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以前,正当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我江南新四军在一次围歼日寇的激烈战斗中,一位血气方刚的年轻战士,在弹雨纷飞的火线上,操着流利的日语对敌喊话,为神圣的抗日救国事业而英勇献身,谱写了华侨爱国主义的又一壮丽篇章。这位年轻战士,就是泰国华侨,新四军敌工干事王崇新。
王崇新,原名王同来,祖籍福建省南安县(市)。30年代中期,王崇新就读于泰国曼谷的华侨进步学校——树人中学简易师范班。他聪颖好学,又很勤奋,不惟学业优秀,还有广泛的爱好。他很喜欢文学作品,在当地中学生组织的“南哨”读书社,他是积极的活动分子,对于鲁迅、巴金、丁玲、高尔基等名家的著作,尤其爱不释手,从中受到许多进步思想的启迪;他还兴趣体育,特别爱打篮球,是树人中学篮球队队员。他为人正直,思想敏锐,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在同学中颇有影响。在学期间,他就是“反帝大同盟”的成员,并且加入了青年人自己的团组织,积极参加当地学生的各种进步活动。
1937年7月,王崇新于树人中学毕业后,即到启明学校任教,同年秋,他转为左派革命组织的正式成员。时值祖国抗战爆发,海内外炎黄子孙同仇敌忾,掀起了抗日救亡高潮。王崇新与广大爱国华桥一样,立即投入抗日救国的伟大斗争,并成为该校救国活动的领导骨干,发动和带领师生开展宣传和募款捐衣等救亡活动,用实际行动支援祖国抗战。随着时局的发展变化,上海、南京等地相继沦陷,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面对祖国深重的灾难,王崇新的热血沸腾,他响应当地进步侨团的号召,联络其他青年学子,决心回国投效,直接置身于抗击日寇的战斗洪流。
1938年2月,王崇新毅然告别温暖的家庭,偕同陈宜、庄江生等一批粤籍华桥爱国青年,离开曼谷返回祖国。他们先到广东汕头,找到当地抗日救亡团体和中共地下党组织,表达了上前线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很快与先期回国的曼谷时期同学陈惠等人取得联系。陈惠是广东普宁人,于1937年7月回国,在汕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担任宣传队队长,不久即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华侨青年。好朋友阔别重逢,格外高兴,大家都为能在祖国相会、并将亲身参加到祖国的抗战行列,而感到无比激动。中共汕头地下党根据侨胞的报国志向,组织了以陈惠同志为首的,包括王崇新、陈宜、庄江生、唐民、陈一星(陈惠胞弟》等陆续回到汕头的12名华侨青年,前往闽西参加刚组建不久的新四军第二支队,并且指派也拟参军的当地地下党员陈谦同志,负责带领和照顾这批华侨青年。
3月初,华南大地乍暖还寒。陈谦、陈惠、王崇新等一行13人从汕头出发,经潮州、大埔进入闽西的永定峰市,当他们到达龙岩白土时,新四军二支队已开拔北上几天了。二支队驻龙岩留守处热情接待他们,而后再用汽车把他们送到长汀,正好赶上尚在长汀逗留的二支队,部队首长和干部战士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即把他们编入王直、彭冲所领导的、原已有许多华侨战士的二支队宣传队,一起北上。
二支队北上的目标是开赴皖南集结。一路上,王崇新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和战友们一道穿山越岭、露宿风餐,积极参加宣传队的歌咏、演剧、写标语、画漫画等各种活动,宣讲党的抗日主张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出色完成上级分配的各项任务。同时,这也是他投笔从戎,从海外回到国内、从课堂走向军旅生活所受到的生动而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的第一课。正如陈惠同志当年在行军路上写给泰国好友的信中所说的:“一路行军,一路工作,经过从前广大的苏区,把我们的政治影响,散布到千万群众中去。在这次行军中,我学习了更多的东西,红军的那种坚(艰)苦耐劳、奋斗牺牲的优良传统,那种紧张、活泼、团结、严肃的工作作风。在这里,司令小兵,大家一样生活待遇,谈笑不拘,阶级友爱,伟大的互助精神。这里工作的迅速紧张,这里民众和军队成了一家人。这里,我发见(现)了人类最自由的呼吸,中国解放斗争的光明火炬!”陈惠的这段话,实际上也反映了王崇新和其他回国参加抗日人民军队的广大华侨的共同感受,表达了大家坚信抗战必胜的共同心声。
行军途中,王崇新他们获知支队中有一部分人要到延安抗大去,也十分向往,希望也能去抗大学习。上级领导为了充分尊重和满足侨胞的愿望,便于部队到达南昌附近(按,应是向塘)时,特地用汽车送他们到南昌,请新四军办事处协助解决。后办事处的同志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对他们作了解释说服,并说明到新四军同样也有“抗大”,同样可以学习锻练,他们又愉快地服从组织决定,临时编入战地服务团,乘坐火车重新赶上队伍,于4月中旬抵达皖南新四军军部,参加新四军各路部队的大会师。
当时,加入新四军的还有来自海外其他国家的许多华侨青年。军部领导对不远千里回国参战的侨胞十分重视和爱护,并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安排了适当而又重要的工作岗位,王崇新被分配到军政治部敌军工作部工作。对于王崇新来说,这无疑是一项十分光荣而又全新的战斗任务,而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必须懂得日语。遵照首长指示,王崇新立即着手攻克“日语关”。他怀着崇高的使命感,认真向部里许多从日本归来的留学生求教,经过几个月夜以继日的紧张学习,基本上掌握了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日语会话,敌工部长林植夫对他的刻苦精神和学习成绩,赞扬有加。
根据前线斗争的需要,1939年夏天,王崇新奉派到江南新四军老二团担任敌工干事。没几天,老二团和老六团协同作战,在贺甲村围歼一股日军,王崇新正好赶上这次战斗,并为这场战斗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青春生命。
当时,这股日军从宝埝出来窜扰,我军获悉后立即予以阻截,日军躲进贺甲村前的一座庙宇里负隅顽抗。战斗打了一天一夜,附近金坛、丹阳、句容等地据点里的日军,急急忙忙赶来增援。我军一面阻击敌人援兵,一面集中兵力攻击庙中之敌,为加速敌人的瓦解和败亡,王崇新奉命对敌开展宣传攻势。他利用阵地前沿的坟堆作掩护,冒着纷飞的弹雨对敌喊话,宣传我军优待俘虏政策,敦促日军官兵放下武器投降。但是,日军指挥官图作困兽之斗,挥舞着屠刀直指坟堆,调集火力向坟头猛烈扫射。王崇新置个人的生死于度外,继续坚持在敌前同日寇周旋,终于不幸中弹,壮烈殉国,年仅20岁。
贺甲村战斗以歼敌100余人,俘虏7人,缴获机枪4挺、步枪40多枝而胜利结束。王崇新同志的鲜血没有白流,在祖国抗战的历史丰碑上,永远铭刻着海外赤子为国赴难的不朽英名。
(本文主要根据王崇新烈士当年的战友詹尖锋、庄江生和陈谦等老同志提供的回忆文章和有关资料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