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各堂会
上面已经说过,近代基督教传入泉州地区是先集镇后农村、先沿海后内地,步步为营,逐步发展。长老公会在安海、泉州、官桥、溪美逐步建立基点后,就派前往溪美传教的陈名标继续向山区的安溪县发展。1878年(光绪四年),他们先租得离县城三里的仙苑墟郑业成等旧民房作为讲堂;1885年(光绪十一年)发展至湖头;1891年(光绪十七年)经千方百计才在县城南街购买民房为教堂。1887年(光绪十三年)又由传道许声炎(晋江县人)和陈兰结、陈等人传教至永春五斗。后来,许声炎又与英国传教士越约翰由湖头前往科名传教,又由科名发展至长坑。
由于当时安溪、永春一带教会,尽属泉州堂会管辖,地方辽阔,领导不便,故于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将泉州堂会分为泉南、泉西两个堂会,安溪、溪美、英内、湖头、大宇、东田、长坑等讲堂隶属于泉南堂会。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经长老公会泉属大会批准,与泉南堂会分立,将溪美、安溪、湖头、英内、东田、大宇、长坑自立为安溪堂会,聘请黄沧海(晋江县人)为牧师。从此,安溪才有自己的堂会。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溪美、东田、大宇等讲堂脱离安溪堂会,自立为溪美堂会。1917年(民国六年)湖头、科名、长坑、祥地也自立为湖祥堂会,聘请张选材(晋江县人)为牧师。
兹将1915年至1928年安溪堂会和湖祥堂会的基本情况统计如下:(附表略)
从上述情况可以清楚看出,基督教从1878年(清光绪四年)传入安溪后,不断发展,因而于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自立为安溪堂会,连南安县的溪美、英内、东田、大宇等讲堂都归安溪堂会管辖;1917年又增设以湖头为中心的湖祥堂会。但是,从1922年开始,由于匪乱四起,地方不靖等原因,就一直走下坡路。安溪堂会仅1922年一年就减少教徒48人(其中男22人,女26人),使教徒数从122人骤降至73人;1923-1925年连续三年没有起色;1926年又再减少37人(其中男19人,女18人),使教徒数继续下降至36人;1927年又减少9人,1928年再减少4人,使教徒数下降至只剩下23人,比1920年减少了81%。教徒的奉献和捐款也从1921年的926元递降至1928年的143元。湖祥堂会虽比安溪堂会稍好一点,但从1924年开始,也出现教徒逐步减少的现象,1928年比1923年下降了19%。教徒和奉献都大大减少了,连牧师和传道都养不起,有些牧师和传道只好就聘于教徒和奉献较多的堂会去了。如1921年,安溪堂会有一位牧师、三位传道,湖祥堂会也有一位牧师、一位传道;至1928年,两个堂会连一位牧师都没有,传道也只剩下安溪堂会一位,湖祥堂会两位了。因此1928年后,两个堂会曾合并为安湖堂会。
永春和德化各堂会
最早传教至永春和德化县的,既不是英国的长老公会,也不是从厦门和安海、泉州传上来的,而是美国的美以美公会(现称卫理公会)和英国的安立甘公会(现称圣公会)分别从福州传下来的。
1870年(清同治九年),驻省的美以美公会,派孙西川、孙胡、孙泽等到永春布道设教。1874年(同治十三年)安立甘公会也自省垣派传道何信善(福清县人)至德化东门外岳尾街赁屋传教。“无如信纳者绝无,故移永春、蓬壶、湖洋等处。”(《闽南中华基督教简史》第三卷第54页)1880年(光绪六年)安立甘公会又派德化人郑派(原系做藤工人,早年在福清入教)为传道,回德化雷峰传教。初租恒林桥头岭民房为教堂,后租霞坂方板绍之公塾芸香堂为教堂,进行传教。后来安立甘公会因考虑在德化雷峰发展教徒不多,且距离省垣甚远,因此经与美以美公会协商同意,于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将他们在雷峰发展的教徒,划归美以美公会。
1886年(光绪十二年),闽南长老会派传道吴封波(晋江县人)、叶联登等从泉州至永春五里街丰岭头设堂传道,后移城关东岳桥头。1888年(光绪十四年),长老会传道许声炎和陈兰结、陈等人亦由安溪湖头到永春五斗传教。是年,安立甘公会将蓬壶支会割让给长老会。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长老会永春讲堂从东岳移至真武殿。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长老会泉州堂会划分为泉南、泉西两堂会,把永春支会划归泉西堂会管辖。是年,安立甘再拨永春的高丽、达埔和德化的雷峰三支会归属永春的长老会。从此以后,永春、德化一带教会,基本上尽归长老会管辖范围了。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长老会添设德化、苏坑、小岵三讲堂。
