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前,原名李玉坤,字光前,本市的南安市梅山镇芙蓉村人。生于清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九月初九日子时。我过去看过的一些书刊和材料均称他的原名叫李玉昆,但根据我最近到南安梅山查阅《芙蓉李氏族谱》和李光前父亲神主中孝男的名字,均写李玉坤。①
李光前的父亲李国候,字国专,号阮逸。他娶过三个妻子,元配黄源娘,清同治十年(1871)就去世,再娶侯快娘。李国候(国专)弱冠后,一开始学习缝纫,开裁缝店于厦门曾厝垵,后来又经营合胜栈于厦门市区。在厦门时,又与厦门姑娘林合姊结婚,李光前是侧室林合姊生的②。但是林合姊的寿命也不长,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就去世,当时,李光前的实足年龄才8岁。
李国候(国专)是40岁时才去新加坡的,1903年回国带李光前等家属去新加坡。
李光前到新加坡后,其父送他就读于英印小学校。为了使李光前不忘和学好中文与中华传统文化,其父又利用周末时间,让李光前去当地的华文学堂读中文。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在海外招收学生,李光前前往报考并获录取,得奖学金回国至南京暨南学堂深造。清宣统二年(1911)初,升学北京清华高等学堂,不久,又转入唐山路矿专门学堂(交通大学前身)。1912年南返新加坡。
李光前重返新加坡后,初在新加坡福建会馆创办的道南学堂和崇正学校任教,兼新加坡的著名华文报纸——《叻报》当电讯翻译。后考入新加坡政府测量局主办的绘测学校学习,并修读美国一家大学的函授土木工程。
1914年,李光前在庄希泉等所办的新加坡中华国货公司当职员。1916年,又被陈嘉庚礼聘去他创办的谦益树胶公司当经理,成为陈嘉庚的得力助手;1920年,陈嘉庚又把大女儿陈爱礼嫁给他,成为陈嘉庚的乘龙快婿。
李光前于1927年在马来亚的蔴坡自己创办烟(熏)房,1928年,与林忠国合创南益树胶公司,1931年又进一步扩大为南益树胶有限公司。李光前除为主经营橡胶业外,还投资经营王梨(波萝)业、饼干业、银行业……等等。
李光前是个儒家典型的君子型企业家,他善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人的传统经商美德,又能吸收西方经营管理的有益经验,集中西的企业文化有益部分于一体,使企业经营管理有条不紊,业务蒸蒸日上,其分公司、工厂遍及马来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英、美等地,成为以橡胶为主的多元化的跨国公司。被誉称新加坡、马来亚乃至东南亚华侨的“橡胶大王”和“王梨大王”。
李光前受其岳父陈嘉庚先生“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和倾资办学的影响很深。他虽然很早就离开故乡到新加坡去,但他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出生地——南安芙蓉村。他经常思念家乡的一草一木,关心故乡的建设和进步,更把兴学育人视为改变故乡面貌、走上富庶道路的第一要务,因此很早就立志兴学救国。1922年,当他还在陈嘉庚的谦益树胶公司当职员时,每月工资才几十元,最高才有110元,为了资助家乡办一所小学,就把他每月累积的钱都拿出来,但还不够,只好把一只心爱的手表也卖掉,才凑足600银元,托其宗叔李引外带回故乡,在李氏家庙办了一所小学校③。