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璀璨侨星李光前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编者按: 在纪念李光前先生诞辰100周年暨创办国光中学50周年期间,《泉州晚报》连载我文史资料委员会昌如同志整理的《璀璨侨星李光前》一文。本期《泉州文史资料》特予收入,以资对李光前先生的怀念。 李光前博士是“华侨旗帜”陈嘉庚的东床快婿,是杰出的实业家和慈善家,他不同凡响地拼搏、开拓精神和为人处世的风范,对东南亚华人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他的成功之道,值得今人借鉴。勤奋积智慧,智慧出巨子,李光前的漫漫旅程,告诉我们这个常识。 芙蓉村风景绮丽 李光前拔乎其萃 芙蓉从前是个自然村,而今是个繁荣的小集镇,属梅山镇所辖。李光前先生的“摇篮血迹”即在该镇。 梅山位于福建省南安县东北部,东与洪濑接壤,西与金淘毗邻,南与康美隔山相靠,北与罗东田野相连,面积五十九平方公里。梅山俗称“芙蓉”,闽南方言谐音“浮墙”。境内有一条江流,江畔自古秋季盛开木芙蓉花,传闻以此得名。 梅山地属河谷盆地,主要山峰有梅山、森林山、笔架山等。溪流有芸溪,是晋江上游东溪的一段。芙蓉溪,是芦溪下流的一段,自东向西经梅山与东溪汇合。芙蓉风光旖旎,她那如诗似画的水色山光,时常逗得外地人流连忘返。 据说李光前先生当年很喜爱晚唐诗人高蟾的绝句:“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李光前先生独资兴建的建筑物,如厦门大学的“芙蓉楼”等,即以芙蓉命名。 李光前先生原名玉昆,别号光前,有光前裕后之意。一八九三年出生于芙蓉村的平民家庭,一九六七年辞世,享年七十四岁。 光前先生生前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工商界的巨擘,而且还是博得该地区各民族人民普遍钦敬的实业家。他曾出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一九三九年和一九四零年、一九四六年和一九四七年)会长兼星马中华总商会两届会长,并兼星马中华商会联合会一届主席、华侨银行和华侨中学董事会主席各二十余年,同济医院、树胶公会、《南洋商报》社、中华游泳会主席多年,并曾以华侨身份被聘任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许多老番客和当地人都知道,按英国制度,国立、省立或市立大学校长是名誉之职,通常由政府首长担任,如果有特殊情况,可由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担任。李光前出任校长,广大侨胞和乡人莫不以为殊荣。 渡重洋流传佳话 勤苦读学贯中西 李光前先生的童年,正是祖国处于外忧内患,凄风苦雨和生灵涂炭的时代。穷窘的家,勉强将他送入私塾。为了生计,李光前的父亲国专君早年即飘洋过海,到石叻坡做裁缝。 1903年秋,年仅10岁的李光前,尊家长意思往石叻(新加坡)侍候父亲。后来,普遍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李光前上船南渡时,著名侨领陈嘉庚正好率慰劳团同乘一轮船。船启锚不久,遇寒流南侵,风雨交加,气温剧降,绝多数新客无衣可增,被冻得支撑不住,涕泗横流。有的人想到“在家日日好,出厝朝朝难”,伤心得不可言表。陈嘉庚先生交代船舱保管员,给船上姓陈的每人发一条毛毯。“令”一传开去,谁个不姓陈?唯独李光前不作反应。陈嘉庚发觉后问他:“你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全船的人都领了一条毯仔,你怎么不领啊?”年少的李光前回答说,自己并非陈姓,岂敢乱领。