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王天赐传略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王天赐(1894-1923),字行福,号赐三,别名锡三,又名丰赐。永春城西石鼓人。先祖由永春东熙分支石鼓,父王邻在清咸丰年间,只身由石鼓前往德化县赤水街,经营糕果业,生有五男二女,王天赐最小。王天赐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出生于赤水街。据看命先生说,他命中无根,活不了,刚生下来就被放在“葭苴”内弃置大门边,后来听到哭声,一看还活着,便取名天赐。王天赐生活在辛亥革命的前后,短短29年,却给后人留下了不少难忘的事迹。永春达埔旅居台湾的潘世艳回忆说:“我在少年时期,由永春外出至德化、赤水一带经商,前后达二十余年。其中接触过不少地方上有声望之人士,凡年长一辈的人,都喜欢谈论往事。对于王天赐生前之事迹,无不津津乐道,有口皆碑,咸认是当时的风云人物,不但对地方治安有莫大贡献,其‘不扰民,不摊派’的廉能作风,尤为他们所敬佩,绝非一般所谓民军可能比拟。” 年未弱冠 组织团练 王天赐的出生地是戴云山麓的农贸重镇赤水街。这里历来经济文化相当活跃,历史上举人、贡生、庠生不胜枚举。王天赐自幼聪明颖悟,熟读四书五经,精通文学,因逢社会变动,既无科举之功,也无仕途之想。他相貌魁梧,胆识过人,富有正义感。当时清末民初,盗匪四起,烧杀掳掠,层出不穷,民不聊生。因此,王天赐年未弱冠,为保卫间里,就挺身而出,组织地方团练,就任赤水团练总。他维护地方社会治安,赤水及附近三乡五里都能获得安宁,使群众少受匪盗的侵犯,所以得到广泛的赞扬。 参加孙中山护法军 面对段祺瑞从天津马厂誓师,起兵赶走张勋复辟,控制了北京政权,不恢复《临时约法》。民国六年(1917),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法战争,王天赐与永春老乡宋渊源、王荣光,同时加入护法军。早在民国三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留学日本的永春石鼓人王荣光就已追随孙中山,参加中华革命党,并奉命回闽策动讨伐袁世凯;民国六年,王荣光听说粤军即将援闽,就特地赴广东向宋渊源(永春儒林人)建议,请示孙中山把永春、南安、德化、安溪、仙游等县的民间地方团练收编为民军,壮大护法军的力量。这样,宋渊源派王荣光、赵光、宁益生等人回闽南组织新军(俗称民军)。王天赐积极响应,组织了护法军,初任许崇智部先锋营营长。王天赐枪法过人,勇敢善战,临阵又身先士卒,多次与北军交锋,皆获全胜,俘虏北军无数。因有战功,年仅24岁就晋升为军政部护法军团长。民国七年(1918)6月29日,粤军入闽,北军全线溃退,永春、德化、安溪、仙游等县的民军组成闽南护法军,公推宋渊源为总司令,王荣光被委为军长,而团长王天赐则奉派驻防永春、德化二县,团部设在永春州内考棚(即今永春桃城中心小学),负责清剿永春、德化二县境内的土匪,并率护法军与北军抗衡,前后作战达三年之久。 收编民军 扩大地盘 王天赐是闻名远近的射击能手,人称“神枪”,百发百中。民国八年(1919),王天赐到德化枣溪说服周三率伍归编护法军,周三说:“你和我比试枪法,如果赢我,我就归顺护法军;输我,免说!”结果是周三一弹击中一雉,王天赐一弹击中双雉,周三折服,归顺了护法军。 王天赐治军甚严,对部属恩威并济,赏罚分明,对民间秋毫无犯,连他的护兵对人都客气,深得老百姓拥护。