但办到1923年,就没有办法继续支持而停办了。后来,他事业有成,又想起在家乡办学的事情来。因此,于1938年在家乡芙蓉村办起国专小学一、二、三、四校来,以纪念其父李国专④。1943年,又在办好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办了私立国专初级中学。1944年,接当时的国民政府中央教育部命令,认为“国专”二字为校名不妥,易与国立专科学校混淆,需要更名。因此又将国专初级中学更名为私立国光初级中学。
陈嘉庚关心国光中学的扩建规划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也从新加坡回其故乡——集美定居。李光前认为时代变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机会也来到了。加上那个时候,他的事业发展很快,发了大财。便从1950年开始,决定在家乡扩建国光中学新校舍,把它办成一个规模较大的完全中学,以实现其多年的宿愿。
为了实现他的愿望,他恭请自己的老丈人、富有办学经验的陈嘉庚先生亲临南安梅山芙蓉视察,帮他为扩建国光中学新校舍和配套设施,提出规划和建议。
陈嘉庚先生看到自己的女婿有如此的热情和美好的愿望,欣喜之余,慨然应允。此时,陈嘉庚先生已达77岁高龄,为帮助其女婿做好这个规划,不顾年迈与劳累,于1950年秋,由集美学校董事长陈村牧和工程师杨章器陪同,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南安县梅山乡芙蓉村进行实地考察。他结合自己营建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的经验,对国光中学的新校舍,从择址到营建规模、建筑造型、建材选用以及其他有关事项于同年10月9日写信给李光前,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和实施的具体意见。他在信中说:
先前女婿如见:前日闻贵乡学校将建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医院、电灯厂等,余鉴于集美学校建筑时未有全部计划及当事人乏经验,致错误不少,遗憾难言。余意凡要建稍大规模校舍,须有四项准备:
(甲)地位。集美初因坟墓及乡人迷信诸阻挠后,因主持人未晓处置,既费多款,亦误地势,甚至有不合实用者。
(乙)建筑。该校舍既计划要作何用,又转想可兼其他适用。对于间格大小等等及层楼,须集经验教师研究,方少错误。
(丙)坚固。财力如能做到,应不可草率。贵校舍外砖裹泥,现多裂痕,幸多平屋。若建层楼,则甚不合,因校舍与住家不同。
(丁)美观。诚为校舍必需要,若复杂曲折,高峰尖塔,既花多费,日后修理亦甚困难,应取平直雅度就好。
为上言种种原因乃同陈村牧先生及杨章器工程师(厦大工科毕业,对建筑亦有所研究)前往贵乡观光。闻伍(远资)先生言,屡接成枫、五香二位函告,促其尽量发展扩大中校舍及设备,故拟建上言等。顷现医院已告竣大半,其他尚在筹备云云。余乃从中学校舍起,勘至贵二房祖祠后大山宇山上,及查其何处可以建筑校舍?何处不可建筑等事实况,兹列下:
(一)大礼堂地址,应在中校舍及医院中腰之间。中校舍及医院建在两个小山上,相距约一千尺左右。大礼堂可建在中腰稍前之间。坐东北、向西南,门前系大操场。山腰比大操场高二、三十尺,大操场以下为广大田地,稍远为小山,再远为高峰山,礼堂背后及两肩与前案均甚佳妙。为乌灰及钢铁奇贵,不宜建层楼,应建平屋,阔七十尺,长一百尺(堂中无柱),可容一千多人。
