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八年五月,日寇在侵占厦门后,进窥我闽南地区,泉州各中学于当年秋相继奉令内迁,失学的青年日多。为了适应青年学子升学的要求,晋江县立初级中学——现泉州第一中学的前身,应运而兴,于一九四二年春创办并迅速得到发展。本文就该校早期(1942-1945年)概况作简要的介绍。
一、艰苦创建
一九四○年,福建省教育厅指示各县要创办一所县立初级中学。一九四一年秋,晋江县政府召集各界人士商议建校事宜,组成建校筹备委员会,主持学校筹建工作。筹委会几经磋商后,作出几项决定:(一)校址设在北门的一峰书院(明代罗一峰讲学遗址),该书院原为昭味国专的校舍,一九三九年秋昭味停办,地方空着,该处远离市中心,四野又多花果树木,环境适宜建校;(二)晋江县立初级中学订定一九四二年春开办,设三个班,招收一年上学生一百八十名。由县教育科派员办理招考、公榜事宜;(三)推荐陈泗荪、张祖荫、林有源、汤文华、蔡樵生五人为首任校长人选,报请省府遴选任命。在校长核派之前由教育科抽调督学黎盛明、科员黄一篷办理筹建工作;(四)开办经费由县财政科从地方教育经费项下拨充。
晋江县将筹办县立中学的消息公布后,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和支持,青年学子——特别是贫苦学生更是欢欣鼓舞,纷纷报名投考。虽然招生数仅一百八十名,但报考人数竟近六百人。
一九四二年三月初,省府正式委任蔡樵生为校长,学校的筹建工作进入紧张阶段,聘请教师,筹备课椅桌,购置教具,修整校园等,都须在短期内完成;尤其是聘请教师一事,因各校早已上课,教师多应聘去了,物色人选困难。经蔡校长多方奔走,终于聘请了李文立任训育主任,何达坤任事务主任,陈扬清任体育主任(教务主任由校长暂兼),专职教职员有吴文良、李远志、洪维珍、杨爱华、王安稳、陈延庆、张孙谋、黄钟、王志平等人;兼课教师有陈泗荪、张祖荫、林有源等人,保证了各科都有老师上课。课椅桌来不及购置,就先向一些小学商借。就这样迅速做好上课的准备。因校址久经废置,荆榛满目,户牖残缺,于是一面修葺校舍,一面于三月十六日正式开学上课。
四月十六日,学校补行开校典礼。《青年导报》报道文章中介绍了当时校舍的面貌:“正屋是四进,连带着左右两廓。前排左有童军团部、卫生室,右有体育室、消费合作社。二进正屋是礼堂,这是从前书院的讲堂……现在加筑了一座讲台。三进是办公室;四进中为膳厅,左为会议室,右为厨房。两廊则有教室、教员宿舍,学生娱乐室,女生休憩室。正屋左边有一座楼,上边作为中山室,有了两橱书和一些报纸杂志;下边是图音教室。楼前有小小的花圃,群花盛开着。在正屋的庭园上,放着整百盆的花;整齐的草地上,铺着平坦的白石路。”这都是在短期内修整布置好的,此后晋江县中就以每年的四月十六日,定为校庆纪念日。
二、迅速发展
晋江县中从开校起,学校即倡导“敦品力学”,对学生的学习、品德、体育等都提出严格的要求,为了奖励学生敦品力学,还创设了“校长奖学金”,凡学生月考成绩列全校前三名(第二学期增为前五名,第三学期起增为前七名),操行列乙等以上的,得领受校长奖学金。同时,建立全校学生自治会(第二学期起增设了女生同学会)和各班班会,开展课外学术讲座,劳动服务,文体活动和出版墙报等等活动。
一九四二年秋,是晋江县中迅速发展的一学期,主要表现在教师阵容的壮大,学生人数的激增和课外活动的活跃这三方面。
当年六月,学校奉省教育厅的指令,接受青年补习学校三个班一百五十多名学生。七月二十五日,原补习学校学生到校参加甄别考试,把个别成绩过差的学生作留级处理。这一学期学校又招收了一年上新生三个班,学生人数由上学期的一百八十名激增到五百一十六名,全校设九个班,即二年下、二年上各一个班,一年下三个班,一年上四个班。教职员人数也由十多位增至二十多位。新聘庄为玑任教务主任,黄福耀任主任导师,县体育场场长危转安兼任体育主任,张孙章任童子军教练,吴堃任学校秘书。其他新聘的教职员有林英仪、陈盛明、杨希宁、叶淑仁、何其昌、林菊秋、朱豪杰、吴当杞、韦竹友等人。
