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回忆晋江篮球队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晋江是我国著名侨乡,又以“篮球之乡”闻名全国。晋江篮球队有着它的悠久历史和光辉历程。 解放前晋江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晋江县政府就设在泉州城内。解放后,晋江、泉州分开成立县市。下面所介绍的是解放前曾经力冠全省,具有我国篮球南派打法,对我国篮球运动有一定影响的晋江篮球队。 一、早期的晋江篮球队 一九一○年前后,篮球活动由大中城市回乡学生和回国华侨传入晋江。最初局限于城市学校,以后逐渐普及于社会,深受城乡群众喜爱。泉州的培元、泉中和黎明三个中学组队较早,后来各中学纷纷组队,并时常进行友谊赛,引起许多学生的兴趣。 泉中中学校友李春熙,教练杨转乾及陈扬清、陈扬明等组织“天马”队,培元中学体育教师康伯襄和他的学生张建欣、郭辅友、蔡友贤、周清狄等组织“培元”队。一九三三年,萧镇江(叔康),倪郑重、林勋模、何神恩等组织“北马”队。这三个球队实力相当,每次比赛都吸引了很多观众。 一九三五年,晋江下辇乡华侨曾仲友率领菲侨“中西篮球队”回国参加第五届全国运动会,队员大多是晋江人。全运会结束后,该篮球队来泉州,与泉州一些球队友谊赛。后曾仲友留在家乡协助训练篮球队至一九三六年才返菲。同期还有华侨李定国、李福顺回泉州,参加篮球训练活动,对促进晋江的球艺提高起了一定作用。 一九三四年福建省第六届运动会和一九三五年第七届省运会以及一九三六年在泉州举行的“福建省第三绥靖区军民运动大会”,晋江虽都有篮球队参加,因组织伊始,战斗力尚弱,比不上省内劲旅。但是,经过这三次较大型运动会的观摩鼓舞,特别是在泉州举行的运动会,对晋江体育运动影响最大。篮球活动也更加普遍的开展起来,水平又进一步提高。 二、晋江篮球队的发展与进入成熟的时期 一九四○年,“福建省第四行政区运动会”在永春举行,晋江篮球队以陈扬清、郑恭敬、陈扬明、柯子碧、庄垂宗、史延年等为主力前往参加。这支球队队员年龄在二十岁上下,善于中投短切,能攻能守,敢冲敢闯,在比赛中初露锋芒,战胜了莆田、仙游等队,获得冠军。从此,晋江篮球队开始有比较巩固的组织,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以后不断吸收回国华侨和县里较好的队员,经常在一起练球。 一九四三年,在仙游举行“闽纵杯”篮球赛,晋江篮球队在原有队员的基础上,增添了老将黄柏林和新手蔡孝德参加比赛,又获得冠军。同年冬又作为“闽纵代表队”参加在江西上饶举行的“祝同杯”篮球赛。队员是陈扬清、郑恭敬、陈扬明、黄惠生、危转安、何渊、谢继周、蔡孝典等,但因气候严寒,不能适应,未获胜利。 一九四五年十月,抗战胜利后不久,为了进一步提高球艺,以队员黄柏林、陈扬清、郑恭敬、陈扬明、蔡喜昭、陈重基和年轻新手黄柏龄等人,组成以“南安队”的名义,实质是晋江队队员为主的篮球队访问厦门,在中山公园连战四场皆捷。 三、晋江篮球的飞跃和进入全盛时期 一九四六年八月,由林珠光率领的菲侨“群声”篮球队回国访问。他们在菲律滨是有较高声誉的强队,回国后在前往上海之前,先在厦门比赛四场,首战厦门“群星”队,以69比20获胜,再又以78比27胜“同余”队,三战“厦大”队也以75比33获胜。他们並没有摆出全部主力队员,就轻易取胜。晋江队闻讯,认为是学习球艺的好机会,由危转安到厦邀请“群声”队来泉比赛,未成。乃组队赴厦比赛,领队危转安,队员郑恭敬、陈扬清、黄柏林、陈扬明、蔡孝德、黄柏龄、黄克明、杨振芳。由于晋江篮球队不久前曾远征厦门,全胜而归,是省里较强的篮球队,“群声”队因而未敢轻敌,也有所准备,厦门观众也认为必有一番激战。