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线木偶戏老艺人谢祯祥同志受党组织托付,一九七七年,到广东省五华县传艺,不幸猝然病发,以身殉职。他的溘然长逝,是提线木偶戏艺术的一大损失。
谢祯祥,又名谢治,一九二一年出生在泉州的一个木偶世家。其父谢有土,是泉州早期的一位有名望、有造就的木偶艺人。谢祯祥六岁随父学艺,为博采诸家之长,又虚心向当时具有独特风格的老艺人学习,后拜著名老艺人吕天从为师。二十岁左右就成为提线木偶艺术的一名多面手。抗战胜利后,他曾组织“时新班”的提线木偶戏班,与吕赞成的“和平班”,及陈德成、张秀寅、何绽等五个木偶戏班,在泉州一带演出。临解放,百业凋零,民不聊生,戏班亦因而衰落解散。为了一家糊口,谢祯祥曾沦为街头小贩。
解放后,民间艺人获得新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谢祯祥同志四处奔走,把家中保留的木偶和道具无私地贡献出来,组成了泉州第一个木偶戏班。一九五二年,整编成立泉州木偶实验剧团,他任副团长。他先后被选为市人民代表、市政协委员,多次获得艺术奖赏,在我国第一部木偶戏曲艺术纪录片《新潞安州》(由谢添导演)他操演陆文龙的乳母。
精湛的技艺
谢祯祥擅长旦行兼小生等行当,又通须文、渗文、老外,对笑生、小丑等不同的角色,都能操纵自如。
提线木偶的表演,全靠线功和演员的唱念。好的演员,要求做功扎实、腔正字圆。谢祯祥在做功和唱念方面,得到内行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赞赏。他在《临潼关斗宝》中操演的伍员,受楚平王召见出场的台步、整冠跪、起一系列动作,潇洒文雅;而在“斗宝会”,举鼎不同于其他演员对这个动作轻松从容的处理,而是起步缓慢,其间又穿插一二步稍颠,使人觉得铜鼎沉重,动作逼真。对此,谢祯祥说:“举鼎时如步履十分自然,那就不是举鼎,而是拈稻草了。”谢祯祥曾以这出戏,获得了一九五四年省戏曲会演表演二等奖。
六十年代初,为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周年,剧团排演《郑成功》,谢祯祥承担郑成功这个角色。他与编导人员反复探讨,领会作者意图,对全剧节奏、速度、动作设计,都仔细推敲。第一场“越海”,郑在歌声中乘船出场,屹立船头,深沉地唱道:“谁忍让……”,直唱到“三十八年仇和恨,今朝要洗雪……”,才稳重地做点动作,唱腔雄壮,形象持重坚毅,充分表现了郑成功大度恢恢,壮志凌云的气派。
谢祯祥还成功地塑造了《千桃岩》的黑熊、《闹天宫》的土地、《火云洞》的大头妖等有创新的艺术形象。
谢祯祥和漳州掌中木偶大师杨胜是一对艺友。有一次杨来泉州,到谢家拜访,在言谈中,杨胜谦逊地说:“如果演《汉江寨》、《太子执剑》,我不及秀寅和谢的(祯祥)。”谢祯祥立即回答:“如果是《斩马腾》、《群英会》,我和你胜师比较,是万不及一呀!”一段佳话,表现了前辈艺术家的相知和友爱。
到布加勒斯特去
一九六○年,谢祯祥同志被选参加中国木偶艺术代表团,准备赴布加勒斯特参加第二届国际木偶戏比赛。不巧他母亲和小儿子患重病,但是,为了祖国的荣誉,谢祯祥还是一心一意练功排戏。到北京作短期集训时,罗马尼亚驻华大使馆举行国庆招待会,艺术代表团也被邀请参加,出席招待会的我国领导人有周总理和朱委员长,在使馆草坪的席上,周总理谈笑风生。旧社会卑贱的“搬嘉礼的”,得和国家领导人围坐一处,瞻仰风采,艺人们无不激动得热泪盈眶。
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旅馆的同志对中国代表团特别关心和热情。谢祯祥请服务员们喝自己带去的家乡铁观音茶,服务员翘起拇指说:“中国茶,好!有这种茶,咖啡都可以不喝了!”但是,服务员们又感到纳闷:中国代表团团员们出门,西装革履,笔挺净亮,为什么不见他们把衣服送出来洗呢?原来,老谢和全团同志,为了节约每一分钱,好买一点纪念品分赠没有出国的同志,衣服穿脏了,就关起门来自己洗。
在这届国际比赛中,谢祯祥操演《水漫金山》中的小青。他和全团同志一丝不苟,全力以赴,以他们的高超技艺,获得了集体二等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增进中罗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作出了贡献。
“总是要有‘逐鹿的’嘛”
谢祯祥在他四十多年的艺术生活中,传授了许多艺徒。对每一个艺徒,在思想和生活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在艺术上,总是从难从严要求。“严师出高徒”。如今活跃在提线木偶剧坛上的年轻一代,有不少就是他的学生。他们痛失严师,时时怀念他诲人不倦,扶掖后进的精神。
老一辈木偶艺人张秀寅病重时,谢祯祥经常亲捧汤药,关怀备至。张弥留时浓痰封喉,谢在侧旁协助抽痰抢救,至其最后一息。老艺人连焕彩、郭桂林辞世时,谢一如既往,四处奔走,张罗后事,安抚遗属。
“四人帮”肆虐时,木偶戏老艺人都被遣散回乡或降薪转业,生活无依。在“四人帮”垮台前后,谢祯祥和打城戏剧团团长曾火成同志,几次三番到省、地有关机关反映情况,要求落实政策,妥善安顿老艺人。有人说:“众人吃鹿肉,干嘛总是你们去‘逐鹿’?”老谢笑着说:“总是要有‘逐鹿的’嘛。”
生命的最后脚印
在叶帅的关怀下,广东省决定重建五华县的提线木偶剧团,却一时缺乏师资。他们多次要求泉州木偶剧团派员前去传艺。一九七七年四月,谢祯祥同志受党组织的委托,不远千里,到广东省五华县去传艺。
在五华,谢祯祥坚持了艰苦奋斗和诲人不倦的本色。他发挥了生、旦、北、杂全能和线功、唱功、念功皆绝的特长,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起早摸黑,单枪匹马,编教材、作示范,耐心而严格地为小学员一一传授技艺。仅仅五个月时间,就教会学员安装木偶的基本知识和提线操纵的十四个动作。为了让提线木偶艺术在五华重新开花结果,谢祯祥倾注了全部心血。
一九七七年七月某日,笔者与谢祯祥同志邂逅于泉州车站候车室。他在五华县授艺第一期期满,返回单位后又应邀续授,正欲取道厦门、汕头,前往五华。候车时,他瞻念泉州提线木偶的前途,对笔者说,我们应扬长避短,在线功和唱念方面狠下功夫,不该搞欺世媚俗的花架式。我问他,为什么团里和家里没有人前来送行,他撚着颏下长长的痣须,笑着说:“走南闯北的人了,出门还要人送?”不意车站一别,竞成永诀。九月五日,谢祯祥同志在五华县以身殉职。四十余年如一日,他为木偶戏艺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谢祯祥同志逝世之后,五华县和泉州市先后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五华县委,还发出通知,号召全县干部学习谢祯祥同志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风格。
(一九八二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