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州球类运动简史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解放前是晋江县治所在,解放后才县市分开,要谈泉州的体育史,就离不开晋江县。而且泉州历来是晋江地区政治、文化、体育活动的中心,体育活动也与邻县互相关联。除了各种项目都包括在内的综体运动会之外,可以说球类活动最多,单项比赛,年年都有,有对抗赛,有邀请赛;有个人提倡,团体支持,有一处提倡,数处支援;有来自外区、外省、海外的,比赛、观摩,风靡一时。泉州体育能在较早时期就有了较坚固的基础,原因也在于此。爱好体育者,都组织球队,到处活动。晋江侨乡,几成为篮球之乡,也曾经有一个时期晋江滨海的伍堡村,被誉为排球之乡。泉州最早的球类活动是足球、网球,最普遍的活动是篮球,最集中一处的活动是排球。现将四种球类活动概况,分述如下: 一、足球 足球运动,最早提倡的是泉州培元中学,大约在一九一五年以前,培元中学由于该校创办人安礼逊(英国人),颇重视足球运动,当他选定校址时,先考虑到的是足球场问题,所以泉州市内培元一校校址花棚下、二校校址广平仓、三校校址中营下都建有一个稍具规模的足球场,以供学生活动。当时虽局促于一个学校的活动,但校内时有班级定期比赛,以后即将全校学生分为耀元队,穿红色球衣的;武元队,穿绿色球衣的;扬元队,穿蓝色球衣的;威元队,穿黄色球衣的,共四队,直至毕业不改变。新同学注册后,由学校开列新生名表,由四队的队长及体育委办(学生的体育组织,也有个别老师参加指导)共同安排。就这样,每逢星期一、三、五下午举行比赛,即四队对抗,然后选拔校队,一九一五年,全省中学举办第一次运动会时,培元中学获得足球亚军,此后继续不断训练,于一九二一年参加全省第二届中等以上学校(包括大学)联合运动会时,获得足球冠军,此次参加有四十四个学校,524个运动员,从十一月九日起至十九日止,比赛十天,因为参加人数多,规模大,培元获得足球冠军,声誉广传,影响深刻,冠军队队员黄金钟、高其峰、朱少霖、吴祝仁、黄开成……等回校后,更加有劲,培养后进,于是学生参加足球运动盛极一时,毕业生就业他处或升学的,也往往加以提倡。邻近培元中学的小学,如西隅、养正、佩实,以后卓然小学等都有小足球队的组织,新生力量,继续不断。一九二五年左右,林植兰组织西隅师范足球队,继后,靠近体育场的泉州中学、黎明中学也相继组织起来,足球运动渐呈活跃气象。但在二十年代中代表晋江足球的基本力量是培元中学。从此足球运动推广很快,南安水头的南星中学,梅山的国光中学,以及永春的崇贤中学都有足球队的组织,特别永春最坚持,时常组队来泉州与培元足球队比赛,加上寒暑假从外地回泉州的足球爱好者,也组队向各地观摩比赛,特别是集美中学蔡继墀、蔡继标兄弟以及黄柏林、王其三、杨光斗、蔡锡冰、汤金鉴等组成的强华足球队;由萧镇江、张维民等所组成的北马足球队;由晋江体育场组成的晋光足球队。这些业余足球队经常与培元中学联系、比赛。这样提倡,影响颇广。一九三C年以李春僖、蔡继墀、蔡继标、蔡鸿恩、刘施恩、王其三、黄朝英等组成的集美校友队与王岫松、林植兰、吴春木、吴剑青、蔡建三、庄善浅等组织的晋江体育会进行了一次足球比赛,双方势均力敌,比赛十分剧烈,后因吴剑青与蔡继墀起了纠纷而以三比三不终局结束。泉州校外组队比赛,从此有了开端。一九三四年初,在泉州开晋江全县运动会,公开组足球比赛,参加的有强华、晋光、北马、培元四队,嗣后,以这四队为基础选拔蔡继标、康伯襄、王善榜、陈朝卿、杨光斗、汤金鉴、蔡显祖、蔡文宣、萧镇江……等十五人组成晋江足球代表队,参加一九三四年秋福建省运动会,这是从各方面联合组成的,虽未经集训,但因过去常在一起练习,也能互相配合。在这届省运动会,晋江足球代表队虽未获名列前茅,也给人一个泉州足球确有良好基础的印象。 