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州泥彩塑史话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民间泥彩塑工艺,大抵可以分为泥偶玩具和神像塑造二类。虽然两者的工艺要求不同,但同样是通过民间艺人的巧手灵心用泥巴塑造艺术形象,然后敷彩加工。如通常作为膜拜信仰的宗教宣传品的神像,就是用传统的漆线开金结合彩绘装饰,这种装潢手法的艺术效果良好,且经久不易退色,从而构成泉州神像塑造的独特风格。至于泥偶玩具则讲究色彩效果,造型要求简练便于模印生产,各具艺术特色。兹分述如下: 一、“此地古称佛国”,文化古城泉州寺庙道观林立,遍布城乡,因此过去的神像雕塑行业相当发达。专业店铺遍及市镇,有资料可考的,较早的有西来意,稍后的有西方国、西天国、西明国、西藏国等家。从全国各地的妆佛技艺来说,泉州塑造的神像传统优良,具有较高的造诣,而且行业历史悠久,从业艺人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宝贵经验,并且总结了一套科学性的原则,如人体比例的“坐五行六”,五官位置的“三程五步”,衣褶处理则有动、静、坐、立之分。此外还把不同的人物脸形系统地归纳为三十六种类型,因而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表现得更加典型,同时在塑造形象时很讲究视线角度的处理,传统方法有所谓“坐观”、“上下观”,从而在观感上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历代以来,泉州各地的民间留存了不少优秀的彩塑神像,而且出现了有成就的雕塑艺人,他们的艺术活动主要集中在经济繁荣的府治泉州,也都是泉州府治的人民。 明代嘉万年间(1522-1620),泉州出了二位杰出的工艺雕塑家,一为何朝宗(传为德化人常住泉州城),一为王弼(民间传为惠安人,泉州府志载为晋江人),他们在艺术上同样都有超群的成就,作品为世所器重。如何朝宗(何素)所塑造的十八尊佛像,通过瓷塑艺术著名于世,国内外视同珍宝。他善于表现人物性格和处理衣饰纹褶的艺术手法,至今仍为德化瓷业艺人所尊崇,奉为学习的典范。与何朝宗齐名的雕塑家王弼,小名盛世,字清江。传其父曾做过官,因此民间都称他“盛舍”,年代久了音讹为“神舍”。《泉州府志》载称:“工诗文书画,善塑士写真及诸仙佛像,独造其微……”说明他所塑造的人像及佛像艺术造诣之深,作品独具风格。尤其是他所塑造的关圣夫子,神态优美,衣褶肥润,线条流畅,手法写实,非坊间俗工塑造的可比。由于他塑造的作品精美,民间极其珍视,美称为“神舍造”或“清江造”。据传他塑造一件作品呕心沥血费时经年,初稿塑成后经多方征求意见后定稿,塑成后的作品不售,大都送给朋友。据说他的作品那时每件值银千两,但是他一生塑造的作品不多,传世的有桂坛宫边缙绅林滋美家中珍存的组雕神像关圣帝君、关平、周仓,是稀世珍品,因而前往观摩临摹的人颇多。他的作品对于后世神像塑造技法的提高和闽南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有一定的关系;他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人所尊崇。此外他存世的作品尚有郎君立像(蜀、孟昶,南音奉为祖师),形象刻划神完意赅,衣褶深雕圆润,现为制花艺人陈德良的遗孀蔡淑惠所珍存。另一件关帝君座像(作义字式),传为史国老家的藏品,后流入民间,辗转归于许谷芬同志的先辈所得,解放后许即将其赠给工艺脱胎厂,于文革中被窃遗失,至为可惜! 明代,南门天妃宫所祀的天后神像,传亦为王弼塑造的,这尊座像高约二米许,恰巧朝向南门瓮城,历来民间对此座像的艺术评价是:情态如“美女照镜”。可惜文革时原物被毁,遗有玉笏,为泉州市文管会保存着。至于前殿的千里眼、顺风耳,经后人重造,现在神像也已不存了。 有清以来,仍先后出现有许多著名雕塑艺人,如许陋司,德化人,传为清雍正期间的雕塑名师,据说他塑造过泉州元妙观二十八宿星君及东岳庙十殿阎君的部分雕像,传统技法精湛。他的裔孙许光益(情司)亦精于神像塑造,技法上深得家范,现存开元寺戒坛的八大金刚力士,前面二尊就是他塑造的。闻雕塑艺人詹振辉早岁曾从师许光益学艺。 西方国妆佛铺的马棠棣也是近代泉州妆佛名师之一。他重塑过南门天妃宫的千里眼、顺风耳巨形立像。当他在进行塑造时,不料顺风耳的腰部骨架突然折断,他为了弥补这意外缺憾,就因势施艺,将头部动态作了调整,使其面看上梁,由于取势恰当,人物神态显得更加生动,作品塑成后艺术效果很好,一时名传遐迩。他的孙儿马深,继承他的传统手艺。有一定艺术造诣,西藏国佛铺的詹鸣皋师傅(鹤司)就是他的及门弟子。 