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30日,国民党军见我解放军挺进闽南,于29日夜全部撤离泉州城关,30日午,闽中游击队入城收缴国民兵团和警察局的枪械。9月1日我大军进入泉州城,露宿在街道两旁,城关的地下党员送茶送水,有些群众看到解放军军纪好,也主动出来接待或看望这些与国民党军全然不同的好队伍。泉州的秩序很好。我们第四总支部的党员分成二个队迎接南下工作队。一队负责支前,供应大军粮食,开设供应站;一队组成宣传队,黄梅雨任队长,我是队员,负责宣传人民币,约法八章等党的入城政策以及民主建政等工作。
民主建政,晋江县人民政府成立县长许集美,党委也组建起来,城里分成北区、中区、南区。
1949年秋,中区党组织让我和蔡联泰,黄连生接管“中正堂”,此堂原为“大光明电影院”。集股修建这座破烂不堪的电影院,修建后改名为“大众剧场”。我任经理,蔡联泰任支部书记、黄连生任业务股长。1950年春,宣传部派吴铉铉来找我商量组织“晋江县宣联会文工团”(后改为泉州市文工团)。文工团组成后,黄连生任团长,我任副团长、联泰任政治指导。聘吕文俊为导演,立即到农村演出,宣传党的政策。
1950年五、六月间,宣传部派黄梅雨组织“戏剧改革委员会”,我和史其敏参加,招集在晋江、南安、惠安等地的戏班来城。黄梅雨向他们讲党对戏剧的重视和对旧戏改革的必要。我负责改戏,主要是剔除封建性糟粕和低级庸俗的、诲谣诲盗的表演。来接受改革的戏班以高甲戏为最,其次是歌仔戏、打城戏、老戏(大梨园)戏仔(小梨园)。初步戏改后发给戏班一张“准演证”。有了准演证,戏班就可以继续演出,因此所有戏班都来接受戏改。
戏改演出场地设在现中菜市前的一个经过清理的废墟。戏改委员会的大本营就在“人民剧场”,即后来重建后的“大众戏院”。
1951年2月,戏改委员会调集闽南地区高甲戏班来城会演,后以“新合和”班为主,抽选各班名演员董义芳、吴远宋、林秀来、蔡秀英、许仰川、陈子良、施纯送、肖迪苹、曾火成等40余人,组成泉州大众剧社筹备委员会。刘再生为主任、蔡文煌、陈建德、肖光椅为委员。
同年11月15日,在党政的关怀指导下,正式成立泉州大众剧社。派林英仪为社长、吴镜水为政治指导员。初期挑演《江汉渔歌》、《信陵公子》,配合政治宣传。但这时对戏改还不知怎样改。1952年大众剧社与泉州文工团合并,改名为泉州歌剧团。
组建大众剧社之时,我被调到“土改工作队”,参加晋江永宁土地改革。后来,我投考北京中央电影学校艺术系编剧班。1952年宣传部把我调回,任命我为泉州大众剧社艺术指导。初来乍到,看到剧社正在批斗有旧时代男女关系之嫌的林秀来。接着还要斗因旧时代吸毒、戏箱案问题的董义芳、陈子良等一些名演员,我觉这是错误的,只有对阶级敌人,如地主恶霸才用斗争,对这些旧戏人,怎能如此。参加过地下党,又参加过土改,对党的政策比较了解,因此,我向宣传部报告此事,部长李荣贵听后,也很生气,立即指示停止斗争林秀来,并批评社长林英仪。当时我安慰林秀来,并要求林英仪叫人保护林秀来,怕她想不开自杀。那时林叫董仁雪和苏燕玉两个年轻的女演员照顾她。大概过了一星期左右,剧社在大众戏院演《白蛇传》,社里没人,林秀来买一块地瓜给她孩子吃,叫孩子柯荣相去玩。自己关上门上吊自杀。消息传出后到剧社来的人络绎不绝,大都来自农村。
同年省文化局派竹立和马宁两位同志来了解情况,林英仪被判刑二年,泉州市文工团全部演职员调省公路文工团。因剧社好些人联名要把我留下,我也就留下来。
戏改即改人、改戏、改制。初期确不知如何改法,也就犯了错误。如演《闯王进京》竟不唱高甲曲调,而改唱京调。当我来改戏时觉得不对,建议改过来重唱高甲曲调。我在学校时第一课就是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掌握了不少党的文艺政策。“剔除封建性糟粕,取其民主性精华”是戏改的核心内容。1952年第一出戏排演《梁山伯与祝英台》改为幕表戏,建立导演制,改编为方言唱、念,这样既可提高艺人的文化水平,又对包括灯光、布幕和适应道具等在内的舞台艺术有所创新。此剧在泉州大众戏院演出二个多月接连爆满,盛况空前。其时正是寒冬,从农村赶来的农民观众还带棉被就睡在票房门外。演出的初步成功增加了艺人对戏改的信心。
