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中国回民抗日救国协会福建省分会在泉州组织始末(修订稿)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中国回民抗日救国协会于一九三八年五月成立,白崇禧出任该会理事长,同时,在全国各地积极发展基层组织,各省(市)设立分会,县一级设立支会,福建省分会于一九三九年春,由泉州清净寺教长(阿訇)张玉光从广西桂林来信,通知其随从助务曹孝伦和回民乡老葛笃庆等人在泉进行筹备,并于同年十月一日正式宣告成立。其简要过程如下(当时泉州和晋江尚未分开为市、县,今介绍的情况均以二个市、县合一叙述)。 (一)中国回民抗日救国协会福建省分会成立之前泉州市区回民简况及张玉光来泉州的经过: 一九三五年间,河北省有一回民名曰刘世倡①,来泉州为“白敬宇眼药店”接洽代售处,并到涂门街参观名闻中外的泉州清净寺(麒麟寺)。参观后,见此寺破烂荒废,并探知这个驰名世界的伊斯兰教古寺,因久无阿訇,教务消沉,感到十分惋惜与不安。为振兴教门,他未经同泉州回民进行任何洽商,便自行写信给南京“中国回民教育促进会”,请该会介绍一位阿訇来泉州主持伊斯兰教教务。经该会负责人,广西桂林成达师范学校(专门培养伊斯兰教阿旬和研究人材的宗教学校)校长唐柯三②同意,即派该校第一班(阿訇进修特殊班)毕业生张玉光(山东荷泽人、唐之心腹学生当时已在成达任教)来泉州担任清净寺教长(据传张当时被称为伊斯兰教的所谓“四杰”之一)。 一九三六年春,张玉光遵奉唐柯三校长之命,偕同其甥、随从助务(私人秘书)曹孝伦启程来泉,拟在泉州“振兴清真教门”。可是事与愿违。介绍人刘世倡和唐柯三校长没有对张摊开讲明泉州伊斯兰教的衰落情况。刘世倡事先也未曾和泉州回民进行任何联系,回民们根本不知有阿訇欲来泉州,因而没有先行打扫整理该寺,故整个寺的范围依旧破烂不堪,明善堂(奉天坛倒塌后该堂改为礼拜殿)内尘埃堆积、蛛网遍布。当张莅临“鲤城”,泉州回民没有进行任何欢迎和接待,亦无安排住宿。张见此凄凉情景进退两难。幸回民获悉新任阿訇到寺,纷纷争相前往拜会解释,并及时洗刷礼拜殿,安排卧室,张见众穆斯林都非常热情伺候,始暂栖身在寺任职。但是主持教务不久,便借故离泉返回原籍山东。 (二)福建省分会筹备和成立过程 一九三九年春,张玉光阿訇突然由广西桂林来信,并邮寄“中国回民抗日救国协会”(以下简称为总会)聘书七张,指定曹孝伦、黄健招、葛笃庆、郭超鹏、马康健、郭三省、黄斯盛七人为福建省分会筹备委员,并嘱着手进行筹备。曹孝伦等人经商讨决定,先在清净寺门楼挂上“中国回民抗日救国协会福建省分会筹备委员会”的牌子,经过数月筹备,工作就绪后,筹委会即派曹孝伦、葛笃庆、黄健招等人,先后多次前往国民党晋江县党部接洽福建省分会成立事宜。可是国民党晋江县党部书记长庄澄波、干事长谢爱华均以泉州没有条件成立省一级的机构为借口,一再拒绝在泉州地区成立福建省分会。筹委会经多次同晋江县党部联系,交涉无效,随即将情况写信向张玉光报告,张接信后,立即向唐柯三(总会副理事长)请示,经唐准许以总会名义来函,通知福建省分会筹委会可以自行成立。同时总会又行文晋江县党部,请其对福建省分会的成立予以支持。 福建省分会筹委会自接到总会公函后,就积极准备正式成立事务。同时开会酝酿福建省分会干事长的人选。当时,筹委会内部曾出现争当福建省分会干事长的矛盾。