他不到二年,就把永春、德化境内大部分土匪肃清了,收编的民军达数千人,其中有:许振光(别名许昭斗,曾在民国十三年任讨贼军团长兼德化县长),永春达埔的尤赐福、李来(别名李金标,曾在民国八年任护法军营长)、潘厚(字孝忠)、潘天生、潘世茂(别名潘世琼)、潘燕盛(潘孝德之弟,曾在民国十五年任德化县长)、张开都(张开统兄弟),蓬壶的王邦杰、岵山的陈春光。王天赐不但管辖永春、德化两县,而且势力扩展到南安县的诗山、九都一带和大田县。 智取赤水格 民国七年(1918),正当护法军在闽南顺利发展的时候,桂军陆荣廷派方声涛入闽,策动张贞、许卓然等人另组靖国军。这年春,护法军与靖国军联合进攻驻德化的原北军营长朱得才,朱得才向粤军求助。粤军第二军军长许崇智派旅长蒲安圭进驻赤水。护法军探知粤军来援,军长王荣光便采取对策,派王天赐带精悍部队100人,连夜由永春蓬壶经德化绮阳到达赤水乡的永嘉村。当晚召集附近群众密议收复赤水的计划。第二天,王天赐亲率敢死队20人潜入赤水街,商民内应掩护。驻赤水的旅长蒲安圭自以兵力雄厚,毫无戒备,这晚正好参加商民的欢迎宴会,旅部官兵沉醉在美酒梦乡。王天赐率20人乘夜突袭旅部,扣押哨兵,上楼枪杀蒲安圭,把旅部官兵全部缴械俘虏。与此同时,王天赐驻永嘉村的部队也分头组织各村群众,把蒲安圭旅各营驻军围困。并布置群众在赤水的四面山头,不停地把纸炮燃着,丢入土油箱里。蒲旅各营驻军因人地生疏,以为护法军全部出击。因此,各个山头都响起机关枪声,不敢还击。这样,蒲军大部军械被缴,只有部分突围奔走大田县。王天赐这一仗获大胜,得步枪几百支及大量弹药,上报护法军闽南总司令宋渊源。并在赤水招募士兵,先招三营,后来扩充至五营。 头部中弹 撤往大田 王天赐智取赤水不久,靖国军军长张贞与护法军军长王荣光矛盾激化。靖国军撤回南安,起兵进攻护法军,战火延续至民国八年(1919),护法军由德化县城败退到赤水一隅。宋渊源往上海,王荣光退入梓溪。张贞集中全力分六路进攻赤水。王天赐从来不向群众派饷,得到群众协力防守,与靖国军激战数日,坚守住赤水。张贞决不罢休,亲率中路军进驻邻近的国宝乡,命林菁华(又名林清龙)率一团兵力进驻尊美村,并下令向赤水总攻。战斗数日,靖国军的先头部队因为死伤过多,不得不败退回国宝。不幸的是,王天赐头部中弹,只好带领各营撤往大田县,仅留李金标一营守住赤水。张贞探知实况,就在民国八年(1919)11月一举攻占赤水,李金标也撤往大田。不久,张贞往永春,只留参谋林菁华驻赤水。 粤军援王 复得赤水 王天赐头伤渐愈,就派人往永安向粤军第二军军长许崇智求援,许崇智先给王天赐补给了一批枪弹。民国九年(1920)正月,许崇智派第三师师长高一平率第九旅援助王天赐,大兵由永安开至大田。正月十五日,林菁华闻知该旅开至大田,自量难以对付,于是当夜洗劫赤水商店,放火烧街,然后率队伍撤往尊美村。十六日,粤军与王天赐的联军到达赤水。王天赐见街道已成废墟,当时居民流离失所,不胜感伤,就紧急筹物资赈济难民。高一平令旅长傅汉溪率兵进攻尊美村,军至会龙桥,傅汉溪被林普华部的伏兵击中,当场牺牲,其部队退回赤水。高一平认为未曾克敌先损将领,气愤难平,亲率大军直趋尊美村。林菁华不敢迎战,撤走永春。尊美村民众因害怕而逃避一空。高一平认为尊美村青壮年大部分是支持林菁华的兵丁,就下令烧毁尊美村民房。高一平率队回永安,赤水交由王天赐驻守。 周三叛乱,烧劫李山村 民军初兴的时候,陆军十一旅营长陶质彬(湖南人)与北洋军阀内部产生矛盾,于是约同乡、驻德化警备队营长朱得才,在民国七年(1918)五月十三日拂晓,突然袭击永春县城,擒杀北军统带阎广威,宣布永春起义,响应护法,归属闽南护法军军长王荣光。