这场比赛,“群声”队以主力队员蔡文华、蔡文章、陈金德、陈金置、蔡连科出场迎战。上半时晋江队分数虽落后,但相差无多,下半时“群声”队全力以赴,拿出浑身解数,用尽各种技术和战术,如虚晃假动作,停空跳投,八字交叉掩护,重叠掩护等等。我们晋江队是惯于打“人盯人”的,防不胜防,难以对付,结果以95比32大输63分。 通过这一场比赛,我们并不气馁,既吸收了教训,也受了很大启发。“群声”队那种新颖的技术和战术,对晋江队以后的学习和训练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晋江篮球队提高水平的转折点。 一九四六年由于增加了留在家乡的原“群声”队的蔡文章、蔡连科为队员,经常在一起进行比较有计划、有系统的训练。晋江队无论在技术和战术方面都有了很大革新,进步很快。这是晋江队的飞跃发展阶段。这一年参加福州举行的“银行杯”篮球赛,队员有黄柏林、蔡文章、郑恭敬、陈扬清、陈扬明、黄柏龄、王清洋、杨振芳、黄克明,获得冠军。在这次比赛中,初次以其灵活、快速、多变和假动作的打法,使福州观众耳目一新,无不叫绝。 一九四七年八月,晋江队为了外出吸收和交流经验,经过募捐和部份自费远征台湾,队员有蔡连科、黄柏龄、陈扬清、郑恭敬、陈扬明、王清洋、黄克明、蔡孝德、李森、蔡孝典,领队蔡继墀,教练危转安。在台北公园比赛四场,所向无敌,深受台湾同胞欢迎,留下良好印象。 一九四八年三月,在福州举行省“选拔会”,晋江篮球队勇冠全省,获得作为“福建队”参加“七届全运会”的代表权。国民党政府原定田径和篮球队公费前往参加,但在我队冠军之后,突然宣布“经费不足”只参加田径,篮球不参加。为了不放弃这个机会,晋江篮球队队员四出奔走募捐。后得到热心体育人士,前“黑白”队队员华侨施维熊捐助全部费用。并由施维熊任领队,前往上海参加比赛。教练危转安,干事黄永,队员蔡文章、黄柏林、郑恭敬、黄克明、林有诗、李森、陈扬明、蔡孝德、杨振芳。黄柏龄当时在上海大厦大学念书,他不参加上海队而来参加福建队。我们这个队当时也被列为种子队之一。赛前,上海《申报》对福建队的评论:“技术娴熟,灵活多变,是受观众好评的队。”比赛采用淘汰制,第一场以39比24胜江西篮球队而晋级。第二场对“警察”篮球队,“警察”篮球队是由上海“仁余”和“晨友”两个队联合组成的,这两个队都是上海强队,队员有沈鹏举、徐仲已、王伯文、傅其侠、王容生等,都是上海当时一流的篮球队员,“警察”篮球队的实力在上海仅次于上海篮球盟主“大公”队和“联华”队。福建篮球队对“警察”篮球队的比赛,最初在室外场地,下半时打到十二分钟时,遇天雨无法继续,这时场上比分福建队暂时领先,至改在体育馆室内地板场继续比赛时,福建队除了蔡文章、黄柏龄外,其他队员都不习惯于地板球场,滑倒跌伤,未能发挥应有的力量,最终29比21,以8分之差被淘汰。而“警察”队在“七届全运会”仅次于上海队、菲侨队和联勤队,得第四名。由此说明晋江队当时在全国来讲,还是有较高的水平的。 一九四八年十月晋江队以“菲华”队为名,参加厦门的拯灾义赛,队员是蔡文章、黄柏林、李世侨、施维熊、蔡金典、郭国业。又乘全胜之后远征香港,战胜广东强队“汕警”队,这一场剧烈的战斗,博得香港同胞的好评。一九四九年五月由许经姜领队以“晋光”队为名,再次远征香港,队员是蔡文章、黄柏林、黄克明、林有诗、刘义等。复奏凯而归。这是晋江篮球队的全盛时期。 四、晋江篮球队的组织和训练 1、晋江篮球队的训练场地。 一九四○年晋江队的主力中锋陈扬清任晋江县体育场长,善于招贤纳士。他聘请郑恭敬当指导员,又特地到上海聘请东亚体专同学,跳远、短跑名将危转安来当指导员。他们常住的体育场就成为晋江篮球队的训练基地,城内外篮球队员有个歇脚之处,就可以经常练球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学习切磋在一起。越后危转安继任体育场长,也为篮球队提供训练场地和器材的方便。这是晋江队得以发展兴旺的客观好条件之一。 