陈嘉庚听后称赞道:“小小年纪,真有骨气,真是诚实。”说毕,立即补充通知不是姓陈的也发。李光前才敢“遵命”…… 却说李光前在新加坡,没有华文学校可上,只好入英印学校习英文、数学,每逢周末入养正学堂念中文。李光前天资聪颖,学而不倦,成绩甚佳,因此奠定了良好的英文基础。 1908年,李光前与一批侨生报考录取而返国,就学于南京暨南学堂。这是一所旧制五年中学兼高小,辛亥革命以后迁上海,办大学兼中学。学习两年后经考试,李光前的成绩全班最优。1911年初,升入北京清华高等学堂(当时为二年制,相当于大学预科,后改为大学)。嗣后,李光前转入交通大学的前身唐山路矿专门学堂学习。 李光前先生分别在上述两校学完了四年课程。近十载里,他学兼中西,见识大大增广了。此后重返星洲,经过一翻深思,应聘在母校道南学堂以及崇正学校任教。粉笔生涯,收入菲薄。 他又利用课余时间给一家颇有影响的《叻报》做翻译。当时,通讯设备落后,该报所刊登的国外新闻都是从《海峡时报》选择的。教室里点着蜡烛,蚊子轰轰而鸣,李光前一边动笔,还得一边打蚊子。 “何必这样拼命呢?你不怕蚊子咬吗?”有一位老师问李光前。 “年轻时不拼命要等到什么时候呢?”李光前轻松、乐观地答着。 庄希泉求才若渴 陈嘉庚委以重托 李光前先生执教一段时间后,1912年投考新加坡英国殖民地政府测量局主办的测绘学校。其时,在海内外,人们都认为工程师、律师、医师是最高尚又体面的职业。因而李光前选择工程师为努力方向。他被录取了,开始半工半读,每月领测量局薪水8元叻币,工作却忙得要命,每天黎明即起身,6时出发,蕉风椰雨,日炎如炙,都得照常上班去测量马路和河流。下午就在测量学校内绘图或听课,晚上经常要做作业或温习功课。同时,他还修读美国大学的函授土木工程系。1914年,李光前毕业后步入商行。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欧洲货的来源日缺,著名华侨庄希泉先生于次年和友人在新加坡牛车水办“中华国货公司”。庄希泉求才若渴,又很赏识李光前。但李光前在测校入学前签署过一份合约,规定毕业后应替政府服务5年,不然的话,应赔偿一笔巨款。这巨款庄希泉先生决然地付了。李光前遂任国货公司英文财库及处理一些有关采办与交涉的事务。据对李光前有深刻认识的李远荣先生称:“因当时中国货物品质不佳,经营十分困难。李光前在国内念过书,获悉中国的教科书尚未打进南洋市场,而南洋群岛的华侨子女对学习中文颇感不便,于是极力主张引进中国教科书,使国货公司扭转了劣势。” 1916年陈嘉庚为要扩充橡胶贸易至欧美国际市场,急需精通中英文的精练人才。说来也巧,陈嘉庚和李光前正在其时邂逅。据传,李光前谈起他当新客,在厦门往星岛的轮船上,陈赠毛毯御寒佳话。陈记忆犹新,愈谈愈投机。陈嘉庚聘用了李光前,甚为倚重,很快升至经理职位。当时国际橡胶市场,都控制在英国人手中。英资集团在马来西亚拥有宽广的胶园,橡胶交易被几家英资公司所垄断。美国商人不满英国胶行从中牟取暴利,即前去新加坡开设分行,拟直接向马来亚商人购买货物。 这是良好的机遇。 橡胶王驰名南洋 实业家煮酒论富 李光前自受聘于陈嘉庚门中,宾主互相尊重,互相体贴,四年后他又成为陈府的乘龙快婿,两人关系更为亲密无间。 一九二七年,李光前创办南益烟房(烘干类)于马来亚柔佛州麻坡,翌年改为南益树胶公司,专营橡胶贸易,而对于陈嘉庚一切公私要务,他继续去做,一步一个脚印。 几年内,欧美大洋行、工厂以及银行因再遇世界经济危机,倒闭者不计其数。但“南益”波涛万顷中一片风帆,在李光前的机智灵活导航下,安然绕过险阻,达到彼岸。 一九三一年“南益”组建为股份有限公司,为拓展业务奠定坚实的基础。事隔不久,他的好友叶玉堆、老乡李丕树,要求加入股本,并参加董事部。此后,营业逐渐扩展到胶园、胶厂、黄梨园、黄梨(加工)厂等,经营的范围也扩展到了印尼、南暹等地,李光前一时有星、马树胶和黄梨两大王之称。 半个多世纪来,关于李光前的许多美谈亦传闻不息。