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最初阶段,在教育、培养人才整个过程中起着最重要的奠基作用,是教育工作基础的基础。在这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教育,形成正确的知识、品质、行为、习惯,就能为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受益终生。早在20年代,有远见的教育家张宗麟老师说过,“盖房要在基础上下功夫,教人要在幼儿时期出力气;要改变中国的愚昧、落后,就应该教好婴孩。”然而在当时贫困落后的旧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却一直得不到重视,在我市从来就没有办过一所公立的幼儿园。那时的劳动妇女和儿童,根本没有受到保护与照顾的权利,劳动妇女为生活所迫,早出晚归,不得不将年幼的子女放在家中无人照顾,因而有掉坑、溺水,玩火、失事等悲剧发生。解放前,虽然有人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但当时的社会环境,却不提倡。解放后,劳动人民翻身作主人,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工农业生产欣欣向荣,广大劳动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解放,她们的政治觉悟,劳动积极性空前提高。为解放妇女生产力,减轻妇女的拖累,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参加政治生活、社会活动,生产建设和文化教育等活动,发挥妇女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办好幼儿园,教育好下一代,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学前得到健康的成长,成为将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有用之才。为此,我们的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幼儿教育。在解放初期,国民经济还处于比较困难的阶段,就重视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将实幼一幼及教工幼儿园的情况分述如下。
一 泉州市实验幼儿园的发展过程
(一)华英幼稚园时期
华英幼稚园于1920年间创办。当时在泉州南街基督教会高兰庭牧师主持下,创办华英女子师范学校时,即附设幼稚园,为泉州幼儿园的倡始。初办时,虽有一位毕业于鼓浪屿怀德幼师的漳浦人,但她个人力量薄弱,又因社会上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不大理解,就学的幼儿,除几个教会会友的幼儿外,寥寥无几,不久便并入求实小学的低年级班。到了1940年,许子逸担任南街礼拜堂牧师后,其夫人侯玉霞毕业于鼓浪屿怀仁师范,对幼儿教育的付缺,颇为不安,即在华英女校的旧址(丰美,礼拜堂附近),复办华英幼稚园,由许子逸兼任园长,并增聘王宝恋、林素绸许淑宝三位鼓浪屿怀德幼稚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为教员,张如意为教养员。同时通过会友的接触及聚会时的宣传,幼稚园复办后,从刚恢复时的大中小的一个混合斑,按年龄大小扩展为大中小三个班。1945年以后,为使华英幼稚园能持续不断地办下去,许子逸牧师在长老执事会中提出,把南街教会的十间店屋的房租收入,作为华英幼稚园的经费,数经周折始获成功。招收的幼儿对象,扩展到社会上各阶层中去,有经商、自由职业、华侨等多方面的儿童来园就学,到1 94 7年间,生数达到70多人。1948年间,因地方不靖,儿童入学的逐步减少到30人左右,这个数字一直持续到解放。
(二)改为第二幼儿园时期
华英幼稚园,到1949年解放时,只有一个班,有幼儿30名,但它却有小学的班级。除原有的教职员外,后又聘请厦门集美幼师毕业的黄玉真为教员。
1952-12-24日,人民政府接办了华英幼稚园,并改名为泉州第二幼儿园,指派黄玉真为园长。招收了军烈属、工农兵干部、侨属的子女,凡属本园区域范围内的均可入园。一时幼儿人数猛增达到270人,共有六个班。教师阵容整齐,园长、保教、总务,教养员保育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责。人民政府曾拨款1 5 00元为设备费,购买玩具图书,修缮园舍,学园的面目为之一新。