(二)中学校如不要甚扩大,学生按至多一千左右人,寄宿生二、三百人在内者,则就礼堂左方一里内有地址可建筑全部校舍,如志不止此,要更加扩大者,则科学、图书及其他等舍不可建在此处。
(三)中学如果要扩大在千人以上,则寄宿生多,应建在大山宇地方,不但前后左右地土广大,建舍无阻,而高纵可览全乡及邻社,环景美丽宏伟,校舍大半可坐山向空,坐北向南,适合温带空气。在山上中央建一大礼堂,左右两边由上而下可建许多课室及科学、图书馆等等。左方系斜坡及低地,(可建)教师住屋、学生宿舍、膳厅、运动场。正面低地方可作校园栽种花草并植物。容生数千名,绰有余裕,为闽南有名学村。
(四)泉属等县中学,莆田、仙游十余校,晋江十校,南安九校,永春、惠安、安溪各四校,同安三校,共五十左右校。省立不过十校,余概为私立。若闽北、闽东、闽西私立中校甚少。如实行普及教育,祇小学校舍须建筑万间,中校亦须增建百间。以本省之赤贫,故政府不得不重视闽南私立中学校,极力维持其保留之原因也。
(五)集美校舍原可容客生二千二百名。然被日寇蒋匪炸倒大半,现下可容不上一千名。解放后曾请政府收为省立,冀可恢复旧观。而政府为本省入不供出,不能接受,故早作罢议矣。
(六)本省现下对中等学生之待遇,凡职业校及较有历史私立等,津贴贫生每月每人白米六十斤。集美航海水校生每百名津贴六十名,商科四十名,初高中二十名,由学生自己检讨公议谁人受津贴资格,此为政府初步之优待贫苦学生伙食费也。
(七)上言泉属数十间中校,若论科学及图书设备,只有集美一校。虽全省各中校亦皆未有,故高中学生多欲投考集校。无如限于校舍及经费,致难免于向隅。此后土地改革,各界安居乐业,农民殷富,中等生求学众,贵校对于科学化等如肯设备完备,则员笈而来岂只泉属而已耶。
(八)漳厦私立中学亦不少,然全省公私立二百多校,办职业者甚少,集美亦仅有航海水产及商科。现下社会需要如工业、幼师、助产、看护等省内亦甚罕有,至于商科亦颇需要。集美毕业生多为政府机关服务。贵校将来造就中等学生,应为他校难于办到者。
(九)贵校如果有意扩大中等校,等新校舍建后。现下之中校舍仍作小学校舍,因小学虽有三处,学生均满。将来女子加入,及普及全乡学龄儿童,现中校舍改作小校,尚恐不敷。至于将建之礼堂,可作小学校大礼堂之需,其他尚剩校舍,供小校教职员之用,亦恐不足也。
(十)现建成之医院,留医病人仅可容十余人。院后空地二千余尺,拟再建平屋千余尺,可加容三、四十人,然须划一部份产妇之用。余告伍(远资)君须建层楼,至少留医须有百人床位。同安医院医师三人,逐日门诊百人,留医病人五、六十人已满,逐日退回多人。月费港币三千元。贵县人多医少,求医而留者多,从外处而来若近乡恐甚少耳。
(十一)中等学校校长、教职员、工人待遇,政府规定校长每月至多白米四担,教师三担至三担半,职员二担半,工人一担六十斤。建筑贵处以木材为最贵,1丈(即1.5丈)长、五廿尾每枝叻银(即新加坡币)十二、三元。如金门解放,福州杉可来,就免此价。乌灰更奇贵,每包叻银十五、六元,亦因水途不通之致。红砖来自泉州,每个四斤余,价叻银八占,
然颇鲜妍。若贵处自设窑烧作裹墙用,可廉宜不少。白灰亦贵,自设窑定可廉宜。余经再三告知伍先生。惟工人及石角甚廉,大工每日白米七、八斤,石角比红砖便宜,大半应以石角代泥。
(十二)杨工程师为厦门市建筑甚少,故工作不忙。经伍先生同意,每月按在贵校服务两星期,来往路程及回鼓浪屿住家按七、八日,在集美一星期,共月薪叻艮二百元左右,不日到贵校绘建礼堂图及测量大山宇全部,然后来集美共商校舍如何安置,绘成后送伍先生寄上待你卓裁,然后再绘科学、图书等舍。至厦大图书馆方计划未竣,(大生理)改名(大厦里),修葺绘图已竣,正招工投票,不日可以决定兴工。近月来禾山、同安两机场大兴土木,工料因而高奖,修费或当加多少。顺颂