新聘请参加的筹委杨杏农(安徽回民),任晋江军警督察处长官,初时杨曾力夺出任福建省分会干事长职务,可是筹备会实权人物曹孝伦(张玉光之甥),却极力倡议干事长应由张玉光教长担任。经过舌战争辩,多数筹委认为张是总会副理事长唐柯三的学生,唐当时在泉州回民群众中颇有威望,且筹组福建省分会也是张玉光亲自与总会直接联系主创,张在泉州回民群众中的印象较深,威信当然是比杨杏农高。因此,最后通过表决,干事长的职务,还是按照曹孝伦的提议由张玉光当选,一场争夺风波始告平息。 福建省分会定于一九三九年十月一日在泉州涂门清净寺内正式成立。晋江县党部自接总会公函后,也随即改变了原来歧视、刁难的态度,在福建省分会成立那天,不仅派代表出席参加,而且发动各机关,团体送礼祝贺,还通知各单位派代表参加成立大会。是日参加福建省分会成立大会的除泉州(市区)、晋江(陈埭丁姓)、惠安(白奇郭姓)的回民和各界来宾六、七百人外,原军阀师长高义也应邀出席参加成立大会,各界代表相继在会上讲话表示热烈祝贺。在成立大会上发言的有丁超(后任晋江县长),吴文楚、陈泗孙(地方知名人士),黄天国(县参议员)等人。会上同时选举通过葛笃庆、郭超鹏、曹孝伦、郭三省、黄健招、黄斯盛、马康健、杨杏农(安徽回民)、郭国波、郭文华、郭振明(以上三人惠安白奇)、丁子意、丁德谦、丁老鋉、丁燕辉(以上四人晋江陈埭)等十五人为福建省分会干事,张玉光(当时在桂林)为干事长。为了依靠地方势力,特聘请国民党晋江县党部伍泽仁为秘书,负责协助联系各机关、团体工作事务。接着通过申讨汪逆电文。其电文如下: “际兹严重关头,抗战必胜,建国必成之时,汪逆精卫丧心病狂,罪恶滔天,本会代表福建全省数万回民,共申挞讨,务请严处,治其死罪,以正国法,是所企盼,诸希俯察。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福建省分会。” 一九三九年间,福建省以张玉光为代表,出席中国回民抗日救国协会第一届全体会员代表大会,在大会上除了听取工作报告,进行选举以外,同时根据总会理事长白崇禧的提议,将原“中国回民抗日救国协会”改名为“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因此,福建省分会筹委会按照总会指示和张玉光来信传达第一届全体会员代表大会决议。所以在成立福建省分会时,改名为“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福建省分会”。 (三)福建省分会活动 1、组织支会和补选福建省分会成员: 一九四○年春,张玉光和总会派驻福建省分会专职干事金德宝来泉,分会随即举行欢迎张、金莅泉大会,同时举行张干事长补行宣誓就职典礼,由晋江县税务局长杨廉(本省邵武县回民)为大会主席。当时,晋江县党、政机关头子均亲自参加欢迎大会,各机关、团体和各界亦派代表参加。 张玉光从广西桂林来泉后,为了树立个人威信,显示其后台势力,以便取得地方党、政、军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尊重,以及泉州穆斯林对他的崇拜,随即在客厅上(设于清净寺明善堂前厅)挂上蒋介石、白崇禧亲自题字、盖章赠送给张玉光的尺余半身照片各一张,二人均题称张玉光为同志。并挂上蒋介石和张玉光在重庆张家花园合摄的照片一张以及蒋介石亲赠之名片一帧。从此以后,张之威势名扬鲤城内外,地方官吏无不礼让三分。当时趋焰附势而参加分会、支会活动的回民上层统治者,为数甚多。 