本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保教合一”,注意幼儿的卫生保健工作,以预防为主,配合卫生部门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为幼儿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幼儿园里的教学,紧抓以游戏为主,发展幼儿的智力。设置语言、计算、美工、音乐和体育等学科。教儿歌讲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从中使幼儿受到五爱的教育。以实物和图片进行计算教学,培养幼儿数的观念。语言和计算的教育对学前的儿童是极为重要的,园里比较重视。每周有两次美工课,图画泥工纸工交换开课。经常开展音乐、舞蹈、戏剧的活动,培养幼儿美的观念和艺术的兴趣。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保证每天有半天以上的时间在室外活动,体育的基本训练从小班就抓紧。
本园很重视社会活动。组织参观工厂和名胜古迹;准备节目,配合党的各时期中心任务进行宣传演出;慰问老红军,老干部和老工人,向烈军属拜年等活动,从而使他们对幼教事业的重视。为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关心支持幼儿园,园里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家长们很热心,捐献一千多元,提供本园卫生室的设备,以及添置幼儿的玩具等费用。
几年后,入园幼儿激增达到370多人。原有六个班,到1955年后扩展到十个班。礼拜堂已经没法容纳,决定迁址承天巷内原温陵小学校舍,政府拨款修建,于1958年9月迁进新建园舍。1959年秋,新学年开始,入学的幼儿大量增加,发展到十一个班。市教育局派了党员教师杨秀瑾任付园长,加强了园里的行政领导班子。又派来泉州幼师的毕业生苏绢治、吴淑德,增强了园里的教学力量。我们还吸收了六个保育员就园培训。这时本园的设备逐渐完备,人员的配备比较充足,教养员保育员的阵容整齐,教学的效果也比较好,得到广大家长的信任,社会人士的好评。
当时市委成立了幼教系统的党支部,加强党对幼事业的领导。二幼在幼教党支部的领导下,注意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业务的学习,水平的提高。制订计划与外园的教研活动,定期开展教学经验交流。
文化大革命时期,第二幼儿园在1970年间被撤消了,改为“红儿班”,隶属于红旗小学。学园被小学占用,原有十三个班只剩三个班。园长黄玉真被遣往东海公社去,园里大部分的教师也被调往乡下,只剩郭碧英、林卓英等三个人。工宣队掌权,叫邻近民办的民主街幼儿园(他们也有三个班),搬来本园一起上课。文革前,二幼已有相当的规模,经过这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严酷摧残,各方面的损失都极为惨重。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反粉碎后,1974年春,第二幼儿园恢复了,原来二幼被调往市郊的教师大部分调回来了,园长黄玉真也从东海公社调回来了,这时又发展到七个班。
(三)实验幼儿园时期
1976年10月,“四人帮”彻底垮台了,十年动乱到此终止了,各种事业有了生机。市教育系统调整了领导班子,市幼教支部由泉州幼师毕业生刘金兰任书记,加强了幼教事业的领导。黄玉真仍任本园园长,1 9 7 7年,提了原本园教养员泉州幼师毕业生郭碧英任付园长,并调进泉州幼师毕业生蔡秀娥任付园长,加强园的领导。幼教支部和学园的行政同心同德,事事共商配合,二幼迅速地恢复发展。为了吸收外地的先进经验,学园里组织了教师,跨出园外,到福州、厦门、漳州等地参观。抽调部分教师到泉州幼师去培训,并定期邀请泉州幼师的教师来园讲课,有时也请保健人员来作报告,从各方面提高教师的水平。
1980年,蔡秀娥正式调任泉州市革委会托幼办工作。
1981年,本园改为泉州市实验幼儿园,政府拨十五万元修建学园,拆掉旧房,建了一座曲尺型的大楼,与平屋教室连成一气,全局构成口字型,大楼建在园的东北隅,面积1400平方米。大楼的北隅三层,有八间教室,其中的主楼四层,作办公室、小会议室和教具展览室等。大楼的东隅两层,楼下是室内游戏场,二楼是礼堂,楼上是屋顶花园。
设备比较充实了,有收录音机两架,幻灯机三架;钢琴一架,风琴十三架,手风琴两架。体育器材大中小班,各有一套;游戏玩具有大型滑梯两台,摇椅几十只,长条摇椅五条,儿童三轮车卅架。此外各班都有新式的电化玩具。其中一部分是“六一”节,机关团体及热心的家长捐献的。卫生仪器设备齐全,足够使用。
本学园的规模较大,1981年幼儿增达到770多人,现有幼儿650多人,十三个班,小班五班,中班四班,大班四班。教职员队伍壮大,教师的素质也有提高,全园员工36人,其中幼师毕业的有26人,普师毕业的1人,高中毕业的3人。有共产党员2人,民主党派1人。园里办有儿童食堂,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目前有260多个幼儿在园寄午膳午睡。