洪却,是西天国佛铺塑造神像的名艺人,家住东街蔡巷内,技艺功深,手法细腻,尤精于漆线开金装饰手艺,是闽南著名的妆佛艺师。民初王子年(1912年)正月初一,开元寺大雄宝殿五方佛的中尊佛像头部突然崩塌,后来就是由他重新塑造修复的。但是处于旧社会,有成就的艺人艺真人贫,他死后竟无力备棺收殓,状极凄惨。据说他的及门弟子只有蔡尚一人技艺较为出色,能继承他的艺术事业,蔡尚这位艺师是习惯于在夜间工作的。 还有著名的民间雕塑艺人黄友泽,生于清光绪十八年,卒于民国三十年(1892-1941),终年五十岁,南安大埔乡人。早年曾跟泉州著名民间画师吴三阳学绘画,他的祖辈也是从事塑造佛像为业,他既继承妆佛传统手艺,又融入绘画艺术特点,因此他塑造的神像风格新颖,别具艺术意匠。民国十六年涂门街关帝庙毁于火,后来庙宇修复,所有神像就是请黄友泽重新塑造的。他的侄儿黄三煌承继他的部分手艺。 另有姚松林(1870-1932),泉州市郊涂门外厨头村人,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民间艺师,一生从事过多种手艺生涯。由于他经历多,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并运用到创作人物形象中,他塑造过三十六行的人物雕像,深刻表现了从事不同行业的人物形象和特征。他为海印寺塑造的醒世佛雕像,手艺不凡,为同行所推崇。据传他在夜间观赏地方戏演唱,回店后即按剧中人物进行默塑,把“祥春班”琴仔旦表演的恣态神情刻划得很逼真,一时传为佳话。由于他在西藏国佛铺工作过,詹振辉得缘亲炙师承他的雕塑技艺,但是这位艺才超卓的民间雕塑师,死于贫困之中,终年六十三岁。 在前辈艺人中尚有鲍虞、景光和同安的九定等,都是神像雕造兼长装饰手艺的名师,他们都是同时代的人,工作上经常合作,然而各人的本姓已经不详了。 泉州的神像塑造艺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历代留存的优秀彩塑神像是我们宝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如明代雕塑的东岳庙二十四司官造像,艺术气派大方。元妙观的二十八宿星君、灵官大帝、天地水三官、南北斗星君、四海龙王贺寿(琉璃彩);浮桥观音宫的四海龙王;开元寺戒坛的八大金刚力士,大雄宝殿的五方佛,护法诸天(这二尊伽兰神传为同安九定艺师塑造的),十八罗汉;关帝庙的马君爷及诸群象,以及前面所提到的,塑造艺术都很典型。这些雕像有的是古代遗物,有的是近现代的优秀作品,它为不同时代的民间雕塑艺人提供借鉴和学习的宝贵实物资料,使他们在传统艺术的哺育下,吸取有益的滋养,从而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彩塑艺术。可惜这些宝贵艺术珍品绝大部分已受毁,现存的只剩下开元寺诸佛像了。 原西藏国佛铺从事神像雕塑的艺人詹振辉,童年即继承其父詹鹤的手艺并拜名艺人姚松林为师。解放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他通过学习传统技艺为新社会服务。1953年由文教部门保送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首届民间艺人进修班学习,后留校任教。他的雕塑作品“李时珍”,经中央文化部、对外文联选送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前些年浙江天童、育王寺重修时,所有佛像就是由他主持设计提供小稿,并亲自塑造部分巨型佛像(每尊高达七米许)。他设计手塑的十八罗汉小稿,由当地工艺厂复制出售,每套价值一万八千元,为日本客商所争购。工程落成后他又应舟山南普陀寺之聘,为该寺塑造佛像。 现代泉州妆佛名手还有释静远(俗姓王),塑造佛像具有传统风格,1955年在北京佛学院深造时,曾塑造佛像一尊代表全国佛教会作为外交礼品,赠送锡兰佛教团体。不久前河南洛阳白马寺(寺建于东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对外开放,中央文博组特来函聘请他前往塑造佛像,因感工程浩大,缺乏有力助手而未前往。他现在正为本省各著名佛寺的修复而进行佛像塑造工程。 此外尚有詹梓泽,亦是我市现代著名民间艺人,亦被保送往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二届进修班学习,曾任地方国营泉州工艺美术厂雕塑车间主任,其代表作“娄阿鼠”(塑像)受到文艺界的好评。现已退休。 