在改人方面,主要是经常对艺人宣传党的政策。其次,在称呼上也改了。称演员为艺人,不叫“搬戏的”;称剧团是党的宣传队,下农村不能像以前睡破庙。艺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老艺人董义芳病得不能演戏,我们给他治病。后来还吸收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病治好后又如以前活龙般地重现在舞台,有不少华侨再来看他演戏非常高兴。也给其他艺人戒毒,戒除不良生活习惯。
在改制方面,改掉以前班主制,建立共和班剧团,董义芳任团长,林天配任政治指导员,杨波任艺术委员会主委、编导。以后,还建立工会、党支部。演出的古装戏和现代戏都较着重于为政治服务。业务收入也较好。用现代话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好。
1954年,以泉州高甲戏为主,抽调厦门吴宗熟、晋江蔡素丽、惠安陈纪章编演陈纪章编剧、杨波导演的《桃花搭渡》,许书纪编剧、杨波导演的传统剧《扫秦》,该剧参加华东区戏剧观摩演出,饰桃花的苏燕玉获二等演员奖,陈纪章获剧本二等奖。《扫秦》获演出奖。吴远宋饰秦桧,获二等奖,陈子良饰疯僧获三等奖。
同年,为培养新一代演员,剧团吸收了一批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十多人,以团带班方式培训。
1955年,开展肃反运动,整顿组织。
1956年,为充实提高剧团艺术质量,增收新文艺工作者王冬青、张伯萍,吕文俊为编剧,陈枚生、陈根河为作曲,蔡展龙、余楷模、王大弼为舞美。
同年,演出王冬青编《织锦回文》,杨波导演。公演后获好评。
同年,由王冬青改编、杨波导演、陈枚生作曲的现代剧《刘胡兰》运用戏剧表演现代生活,获得好评,学校组织学生来观剧。在漳州演出也受学校欢迎。给青少年一次革命传统教育。
1957年,经省文化局批准,“大众剧社”更名为地方国营“泉州高甲戏剧团”,董义芳任团长,周戍茂任支部书记,杨波任艺委会主委、王冬青任剧目工作组组长。
同年,为发掘高甲戏传统艺术,由杨波、陈枚生下南安、同安农村,找流散在民间高甲戏老艺人。找到董义芳师父陈坪师,他已70多岁,卧病在床,我们听他介绍高甲戏的发展,从他口中纪录出当初的曲牌六首。其曲调不是闽南民间曲调,更不是南音,据云:这些曲牌是当时满清官员来泉为官,带有家乐,这些曲调是那些家乐员教给《宋江戏》的。高甲戏是由明末清初由化装游行装扮梁山英雄,或叫“宋江阵”演变成戏。难怪这些曲咬音都属京腔。
同年,请老艺师,真葵师来传授早期高甲戏剧目及表演。他口传《送水饭》、《许仙说谢》二出小戏。《谢医》由王冬青整理演出。《送水饭》由蔡展龙整理演出后,詹晓窗再整理演出,衙役丑学林赐福的掌中木偶丑演出,反映良好。
泉州高甲戏剧团成立后,每年坚持上山下乡,先后到安溪、永春、德化、惠安、闽北的清流、宁化、三明等上山下乡演出,演职员自己肩挑、推车,不辞辛苦;还到过厦门、同安、漳州、角尾演出。值得一提的是,在漳州演完后,演职员们连夜推车背行李道具边走边睡到角尾演出。
为培养下一代接班人,以团代班方式开办演员训练班,招收小学文化程度者28人,王冬青任班主任,蔡共和任生活指导,肖迪频、蔡秀英老艺师任教员,杨波、张伯萍任戏剧艺术理论教师,学程为三年。王冬青整理、杨波导演了《管甫送》,王冬青编剧、张伯萍导演《笋江波》,由陈枚生作曲,丑角名师许仰川教导《管甫送》的“短衫丑”、“女丑”,《笋江波》的公子丑、由蔡秀英教小旦。这二出丑旦戏,作为训练班学员必练的剧目。训练班培养出李珍蕊公子丑,施培明、颜培琼、尤来通、杨韵恋等10多位较为群众所喜爱的演员。泉州高甲二队(小大众)排演《谢瑶环》、《孟丽君》下乡演出,得观众好评。同年,大部份演员及编导调省作为“省高甲剧团”。
同年,由杨波改编并导演现代剧《红霞》,借鉴或运用戏剧表演形式,塑造现代人。参加省现代戏会演,获得红旗奖,并调省为华东区宣传部长会议演出。
同年,杨波和省里李盛斌、陈启肃等4人代表福建省赴京参加由文化部举办“戏剧表演现代生活座谈会”。
1958年,“8·23”炮轰金门,市宣传部派杨波、张伯萍,到海防前线体验生活。张伯萍编《炮战一日》,杨波编《英雄岛》,均排演。
吕文俊改编并导演《小二黑结婚》,该戏运用高甲戏丑角表演艺术,塑造现代人物,如蔡秀英饰演三仙姑,许仰川饰演二孔明,演得活龙活现,饶有趣味,大受群众称赞。这又一次体现运用借鉴古人创造的表演程式,是可以效其特色优势来塑造现代人的。