时祺
陈嘉庚
一九五○年十月九日⑤
李光前接到陈嘉庚先生的信后,非常高兴。他十分钦佩其岳父的为人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他十分赞赏其岳父对扩建国光中学所提出的见解和建议。因此,于是月25日复信给陈嘉庚先生:
岳父大人尊鉴:肃复者,早奉读九月九日、十月十日手谕两章,敬悉。……大人不因跋涉之苦,亲临敝乡视察,并指示计划,以适应环境需要,俱见垂爱之深,至为感激!尊谕第二条谓中学校欲扩大至千人以上,应建在大山宇地方,此点甚赞成。虽不敢预其必能扩大,然当备之而后尽力赴之。第八条谓造就中等学生应为他校难于办到者,小婿意集美、国专应依本地情形,造就应需用人才,以适合国情。因二校经费比较他校宽裕。
第十一条谓木料、乌灰均奇贵,乌灰每包叻价仅四元,是则乡中乌灰比叻贵四倍,不宜采用。自设灰窑烧制白灰、红砖,供建筑之用,应为当务之急。当函伍先生照行。
第十二条为杨工程师薪水叻币二百元,是否稍嫌微薄,请大人裁夺,需否酌加。至绘就之图,历来未尝寄叻。此次既蒙亲临视察,拟定计划,更属妥当。敢乞大人就近解决,请伍先生遵办,以免寄图往返迁延时日也。
大人乡居除应注意的事及休养外,如能有余暇,乞对厦大、集美及国专三校作一种计划,以便量力进行,不分彼此。
视其对乡国本土重轻需要、设备、建筑逐渐应付。……谨此奉覆。即祝
福安
小婿
光前谨禀
一九五○年十月廿五日⑥
陈嘉庚先生有几十年兴学办校的丰富经验,又是李光前的老丈人,李光前对他能关心国光中学的扩建工作,非常放心。因此,他特地写一封信给国专校董会负责人伍远资:
国专校董会
远资先生大鉴:迳启者,昨接家岳父来函详示对于国校建筑诸项计划,经即具覆尊行矣。
嗣后有关国校之一切建筑及设备,家岳父如有指示,尽情遵照执行,无须来函询问也。
家岳父又示及家乡之乌灰、钢铁均奇贵,应自设窑烧制白灰及红砖,此举诚为当务之急。并请先生积极进行,为祷。
专此即祝
大安
弟
李先前
一九五○年十月廿七日⑦
风水之争
经过陈嘉庚先生亲自勘察设计,李光前同意的扩建国光中学新校舍的方案制定后,实施在即。芙蓉村及附近广大群众闻讯,莫不欢欣鼓舞,感称这是李光前为故乡办的又一件大好事。可是,芙蓉村中却有少数守旧和迷信“风水”的人,不赞成在“大山宇”营建国光中学新校舍的计划,说什么“大山宇”这个地方是关系到芙蓉竞丰村的“风水命脉”,在这里营建校舍将殃及子孙后代,因此千方百计阻挠营造新校舍的进行。消息传到海外后,旅居在新加坡、马来亚、泰国等地的芙蓉侨亲,莫不感到非常气愤,怎能让这封建迷信思想破坏李光前扩建国光中学新校舍的宏伟计划?!1950-12-25日,旅居泰国的27位芙蓉侨亲,联名写信给芙蓉竞丰父老兄弟的信,全文如下:
吾乡父老叔侄兄弟钧鉴:
陈嘉庚先生视察吾乡教育,以爱国热诚及远大眼光为吾乡教育谋百年大计,吾旅外男女旅亲于鼓舞欣慰之后人人心头上又笼上一层深忧,又压上一块重铅,人人满拟吾乡教育从此直向光明之路迈进,且将居于南邑最崇高、最光荣的学府地位。但是现实的演荡,都是一件令人悲观的气氛!今日局面演成,从吾校十年来建设历程中寻索,其间有父老叔侄兄弟为“风水”“山石”予执而动用武力,几将神圣的教育机构摧残无遗。这予执显然另一方面与建校当局对立,而以独特的步骤从事,这种的举动不特贻笑海内外人士,建校前途受意外打击,乡里原气大伤!即吾校主玉昆(坤)先生亦受莫大寒心,至今思之,犹有余痛。幸喜当时的错误旋告消失,而吾校在伍远资先生及全乡父老叔侄兄弟扶助之下,蒸蒸日上,吾旅外男女旅亲的心情始为之一松。