愿被张雄南所踞,遂即离开西南政府,张雄南乃加快组建军队,在福建以张克武为首打起反蒋抗日旗号“抗日救国军”。
1936年6月,广东陈济棠、广西李宗仁、白崇禧联合反蒋。张雄南追随李济琛、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及其所辖广东、广西二军、福建一军参加了这一事变。6月1日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府,并通电全国要求抗日救国,打出“北上抗日”的旗帜,把粤桂军队改称为“抗日救国军”,出兵湖南,和南京政府采取对立态度,史称两广“六一”事变。
蒋介石用巨金收买,诏关第一军余汉谋投蒋,接着空军100架飞机从广州飞到蒋管区,迫使广东陈济棠下野,张雄南跑到香港。7月26日,李宗仁、白崇禧发电在梧州的李济琛,请其来面商一切,翌日,李济琛偕胡郭公抵南宁,翁照垣、张雄南随即进入广西。8月22日,南宁各界召开欢迎李济琛、蔡廷锴及全国各地反蒋抗日代表大会。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翁照垣奉召入桂,着手恢复十九路军工作,在郁林设立十九路军总指挥部,开始是3个师,以后缩编为一个师,翁照垣为师长,在广东北海一带活动。9月17日,蒋、桂握手言和,随即,蔡廷锴在郁桂宣布十九路军总指挥部撤消,至此恢复十九路军的工作遂告结束,张雄南跟蔡廷锴等回到香港。“西南事变”之前,张雄南部张克武在福建早就打响反蒋战争。1935年10月,国民党九师二十六旅谢辅三,进攻闽赣苏区至永泰、德化,谢又奉令与彭棠团合作,围剿张部。1936年3月谢辅三又率兵入德,围剿张克武、张承福等部。农历三月十五日,张克武在凤金襄岭设下五里多的埋伏,在石龙溪两岸布设重兵,时逢日暴雨,溪水猛涨。九点多,彭棠团、许德辉营先过石龙溪,爬上峻岭与张部交火,随之谢辅三旅也进入包围圈,峻岭上下步枪、机枪全线开火,两小时后尸野遍野,这一仗许德辉营全军覆灭。许德辉饮弹毙命,谢、彭部死伤无数,血水成河,石龙溪被染成红色,给于蒋军热衷于内战,消灭异己的一次惩罚。张部取得凤金襄岭大捷,五月兵分两路,一路由营长张青全率领攻入卢兴荣(卢兴邦兄弟)老家,一路由张克武率领于6月18日攻占大田县城。
“西南事变”期间,十九路军有少量经费带回福建,其他只派少数技术员(如机枪手)至闽支援。张部派李启飞、徐铁汉等人到广西军校学习,张雄南的母亲,儿子贵保,张承福之妻危邡,儿璋寻等家属被国民党先关押历时7个月后,坐13个月牢房,张部的部属很多遭国民党杀害。
省府得悉谢辅三、彭棠大败,张部攻入大田、尤溪,省保安处派保安员一团黄苏到南埕与张部谈判,黄苏与张克武拈香为盟。1936年7月,张部第二次编为十一团,张克武任团长,张承福任团副,张移凤任第一大队长。黄苏收编张部有功晋升为保安处副处长,兼保安二旅旅长。收编后,张部开往德化、大田维持治安与训练,8月张移凤率两个中队进驻大田,10月率部驻防永春,消灭散匪,整训部队。
1937年1月,张部奉令开往东湖受训,当局委张克武为副旅长后,改任省府专员,剥去军权,2日,张部在东湖被国民党缴械。
西南事变失败,在香港的武器无法运进福建,张雄南在福建扩建军队的计划无法实现。
张雄南为了唤起在港闽籍民众,受李济琛之意在德辅道西福建会馆成立“福建抗日报国会”,主要领导成员是香港忠信轮船公司的张承宗、张承奎(均南安籍)、吴俊昌、张承福、张逸舟、李启元、苏玉平、吕渭生、林青山、叶松生等人,主要从事抗日救国和筹组抗日实力工作,张雄南在港青山道兴办米粉厂,集资以备东山再起。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再度合作,李济琛回国参加抗日,任国府委员。1937年8月,日寇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暴敛,我国需要组织抗日力量,因此,戴笠到香港欢迎张雄南将军回国抗日,委任张雄南为师长。当时,张雄南退隐香港经商已数年,但在国民党政府中主张抗日的友人对他甚为器重,曾数次请他回来为国服务。张雄南虽然安乐于香港,但爱国之心不落入后,见日寇如此横行,亦决心回来共赴国难。(1938年永春崇道报曾有报导)。张雄南到上海时,刚发生淞沪抗战,被战火围困在租界7天,因上海失守,南京交通受阻,只好返回香港。随后由武汉张群、福建省保安处副处长黄苏来请,张雄南权衡再三,并与部属商议,决定先派张承福回国。1938年2月张承福到达德化,县长朱朝享、团长张克武及德化知名人士,群众夹道欢迎。张雄南在香港看到厦门报纸的报导,大为欣慰,遂率部属、眷属一行于同年4月17日抵永春、德化,各界隆重欢迎张雄南将军回国抗日。