民国八年(1919),驻永春的陶、朱二人滥派饷款,引起民愤。刚好在北平学习军事的王荣光回永春,就摘除陶、朱二人的兵权。张贞乘机攻入永春、德化,王荣光退守德化东区,得到王天赐援助。民国九年(1920)春,王荣光率部反攻,张贞败走,宋渊源为了避免与靖国军冲突,宣布取消护法军。因此,一些归顺护法军的民军也随之四处星散。 民国十一年(1922),德化梓溪的民军首领周三向李山村大派军饷,民众无法负担,公推神枪手陈炳地领头向王天赐驻赤水部领枪自卫,抵制交饷。农历七月廿七日,周三率大队匪兵攻打李山村,陈炳地寡不敌众,周三领兵冲杀入村,见厝就烧,一共烧民屋77座(其中新村6座),只有山顶2座没有烧,另外1座厝因为赤水王部赶到急救,只烧掉一半。周三烧劫李山村,共打死农民13人,抢去耕牛63头,民屋几乎全部烧掉,群众流离失所,悲惨至极。 北伐未举 突然病逝 民国十二年(1923),王天赐兼任德化县长。斯时国民革命军正秣马厉兵,准备北伐。当时王天赐已内定为北伐军第一军第一师旅长。五月间,王天赐在出巡德化县防务的时候,突然患急性盲肠炎,发高烧长期处在昏迷状态。永春、德化多位著名中医都束手无策,一星期后,于五月廿二日病逝于赤水,年仅29岁。在王天赐病危时候,部属及民众都来跪拜,大多数人痛哭失声,人流不断。上级长官闻讯,无不深表惋惜,特地派白团长主持治理丧事。开三日,出殡时候,地方各界及其部属为他执绋者计有数千人之多,极尽哀荣。 王天赐病逝以后,其部属顿感群雄无首。尤赐福与李金标互不相让,争权夺利,各自号称“团长”。尤赐福较占上风,据守永春,李金标只好率部退守德化赤水,两者各霸一方,纪律逐渐涣散,后来蜕化成为两支土匪的头目。王荣光也因为王天赐病逝,失去了有力的保护。历来与王天赐不和的德化县匪首林清龙更加肆无忌惮,横行乡里,甚至暗中叛变,与德化民军陈国华、苏敬宗等勾结,与北洋军阀闽省督军李厚基暗中通气,谋害了王荣光。南安陈国辉乘机人占永春。永春、德化军阀匪盗战事不断,人民生计维艰,背井离乡、远渡南洋群岛谋生的特别多。我的先祖在林俊起义失败后即旅居南洋,几代人来往于南洋和祖家,直到1923年秋天不堪永春、德化盗匪骚扰,才几乎举房南渡。 革弊兴利 功绩永存 王天赐生活于社会变革时期,顺应历史潮流,秉承孙中山革命精神,思想进步,革弊兴利,功绩卓然,几十年来口碑长传。 清朝末年,英国大量鸦片输入我国,毒害人民,至光绪年间吸毒已遍及赤水乡。民国二年(1913)春,德化县成立禁烟(鸦片)总社,赤水设立禁烟分社。同年夏设立赤水团练,王天赐参加团练总林辉谋领导的禁烟运动,次年赤水街王行礼(王天赐的大兄)在他的锦狮堂设仙伯坛,拜空中教,俗称拜仙伯,招收教徒戒烟,前后受戒者有数百人,效果甚佳。1915年,林辉谋病故,其弟林昆谋代管团练,1916年王天赐众望所归,接管团练总,加强禁烟,吸鸦片恶习锐减。民国初年,规定男人必须剪掉辫子,王天赐领导护法军,随时身带剪刀,见到留辫子的行人,用剪刀剪掉或按在猪肉砧上以刀砍断。王天赐还秉承辛亥革命提倡天足的规定,护法军见到妇女缠足,也一律要她们解开缠足布,去掉“三寸弓鞋”。王天赐关心老人,经常搀扶老人过桥。为方便百姓,1921年他在赤水乡锦洋村建造石拱桥,名曰石马桥,经他倡导建桥修路,山区交通大有改观,至今大多尚保留使用。1921年,他倡办赤水邮政,由赤水街街尾泉利商店代办邮务,高悬“邮政代办所”牌子,负责传递信件,代售邮票及汇兑货币等业务,使赤水与外界联系大大增强了。 赤水,古称赤水格,又名锦水,历来是闽中军事要地、交通要冲,商业、文化较为发达。