现在陈嘉庚先生为谋吾乡子孙世代幸福,建议以“大山宇”及“格子头山”续建大规模校舍,又获吾校主换百万美金巨资,实吾广孙公(李广孙,即芙蓉李氏的一世祖——作者注)开旅五百年来未有之辉煌事迹。吾全乡男女老幼苟不能助之于钱于力,亦当助之于赤诚之心。无如今天的局面,再传单开会为予风水命脉而与建校当局对立是无益,百计阻挠重蹈十年前予执错误之复辙更属可嗟。父老叔侄兄弟是生长于山明水秀的乡里怀抱之中,也已经是原子时代的人民,应为子孙开辟光明之路。要实现“挡风水”的意愿,也应该问问“时代”和后代子孙的意愿,岂可不加顾念?纵使风水历史是祖宗心血经营,这是子孙值得永远纪念,但你为风水,我为我建校举乡纠纷,则乡里必然大乱。所谓风水利益未见,而神圣的教育已被糟蹋于先,那堪设想?父老叔侄兄弟曾有不少屡次衷诚声言:“玉昆(坤)先生应该拿钱兴办桑梓教育”,今天父老叔侄兄弟为风水迷信很可能破坏桑梓教育,那岂不是远父老叔侄兄弟的本意吗?现在的问题,以理争可问是非于人民。凡是广孙公的子孙,应该以理争,而不该以意气争,以理争是以高明决定胜败,以意气争是以愚蠢决定胜败,以理争是现代和平民主之路,以意气争是封建错误之路,那是不幸之源。父老叔侄兄弟又可以说:“风水命脉也是关系子孙将来,可与学校并重”,这是值得一辩的,请问教育不兴,岂非子孙真正命脉全失?!想当初建校于“山尾”,乡中莫不喷喷烦言谓“睏牛头”风水被打碎,何以建校以后,历年来聪明发达子孙辈出?毫无损失。无论如何,封建思想不是现代人民的意思。为吾
乡计,大家应该循开明之路,堂堂前进,不可骎骎于风水之事,滚滚盘旋。我们主张拨除成见之争以争教育辉煌灿烂之门路,与其争风水于人民,何如争教育前途同日月光。
旅暹乡侨
引泰 清源 成福 成刊 于吩 成侵
龙泉 培福 润泽 远景 引茂 成瑜
成瑞 引栋 廷中 大胜 维香 叠社
成坡 成华 必敬 成丙 斯滚 成旺
荣丰 彬水 荫桐⑧
在海外乡亲的规劝下,在学校和校董会的多方工作下,在芙蓉村有识之士共同努力下,芙蓉村的乡亲们被感动了,拥护李光前在大山宇营建国光中学新校舍。
国光中学新校舍的大规模营建
1952年,国光中学新校舍的营建工程开始了。根据陈嘉庚先生的建议,李光前又派其经理李五香回国到南安梅山参加主持国光中学新校舍的建设工程。在李五香、伍远资的主持下,对大山宇这片荒山野岭进行了大规模平整,迁走了在山坡上的坟墓,集中移葬于命名为“万善堂”的新冢地。同时,又妥善处理了个别住户的迁建问题。然后,在高山坡上建起了一系列美轮美奂的国光中学新校舍。新校舍以红砖绿瓦、宏伟壮丽、富有民族特色的“新华楼”为中心,东、西两侧分别兴建了“延安”、“遵义”、“延平”、“公毅”等宿舍楼以及“南桥”、“星洲”、“梅山”、“芙蓉”等4座教学楼,还有“师村”11组家属住宅,科学馆和图书馆。建筑面积达50959.90平方米。此外,还在校园东南方的低洼地建了一个运动场。校园中遍种花草树木,十分美丽。这是当时晋江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完整的一所中学⑨。即使在现在,也是泉州市规模较大、设备较好的一所中学。
在国光中学新校舍的营建过程中,陈嘉庚先生十分关心其整个布局和基建的质量。1953年3、4月间,当他听说建筑工程未完全按规划兴建时,十分着急和气愤,立即写信告诉伍远资:
远资先生:大山窝校舍计划,我已数次勘视,与杨工(程)师、先生、五香诸君征求同意,由最高大礼堂至底处大操场边止,决定建作四排,每排相距离一百尺至一百二十尺,亦将计划及地面草图寄贵东(指李光前)。兹不意竞妄行变更,我责问杨君(指杨章器工程师),据言系教师反对,谓相距远,须多行步。此种绝无意义之破坏,见字务希劝告李工(程)师,确切将第二排移路后,万万不可再误。无任企盼之至。如何?