学校在加强教、学的同时,经常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时事测验、书法、作文、速算、演讲、歌咏、图画等比赛,这些活动对正课学习起了相辅相承的促进作用。女生同学会等学生组织还出版了《梅石》、《县中青年》两个墙报。同年十二月五日至七日,在公共体育场举行第一届校运会暨“县中杯”小学篮球比赛。在劳动方面,除继续整理校园外,又组织师生进行填筑校路的劳动。原先学生入学,必须绕道俗称“湖下”走一段弯路,道路坎坷不便。为此,学校征购了原濠沟底的部分田地,发动师生搬泥运石,填筑校路。经过二个多月的劳动,一段由校门口直通模范巷的校路,已初具基础了。
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展开校外活动,如组织抗日宣传;举行抗日义卖,集资慰问前方将士;开展社会服务如大扫除、修道路、住户卫生检查等等。学校还选派学生代表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各种竞赛并经常获得优良成绩。如一九四二年春全县中学生演讲竞赛,该校获个人第一、二名和团体优胜;一九四二年秋全县中学生演讲竞赛,该校获个人前三名和团体优胜;在全县女青年演讲竞赛中,该校获个人第二、四、五、六名和团体优胜;全县青年论文比赛中,该校获第一、二名。
三、周年校庆
一九四三年春,学校班级数增加到十一个班,共分五个进度,学生六百八十五人。这个学期学校又增聘了一批教职员,他们是郑子才(体育主任)、蔡大陆、陈祥耀、黄祯祥、施鹏、杨双鸳、郑恭敬、詹振裕、詹晓窗、蔡鸿恩(兼)、陈丕荣、王寿南等人。在二十八位教师中,大专院校毕业的就有二十二位,师资水平有进一步提高。
本学期是晋江县中建校一周年。为庆祝周年校庆举办学生成绩展览会和排练三幕话剧《反间谍》。
四月十六日起,学校安排三天的时间,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当天上午举行庆祝大会,会后,来宾和学生家长分别参观了学校环境和学生成绩展览会。
学生成绩展览会共有二千五百多件成绩品,分十二室陈列,其中有各班学生平时各科作业的选展;也有学生参加全县各次比赛的演讲稿、文稿、书画以及获奖者的照片;还有师生共同制作的地图、生物标本等等。展品中的书法、美术、劳作(手工艺品)等最引人注目。展览会的第六室陈列着女同学的刺绣品三百多件,还有老师捐赠的图书、物品等。女生同学会在这里举行“慰问出征军人家属”的义卖,三天中共卖得一千五百多元,由学校转缴县政府统筹支配。
公演话剧一项,在近一个月的加紧排练之后,于十六至十八日三个晚上,假市内青年剧场(现人民电影院)公开演出。由一个中学独自在社会上公演多幕话剧,在泉州戏剧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校庆前学校制了校歌(歌词附后),嗣后又编印了周年纪念刊。
四、优良学风
周年校庆检阅了晋江县中建校一年来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已初步形成了艰苦朴素、勤奋学习,团结活泼的优良学风。这种学风在以后的几年间又有进一步的发扬。下面作些简要的叙述。
艰苦朴素:一九四二年春学校创办伊始,师生们共同劳动,整理校园,美化环境。一九四三年以后,学校规模虽已初具,但许多设备仍因陋就简,例如教室,就是利用原来书院的廊房和二层楼的楼下充当,这样的教室,采光很不好,隔音更成问题。加以县政府不拔给学校足够的经费(经常减发了两个班的经费),迫使学校不得不采用并班上课的办法来减少开支,七八十个学生挤在一个教室里上课是经常的。特别是一九四五年春,学生共有九百零二人,分成十三个班上课;其中三年下学生达九十四人,三年上有九十一人,都被压缩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其拥挤程度不言而喻。师生们还搬走北帝庙大殿神象,改作礼堂,平时又当教室,开会时就得事先把桌椅搬到院子里去,会后再搬回来继续上课。一九四四年在校舍西边新建两间教室,所用的木料等,是由县政府批准拆除东岳庙的一个废殿和新门街的一所废祠庙,由学校组织师生自已去搬来的。至于平时修葺校舍时,同学们搬沙运石,更是经常的事。
教师的办公室,就是原一峰书院的讲堂,三十多个教师局促在这个大厅里办公。一九四五年春,教职员增至四十三人,才在二层楼下腾出一间教室作为第二办公室。