有人介绍说在一次宴会上,新加坡几位富豪仿《三国演义》的一个故事,也来个“煮酒论英雄”!一位“员外”先发言:在韩国战争(指一九五零年十月二十六日起的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战争)以前,“新、马大富豪,陆运涛要算第一吧!”酒筵中无人表示异议。可是,韩战以后直到六十年代,是谁首屈一指呢?陆运涛已经去世了,遗产分散,排不上第一了。而韩战期间,星、马各地树胶厂好像就在印钞票一样,李光前是胶业巨子,星、马两地能和李氏相比,恐怕就没有几家了。于是,李氏赫然成为星、马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富豪。在世界是十家首富之一。 李光前的财产知多少?据六十年代的资料表明,“李氏基金”在十五年中,共开支叻币一千多万元,这只是基金的利息。如以年利五厘推算,当时基金应有叻币二亿元。李光前曾说基金占其财产的大部分,如果他其余的财产等于基金的半数,应有一亿元,连基金共为叻币三亿元。在当时,这是一个庞大而惊人的数字。 李光前拥有的机构有几十个,仅在“南益树胶公司”名下,星、马两地就有二十个办事处和十五个工厂。“世界是多色彩的,多色彩的世界当然也需要多色彩的人”。他生前周游世界,对于各发达国家大实业家的投资及各种组织形式,有深刻的认识,因此他不会“把所有的蛋,都放在一只篮子里”。这对今日华人是有启迪的。 担负大中学重任 推进各学校发展 众所周知,李光前把教育视为大业而呕心沥血。他对办学素具热心,花了相当多的精力和金钱,除了历年对新加坡内外各学校的捐助外,新加坡几所学校的振兴,也与李光前息息相关。 新加坡华侨中学(简称“华中”),是南洋首创的华文中学,该校创办后一段时间,任董事会主席最久的,要算是主要创办人陈嘉庚先生。自1931年起至1956年的四分之一世纪中,李光前接任董事会主席,他领导教职员、董事们维持并不断提高该校水平。如经济上,除负责每年经常费和特别费的一部分外,另捐叻币30万,建造教室、教师宿舍和操场,并捐建“国专图书馆”,纪念其父亲。 李光前捐资建校而功成不居,早已为人颂扬。如“光华学校”的命名,就是一例。再说新加坡福建会馆属下,原有道南、爱同、南侨女中和崇福女校四所。战后要在芽笼加设一校,把该区适龄儿童收容入学。在建校的过程中,得到了李氏基金的大力赞助,所以该校校董会研讨决定将其命名为“光前学校”以资纪念,又可勉励后人。其时李光前适往欧美旅游考察,返新后听说此事,遂即致意各董事力辞,谦恭地说:“办公益事业,决不留名,否则就等于用金钱买名声。”诸位董事无可奈何,只好勉强接受“意见”,乃改为“光华学校”。 李光前对南洋大学的创办有独特见解,建议虽然没有被采纳,他还是从大处着想,助一臀之力。情况是这样的,几位著名侨领筹备办南洋大学的阶段,李光前例举英国在各个殖民地只办一所大学的限制,力主应当先设一间学院,以后才酌情逐步发展。不知何故,他的一片诚意和深思熟虑,却被置之不顾。因而他没有接受“南大”理事职务。但李光前先生仍然认捐所有实收捐款总数的十分之一,每年又捐一部分奖学金给该校成绩优良的穷苦学生。 新加坡的马来亚大学,1949年成立时,李光前曾先捐叻币25万元,1951年又捐同等数目,合计50万元,资助该大学图书馆购置图书文献之用。李光前在他捐资的信中,希望大学能优先注重对东方文化的研究工作,还要注重研究自然科学。 1958年10月间,马来亚大学授予李光前先生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新加坡政府为配合马来亚联邦政府的施政方针,于立法议会通过新加坡大学法案,从1962年1月1日起,马来亚大学将“一分为二”,即新加坡大学、马来亚国立大学。胶业巨子、拿督李光前博士,被聘任为新加坡大学的首任校长。1962年1月25日,该项聘任消息正式在宪报公布。同年6月12日,李光前先生在隆重典礼中正式就任。典礼由曾任马来亚大学校长的麦唐纳先生从北非赶赴新加坡主持,盛况空前。