这里清末时把赤水格塘改为赤水格汛地,民国初改设团练,1915年王天赐接任团练总以后,扩大组织,添置武器,使赤水的地位更加显著。后来,北军、援闽粤军、靖国军、护法军先后占领赤水,战事纷起。1920年,护法军与靖国军争夺赤水,靖国军林菁华火烧赤水,使赤水街或为一片瓦砾。粤军和王天赐的联军收复赤水后,面对废墟,不仅复建赤水街,而且向街尾扩展。商民奋勇重建商店,惨淡经营,又使赤水街继续成为德化县西北部一条山货、海产俱全的繁荣市街,仍是永春、德化通大田、永安途中的重镇。赤水街商人有80%是永春人,街头建有永春旅赤同乡会会馆,成为外来洋货、内地土特产的集散地。来往于永春五里街、德化赤水及大田县城的永春人非常多,做生意多有成就。据统计,永春商人到赤水经营开店落户的达数十姓之多。这与王天赐军纪严明、禁止部属向群众派饷、赈济贫苦百姓、保护一方平安是分不开的。 王天赐重视发展教育,改私塾,办学校,卓有成效。由于赤水经济发达,促进文化教育事业振兴。早在1790年,举人刘鹏霄等人就筹资在狮峰山麓建文公祠(朱熹),创办狮峰书院。二十世纪初,清政府实行“假维新”,于是1909年秋,举人赖其浚及生员苏清华把狮峰书院改为公立狮峰小学堂,后来再改为德化县第二高等小学校、狮峰小学。但是赤水实际上仅有一所小学。于是,王天赐在民国十二年(1923)春新设锡三小学,这所私立小学校址在赤水礼拜堂基督教牧师楼,赤水格头人连登三为校长,教授新式课程为国文、算术、音乐、体育等。王天赐看到一些学生衣裤破烂、经济困难,就设法赈济衣物、供给学习用品。王天赐病逝的第二年,因经费无着,教会接办该校,改名育才小学,聘永春人李希龄为校长。1925年,狮峰小学改名为锦水小学。由于育才小学与锦水小学互相竞争,争取扩大生源,赤水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邻县、邻乡来赤水就学的学生明显增多。1929年锦水小学并人育才小学,有学生130多人。现代卢浩然博士、原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陈诗启教授(赤水乡第一个大学生)及李仁实(永春达埔人,曾任德化县第三区抗日后援会主任和赤水商会会长、永春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就是狮峰、育才、锦水的高才生。 后裔分居海峡两岸 王天赐结婚时,俏丽端庄的妻子邱慧贞(1905-1992)才14岁,迎居赤水街乾德堂。邱氏不育。由于王天赐同情关心爱护穷苦百姓,深得人心,所以穷苦人家也自动抱子送女给他扶养。他病逝后,年方18的邱慧贞在娘家永春儒林坑尾城建一座二层的砖瓦楼房,名为“万春楼”(今存)抚育年幼的子女(再收养娘家侄为五子),共有五男一女(女名王淑珠)。他们长大成人后,分散居住海峡两岸。都盼望两岸多多来往,加强联系和理解,共同为振兴中华民族大业贡献力量。 资料来源: 1、潘世艳《乡贤王天赐英年早逝》,见台北市永春同乡会会刊,1996年2月25日出版。 2、福建省德化县赤水乡人民政府《赤水乡志》,泉新出字第0164号,1992年7月出版。 3、《永春县志》,1990年10月语文出版社出版。 4、陈诗忠《潘孝德传略》,《永春文史资料》第8辑。 5、采访永春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李仁实。 6、采访王辉煌(1933-1992)的妻子杨雪英和其他知情人。 1996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