晋江县中是白手起家的,教学设备很简陋,图书更缺少。以黑板来说,全是木制的,有的配有黑板架,有的班级太挤了,只得挂在墙上。教室采光不好,光的反射造成学生不能全部看清教师的板书。理化仪器更少,有的实验无法进行,教学时只好借助挂图来讲解,为此老师们画了不少教学挂图。学校图书馆可以说是从无到有,尽管学校撙节开支,设法购置一些图书,不少教师把自已的藏书献给图书馆,但是粥少僧多,满足不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一九四二年秋生数激增,供应更为紧张。于是学校发动同学献书,提出“一人一书运动”,在开学注册时,由学生自治会收集登记献给图书馆。
县中师生的生活都是比较朴素的。许多教师衣着朴实无华,学生制服多一补再补。因校舍狭隘,部分外地住校教师几个人挤住在一个小房间里。许多学生终年打着赤脚。学校缺少学生宿舍,有些远郊的同学只好三五个人就近合租一间民房当宿舍,晚上挤在煤油灯下自修。一九四四年秋,因敌机轰炸泉城,学校迁到树兜村上课,课椅桌全部由学生自己搬运去的。
勤奋学习:一九四三年秋季以后,由于部分教师的变动,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学校又增聘了好几位教职员,相继应聘来校的有刘恩惠(训育主任)、曾国熙(教务主任)、黄子铮、陈奕尚、廖博厚、张一朋、苏瑞庭、庄为琉、庄为琅、陈泗传、吴厚生、陈寿、杨佩芬、蒋定一、柳元元、程嘉瑞、蔡云生、陈泗东、李元逸、吴志贤、马宝琴……等,还有苏大山老先生也曾到校兼过课。
学校对师生的教和学要求严格。在《教务处章则》中规定了教学研究会、学级谈话会、教学进度、作业、考试、自修、补习、指导以至升留级、毕业等等规程或规则。其中作业规程除对种类、批改次数等有明确要求外,并规定对教师的批改质量,分“甲批改精到,乙勤改无误,丙尚无积压,丁不按时且多错误”四等,进行考绩。指导规程则规定教师要调查学生的智力、学力、兴趣;对学生进行课内指导(包括启发疑问、解释难题和介绍参考资料)、课外指导(包括读书方法、科学研究和艺术欣赏)和自修指导(包括准备、摘要和整理的方法)。学校还规定学生每周要写交“生活周记”(内容包括大事记、读书心得、言行反省等)一次,由导师(班主任)评阅。
在老师们热情而严格的指导下,同学们大多能较好地掌握各科知识。学校经常举行各种学术竞赛,借以锻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年校庆时都举行“学生成绩展览会”,通过推选展品,激励学生注意认真完成课内外作业。学校还加强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查,严格执行升留级制度。有一个学期,现任县长陈石的儿子学习成绩太差,学校依章予以留级处理,为此,惹恼了这位县太爷,便在拨款时卡了县中的经费,并且在公众场合任意斥责过校长这件事表现了学校对学生学习质量的严格要求。
为了树立榜样,鼓舞学生努力向上,学校对各班学业成绩列前三名的学生,分别发给学用品以资奖励。成绩列全校前几名的则可获得“校长奖学金”。对家境清贫而成绩优良的学生,则给予减免费或“工读”的优待。
团结活泼:学校领导注意团结教师。无论来自何方,都一视同仁,了解他们的特长,合理地安排他们的工作。因此,全体教师都能团结一致,各尽所能,努力搞好教学。同时倡导尊师爱生的风尚。要求学生尊敬老师,听从教导,认真学习各科知识;要求教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师生关系亲密。一九四四年秋学校迁到树兜乡上课时,师生们分散住宿在各个农家,许多学生都是第一次远离家庭的。为此老师们经常到学生宿舍问寒问暖,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使许多比较幼小的同学,消除了离开家庭的痛苦情绪,安心在乡下坚持学习。
为培养学生活动能力,活跃学校生活,学校重视课外活动,首先是积极开展抗日宣传。
晋江县中创建于抗战期中,学校的课外活动把宣传抗日救国放在首位。宣传活动的形式除“义卖”、公演话剧之外,还有口头宣传、漫画宣传、歌咏游行等等。