任职中李光前先生曾先后两次捐献叻币50万元作为图书馆购置书籍等项费用;还向大学倡议,设立医药研究所,并由李氏基金会捐助巨款100万叻币作为该所经费,博得师生和社会贤达广泛的称赞和钦佩。 团结抗日筹赈救亡 厚爱桑梓解囊兴学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及至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南侵之前,南洋各地华侨在新加坡组织南侨筹赈总会。其宗旨是做援救伤兵难民工作,统筹统汇。陈嘉庚发动募捐或推销公债票运动,经常由李光前和叶玉堆先生起带头作用,先认捐一大笔,以收宏效。 自从一九三四年陈嘉庚的公司结束营业以后,厦门大学和集美各校多年的经费受到李光前的大力支持。战时遭受飞机屡次炸毁的校舍,均依靠光前先生从海外营业机构汇款修建,使其焕然一新,书声朗朗。 一九五一年间,李光前从各方面得悉,厦门大学因被台湾空军飞机滥炸,难以上课,慨然筹集港币六百多万元修建部分建筑物,如物理馆(即南安楼)、南大礼堂、图书馆(成智楼)、医院(成伟楼)、芙蓉楼四座,还新建、扩建竞丰饭厅、游泳池和可容纳二万观众的上弦体育场等,建筑面积五万九千零九十五平方米。 一九五二年,李光前又与陈嘉庚和陈六使先后捐二百八十万港元,修建集美学村被台湾当局飞机炸毁的校舍,增建了一群建筑物。 华侨大学校园内的“陈嘉庚纪念馆”,是为了纪念陈先生对祖国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和颂扬他高尚的爱国情操而建的。李光前生前捐献巨资,乐助其成。 早在一九三九年八月,李光前委托陈村牧、伍远资、李五香三位先生,在故乡梅山一带开办“国专小学”。小学有四所分校,即山美、榕溪、董山、金陶等校。一九四三年下半年,李光前又捐资创办国光中学。李光前先生为国专小学奠基石题词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奠此基石,来者勉旃。” 新中国诞生后,祖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教育事业也日益发展,并提到领导层的重要议事日程。一九五二年,李光前筹措资金,扩建国光中学,至一九五四年,修建二十五幢平屋和楼房,建筑面积达五万零九百五十九点九平方米,使方圆五百多亩的山坡楼台栉比,蔚为壮观。为了做好师生的保健工作,李光前还捐资将本来的医务室扩展为医务处,又于一九五二年成立国专医院,为当地的村民与教职员工和学生服务。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现该院已成为遐迩闻名的医院。 李光前先生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不遗余力,至一九五六年建成了一个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从医院——影剧院等大而全的文化教育卫生网络,总面积有多少?七万三千五百平方米。 芙蓉村知情者介绍,李光前创办国光中学的过程,曾几度在香港、星洲召见经办人伍远资、李五香先生详细了解建校情况,商议解决问题办法。在先生一九六五年回国治病期间,还亲临学校考察。 李光前先生的亲人遵照其遗愿,在我人民政府的关切下,改革开放以来,又将国光中学建设得更为雄伟壮观,一个崭新的学村,已屹立在芙蓉清溪之畔。 华侨银行的救星 宗乡团体的栋梁 李光前平生以奉献公益事业为天职,在商业界和社会上声誉日高。1957年9月,荣获柔佛苏丹颁赠的“拿督”,后复荣膺最高元首颁赠的“丹斯里”尊衔等。这与其为华人社会、宗乡团体等方面辛勤服务的卓越成效分不开。 李光前的岳父陈嘉庚先生,1923年8月10日将100股华商银行股票售给李光前。斯时担任该行董事主席的陈嘉庚尚有华商银行175股(每股面额100元)。