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是国务院定为首批全国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艺术源远流长,木版彩印年画亦是其中之一。有一段的神话,可以说明木版彩印年画的起源是比春联早得多,春联还是后来由年画派生出来的。相传在东海的大海中,有座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下有个鬼门,里面关着许多的恶鬼,天帝特命神荼、郁垒二神把守着,遇有恶鬼要出来扰乱人间,涂炭生灵,就将他们捆绑起来镇压下去。众恶鬼怕这二神的威力,多数不敢出来作恶,少数恶性不改,要冲出鬼门来继续为恶的,都遭到应有的下场。那时纸还没有发明出来,古人就用桃木将那神荼、郁垒二神的形象刻出来,钉在大门上消灾避祸,取名为“桃符”。以后“桃符”就向二方面发展,一就是宗教上的神符,他们将所信奉的神像刻在木版上,然后用黄纸印刷出来,分发各家贴在门上“镇妖驱邪”;一就是所传五代时后蜀主孟昶新年在寝门的桃木版上的题词。至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除夕忽然下了一道圣旨,要家家户户贴春联以示庆祝,从此春联流传至今,在民间的每年春节,真成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为人人所喜爱着。这不是我们所要介绍的重点,我们所要介绍的是木版彩印年画的源流及其在泉州的盛衰。
泉州在晋太康中,道教与佛教同时传入,那时木版年画,是以神符的形式出现,如道教,他们画着李老君的形象;佛教画着观音菩萨的形象,印出来让信仰的弟子张贴在门上,以保阖家的平安。泉州在唐代建州,建州之后,这两种宗教在民间更加流行,刻印神符——木版画也就更加兴盛了。到了宋代泉州成为“此地古称佛国”,村村都有神佛“当境”,神符——木版画得以日新月异。这是和朱熹来泉讲学,带来一批刻工在泉州涂门外田庵村聚族而居,以此为业,有密切关系的。据田庵村的故老相传,他们的祖先自宋代即从安徽迁来泉州。一世祖洪荣山跟随朱熹初学雕刻,逐渐发展到木版画,乃至刻木版书。后传至邻村的淮口(林姓)、后坂(施姓)。泉州的木版书,在宋代是为人所推重的,尤其是佛经所附刻的单线平图的插画,线条流畅画面优美可爱。到了明代,套色雕版印刷在全国各地的广泛流行,尤其沿海各地更为盛行,如天津的杨柳青、山东的潍坊、江苏的苏州桃花坞、以及福建的漳、泉。而泉州的木版画——神符,亦以彩色套印的独特风格,与春联并肩盛行于民间,为春节增加了一朵鲜艳的奇葩异彩。
泉州的木版彩印年画,据文献鳞爪记载,盛行于康熙和乾隆的时代,那时每年春节前,家家户户贴春联时必贴木版彩印年画,最为群众所欢迎的为“神茶郁垒”,“招财进宝”、“天官赐福”、“春招财子”。尚有为春节时的文娱玩具如“蹙里图”(以泉州地名、名胜为内容)、“葫芦闷’(由八仙、玉兔、金鸡、龙、虎、马、鹿、龟等四十七个画象组成的),据云泉州木版彩印年画多至六、七十种画面,它以构图饱满、线条洗练、色彩强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木版印刷的淳朴为其艺术特点。关于它的制作过程大抵是由画师先在纸上绘图成稿,贴在如图大小的木版上,然后按稿分色分版雕刻。但是对图稿墨线的刻法,却要求刻成上细下宽的楔状形,这样可以防止因木材的涨缩而出现版面线条断裂的毛病。如因使用日久线条被磨粗时,可用刻刀修细,直至修过三次后就不能再用了。拓印时先按色逐版套印,最后盖上墨稿。纸张选用上庄玉扣(竹纸),色彩应用传统染料,以白土为填充剂,以海南胶为调剂,基本色有黄丹、苏木(红)、槐花(铭黄)、佛青、黑色应用竹烟、其他间色可根据画面需要再予调配。因此印制出来的年画,色彩效果腴润饱满,且有一定的厚度,构成了泉州木版彩印年画的独特风格。
泉州木版彩印年画,品种丰富多采,其中善版颇多。但因经过的年代较远,到了解放后散失和损坏了一部分,一部分没有继续生产。但是从现在看来,这些年画仍有其一定的艺术价值。解放后文化部门曾选送一部分在上海参加华东地区民间年画展览会,“神荼郁垒”、“春招财子”数幅被选编入《华东年画选集》向全国介绍,认为构图饱满,形象可爱,设色大胆,值得研究和借鉴,如果剔去其封建性的糟粕,而作为文化艺术遗产看待,加以整理,推陈出新,是可以继续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的。
但解放后我们对此重视不够,一九五七年公私合营全面改造时,又未给予单独划出加以领导,如其他省市年画著名产区一样。而错误地使它归并到染纸行业,长期奄奄一息。十年内乱,所有藏版全被销灭,连社会上私人收藏的各种木版彩印年画也尽付一炬。过去经营这行业的,远的已不可考了,晚清时代,大概有兼业和专业的二种,兼业的有纸料行,专业的有义全宫巷的美记,它执有清政府发给的专利经营证,后来继起的有美记的本家通兴,还有三兴、重美等家。他们的产品销售到一府五县,和漳州、厦门、台湾。也有部分出口到南洋各地向华侨销售。辛亥革命后,美记、通兴相继歇业,藏版及部分工人归到新开业的福记,不久重美亦倒闭,就剩下三兴和福记二家。直至解放后,全行业公私合营,业务归市商业局纸类染制厂经营,然而泉州木版彩印年画虽然在泉州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可是国外华侨对家乡的木版彩印年画,却存有浓厚亲切的感情,于是现在有人在香港用胶版翻印泉州传统的木版彩印年画供应,聊慰他们的乡思而已,是亦生财有道。
今天,我们不揣谫陋,凭借手头极其有限的资料,勉强写成本文,错误在所难免,望知情者有以更正和补充。
(一九八二年四月廿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