一九三六年五月间,第三绥靖区军民运动大会,参加足球比赛的有厦门、晋江、同安、九师,最后厦门、晋江两队决赛,晋江队获得亚军,参加比赛的队员有蔡文亭、蔡继墀、蔡继标、黄柏林、丘新民、王其三、汤金鉴、陈子璇、杨光斗、苏瑞春、陈义太等。 一九四○年,晋江队参加在永春举办的第四行政区运动会,获得足球冠军。参加的队员有蔡衍安、蔡天从、杨光斗、王其三、黄宗桐、程嘉瑞、杨河清、陈子璇、蔡莹大、林龙望、汤金鉴等。 一九四二年参加在泉州举行的第二届第四行政区运动会,获得足球冠军,参加的队员有杨光斗、王其三、蔡天从、杨河清、黄宗桐、蔡文汉等人。 一九四六年元月参加在莆田举办的第四行政区第三届运动大会,获得足球冠军。参加的队员有杨光斗、王其三、杨河清、程嘉瑞、蔡天从、黄柏林、卢庆祝、陈子璇、蔡文汉等。 一九四七年由林约翰、颜永安、蔡继墀、林文锦、程嘉瑞、张哲民、蔡怀堆、李维珍、杨河清、杨光斗、吴世池等组成沪星足球队,远征厦门,本拟进行四场比赛,后因厦门各队认为实力与沪星队有差距,乃联合外地回厦的厦声足球队员组成英华校友队进行一场比赛,结果以一比一打成平局。 在抗日战争期间,学校内迁,场地欠缺,业余组队,又极困难,足球活动,无形停止。直至解放后才继续开展,常以晋江地区名义,向各地选拔足球运动员,以后因集美划归厦门,实力有所影响,而于一九五一年,还获得省选拔赛足球冠军。而以泉州队为主,程嘉瑞为队长,蔡树人、许明明、陈韬雄、陈天佑等为队员,代表福建足球队参加上海华东区足球单项比赛,获得第三名。以后,都以泉州市为主,再往永春、南安等地挑选足球队员组成球队,这样各地才继续开展起来。直到泉州市作为一个市队单独参加后,晋江地区代表队的选拔才无形停顿。目前足球运动成为我们比较薄弱的一环,而继往开来,积极活动,多方培养,实为今后最迫切而又最繁重的工作。 二、篮球 泉州篮球运动,始于一九二五年左右,当时组织球队的只有泉中、培元两校,两校比较邻近,经常互相观摩、比赛,关系颇好。业余篮球队组织,则几等于零。 州较早组织业余队参加一九三三年全县性比赛的只有北马、天马两队,北马组队负责人为萧叔康(也名镇江)、萧永瑞昆仲,积极支持并给经济援助的是倪郑重,这给队员们不少的鼓舞力量;天马由陈扬清、陈扬明、陈清流等提倡,参加者大都是泉中校友,以后改为“泉友”队。但为时不久而停顿。一九三五至一九三七年体育爱好者牙医盛保罗向一些工厂工人、职工鼓动组成业余篮球队,名为“晨星”,以店员、工人为主,每天早晨上班前集中练习;又组成“白轮”“蓝鹰”两队,吸收社会青年、学生、归国华侨参加。在这三队中,盛保罗身兼组织指导;并与陈清流合组青少年学生队,于寒暑假中往南门外石狮一带比赛,从此组队比赛之风日盛,特别是泉州南门外(即现晋江县)较大的侨乡都有组队,当时还有个风气,聘请教师,也要问问是否兴趣篮球运动,影响所及,各乡纷纷组织篮球队。当时侨乡如下辇、西滨、清蒙、青阳、石狮、龟湖、安海、深沪等地都有组队,有的比较坚持,有的应付邻近比赛,临时凑队,有的重资聘请外地篮球队员参加。这些活动是泉州篮球能组成一个比较坚强队伍的基础。 一九三四年秋,全省第一届运动会,泉州(即晋江县)组成参加省运会的篮球队。队员有郑恭敬、萧镇江、陈扬清、陈扬明、林勋模、何神恩、张建欣、郭辅友、史延年等,选拔人材范围广泛,有学生、教师、归侨,及业余爱好者。参加省运动会时,除了车船及住宿由公家负责外,其他费用,即由社会上热心体育的人士捐助,但怎样节约,也常有断炊之虞,而运动员却能不计困难,有始有终地参加比赛。 从省运会回来后,篮球运动提倡更广泛,各校都有篮球队组织,于是比赛之风更盛,每一次比赛,都有十多队参加。这时菲律滨华侨也组队回国巡回表演,菲侨球队受美国影响,技术较高,一出场比赛,观者拥挤,均以一睹为快。 