回知。此致
敬礼
此笺请送李(工程)师阅
四月四日 陈嘉庚⑩
在陈嘉庚先生的关怀和干预下,国光中学新校舍在基建工作顺利进行,按期完工。
从1952年开始,国光中学经上级批准,由初中增设高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国光中学新校舍建成后,中学部分就搬至新校舍,原有的国光中学校舍,就让给国专小学使用。
国光中学创办后,随着学校师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学校的医疗保健工作也日益需要。1949年秋,李光前曾委托校董会在国光中学设立2间医务室,聘请医生、护士各1人,专为学校的师生诊病治病。为了帮助学校附近村落的患者也能及时得到治疗,李光前又于1950年秋委托校董会在竞丰街兴建医舍,扩充医务室为“国专医务处”,增聘医务人员,正式对外开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务处声誉的扩大,群众对防病治病的愿望不断增强,梅山乡以外的群众也纷纷前来就医治病。为了更好地为乡粹父老服务,1951年元月,李光前再次捐资增建门诊部和病房楼,并正式成立医院,定名为“南安县私立国专医院”,定编病床40张,聘任黄柏华医师为第一任院长,陈淑琼为护士长,共有医务员工17人,这就是现在泉州市国专医院的前身。
光前学村的命名
李光前在故乡创办这些小学、中学、医院到现在,国专小学已办了58年,国光中学已办了53年,国专医院也已创办45年了。这些单位办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好。1993年,国务院总理李鹏亲自为国光中学题词:
继往开来
振兴教育
为国光中学创办五十周年题
李鹏
一九九三年十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的题词是:
为国育英才
纪念李光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王汉斌
一九九三年七月一日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王兆国的题词是:
乐育英才
造福桑梓
王兆国
一九九三年六月廿六日
全国侨联主席庄炎林的题词是:
一代风范
为民楷模
庄炎林题
一九九三年六月
写来题词的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卢嘉锡、吴阶平,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扬成武,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光毅,福建省省长贾庆林,全国扶贫基金会会长、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原广东省省长梁灵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尚清,泉州市市长林大穆,南安市委书记梁奕川,南安市市长颜波……等等。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陈嘉庚国际学会会长李远哲,澳门福建同乡会会长梁披云,新加坡著名诗人、书法家潘受,台湾洪志超……等也从海外寄来了题词或书画。
为表彰李光前对故乡的贡献,南安市人民政府特于国光中学创办50周年和李光前诞辰100周年之际,在国光中学塑造一座李光前铜像,并将他在故乡创办的这些单位,命名为“光前学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嘉锡为学村题名。南安市人民政府为学村镌刻了碑记:
光前学村碑记
光前学村由著名侨领李光前先生独资创办,以先生之讳命名;位于杨梅山麓东溪中游之梅山镇芙蓉村;有中学二所,小学四所、幼儿园、国专医院、国专礼堂、国专校董会等设施;规模宏大,黉序有致,气势伟峨,绿树成荫,为南安市一大景观。