本园还负有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的任务,经常组织民办幼儿园的教师来园学习业务和备课。卅多年来,我们为街道、工厂、企业、部队、机关及农村等,先后举办培训班四十多期,受训的人员约有三百多人,为幼教的事业做出贡献。
1982-12-26日园长黄玉真退休了,但仍聘请为该园名誉园长。
本园是开放的单位,经常接受外来的听课,开展教学观摩,接受国内外人士参观。一年多来,本地区的参观团有八次来参观,外省来参观的单位有十二个。今年四月,广东省组织教师来园听课,得到好评,特别是对本园在室外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游戏,更为好感。
本园教师还自制教具玩具有几千件。1981年所制造的教具玩具,其中还有电化的,参加福建省自制玩具展览会,被评为一等奖的有两件,三等奖的有三件。
由于园里同仁专心致志于幼教事业,多年来所获得的奖状奖品,数量颇多。1982年,被评为泉州市教育系统“五讲四美”活动的先进学校;1983年,被评为“泉州市爱国卫生运动”的红旗单位;1983年,被评为“福建省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先进单位”,获得了省卫生厅的奖状;最近代表晋江地区出席全国“1984年幼儿木偶电视录象评奖活动”。
本园历史悠久,培养了不少的人材,各行各业都有本园的校友,可惜从未调查统计。现列举我们所知道的有:许竞竞,南京药学院毕业,现任天津市药物研究所主任;许克克,留美,现任武汉大学物理学系研究所主任;张宗辉,党员,留日,现任福建省农业厅付厅长;陈奕溪,厦门大学毕业,党员、工程师、全国劳模、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现任泉州市长薛祖亮,也是本园学生;还有陈光,北京清华大学毕业,现在美国留学。以上所列举的,只是个别的,因失于调查研究,难免有举一漏百之弊。今后还要在这个方面努力补上。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整理
二 泉州市第一幼儿园的创办与发展
(一)筹办与创业
一九五二年,市里决定在我市桐山区临江区创办两所幼儿园。北区的桐山区幼儿园,后改为桐山区第一幼儿园,一九五四年,又改为泉州市第一幼儿园。南区的临江幼儿园,后改为泉州第三幼园,以后又改为泉州第二园儿园。
一九五二年七月,在泉州市教育局杨树稼局长的直接领导下,从市区公立小学调来张素涵、吴雪璇、陈秋桂、洪文鸾四位的骨干教师,分别担任园长、付园长、保教和总务之职,开始了一幼的筹办工作。首先组织教师深入基层,进行社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的实例,教育了教师坚持办好幼儿园的决心,树立了作为一个教养员的光荣感与责任感。在深入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广泛地向周围群众进行宣传,同时组织了园董会(后改为家长代表会),得到了周围群众的支持。在人力,物力还有困难的情况下,群众主动关心,协助解决,特别是当时开西街,昇文街的妇女主任,西门瓦窑工会以及地方人士赵祖培先生,林其炳先生,西街礼拜堂刘锡聪牧师等热心幼教事业,帮助解决了不少的困难。妇代会的主任和热心幼教工作的家庭妇女,主动来园担任义务教养员和保育员,在短短两个月筹备中,顺利地在一九五二年的国庆节正式开办了。园址最初设在西塔前原基督教会办的培友幼稚园。
培友幼稚园创办于1930年,经费由西区教会培元培英校友会供给,有教员两个人,她们都是毕业于鼓浪屿怀德幼稚师范的。1937年,因抗战妇孺疏散而停办。据卅年代上过该园的园友忆述,当时主要负责人蓝文秀老师,在办园经费来源短缺的情况下,坚持把幼稚园办得有条理、有丰富多彩的游戏内容,老园友至今记忆犹新,可见当时的工作。第一幼儿园的开办就用此园舍,再向西街礼拜堂、开元儿童教养院各借两间教室,幼儿1 8 0人,分5班。教师除四个筹备员外,还有史掌珠、李秀鹤,陈双玲等人,更应该说的,集美幼师毕业的王世琼,侨属杨少颖、吴美媛,她们三个人热心幼教的事业,在本员充当义务教师,侨属曾萍英、洪碧辉任义务保育员,工作都很积极。
一九五六年园舍又迁至西街335号,现开元粮食加工厂厂址。一九五八年在市人民政府,市教育局的关怀下,拨专款开始修建新园舍,在开西街老街长许子虹同志的热心帮助和附近群众的积极支持下,很顺利地选择了西塔的西北隅,新华路边(即现在的第一幼儿园),空气新鲜,环境优美,冬暖夏凉,自然条件好的理想园地。于一九五九年底这座比较完整的新园舍终于落成了。
几年来,同志们本着克服困难,勤俭办园的精神,积极开辟园地,植树种花,绿化美化环境,兴建游戏场。园舍整然有序,成为一所幼儿喜爱的乐园。