张玉光抵泉后,就积极抓紧领导发展成立基层组织,先后于一九四○年三至六月,分别成立檀江(晋江陈埭强房)直属区会、陈江(晋江陈埭弱房)直属区会。惠安白奇支会、邵武支会、永安支会,福州支会。(当时厦门尚无成立支会) 檀江直属区会成立于一九四○年三月二十三日,选举丁皋如、丁德谦、丁逊接等三人为干事,丁皋如为主任干事。 陈江直属区会成立于一九四○年三月二十五日,选举丁燕辉、丁卿、丁庆祥、丁妈安、丁满载、丁庆滨、丁文渊等七人为干事,丁燕辉为主任干事。 惠安白奇支会于一九四○年六月二十日成立,选举郭修穆、郭振文、郭国波、郭有明、郭章成、郭文华、郭飞龙、郭瑞林、江秀梅等九人为干事,郭修穆为主任干事。 邵武支会成立于一九四○年五月卅日,选举马才、马骥、沙明、杨昆、沙锡奎、马文祥、马云卿、杨和为干事,马才为总干事。 永安支会成立于一九四○年五月廿二日,选举兰大铿、贤克念、郑锡芳、马长荣、胡秉钧、李鸣岐、×××等七人为干事,兰大铿为总干事。 福州支会于一九四○年六月卅日成立,选举兰大铿、贤克念、贤永康、沙兆熊、蒲云章、苏振寰、马镇藩、马兆宽、时茂灿等九人为干事,兰大铿为总干事。 各支会,直属区会组织成立后,为使各支会都有一定代表参加福建省分会领导成员,以加强和扩大分会领导力量,再加上当时福建省政府迁设于永安,福州回民负责人(福州清真寺董事长)兰大铿,原在福建省政府任职,为了争夺福建省分会主要领导权,也极力主张和争执福建省分会应迁设于永安。可是张玉光出任泉州清真寺教长乃唐柯三所委,福建省分会设于泉州是经总会特许,所以尽管福州如何争夺也是无济于事。但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总会也通知必须吸收各支会的代表参加为省分会干事。福建省分会根据总会这一指示,即补选白奇郭修穆、陈埭丁德谦为福建省分会副干事长,福州支会兰大铿为福建省分会总干事,并补选陈埭丁皋如、丁耀明、丁逊接,永安杨清,泉州马燕燕(女),邵武马才等为福建省分会干事。 2、创办刊物: 福建省分会为了宣传“兴教救国”,于一九四○年六月创办了“正源半月刊”,其宣传内容是报导分会和各支会的活动情况,特别是偏重于介绍伊斯兰教教义和《古兰经》章节。当时为了解决举办这一刊物的经济来源,由分会干事(县商会长)丁子意介绍,向资本家丁子库、丁文塔(均为陈埭回民)等人进行募捐。丁文塔等人为依靠福建省分会的势力,特别是拟以张玉光为靠山,立即捐献巨款一笔(款数未明)作为“正源半月刊”之经费。 3、培养输送回族青年就学“成达师范”: 桂林成达师范学校是一所专门培养伊斯兰教阿訇的学堂。张玉光采取了输送回民青年就学于“成达”,准备在毕业后仍然回归福建,以分配到各回民地区当阿訇。从一九四○年四月至九月,张曾以福建省分会名义,先后保送数批泉州、陈埭、白奇等地的回民青年升学于桂林成达师范学校。第一批公费保送陈埭丁子贯、丁子对、丁明炭、丁清河、丁清江、丁金克、丁金页,白奇郭贻伟、郭修土等九人。第二批私费(实际上是支会公款)保送丁明清(陈埭)、李笨树(属那一支会未明)、马岫松(泉州)计三人。据说后来又输送一批(人数不详)其中陈埭有丁金顺、丁文颜、丁明镜、丁明起、丁明慈、丁文伏等人,邵武有马约书等三人,福州有贤图南等七人。首批丁子对,第二批丁明清、李笨树、马岫松等一部份人,进入成达师范不久,便志愿转入国民党中央军校学习,结业后任国民党军官。 4、筑建房屋: 张玉光从桂林返回泉州以后,便大兴土木,在明善堂边筑建二层楼房一幢,作为福建省分会办公和举行会议等活动场所,同时在奉天坛北修建教室二间(初时开办回民成人班,后改办小学)。