2、穿草鞋赤膊上阵。 晋江篮球队的组织和训练,不是官办的,而是自发的。球员们自己约定每周训练几次,都准时到场。平时少练,假日大练,寒暑假集中练。公园里唯一的洋灰场又粗又破,不知磨破了篮球队员多少脚底皮。球员大多是薪水微薄的穷教员,就连那用土布缝制的白布背心也舍不得穿,每次练球只好穿草鞋赤膊上阵。练球后在大榕树下“豆乳振”摊上喝几杯挂帐的豆浆,到月尾发薪时还清。有时练球太晚,就到西街头自掏腰包吃地瓜粥。有一年,郑恭敬的朋友送他一双大车轮底安上布鼻的“草鞋”,那算是最好的球鞋,磨了好久还不会破。 3、球队的经费,不是“官费”而是部份募捐部份自费。 晋江篮球队远征访问,最苦恼的是没有经费。但队员们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出征。当时官方不管,大都通过私人关系进行募捐,不敷之数,队员自己出钱。如远征台湾和参加“七届全运会”,当时教育科只给了几本募捐簿和一篇募捐启事,其余不管。球员分头向朋友求援,如队员黄柏龄、蔡孝德来往台北、上海间的路费都是自己出钱。到上海参加“七届全运会”的费用是由华侨施维熊捐助。要到台湾比赛时,得到热心体育的人士林梦飞先生帮助募捐,赛后返闽川资无着,由福建同乡会帮助解决。抗战期间,福建省沿海公路破坏。球队到福州、莆田、永春、仙游比赛,来回都是步行,日行100-120华里路程,也不顾长途跋涉之苦,现在想起来真是苦中有乐。 4、选贤与能,不断补充新血液。 晋江篮球队从一九四○年到一九四九年的十年间,不断吸收篮球好手来充实和壮大队伍,提高水平。一九四○年参加“第一届第四行政区运动会”,获得冠军,队员是陈扬清、郑恭敬、陈扬明、庄垂宗、柯子碧等。一九四三年增加黄柏林、黄惠生、蔡孝德、谢继周、蔡孝典、何渊和华侨李定国、李福顺。一九四五年又增加黄柏龄、黄克明、王清洋、李森、林有诗,一九四六年,“群声”队的蔡文章、蔡连科也加入晋江队,使这个队进入全盛时期,踏遍福建,远征香港、汕头、台湾,所向披靡,一九四八年,年轻一代的郑双江、张建象、蒋达尊等为后继队员。总之,人不分职业、城乡,只要是篮球场上的好手,愿参加篮球队的就吸收。以老带新,代代相传,团结一致,球场上共同战斗,生活上互相关心。直到现在许多队员已年逾古稀,退休家居,还是保持亲切的友谊,经常在一起促膝谈心,共话“沙场”旧事。 5、怎样练球,练些什么? 晋江篮球队平时没有教练,依靠队员的集体智慧,制订计划,取长补短,互相切磋,进行训练。早晨着重练耐力和投篮,兼练田径。陈扬清善于跳高,郑恭敬是“三铁”好手,曾多次获省和地区的铁饼、铅球第一名;黄柏林曾获“第三绥靖区运动会”百十米高栏第五名。在四十年代初期,队员的过人切入和胸前双手投篮命中率就已相当高。在战术上固定中锋和左右锋、左右卫阵势,惯打“人盯人”。进攻则以长传左右锋快速反击,造成以多打少优势。那时我们不懂“快攻”这名词,叫做“偷抓鸡”。比赛有默契配合,每次投中球后中圈跳球,如中锋优势,跳球时中锋手势一举,全队谁拿球,谁投篮,谁替换看人,一目了然,时常出其不意,一开始便先得两分。中锋陈扬清体力充沛,勇猛强硬;前锋陈扬明、蔡孝德灵活快速,中投和切入命中率高;后卫郑恭敬身高力足,善于抢断和控制篮板球,尤善于欲擒故纵,判断准确,每场抢球最多,有“消膏手”之称;后卫黄柏林,素质好,弹跳高,出手快,供球准确,盯死对方投手较有把握。可是晋江队早期这种简单朴素的打法,遇到了象“群声”队那种高个子和灵活多变的新颖技术战术,就显得被动而无法招架了。 一九四六年以后,在“群声”队的影响下,又有蔡文章加入了晋江队,队员开始学习“群声”队的打法,从脚底动作到手上功夫,苦练基本功。黄柏龄在开元寺安个小篮球圈,每天早上练投篮,练出了一手国际闻名的“单手停空跳投”的绝招。