二、民间彩塑泥偶,以模印定型的神像和各种形体小巧的泥质玩具为主,工艺要求和神像雕塑不同,它的艺术特点是所谓三分塑七分彩,产品造型简练,色彩明丽,有着淳朴的艺术风味。由于和日常生活有一定联系,为群众所喜爱,因而长期以来广泛流传于民间。 过去,在民间一般居民和店铺都有供奉土地公(福德正神)的习惯,由于社会需要,泥彩塑行业的艺人就塑造出一尊精神铄、长髯飘逸、健康慈祥、和蔼可亲的老者座像,同时把这位一手柱杖、一手棒着金锭的土地公,模印成价格便宜的普及品供应市场,作为家中祈福求财的供奉神像。此外,还模印有观音、弥勒、福禄寿三星等等。至于泥彩塑玩具的传统品种自来就很多,常见的有为儿童喜爱的形象丰富的掌中泥偶头像。以及在端午节采莲分送居民的“唆罗琏”(便化造型的彩绘龙王头像)和小指般大的孩儿仔。有趣的是中秋节孩子们以瓦砾砌造塔仔为戏,每层塔内都放置一件形象不同的泥偶,如吹笛子、打钹子的泥娃,塔顶是件放风筝的泥娃,这种应节的泥偶每年销量很大。还有些便化造型的泥偶玩具,如那逗趣的首尾摆动的泥兽,装有哨子会鸣叫的猫、鸡,操纵即能爬行的龟、蛙,引人发笑的那些摇头恍脑的县官,意态生动的老太太,趣味横溢的不倒翁,以及提线泥偶、掌中泥偶,都是孩子们喜爱的玩具,产品长年行销不衰。至于那些有情节性的戏出人物盆景,一般是作为室内陈设欣赏的装饰品(民间喜庆的礼品)。也有一些带有封建意识的泥偶形象,却早已被淘汰了。 历史上泉州民间泥彩塑玩具行业相当发达,有专业生产的家庭手工业店铺和专业加工印制泥坯的个体手工业者。一般是自制自销,通常是通过肩挑小贩直接销售到农村去。以往的亭前街(水门巷口至南岳),在市区未辟中山路之前,是产销泥偶彩塑玩具最集中的地方,不但生产的品种很丰富,而且每年销售数量很多,后来被外来的新式玩具所冲击,古老的泥质玩具逐渐受到淘汰,生产一蹶不振,终而至于剩下义全后街寥寥几家个体户,迨至解放前,仅存汪木水一家,生产品种大不如前,并且看不到原来的传统风味,他以生产供制作纸札人物用的小型人物头像为主。 但是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经过有关部门的发掘抢救,使一些传统泥偶品种得到了保存,并且有新的发展和提高。通过历次展览会的提倡,彩塑工艺充分发挥它的艺术功能,如为1952年举办的晋江地区卫生展览会、婚姻法宣传展览会服务而创作了大量展品。1953年春节泉州市文联举办文艺创作展览会,就涌现了许多优秀彩塑作品,如张桂林的《工农兵》,詹振辉的《坑道战五昼夜》和陈德良的龟、蛙等分别荣获作品奖。同年春送省参加省文化局举办的美术创作展览会的彩塑作品有张桂林的《采茶扑蝶》、《桃花搭渡》,受到大会的好评,照片刊于福建日报,并获选参加华东工艺展出及北京展出;继而张桂林、詹梓泽、许文煌等人集体创作《留伞》、《睇灯》、《训女》、《磨镜》彩塑戏出人物作品四座,参加华东工艺美术观摩展。同时张桂林应邀到上海参观展览。1954年成立泉州美术工场(工艺公司前身),张桂林开始生产各种规格的戏剧面谱和彩塑人物盆景及提线泥偶;詹梓泽分工制作泥偶头、掌中泥偶、摇人,并根据提线木偶戏头像复制浮雕面谱,以及传统泥彩塑玩具。产品由市手工业联社经理部收购,然后销给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以及通过福建口岸公司销往国外,以后逐年扩大生产品种供应国内外市场。 1959年为庆祝十周年国庆,张桂林创作有杖头泥偶十种和水浒一百零八将锦盒面谱,赴京展览。同年还创作彩塑玩具金鱼、龟、蛙、鲎等种参加国际儿童玩具展览,作品灵巧、生动有趣。越年,新作有舞刀壮士、彩塑士女和儿童题材的《拔河》、《捉麻雀》、《小孩吹火》及十七种小摇人,这些作品形体小巧,设色清新明快,富有民间传统艺术情调,为发展泉州彩塑工艺增添新的题材内容。这位热心民间泥彩塑工艺事业的艺人张桂林,不幸身患重病于1962年2月逝世,终年五十岁,艺龄三十四年。 值得一提的,还有解放后致力于泥彩塑工艺的新美术工作者黄紫霞(1894-1975),曾与民间艺人张桂林等共同为晋江地区婚姻法宣传展览会塑造了许多彩塑小品,形象毕肖,色彩醒目,得到群众好评。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手法写实,神态生动,作品《彩球舞》赴省展览,获得各界好评。 总之,泉州民间泥彩塑艺术在解放后获得新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而且新人辈出,生产繁荣,为内外销提供了丰富货源,也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增添光辉。 (一九八二年八月卅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