公演话剧是县中抗日宣传中最为出色的一项活动。从《反间谍》公演之后到抗战胜利前夕,每年春、秋二季,县中剧团各有一次公演,先后演出了《沉渊》、《河山春晓》、《前夜》和《桃李春风》等多幕话剧。这些演出基本上都是成功的,县中有几位教师是当时泉州戏剧界的活动分子,如吴堃、张一朋、詹晓窗、何达坤、叶淑仁、马宝琴、张孙章、刘淑羽等人;其中吴堃、张一朋、詹晓窗等人并富有导演经验。通过演出在同学中也培养了一批小演员。
在庆祝三周年校庆的展览会中,有一个“泉州三十年来戏剧运动史料展览”的专室,展品中有泉州早期戏剧活动家(如吴堃等)的简介;有历年来各种公演的说明书和入场券;还有一些剧照等等。这个专题陈列,引起参观者的兴趣。
其次是组织班级间的活动和竞赛,主要有:
①歌咏比赛:每学期都举行一至二次,音乐教师从中发现一些有音乐素质的学生,作为推进这项活动的骨干。学校还组织过两次大型的师生大合唱,分别以《黄河大合唱》和《大禹治水》为主,在青年剧场演唱,得到各方面的好评;②体育活动:县中的体育活动是在场地狭小、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开展的,经常举行各种单项(包括球类)比赛。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举行首届校运会、以后每年各举行一次校运会。一九四四年暑期,县里组织一次水上运动会县中的代表夺得多项冠军而赢得团体优胜;③文娱活动:每学期举行一至二次周末晚会,演出的节目多种多样。一九四三年春,学校曾组织十几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学习铜乐演奏,组成了县中铜乐队。在周年校庆和以后的重要集会或游行时,铜乐队都为活动增添了热烈的气氛;④出版墙报:除指导《梅石》、《县中青年》两刊的出版以外,学校进一步发动学生以班级或年段名义出版墙报。学生自治会和各班班会都有“出版股”,负责这项工作。通过出版和观摩,激发学生认真学习国文,进行文艺习作的积极性,也锻炼了干部的编辑、出版能力。此外,学校还开展各种与正课有关的学术竞赛之类,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已见上述,兹不再赘。
五、增办简师科
一九四五年春,晋江县中增办了简易师范科,这是学校规模的又一次发展。
晋江县的群众办学是有传统的,特别是侨区,华侨捐资兴学成风,许多乡村都办了小学。小学教师中受过师范专业训练的为数甚少,师资培训亟待兴办。在普及国民教育声中,省教育厅要求各县要筹办一所简易师范学校。一九四四年底晋江县政府指令县中要附办简易师范科,要求在一九四五年春先招收一个班五十名学生,经过一年的专业训练,培养一批小学教师。学校当即着手招生和聘请专业教师。准时于春季开学,与初中部同时上课。由陈奕尚担任简师科的科主任。
简师科的课程分普通课和专业课两类:普通课由学校原有老师分担。专业课设学校行政、教育心理学(下学期改设儿童心理学)、普通教学法(下学期改设分科教学法)三科,由陈奕尚担任;下学期还增设教育史和实习课,前者由苏子固担任,后者由廖博厚、詹晓窗等负责指导。
专业课的教学贯彻学以致用的方针,注意讲求实效,其中把学校行政和教学法列为最主要的课程。教师注意理论与实际结合,认真编写讲义,举例清晰具体,使学生能在理论上得到武装,也学到搞好实际工作的知识和技能。
“实习课”虽然安排在下学期,但上学期中也多次组织学生到几个小学去参观和听课,请各该校领导介绍学校概况和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下学期的实习课分两段进行:上半学期结合学习分科教学法,组织学生到各校去听课,回校后对示范教学的优缺点进行讨论。下半学期安排三周时间,全班分成四小组到温陵中心和鲤东、双忠、花桥三个保国民学校去实习。三个星期的实习,加强了同学们的工作能力和信心。
简师科的学生在正课学习和参加全校性各种活动的同时,还组织了学术团体——教育学会,一年之中教育学会举行过三次学术讨论,由同学们根据学习的心得体会,写成文章进行交流。教育学会的活动,对同学们提高教育理论的认识,树立专业思想,收到良好的效果。