在张未到清净寺以前,泉州穆斯林的宗教活动几乎完全停顿,自从张玉光来泉担任阿訇以后,就积极开展伊斯兰教教义宣传,宗教活动也随之活跃,星期五举行“主麻”聚礼仪式的回民日益增多,因此,原来二间破烂不堪的“用水房”(沐浴室),已不能适应当时回民参加礼拜而进行净洗(沐浴)的需要。所以张随即决定重新修筑沫浴室一列六间,以满足穆斯林举行宗教生活的要求。 5、兴办学校: 从前,泉州回民的文化教育非常落后,文盲占绝大多数,尤其是妇女,除极个别外,几乎完全目不识丁。张玉光来泉不久,就举办一个成人班,吸收成年回民男女和失学儿童学习文化,以提高回民的文化水平。为了加强对回族妇女的宗教教育(由于回、汉通婚,不少妇女是汉族,虽信伊斯兰教,但是久无阿旬,伊斯兰教的教义在回民中,尤其是在妇女中,已不是有深刻的信仰,而是逐渐趋于汉化,甚至有人转奉佛教),因而利用伊斯兰教斋月期间,开办一个短期妇孺教义讲习班,对穆斯林妇女加强进行伊斯兰教教义的宣传教育。随后,又积极筹办一初年级小学。可是福建省教育当时正在改制,晋江县政府教育科凭借此故,又以清净寺左有平民小学,右为立成小学校区,不准继续设立小学。由于当时张玉光自恃成达师范校长唐柯三是其坚强后盾,而且蒋、白对其有所器重,因而自行决定以成达师范附设小学为名(并报成达师范备案),在清净寺内正式开办。同时张贴免费招生通告,招收涂门一带的回、汉学生一百余人,分设为四个班级,一至四册,张玉光亲自担任校长,县教育科获悉后也无可奈何。学期结束后,福建省分会再出面进行交涉,县教育科也不得不顺水推舟,批准改为“清真国民学校”,聘请回民郭龙畴出任校长(张玉光离开泉州后,该校即被取消)。 6、捐募慰劳抗日将士: 为了慰劳前线抗日将士,福建省分会于一九四○年冬,发动各支会、直属区会所属的回民捐献寒衣和代金。各支会的捐募情况不详,仅就泉州而言,当时回民十户九贫,但是抗日的情绪很高,对慰劳前方抗日将士非常热心,多数回民是尽力积极捐献,仅居住在寺内的十余户回民,就捐募出寒(棉)衣四十件,代金六十元。 7、解决禁止宰牛,为回民谋求生活出路: 一九四○年间,晋江县政府发出布告,严禁屠宰耕牛。当时,县府的反动官吏和稽查人员,为了乘此机会进行敲榨勒索,连老、弱、病、残的废牛也不批准宰杀。由于多数回民是专以贩售牛肉为生计,自从禁止宰牛以后,回民生活发生了严重困难,已无法生活下去。张认为解决回民生活出路是提高个人威信的关键,为此,张一方面由福建省分会将情呈文报告总会,恳请协助处理,另一方面,回族资本家葛笃庆(屠牛商)为了私人经营的利益,也完全是按照张阿訇之意图,独自出资请张亲赴南京请求唐柯三协助解决,唐应其所求,经由总会呈请国民党行政院批准,该院并电告福建省政府核办,准予泉州回民依照回教风俗习惯,日宰黄牛三头,并准免征收屠宰税。后来,葛笃庆对此从宽解决却自感不安,他恐怕地方官吏无利可图而寻找其他借口再生枝节,影响他私人的经营利益,除了暗中送钱、送礼收买官吏和税务稽查人员外,而且把原批准日宰三头免征屠宰税,也依旧继续照税缴纳二头,仅有一头照免。葛之所以这一着是为求保持永久屠宰经营而采取的相应手法。 以张玉光教长为首的福建省分会,除了进行上述的各种活动以外,并先后派金德宝、黄健招、马康健等人深入白奇支会、陈江、檀江直属区会进行人口调查,了解经济情况,摸清舟船数量,以及华侨情况和遭受天灾人祸等等情况。同时还对惠安白奇九乡回民的远航船舶摸底调查。 