不久,30岁的李光前被选为该行的董事,社会地位越来越高。至1928年,他拥有华商银行275股股票,成为一大股东。1930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新加坡多家华资银行倒闭,华商银行也岌岌可危。为了挽救华商银行,李光前提议华商银行和另外二家较小的华资银行合并,成立华侨银行。李光前出任副董事主席。1937年当选为董事主席,一直至1964年为止。 李光前先后被选任中华总商会两届会长。他的确受命于危难之际。第一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英两国均已参战的危机四伏之秋;另一次在抗战胜利初,百孔千疮,百废待兴之时。李光前以冷静头脑,敏捷手腕,领导群英,使面临难题一一迎刃而解。在他的任上,最重要的是倡议及率先捐资兴建新会所,这是该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在各同业公会中,树胶公会与李光前最为密切。李光前战前曾任树胶公会会长多年,并代表参加国际树胶会议多次。1941年底,他出席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会议,而滞留美国至日本投降,免于难,可谓吉人天相。 抗战后,李光前赴欧洲,参加国际树胶会议,顺便游历苏联,接洽树胶贸易。 中华游泳会扩建会所时,得力于李先生者最多。星马各图书馆以新加坡的莱佛士图书馆为最大,原本所有藏书,大部分英文,小部分法文。战后,李光前不但向政府提议,建筑新国家图书馆,而且自觉捐献巨款。他附带两个条件:一、须购置东方文字的图书,包括华文、马来文、印度文等——政府接受这一倡议,新图书馆兴工,由李光前主持奠基典礼;二、取消征收年捐制度,使人民免费借阅图书。读者无不拍手称快。 李光前先生对新加坡的福利事业也作出了很大贡献。新加坡原有许多“亚答”屋(即茅屋),其建筑多数太密,在全埠经济腾飞前,还有人使用煤油灯照明,所以时有火灾发生,一烧成片受灾。如大雨袭击“亚答”,有时也有水灾。一遇天灾人祸,常依靠社会福利局和民间慈善机构,分头施赈。自1958年12月,新加坡福利协会成立,主管此类救灾工作,由李光前担任主席,福利局主任兼任该会秘书。每遇灾害,主席和秘书必定赶赴灾区,视察造访慰问。除呼吁各界慨解义囊外,李光前由李氏基金会捐献相当款项,尽速施赈救灾。因此,社会底层的人民,也对他十分尊敬。 为正义慷慨陈词 敢抵制错误“法令” 李光前先生在中国度过了幼年与青少年时期,对中华民族的山川和文化无限眷恋,每每心系中国命运的兴衰,“二战”前,马来亚为英国殖民地,跟其他华侨一样,李光前在法律上仍然是中国籍民,马来亚只不过是他的第二故乡。不言而喻,他的政治意识依然倾向中国,斯时他所作文稿,把“中国”称为“我国”,指日本为“敌人”。 抗战胜利之初,中、马形势剧变,李光前注视着马来亚的政治发展,以中华总商会会长身份发表谈话,呼吁华侨舍弃中国政治,一心一意,参加当地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建设事宜,为增进人类福利而先谋居留地事业的发展。李光前认为国民党当局要马来亚华侨选举“国大代表”及“立法委员”的措施是不适当的。他说:“按照国际上实在情形,并无一国家之侨民,同时享有其祖国及侨居地双方面之选举或参政之权利。祖国政府虽欲优待华侨,但亦应顾及实际情形。”李光前的言论并非无的放矢。新加坡的《时代先驱报》曾发表社论说:“……中国国民党要海外华人参加普选之目的,是要向世界表现其国外侨民拥护目前之国民党……” 此外,战后英殖民政府推行的马来亚联合邦计划,将新马强行分开,对非马来人的申请公民权诸多限制,剥夺了华人生存与发展的权利。李光前以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及马华商联会主席的双重身份,领导新马华人从事宪制斗争运动,为反对其政府的一意孤行,不惜发动全马总休业,作为消极的抗议。