一九三五年,菲侨曾重友,泉州南门外下辇乡人,首次带领菲侨组织的“中西队”回泉,在侨乡作表演赛,本身既是教练,又是裁判,并在公园与泉州联队作公开比赛,这给泉州篮球运动,怎样组织,怎样训练,怎样裁判都有一定的影响,从此,群众对篮球活动的兴趣更浓,侨乡如池店、青阳、龟湖、清蒙、西滨、安海等地,都举行邀请赛,广发请帖,邀请观摩。石狮竞特制金质的“宽仁杯”篮球邀请赛,参加有十余队,清蒙乡组织的“清余队”苦战经旬,夺得冠军。清蒙乡是泉州南门外篮球组队较成熟的侨乡,其中有教师沈家醒、郑毕罗的提倡,有郑恭敬昆仲的联系,以观摩为主的邀请赛都参加。每年春节期间,华侨回泉探亲,在各村举办篮球比赛,成为群众所喜爱的正常活动,连那些赌风甚盛的侨乡青阳、石狮、陈埭等也被球赛所吸引而不事赌博了。由于侨乡篮球赛的影响,曾重友也被留在泉州南门外当一位小学教员而兼训练篮球队。一九三六年在厦门举行第二届全省运动会,晋江篮球代表队聘曾为教练员,在泉中中学集训,当时规定一套训练方法,非常严格,这使泉州篮球素质提高一步。 一九四六年,抗战胜利后,菲侨林珠光,组织“群星”篮球队回国巡回比赛,同年,菲侨施维熊等组织“黑白队”也来泉表演,但影响最深刻的是“群星队”。该队主力队员蔡文章、陈金德、陈金智、蔡连科等都是泉州南门外人,他们一到厦门时,泉州体育场场长陈扬清、危转安等即认为晋江篮球队,虽获全省冠军,被选为福建代表队,将出席一九四七年全国运动会,但从未与强队接触,当乘“群星队”回来之便,约请来泉表演,未果,即主动带全队往厦与“群星”比赛,从此、吸取了非常有益的经验,如蔡文章的真真假假动作,跳起投篮,命中率高;全队的交叉掩护,队形变化万千,使人眼花缭乱。回来后,全队集中训练,以应付一九四七年在上海举行的全运会。不久,福建省却以经费无着,决定篮球不参加。于是推选黄柏林、危转安往厦筹资,如不得援助,也决自费往沪,以后偶遇泉州人施维熊(厦门烟厂经理)得其经济支持,答应所有费用,由该厂负责,这样赴沪之愿望才得实现。 一九四七年,不取福建官方经费而代表福建省的篮球队组成了。由施维熊为领队,危转安(现在福师大体育系)为教练,黄永为干事,蔡文章为队长,黄柏林为副队长,队员郑恭敬、陈扬明、李森、黄世纯(克明)、蔡孝德、林德芳、林友诗等,还有一位黄柏龄,刚在上海大厦大学念书,也参加福建队。这是泉州篮球队实力最强的时期。 现将这队的情况略作介绍,以便洞悉他们的技艺,学习他们的特长。这个队的建成,主要是晋江篮球活动有了很好的基础,加上每个队员的不懈练习,精益求精,运动员团结一致所取得的。如队长蔡文章,技术上乘,尽人皆知,曾在一次比赛时,投中一球,对方从界外投球时,被突然转身夺得,腾空一投,又中的,对方再从界外投球,又被突然转身跳起截得,再腾空一投,又中的,不到两分钟时间,连中三元,机灵妙算,精于投篮,至今印象犹深,观众咸认为:如果不是有准确投篮的绝技,虽得着球,也未必投进,可见他平时苦练,造诣甚深;副队长黄柏林历来担任体育工作,曾任厦门大学、福建大学、集美中学等校体育教员、主任,一边工作,一边组队,到处比赛,所到之处都沉浸在篮球训练之中,以故本身技术全面,组织能力强,为人沉静,但一打球来如生龙活虎,难于抑制,在香港与强队“汕警队”比赛时,当投手蔡文章、李世桥被钉住时,他就来个精灵的处理,急上前锋,从中路,左右锋频频进攻,几乎百发百中,弄得对方束手无策,大败而归,号称“消膏手”的郑恭敬,严守后方使对方难越雷池,但有时也来个突然袭击,乘机攻球,命中率高;一九五一年任我国青年队队长,被国际间誉为“神射手”的黄柏龄,本领是从苦练中来的,记得一九四六年间他还在泉州开元寺秋水轩工作时,特约蔡文章,每天帮他练习,以千万次苦练“跃起转身投篮”的方法发展了蔡文章的腾空投篮,而百发百中,后被罗马尼亚作为投篮绝技而加以吸收提倡。使这绝技产生国际影响。 这个队除了每个人的刻苦训练,提高技术外,还时常在一起互相指点,互相配合,因而每当全队出战时,常有惊人的成绩,是泉州篮球史上值得提起的队伍。 