由于长老会在永春、德化一带传教不断发展,而牧师每星期来回于泉州又比较远,因此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经长老会泉属大会批准,将永春、蓬壶、五斗、高丽、达埔、小岵、苏坑、德化、雷峰和南安的山头城等支会与泉西堂分立,联合为永春堂会,聘请林温人(漳浦人)为牧师。至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又添设溪口、大坵头两讲堂。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蓬壶、高丽、达埔、五斗、苏坑、一都等支会自立为蓬壶堂会。聘请林潜道(南安县人)为牧师。
1909年(宣统元年)五月增设东关、暗林口两讲堂,六月份又增设霞碧讲堂。
1911年(宣统三年),山头城与码头、彭内自立为诗山堂会,聘罗马可(永春县人)为牧师;而德化的县城、雷峰、溪口、大坵头、霞碧等支会仍归永春堂会管辖。
1915年永春堂会自建教堂于县城西门内。是年增设支会于华阳。1917年增设福鼎支会。1918年增设桂洋支会。
1920年将一都、屏山、福鼎三支会与桃州、黄春、大横三讲堂合组为县黄坂堂会,聘叶备虔(南安县人)为牧师。1924年后,因黄坂堂会教徒日益减少,仍与蓬壶合并为蓬壶堂会。
永春在前清时置直隶州,兼辖德化、大田两邑,因此是泉州西部山区直至大田县的要冲之地,教会要从沿海发展至山区,永春是他们非常重视的一个据点。有人称它是基督教会传入泉州的第三个战略据点(第一个战略据点是安海,第二个战略据点是泉州城)。英国长老公会不仅派许多华人牧师与传道到永春传教,英国的传教士亲自到永春传教甚至长期驻扎在永春县的也有不少人。据统计,先后至永春传教的英国传教士和医生有越约翰、佟显理、何希仁、苏为霖、颜大辟、骆约翰、万以安、马士敦、礼河莲、乐作信、承东明、洪禧年、卢珍珠、尤马利、尤仁等十几人,可见他们对永春这个据点的重视。为了配合传教,他们还在永春开办医院和育贤学校、育德女子学校等。
兹将1915年至1928年永春德化各堂会的发展和基本情况统计如下(当时,德化只设支会和讲堂,没有正式成立堂会,故无单独统计,乃分别统计于永春、蓬壶等堂会内):(附表略)
惠安各堂会
近代基督教最早传入惠安县的时间是1865年(清同治四年),仅次于晋江县的安海镇和泉州城关,而早于泉州地区的其他各县。泉州地区绝大部分是英国长老公会前来传教,而美国的美以美公会和英国的安立甘公会则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永春和德化传教过,惠安县乃是由英国的伦敦公会从厦门前来传教,而且长期为伦敦公会所控制,直到1909年与长老公会联合为中华基督教会闽南大会为止。
1865年,惠北慕平乡何乌梨在漳州海沧参加伦敦教会后,引张四经回惠安传道,先劝其家人信教,继在该乡租民房为讲堂,进行传教,是为伦敦教会传入惠安之始。
1866年(同治五年),驻厦门伦敦公会的英国牧师施约翰来惠安,认为慕平乡僻处山陬,偏于一隅,难于发展,应添设教堂,东分于东山山前,北分于叶厝山腰,而以惠安县城为中心点。因此在惠邑北门外暂租客店进行传道,后租北门外街店屋为讲堂,派庄善语为传道,施约翰亦时常前来巡视。是年,经施约翰同意,由慕平乡教堂设分堂于东山和叶厝;又在东门外山前乡教徒陈水的书斋设讲堂,派许纯嘏为传道。
1867年(同治六年),辋川陈立在福清县经商,信奉美以美教会,并请该会到其家乡传教。美以美公会即派林极津、孙西川来惠安辋川,以陈立的店屋为讲堂,进行传道。伦敦公会的英国传教士施约翰闻讯,恐其发展和控制的地区被美国教会所夺,立即找美以美公会交涉并与商谈,美以美公会同意退让,划定莆田与仙游两县为美以美公会发展范围,惠安县仍归英国伦敦公会发展地区和控制范围。协议后,于是年五月由伦敦公会派陈景秋前往接收,翌年派林有情继任传道。
1868年(同治七年)灞头乡古县村李宝信教,曾在其家乡牵引数家入教。1870年(同治九年),李宝请教会在其乡设教,并献自己的房屋为讲堂。
1869年(同治八年),由慕平教堂设分会于与仙游交界的东坑乡。是年,山腰乡庄乌豆在慕平乡信了教。1871年(同治十年),经施约翰批准,开设山腰教会,派吴化龙为牧师。