光前先生出身贫寒,髫龄南渡星洲,栉风沐雨,苦心经营,遂成大业,虽身居异国,却心眷桑梓,深怀兴学育人之志,于一九三八年始办国专小学,继于一九四三年创办国光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先生欢欣鼓舞,其志益坚,乃屡捐巨资,大展宏图,精诚所至,荜路为开,嘉庚先生亲勘梅山代作规划,光前先生则按图实施,依山踞原,披荆斩棘,二十余年锲而不舍,终使学村形成规模,巍立于世。集美学村光前先生秉于后,光前学村嘉庚先生助于前,岳婿联袂,相得益彰,蔚为国光。学村既成,莘莘学子读有其所,栋梁之材层出无穷,桃李芬芳,遐迩闻名。饮水思源,光前先生功莫大焉。
今日,光前先生之哲嗣成义、成智、成伟贤昆仲,扬“光前”之精神,启“裕后”之壮志,设芙蓉基金会,致力于学村扩充与完善,其精神深为世人感佩。
兹逢南安撤县建市及纪念李光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特立此碑,以彰先哲,籍励后人。
南安市人民政府
一九九三年十月十八日(12)
1967年,李光前病逝于新加坡。其哲嗣继承父业,事业更为发达。他们继承李光前的遗志,继续关心和支持学校各单位的发展。
现在,国专小学的一、二、三、四校,学生总数已超过5000人。国专医院已成为地区级的泉州市国专医院,从创办到1992年,该院共接受门诊病人183万多人次,收治住院病人23万人次。(13)
国光中学在李氏家族不断关心和支持下,学校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其中有综合大楼1座,教学大楼2座,实验大楼1座,各学科的专用实验室设备先进,生物标本室堪称省内一流。同时,还建有语音室、微机室、电教室。电教设施比较齐全,是福建省电教先进单位。图书馆现有藏书12万册,而且辟有珍本、善本书库,这也是全省少有的。体育场内有标准的足球场、400米标准环形跑道和雨盖跑道等设施。生活区则有师生宿舍楼5座,大食堂1座,最近又新建了教师住宅楼6座。全校现有学生2153人,教职工187人,其中高级教师23人,一级教师63人。
1996年2月,经福建省教育委员会批准,已晋升为福建省普通中学一级达标学校,授牌仪式于同年3月18日在该校的体育场隆重举行。泉州市政府李天乙副市长、南安市委书记颜波(现为泉州市副市长)、泉州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黄温基都专门前往祝贺。李光前的大儿子、现任南益集团总裁和李氏基金主席李成义闻讯,也特地从新加坡发来贺信:
迳启者:
喜闻我校近获省教育委员会确认为“福建省普通中学一级达标学校”,同人等至感欣慰,并此表示至诚祝贺:
更上一层楼!
诚然,同人等殷切冀望我校再接再励,遵循教育规律,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向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办学目标迈进。
此致
南安市芙蓉基金会理事长李兆生并转国光中学书记、校长及全体教职员和学生
弟 李成义启
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一日(14)
注:
① 南安梅山《芙蓉李民族谱》之《二房之三天秀公派元衍公派下支图》第412页1949年重修本。李国候(国专)的神主牌则放在李光前的祖厝中。
② 同以上的《芙蓉李氏族谱)。
③ 李成发:《李光前博士二三事》(下),载《梅山乡讯》1995年9月3日版。
④ 《国专小学五十年(1938-1988)》,国专小学校史编写组1988年编印。
⑤⑥⑦⑧ 现在均保存在国光中学的办公室档案里。
⑨ 郑炳山、黄梅雨、林兆棠:《梅山镇的形成与李先前的贡献》,《李光前学术讨论会文集》第59-67页,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版。
⑩ 现存国光中学办公室档案。
李鹏、吴阶平、王兆国的题词均彩印在《李光前学术讨论会文集》里。
(12) 《寸草春晖故园情》第11页,福建省南安市国光中学、旅港暨旅外国光校友会1994年9月合编。
(13) 陈新民:《救死扶伤,服务桑梓》,《李光前学术讨论会文集》第206页。
(14) 《国光中学》第8期,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校刊编辑室1996年5月编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