这个队除蔡文章,黄柏龄外,于一九四六年末,还由蔡继标率领往广东汕头比赛,自费地南征北战,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战斗意志强,因此,在上海参加全国比赛时,颇为观众所称赞。后与实力最强的警官代表队一战而威震球坛。 不久上海大公报社负责人费彝民看中了福建队实力而商于黄柏龄,联系蔡文章及其他群星队队员,组成“大公队”与尚留在上海的天津队有名的五虎将一战获得大胜,费彝民便信心地带领“大公队”出征东南亚各国,鏖战半年,而获全胜以归。其他福建队队员即组队远征台湾,交流技术,成绩斐然,完满回归泉州。 一九四八年,菲侨李世桥(泉州南门外石圳乡人)趁世界运动会后回归福建探亲之便,遵其母嘱,在厦门提倡拯灾篮球赛,泉州球队也前往参加,义赛收入,全作救灾之用。同年李世桥又约请泉州人黄柏林、蔡文章、蔡金典、施维熊、郭国业、黄克明等组成菲华队(本拟以晋江队名义)往香港比赛,结果获全胜而归。记得当时在广东声誉最强的“汕警队”也前往香港拟与菲华队决一雌雄,结果大败而去。据传,当时的门票比原来提高一倍,也在赛前被观众抢购一空,可见球艺之精,早在海外脍炙人口了。 三、排球 泉州排球运动因外来的影响较迟,各校组织球队也较慢,社会上的推动就更迟缓了。初时一个队的组成十二人,分为三行,每行四人,位置都固定,一般靠网的一行个子要高,可以拦网,第二行选的要敏捷灵活的,第三行要手力较大,可以打“斧头破”的远球,这是排球初期的打法,能打过网就算,所以一个球的争夺为时颇久。由于选手要有一定的体高,还没有办高中的学校就没有组织。记得一九二五年组队的有培元中学,队长是方赞襄,一般活动都在校内,继起组队的是省立十一中(即晋中),有了两个学校组成队,就比较经常,观摩比赛了,也常在一起练习。到了一九二九年,担任培元中学排球队队长康伯襄,对外校较有联系,与晋中比赛也较经常,不久泉中中学也组队,彼来此往,三队都有联系。排球在侨乡也推广起来,最早是金井毓英中学,组成排球队,他们接受海外菲律滨的影响比较快,已由十二人改为九人一队了。在一九二九年毓英中学校长许志泽带该校篮、排球队来泉,拟与培元中学作对抗赛,由于排球十二人与九人为一队的人数争执不下,排球比赛没有举行。嗣后,泉州各校也相继组起队来。一九三四年晋江全县运动会学校代表队参加有五队,晋中、培元、县中、泉中、晦鸣等,最后争夺冠亚军之战是培元与晋中,这两队实力比较雄厚,竞争也较剧烈。公开组参加的不多,有北马队、泉友队、和临时凑合,由余福清任队长的职工队。城外来泉州参加的只有伍堡队。这队全队赤足,人家称它为“赤脚队”,可是比赛起来,赢了泉州市内各队。伍堡村处在海滨,村人以出海捕鱼为业,渔民多活泼好动,听说有挂网打球的运动,就把损坏不用的渔网修理一下,挂在两木柱间,拿起球来就打,全村不论大人小孩都爱打球,成为风气,每当渔船进港后,球就打得很热烈。这些渔民,孔武有力,打来打去,很有意思,以后就有邻近热心体育的老师和来自菲律滨的归侨购买了大量排球并指导他们,慢慢地按规则打起球来,久而久之,就选出比较成熟的队员,以九人为一队(泉州也开始改为九人),经常分角落对抗,以后挑选为“伍堡队”,当渔闲时,就在乡间互相观摩,比赛练习。一九三六年夏间,代表晋江县参加第三绥靖区军民运动大会,与代表漳州方面的“长泰队”决赛。这次运动会参加的单位很多,“伍堡队”能得到最后的决赛实不简单,何况是一个滨海地带只有一个乡村组织的代表队呢!最后虽输给“长泰队”,但他们在晋江这个地区的排球活动中,却始终被体育界所重视的一个队。以后一谈起排球比赛事,就联系到伍堡。但由于他们远在海滨,平时又少组队进城比赛,人们对该队的历史情况知之者较少。