1875年(光绪元年),厦门的伦敦公会派遣戴修文、林文几、许纯嘏、李贻台、何好等来惠安协助教会工作。他们来惠安后,曾召集原来在惠安担任传道的余宗简、陈景秋、周景德、李宝三、叶沛然、张振家、何志仁等人共商如何加强惠安教会工作,并决定将偏僻的教堂,逐步迁移到比较热闹的集镇上,以促进教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1876年(光绪二年)惠邑教会购买县城内城隍口一段旷地,兴建教堂。邑内有些绅士和群众以妨碍风水为名,出面交涉,与教会发生纠纷。牧师林贞会、传道陈景秋跑到厦门求助于英国驻厦门领事馆。经英国驻厦领事照会道尹,并派人到惠安县严办此事,最后以赔偿教会损失了事。
1877年(光绪三年),迁前郭讲堂于洛阳。当时,浮坑乡和霞楼乡有些教友不愿去洛阳,在浮坑陈兔书斋设祈祷所。第二年,安立甘公会亦有人在该乡发展教徒,伦敦公会的英国牧师山雅各,恐地盘被其所占,于1879年到浮坑视察,准浮坑成立教会。
1880年(光绪六年),伦敦公会的英国传教士马约翰继施约翰之后,到惠安县巡视教会工作,当他“见地方辽阔,教会建设日多,为将来传道人材计,为应付社会需求计,非创办学校不可,于是先在惠邑开设小学。”(见《闽南伦敦会基督教史》第52页)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又增设高等小学,这就是时化小学的前身。后来教会鉴于创办学校对发展教会、培养教会骨干很有好处,又颇受社会的欢迎,因而先后再在山前办了培仁小学、在山腰办了普化小学、在洛阳办了鲲化小学及东园学校等。
1880年,晋北河市乡水磨村潘甲、潘庆兄弟信教于惠安县城,回乡时劝说邻居信教。翌年,英国施约翰牧师开讲堂于后车村。当时不少群众信教“皆慕势而来,冀免完纳国税”(见《闽南伦敦会基督教史》第94页)。1892年(光绪十八年)伦敦公会正式成立支会于水磨村。这是当时在晋江县境内唯一属伦敦公会发展的一个教堂,也是唯一从惠安县发展来的一个教堂。
1881年(光绪七年),迁慕平堂会于驿坂街,称为驿坂堂会。是年,伦敦公会还批准东坑支会自立为东坑堂会。
1883年(光绪九年),英国传教士马约翰派张镇忠前往惠东崇武传道,并租民屋为讲堂,继派叶文芳为传道。是年,惠邑堂会聘请许嘉会为牧师,这是惠安县自己选聘的第一位华人牧师。
1885年(光绪十一年),辋川正式建立堂会,英国传教士马约翰和许嘉会、戴修文等到该会巡查,建议将叶厝讲堂隶属于辋川为支会。是年,在涂岭设教,由伦敦公会派贺占梅去当传道。山前堂会亦分设支会于吉庄铺西楼村,1888年迁移至前坑村,由何玉亭任传道;东坑堂会设分会于蔡田。
1886年(光绪十二年),浮坑堂会设分支会于田船村,因情况不佳,于1892年(光绪十八年)移设于晋北河市水磨村。
1888年(光绪十四年),驿坂堂会设支会于尾田。
1890年(光绪十六年),由郭厝堂会分设支会于梅林。1891年,山前堂会分设支会于前内;惠邑堂会分设支会于莲坑。1892年崇武堂会分设支会于苏坑,因情况不佳,翌年移设于西埔街,1902年再迁于霞埔。
1893年(光绪十九年),洛阳堂会分设支会于东园。1894年,惠邑堂会分设支会于古山村。1895年,梅林堂会分设支会于肖厝。1899年,在湖尾设立教堂,隶于前坑堂会。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英国伦敦公会派医生兼牧师陈和礼来惠安,暂租南门内潘氏民房开设医馆,后筹款购地,于水关外创建惠世医院。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天主教传入惠安涂岭,与基督教在惠安的伦敦公会发生矛盾,并于是年、1910年(宣统二年)、1926年多次发生剧烈斗争和武斗,互有死伤,经县府和地方绅士多次调解,方才平息。
1904年(光绪三十年),伦敦公会按立方希贤为惠安总巡牧师。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梅林堂会分设支会于沙格。1910(宣统二年),东园支会与洛阳堂会分立为东园堂会,并将原属于崇武堂会管辖的霞浦分会隶于东园堂会。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前坑堂会开设支会于湖尾头。后因前坑堂会教务日衰,萎靡不振,遂于1915年(民国四年)合并于湖尾头,改名为前湖堂会。
1916年,英国伦敦公会女传教士梅尔奥理到惠,因开展工作困难返驻厦门。翌年,又派英国女传教士和安邻来惠协助开展教务工作。继和安邻而来的还有明懿德、黎以智、惠乐霖、王玉如、唐嘉安、明雅安等英国女传教士。