在表演现代人方面,高甲戏因是较年轻剧种,还未形成凝固的表演程式,不受约制,可以自由吸收生活的或姐妹剧种的表演程式,溶化贯通丰富本剧种的表演程式。市高甲从51年组团以来每年都演出一至二出现代戏,也演出方言话剧《霓虹灯下哨兵》、《黛绿年华》、《于无声处》,每场演出都受欢迎。且每年都作为慰问团慰问部队、工厂。
1959年,有独特风格的高甲丑角表演艺术通过《丑旦戏》等戏显示出来,且极受欢迎而闻名于世。有鉴于此,王冬青着手编写讽刺喜剧《连升三级》(初稿完成由蔡展龙作导演及舞美设计)。
1960年,王冬青再次修改《连升三级》,张伯萍、肖迪苹、蔡秀英为导演和技导。由二队排演,参加省青年演员汇演。
上海戏剧学院选《连升三级》为该院编剧、导演班教材,王冬青赴剧院修改剧本。张伯萍、林贤殿、肖迪苹赴戏剧学院导演、编剧班培训。
1961年,《笋江波》、《许仙谢医》剧组本欲赴印尼访问,先在北京国务院礼堂演出。中央领导同志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称赞高甲戏丑角表演,周总理看着哈哈大笑说:很好玩!
《连升三级》经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和学员提供修改意见,经王冬青再次修改完稿后,由俞子涛教授带领学员来团作实习排练。
同年,从广州开完会议来泉的文化部领导、戏剧家田汉、张庚、曹禹、阳翰生、老舍等观看《连升三级》,大加称赞,认为可与世界喜剧作家莫里哀作品并驾齐驱。
省长叶飞、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禹来泉观摩《连升三级》,郭沫若来泉视察,观摩《连升三级》并即兴题诗。
1963年,剧团赴上海、南京、济南、天津、北京巡回演出,随带剧目《连升三级》及小戏《?江波》等,所到之处,极受欢迎。各地报刊均发表文章,评价极高。在首都曾在人民大会堂、国务院礼堂、政协礼堂、马列主义学院演出。中央首长朱德、周恩来、陈毅、谭震林、郭沫若、茅盾和戏剧家曹禺、田汉、张庚、老舍、邓拓、林默涵、马师曾均来观摩,田汉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赞誉高甲戏丑角表演艺术“登峰造极”、“南海明珠”、“艺术宝库中珍品”,等等……。郭沫若、老舍、邓拓等名人均赋诗撰文。
1966年“文革”期间批斗《连升三级》,王冬青及有关文艺骨干蔡展龙、张伯萍、杨波等惨遭批斗,老艺人吴远宋、刘再生、张伯萍自杀未遂。
1970年,剧团解散,主要艺术骨干,名老艺人均下放到工厂看门或到学校任教。
其他各县市剧团亦遭同样打击。
1972年,拟将梨园、木偶、打城、歌剧团等集中在高甲剧团,组成“闽南戏剧团”,排演《龙江颂》、排演《杜泉山》。此后,重组梨园戏剧团,泉州高甲戏剧团恢复原名。各剧团调回被下放的编、导、演员。
1975年,排演《平原作战》选段,两度赴京参加全国现代剧会演。并把在第四中学任教的杨波调回剧团任导演。
1976年,粉碎“四人帮”,排演《四人帮还原图》;1978年,重排《连升三级》,吕文俊导演,剧团从工厂调回蔡友辉、许仰川、黄大篇、蔡秀英等名艺人。
1976年,杨波、张伯萍改编并导演舞剧《小刀会》,在群众戏院演出,连满2个多月,很受观众喜爱。泉州高甲算是恢复原气。
1981年,杨波编传统剧目《真假王岫》,获省会演二等剧本奖,蔡友辉、颜培琼获演员奖。中央电视台在艺术欣赏节目中播放,北京戏剧出版社出版连环画,该剧录相带远销香港及海外。
1981年,剧团赴香港演出,台湾同胞及海外华侨来港观剧。香港各报均发表评论。
1984年,剧团作为福建高甲戏,访问菲律宾。
高甲戏丑角艺术多姿多彩,活泼诙谐幽默,舞蹈性强、艺术性高、风格独特,备受国内外戏剧爱好者所欢迎,在上海至北京演出时各艺术大师赋诗撰文称赞;国内外著名戏剧家,如意大利喜剧师、北京戏剧学院秦教授带来外国留学生,及美、英、俄、日等国家客人来剧团观看丑角表演后也大加称赞。有一女留学生写着:“表演太棒了!要是我也是泉州人,就很幸运。”另一人写着:“语言听不懂,可我看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