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这个纯是群众组成的球队,甚为重视,负责晋江体育的领导同志,曾经协助组队,参加全国性比赛,并且有些队员被选入为国家队,热心提倡伍堡排球队的负责人姚自立,也被提到福建省体委担任组训工作。 四、网球 泉州网球起源于培元中学,约在一九一六年,培元创办人英人安礼逊,由于本身爱好网球,时常约请教师吴保助、蔡保和等参加练习,过了一段时间,连学生也有人参加。最早参加的有学生吴祝仁,以后有吴士衡、吴士章兄弟也参加了,他们都是比较出色的网球员。 培元中学提倡网球是有一番训练计划的。网球本身就很贵,又难购到,因购买范围不广,当时每筒三个球,要三元六角白银,这不是一般同学负担得起的,又要球拍,费用更大,学生不敢问津,学校有鉴及此,安礼逊外出时,常把人家比赛用过的球,大量购来,送给学生练习,并由学校建造两个硬地网球场,供正规练习用(所谓正规,即按比赛计分,定胜负),另建一个作基础练习用,有十多米长的洋灰场,前面一个高墙,墙上按网球网的高度划一条黑线,练习时,即向着高墙的黑线打球,球返回时,再打,每次练习一般是半个小时,这就叫做“打壁”练习,到了一定熟练,才得网球委办的允许到正规球场作练习。有这样的基础练习,所以网球队员一般能准确打出低而急擦网而过的好球;再是执拍的练习,步伐的练习,这是硬功夫,基础的基础,怎样执拍,才有利于反手抽击和正击,这是在未参加“打壁”时必须预先掌握的,经过几次的“打壁”,执拍跨步就熟练了。这些基础功夫,初练时,绝不能视之等闲。有些同学,一拿起拍就下场参加正式练习,常是不得要领而退场。 正规练习得好,以后进步就快。一九二六年间升到燕京大学学习的吴祝仁,夺取了华北区网球单打冠军;一九三二年升入福州协和大学学习的康伯襄获得了福州市网球单打冠军,一九三三年在上海东南医学院学习的蔡鸿恩获得了上海八大学运动会网球单打冠军,这些都是基础好,进步快的实例。 一九二九年,吴祝仁回到培元,对网球的训练,特别是发球的训练更进一步,为了使网球技术更提高得快,特别鼓励学校网球代表队黄锡良、陈朝卿往厦门联络友校比赛,由于厦门各中学开展慢,都没组队,结果只和英华中学一校比赛,但也收获不少。 泉州早期的网球活动,大部分偏于培元中学一个学校而已,几乎每次晋江的网球代表,都由培元康伯襄、陈朝卿、粘天锡等担任,如一九三四年全省运动大会及一九三六年第三绥靖区军民运动大会等代表都是。到了一九三五年,陈扬清任体育场长时,建造两个网球场。这样,参加网球练习的就有叶燕臣、林心汉、余福清、李叔扬等;迨至一九四○年以后,在体育场练习的人就更多,经常参加的有农民银行刘锴、中国银行周崇庆、厦门侨务局江亚醒、中学教师陈朝卿归侨杨国栋、施远成等,规定每星期三、六下午练习,过了不久,驻军柯远芬、林梦飞等也先后参加,泉州群众也渐渐懂得网球这个活动了。由于经常练习比赛,在一九四七年,第四行政区运动大会,网球比赛时,与实力最强的莆田队决赛,群众围观的拥挤不堪,兴趣极浓,当时莆田队余文辉代表是留美学生,很有经验,两队从下午二时,打到六时,才被刘锴以一记之差打败了,但晋江代表刘锴、杨国栋等也已精疲力竭了,可见两个强队苦战激烈的程度。 解放后,培元中学的网球场早已改为它用,体育场这两个网球场也改建了,现在泉州市内已没有一个网球场可供群众练习。目前,网球活动正在各地蓬勃展开,我们体育场修建网球场应当是势在必行的事了。 本文蒙泉州体育耆宿康伯襄、郑恭敬、黄柏林、萧叔康、程嘉瑞等同志的协助,得以初步写成,特向他们表示感谢;但因为时已久、笔者记忆不周,手头资料不多,内容恐有遗漏或错误,望以本文作为引子,引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资料,作为今后续写一篇包括田径及女子球队活动更全面的资料,这是最大的希望。 写于一九八二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