1920年,前内支会与山前堂会分立,自立为前内堂会。
1923年冬,山腰、郭厝两处教堂毁于国民党军阀之火。1925年,惠北各堂会联合,以郭厝地点较为适中,建立郭厝堂会,聘请周永清为牧师。
至此,基督教已遍及惠安县的各区、乡。1919年以前,惠安县的教会工作,基本上都属英国伦敦公会所发展和控制。伦敦公会与长老公会等联合为中华基督教会闽南大会后,惠安县的教务工作隶属于泉永区会,后经原伦敦公会一些代表力争,并经大会讨论批准,与泉永区分立,自成惠安区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近代基督教传入泉州地区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近代基督教传入泉州地区是在清代中英鸦片战争之后,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利用不平等条约和被迫门户开放后乘机拥进的,并得到外国使领馆的保护和支持。基督教传入我市初期,晋江、安海、泉州城内和惠安县先后发生过一些教案,都是教会通过英国驻厦门领事馆加以支持、保护,并照会清政府解决的。
二、按英国和美国教会在厦门划分他们在闽南地区的势力范围,泉州地区属英国教会的发展地区和势力范围。因此,最早来泉州地区传教的是英国长老公会牧师杜嘉德。他于1856年(清咸丰六年)先到晋江县的安海镇传教,然后发展至泉州城内及南安等地。英国伦敦公会是1865年(同治四年)最早传入惠安的。长期以来,泉州地区的基督教会,基本上都属于英国教会的这两个教派来发展和控制,美国的美以美公会和英国的安立甘公会虽然也曾企图从福州、莆仙发展至永春、德化和惠安一带,都因教徒不多,鞭长莫及,或因英国伦敦公会的交涉而再退让给英国长老公会和伦敦公会。
三、基督教传入泉州地区的方法、步骤是先沿海后内地、先集镇后农村,逐步发展至整个地区的。因此,他们最早把基督教传入泉州地区,是先选择晋江县安海镇这个点。他们苦苦在安海经营七年,建立了据点后,才组织力量向泉州城内发展;在泉州城内站稳脚跟后,再向南安、安溪、永春等地发展。他们进入泉州地区后,不急于遍地开花,而是发展一点,巩固一点;再发展一点、再巩固一点,然后遍及全区。这样看来,其发展速度好象慢了一点,实际上是快,这是他们获得成功的一个秘诀。
四、办学校、建医院,是他们用来发展教徒、巩固教会的一种重要方式。如1881年(清光绪七年)英国长老公会派英国牧师、医生颜大辟来泉州创办医院,一面为群众治病,一面乘机向群众传教,的确收到了很大的效果。正如《闽南中华基督教简史》所说的:“1880年,光绪六年冬,十一月,医士颜大辟,由英来厦。1881年,诣泉施医,暂假礼拜堂为诊病所。医士品学均优,热心主道,泉城与惠安教会,进教者,半由医院得道而来。”(见该书第三卷15-16页)。英国伦敦公会在惠安县城办学校(即时化小学),其目的也很清楚,一是办学校,发展教育,易受群众欢迎,得到社会支持;二可利用办学与上课,进行传道,即寓传教于办学和课堂之中;三可为教会培养传道人材与骨干。《闽南伦敦公会基督教史》在介绍惠安教会史说:“1880年,马约翰牧师,继施约翰莅惠巡视,见地方辽阔,教会建设日多,为将来传道人材计,为应付社会需求计,非创办学校不可。于是先在惠邑开办小学,即今之时化也。继为普及起见,于各堂附设义学。”(见该书第52至53页)。惠安时化小学自创办至1930年,就为教会培养出传道八十多位,牧师二十多位,至于入校读书,学生受教会影响而入教者不计其数。所以,英国和美国教会不但把开办学校与创设医院作为他们发展教徒、巩固教会的重要手段,而且都在他们的教会史上作为一条重要经验加以总结和推广。
五、基督教传入泉州地区后,一开始都是先由外国传教士直接担任牧师,然后积极培养中国人起来担任牧师或传道,但实权仍然控制在外国教会与传教士的手里。泉州人最早被英国长老公会按立的华人牧师是罗罩,字嘉鱼,金门县人。1863年(清同治二年)11月4日按立后,在厦门新街担任牧师。在泉州地区最早被长老公会按立为华人牧师的,是安海堂会的陈甘泉,字飞瀚,漳浦人,按立于1882年(光绪八年)6月25日。英国伦敦公会在我市最早按立的华人牧师的,是惠安惠邑堂会的许嘉会,按立于1883年元月。
1949年泉州地区解放后,泉州地区各县、市的爱国基督教徒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才割断了外国教会的控制和利用,逐步走上自治、自养、自传的爱国革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