(二)在困难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充实完善:
俗语说:“开头事、起头难”。当国家尚不可能一时将人力物力都配备齐整的情况下,没有园舍,因陋就简,多处借用,没有用具,群众支持,家长援助,教师捐献与借用。当时除国家拨下180个幼儿使用的课桌椅之外,一切办公用具均来自群众和教师的家中,同时教师还动手做了一百多件玩具迎接开园。一九五五年为适应工农业生产的需要,为满足群众的要求,解决群众的拖累,延长幼儿在园时间,得到家长们人力物力的支持,又顺利地开拓了整日制的新工作,幼儿园工作内容又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这样幼九就可以整日有条理、有规律地生活在园里,受到良好的教育与照顾,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由于幼儿园工作适应了群众的实际需要,因而幼儿入园数又再次增长,一直至一九五八年,幼儿人数都达3 00多人,分为6班。还大胆办了寄宿制,招收寄宿生7 5。一九六四年,有幼儿3 4 0多人,扩展为7班。学园的设备年年增添,不断充实,逐步趋于完善。
(三)挫折:
然而,这所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育苗基地,在文革期间,却被迫撤销,园产被洗劫一空,教师全被调离。“幸留”的五个教师办了三班附设于东方小学的“红儿班”,在阶级斗争天天讲,语录时时背的日子里,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与培养,可说完全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小学化”、“成人化”,这样的保教质量可想而知的。
(四)春天:
一九七四年在周总理的关怀之下,冬去春到,春风开始吹进教育园地,春回大地,万物滋生,幼教事业同样得到复苏了,一幼重新复办了,大多数的教师喜气洋洋地回到老家——一幼。他们积极地重整家园,迅速地将一切工作恢复正常,同时坚强地顶住了一九七六年四害横行的暴风雨。坚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努力地做好一切工作。
现在有幼儿38 0多名,分九个班教职工24人,其中幼师毕业的有17人,教师队伍的壮大,设备的增添,条件的改善,园容的美化,这一切将促使可爱的幼苗更加茁壮地成长。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
三 教工幼儿园的情况简介
吴雪璇
一九五三年,泉州市教育工会为解除教师后顾之忧,开始筹办教工托儿所,为适应教师工作的需要,便利寄托,托儿所分设在西街礼拜堂(由一幼协助管理),和承天巷第一中心小学附近。没有固定的所址,都是向群众团体借用的房间,没有正式的教养员保育员也都是义务或半义务的家庭少女。设备很简单,只办半日制的寄托。一九五四年,从一幼和三幼抽调李秀鹤吴慧珠两位教师,并拨下专款,开始筹办整日制和寄宿制的托儿所,所址设在上坊巷64号(向一个华侨借用楼房)。一九五六年,托儿所又迁至县后街78号,即小山小学旧校舍,现教工幼儿园,开始收托教工子女,并设有专车接送,解决了不少教工的拖累。一九六○年,教工托儿所又改为教工幼儿园,黄秋姑、林毓珠、吴淑德、曾萍英、蔡碧秀、许蓬香等人为教养员,大多数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幼师毕业生。招收幼儿1 6 0人,分四个班级。经过不断的调整、充实、提高,在六十年代,教工幼儿园从师资队伍和设备方面已成为一所比较完善的幼儿园。文革期间这所幼儿园被划为“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的幼儿园,最早被迫撤销,教师被调离,园舍被占用,并改为民房,园产洗劫一空,因此一直难以恢复。
一九八二年春,在市委和市人民政府的关怀重视之下,决定复办,并调来吴雪璇、吴星和、许秀娥三位同志筹备复办工作,派吴雪璇为园长。在市教育局、市教育工会直接领导下,经多方面的努力,一九八二年四月收回三座园舍,解决了不少的难题。一九八二年任命郭瑜晖为付园长。一九八二年六月为满足职工群众送儿女入园的迫切要求,只好边招生边计划修建园舍。一九八二年九月十九日,在党十二代召开的前夕,这所在文革期间彻底被砸烂的幼儿园重获新生,正式开学了。最初办了5班,招收幼儿240多人现在扩展到6个班级,幼儿入园增至3 1 0人,教职工共16人,其中幼师毕业的9人。翻建了一座楼房,于一九八四年五月落成。然而由于园舍多年失修,破漏不堪,长远的建设规划,尚在逐步的进行中,相信不久的将来,这所幼儿园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市的东北隅。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