当时张玉光在泉建筑楼房一幢、教室二间和开办小学的一切费用,是由总会直接拨出专款。除此以外,总会每月还拨出法币叁佰元,作为福建省分会活动、办公经费。福建省分会也将此笔款项拨出一百二十元分给白奇、檀江、陈江支(区)会作为经费,每会各得四十元,至于福州、永安、邵武支会的活动经费,则由各会自筹。关于张、金、曹等人的月薪、生活费以及其他额外开支是从何而来呢?由于张玉光亲赴南京解决宰牛问题,泉州回民获得当局准许日宰三头免税,美其名曰“照顾回民群众”,实则只益于宰牛商,所以葛笃庆也非常乐意承担上述费用开支。单独负责逐月“捐献”。而且对张也另有报酬。 (四)福建省分会的衰落。 一九四○年秋,总会派驻福建省分会专职干事金德宝,因和干事长意见分歧,关系紧张而离开泉州他任。当时张玉光也身患严重肺结核病,经在泉州休养治疗一段时间未见好转,于一九四一年六月,告假偕其甥曹孝伦赴沪就医,并欲返原籍疗养,因旅途颠簸,临至厦门病势急剧恶化,经住厦抢救无效,于同月在鹭岛归真(死亡)。 张在即将离开泉州时,福建省分会举行了全体干事会议,经张推荐,并经到会干事协商决定,推选泉州回民郭超鹏为代理干事长。同时将情呈文报告总会,并请总会转告成达师范派一阿訇来泉主持会务。一九四一年冬,成达师范派第四班毕业生金明增来泉担任教长。金于同年十二月抵泉,以辅导员身份负责福建省分会的具体工作事务,同时兼任“正源半月刊”主编。 自从张玉光病故以后,福建省分会的活动随之逐渐消沉,至于支会工作更是冷落萧条。在金明增任职后,除了举行一次规模略大,包括各支(区)会代表参加的悼念张玉光教长的追悼大会以外,其他会务活动几无开展,至于同各支(区)会的经常性联系也日益稀少。原趋焰附势而投靠于张,为发展势力而积极参加分、支会活动的白奇、陈埭上层阶级,见张在厦病故,已无势可依而大失望,对分会的活动,当然也就不感兴趣,初时尚时续时断往来,最后终于断绝联系。福建省分会的声誉也一落千丈。从此,国民党晋江县党、政机关亦对福建省分会抱歧视态度,並采取打击措施进行报复。再度发布通令严禁屠牛。接着县教育科也发出通令,有针对性地将“清真国民学校”更改为“通淮国民学校”。并将设于清净寺内的校址,迁往田中央村的杨厝祠堂,泉州回民小学就此关闭。 (五)后言: 上述情况是本人经过长期搜集积累,并经进行个别访问。根据原福建省分会部份干事口述,反复核对。且参阅原福建省分会的有关资料(文革初被焚)进行整理。但由于个人水平低,见识浅,在整理过程中难免存在着主观和片面。整理又非常粗糙,各方面都未尽完善,肯定尚有不少错误,祈望批评指正。 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福建省分会和各支会、直属区会的干事多数是爱国的,但有些是与人民为敌,鱼肉回、汉群众的反动官吏、封建把头、地主恶霸,如丁子意、丁文塔(均于解放后伏法)等人就是。为了反映当时的真实情况,所以如实地把所有成员之名一一照列。 (本文是作者于1981年10月参加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学术讨论会兰州会议时提出的修订稿) 注: ①刘世倡名为“药店推销员”,却同“中国回民教育促进会”有密切联系,究竟是何身份不详。 ②唐柯三原曾任山东济南道道尹,在任厦门海关监督时,曾到泉州清净寺,并在寺门楼立一巨大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