张雄南回国后立即收编民军,着手筹组新编军,省保安处处长黄苏来迎接,哪知在连城被钟绍蔡部伏兵杀害。黄苏死后,张雄南晋谒陈仪主席,陈仪委张雄南任第四清剿区(德化、仙游、永春、大田、永安一带)总指挥。黄珍吾接任处长改废黄苏之意,下令停止收编,并令保安二旅李树棠到德化点验。黄珍吾降委张雄南为保安四旅旅长,涂友情任副旅长,张克武、吕振山等任团长。
1939年3月,张雄南奉令在德化西区剿办林青龙,林荣春父子,进剿月余,林青龙胞弟林大和、堂弟林玉龙两营投降归编,林匪将告消灭,但林青龙父子利用梁为焯与徐回春之弟徐会迎,用重金贿赂梁为焯,黄珍吾委林荣春任保安独立第七大队长,林青龙的造谣诽谤使当局对四旅反感,张部实力奉调永泰驻扎,张雄南、张克武在德化旅部,致剿办林青龙功亏一篑,反受其殃。
1939年5月,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下,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并加紧消灭异己力量。福建省主席陈仪对待福建民军采取先收编后消灭的策略。张雄南是“闽变”的参加者,在香港追随李济琛,是中华民族革命同盟“西南事变”的主要人物之一,又打出抗日救国旗号,自然成为陈仪、黄珍吾的剿灭对象。随后,黄珍吾到永泰召见张雄南,张称病不见,国民党福建省政府调张雄南任省府参议,免去其四旅旅长职务,由涂友情任旅长、张克武任副旅长。张雄南拒不从命,黄珍吾接着派人谈判不成,继而大兵压境,张雄南处于背水一战的境地,决心与蒋军作殊死决战。
1939年9月,黄珍吾集结正规军、保安旅,联合林青龙、陈国辉旧部,总兵力1.8万人围剿张雄南部,先成立德、仙、永清剿指挥部,以保三旅旅长梁为焯为指挥官,受到张雄南主力张克武团的顽强抵抗,围攻达2个月之久,在土云岐战役中消灭蒋军2000余人。10月,另成立闽中剿匪司令部,保安处长黄珍吾任司令。
由于土云岐战役黄珍吾部败退,张克武产生策略性错误,误认为停战便可免战争之苦,于是放弃能保存自己、击败对方的有利地形土云峻,把部队拉到连山,久住南程一带,按兵不动,表示不战并告知张雄南,若要继续打仗,以溪为界,你打你的仗,我张克武不介入。张克武的不打仗,使黄珍吾有喘息和调兵遣将的机会。
石牛山是兵家必争之地,易守难攻。初期黄珍吾集结重兵屡攻不克,全线硬攻未能得逞,且伤亡严重,因此以软计代替强攻,利用陈维金与张部前敌指挥吴俊昌有结识,黄珍吾命陈维金7天攻下张部吴俊昌。时陈维金认为如果强攻,张部居高临下,必是九死一生。于是写信求吴俊昌礼让3天,留给面子,后当图报。由于前敌指挥吴俊昌的失策,以留给面子行事,迟迟不下战令,下狗坑地势甚险,陡壁3丈余,其中有一步距1米多宽,官兵需手拉树跳崖而过,张雄南身高体重,手攀全京树裂开,跌下深坑,太阳穴碰到石头,流血身亡。陈维金部紧追不舍,卫兵张如成手提机枪向陈维金部扫射,敌军死伤多人。张雄南妻子叶锦云闻声问卫兵出了什么事,卫兵说旅长死了,她听后便向悬崖跑去,腿部中伤被俘,至今下落不明。时张承福在枣坑,卫兵报告凶讯,官兵皆落泪。
张雄南失败了,但国民党急于消灭张雄南这一事实恰恰说明了张雄南“抗日反蒋”之决心。他决不是什么“大汉奸”,他为“抗日反蒋”,为百姓所作的一切,世人可鉴,青山可鉴。
资料来源:
1.《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3年—1935年)第44页《闽南话张凤南》;
2.《永春崇道报》中华民国廿七年四月二十日、五月廿八日等报道;
3.《血沃杜鹃红》第四辑第233页;
4.《福建事变》第29页、第160页;
5.《福建文史资料》第十九辑《林植夫自述》;
6.《福建革命战争史》第98页;
7.《国民政府秘史》第899、900、907、910页;
8.《德化县志》第798页、第199页大事(1935年);
9.《德化县组织史资料》1927年1月-1987年12月,第15页;德化《瓷城星火》第11页、34页;《人民游击队》也有记载;
10.《泉州鲤城文史资料》第三辑第176页;
11.《仙游文史资料》第二辑,张驰《张逸舟横行闽海始末》;
12.张楦等知情人士的回忆,《张移凤自传》,张福钦、陈一平《张雄南的兴起和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