1947-10-20日,大小城市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娱乐场所如电影院、舞厅也休业,大马陷于一片死寂,形同死市。李光前认为,“参与总休会的人士,完全是出于自动,这也表示了人们政治思想的觉悟。”这就是说明广大华侨华人已认定新马为久居之地,而且要争取当地的参政权,以保安身立命之所。 李光前还有一个极其可取的观点,认为华侨不仅应在侨居地落地生根,而且为了生存与发展,还应与其他各民族和睦相处。华侨应发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道德,辅导文化水平低的民族,应以“四海一家”的大同观念,与各民族携手前进。无数事实证明,这一愿望已成为现实。李光前以身作则,对外族的慈善、公益事业,很早就一视同仁。当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提倡学习马来语时,不少华人都忽视,但他以七十高龄,仍决心学习,一面聘请马来人教师授课,一面听广播。由此可见,李光前受到新、马各族人民的敬重,非同一般。 不为己甚遵古训 百年遗范仰平生 由于过度的操劳,一九六四年底至一九六五年初,李光前因身体不适到新加坡医院检查,初诊为肝癌。有人估计他再活不了一季度。李光前遂去香港玛丽医院施行手术。该院王教授向其家属说:“这种病有重发的可能,以先生高龄,恐怕不堪手术。” 当他获悉在国内癌病有治愈和控制发展的先例后,毅然于一九六五年春,来上海市就医。抵沪时正逢全国中西医专家齐集该市出席癌病研究会议。专家们用中西法查验,证实所患的病确是肝癌,推两位名中医开处方。李光前服用三星期后,感觉病痛锐减,食欲速加,体重回升,精神振作,未及三个月,其病若失,乃回家休息,遵医嘱继续服药,减少烦劳。时过两年,旧疾未复发,经名医认真检查,奇迹般的效应出现了——痊愈。 有一件事情,却令人闻而费解。李光前在我国治病时,被发现营养不良。一位国际级的富豪,竟会营养不良,实在出人意料。 这里应当特地记下一笔的,是周恩来总理曾接见李光前先生。日理万机的周总理知道李光前回国观光和治疗的事后,即电请李光前夫妇到北京参观游览。一九六五年四月底,李光前夫妇及子女一行乘坐中国民航专机抵达北京,前来迎接的有全国侨委主任廖承志、副主任庄希泉、庄明理等人。五月一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李光前夫妇与随行人员。周总理紧紧握着李光前的手,高度赞扬他热心公益,为祖国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还亲切地询问了他的病情。宾主在“万古长青”的松竹梅大幅画屏前合影留念。光前夫妇分列于周总理左右,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镜头。 当李光前病愈从中国回新加坡时,星、马中西大小报,都以显著版位报道这个好消息,成为街头巷尾谈话资料。及报上刊载李光前服用的两剂药方时,先生一再郑重声明:那两剂药虽曾医好本人的肝癌病,但对他人的病是否适用,须由医师验断。 在养病期间,李光前本着对事业负责精神,辞去原兼各职,包括新大校长及华侨银行董事长重任。 李先生于一九六七年六月逝世,新加坡报纸以“大实业家与慈善家李光前博士逝世”为题,报道了这一噩耗,并高度评价他的一生。 李先生生前,其朋友如询问他成功的秘诀所在,他都和蔼地答着:“成功一半靠勤劳及健身,一半靠幸运(指机遇)。”后来他又深有体会地认为:“凡在工商业上最成功者就是最会利用银行信用的人!” 李光前先生,是一颗永不陨落的璀璨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