同学们虽然只经过一年的专业训练学习,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亚于普师学生的水平。一九四六年一月毕业之后,由县教育科分配到城乡各小学去工作,大都能担负起一方面的职务,并胜任愉快地去努力完成工作任务。
简师科毕业生共四十一人。许多同学积极从事教育工作,至今还有不少同学分别在大中小学任教,如李慰萱、陈英友、施教灿、郑德兴、杨思固、张清江、吴秀媛、陈春生等;有的同学是从事教育工作二十五年以上而光荣退休的,如吴正好、万寿泉、陈合成、蔡秀銮、陈迟来、吴修竹、沈玉水等;有的同学身在国外,至今仍致力于华侨教育事业,如杨菁影同学,现在菲律滨奎松市灵惠学校担任汉文教师。
总之,晋江县立初级中学在抗战中创办,至一九四五抗战胜利的四年之间,无论是毕业的学生或就学过的同学,在艰苦朴素、勤奋学习、团结活泼优良学风的培育下,德、智、体三方面都有所发展,为以后升学或参加祖国建设事业打好了初步的基础。许多同学在高一级学校的培育下,学术上有较深的造诣,不少人成为文教科技界的知名人士,如林甘泉、傅孙良、王大同、商英伟、余景文、康泰汀、魏祖烈、徐沧溶、林基泉、杨文材、李念萱、黄昭亮、王纯慧、龚书铎、吴秀媛……等人。他们中有的在科研单位或大专院校担任领导或教学,有的在各条战线上成为专家、工程师、医生、文艺工作者;有的在党政军各部门担任重要职务。有的同学在国外获得高等学位,如黄端楷、庄善多、叶文章等人。有的同学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有影响的,如李贤佑、陈武博等人。特别值得赞扬的是三十多年来一直担任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同学为数甚多,他们奋战在教育第一线,为发展地方教育事业而努力着。
一九四五年秋蔡樵生校长离任,由黄宗翔、汪土星先后接任校长。一九四六年增办了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晋江县中更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改称为泉州第一中学之后,学校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历任领导都能带动全体师生,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无论是学校规模、教学设备以至学生质量等等,都有不断的发展和提高。今日的泉州一中,被列为全省十六所优先办好重点中学之一。一九八二年秋季,全校共有高中部十一班,初中部有十八班,生数达一千五百七十五人,加上高中毕业生补习班二个班,一百三十人,全校学生共有一千七百零五人。教职员工共一百八十二人,更是盛况空前。
本文所介绍的,只是晋江县立初级中学早期(1942-1945年)的概况。一九四六年以后学校发展阶段的史实,因笔者已毕业离校,情况不够了解,至于建国以后的大发展更是所知甚少,只得从略。对于一九四五年以前毕业或就学过的学友们,三十多年来在国内或国外的各种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或所作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因为我了解很不足,不可能作较全面具体的介绍,遗漏之处甚多,实是挂一而漏万。我热切地期望熟悉当年晋江县中情况的老师们和学友们,予以指正和补充,使之能更确切地反映晋江县中早期办学的成就,是所企盼!
本文以老校长蔡樵生先生的口述为依据,并访问熟悉晋江县中早期情况的多位师友,获得大量的补充资料,得以整理成文。谨此向各位师友致以谢忱。
(一九八二年十月)
晋江县立初级中学校歌
(一九四三年)
晋水边,泉山下,巍巍独步,傲看四野。
一峰书,且清雅,进德修业此广厦。
花间里,榕荫中,兀兀不倦,三育齐攻。
尊师道,重学风,声名籍籍古刺桐。
“梅石开,状元来”,济济多士,懿欤盛哉。
松竹梅,趁春栽,天时地利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