对中国和世界篮球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年轻队员黄克明、林有诗、李森、王清洋等人,以及后起之秀郑双江、张建象、蒋达尊等人,基本上学会了虚晃假动作,篮下“劫球”办法和交叉、重叠掩护配合动作。于是这种具有快速、灵活,准确特点的我国篮球南派的风格就在晋江篮球队逐渐形成起来。 五、晋江群众性篮球运动是晋江队发展的基础 晋江篮球运动的蓬勃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海外侨胞的热心帮助和回国华侨篮球运动员的传播技术是分不开的。因菲侨“中西”队、“群声”队、“黑白”队相继回国访问,队员大多是晋江人,有的留在家乡传播技术,对促进晋江篮球技术水平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蔡文章参加晋江篮球队达四年之久,影响最大。“凹鼻将军”蔡文章,泉州义全后街人,从小爱好篮球活动,少年时就学晦鸣中学,就在自己家里安装一个球篮练球。以后南渡菲律宾受到正规训练,练就一身球艺,比赛时神出鬼没,其精湛之技术引起了泉州众多球迷的浓厚兴趣,每见他下场比赛,莫不以一睹为快。 其次,因晋江队历年来多次外出远征,比赛频繁,不断吸收经验教训,对提高技艺也有很大影响。所以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以后,晋江篮球运动就更加普遍开展起来。早期在泉州城里实力较强的有“北马”队、“天马”队、“培元”队。继而有盛保罗组织的以工厂职工为主的“晨友”队,有店员、学生、归侨组织的“白轮”队、“蓝鹰”队。以后各中学篮球队如泉中、培元,省中、县中、晦鸣都是当时较强球队。每逢举行比赛,强队如云,竞争剧烈,观众拥挤。篮球运动在泉州有较长的历史。 篮球运动在晋江农村也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开展。当时活跃在泉州南门外农村中较强的球队很多。有清蒙乡的“清余”队,下辇乡的“三省”队,亭店乡的“五星”队,王宫乡的“陶友”队,涵口乡的“紫峰”队、深沪乡的“沪星”队、安海镇的“安海”队、石狮镇的“石狮”队和石狮宽仁街的“和平鸽”队等等。 每逢春节,是晋江城乡篮球比赛最旺盛的期间。此外,乡村中其他节日或是农村小学逢五逢十的校庆日子,也常由华侨捐助巨资以优厚的待遇和奖品举办全省性或全国性的篮球公开邀请赛。如过去石狮宽仁小学校庆和晋江塘市小学校庆,就都举行过全国性篮球邀请赛。一九八三年三月五日《体育报》载有胡国钦摄的“石狮侨乡篮球盛会”的实况照片,注明“福建侨乡石狮宽仁街的居民,自己集资,于二月十八日举办全国篮球邀请赛,参加比赛的有江苏、陕西、福建、北京部队队和南京部队队等优秀球队。图为北京部队队和南京部队队在进行比赛。”晋江群众最喜爱观看篮球比赛,每遇有全国性比赛,那怕是数十里远的都汇集来看。比赛成为推动篮球运动一股很大的力量。当时城乡中小学都争聘有篮球特长的体育教师,学校的体育课,篮球活动也较多。中学校校组织篮球运动队,村村有篮球场。解放后甚至设有灯光球场。篮球成为晋江城乡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晋江县不愧称为“篮球之乡”。 六、晋江篮球对全省全国篮球运动的贡献 晋江是中国篮球南派打法的发源地,对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一九四○年到一九四九年,篮球运动蓬勃发展,全县城乡喜爱篮球之风更加普遍。这期间,晋江队外出频繁,曾远征各地已如上述。晋江篮球队无论在本省和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解放初由于篮球运动在中学普遍开展,晋江的学生升入全国各地大专院校,很多人被选为各大专院校的篮球代表队员。考入体育专业学校如中央体院(北体)和华东体院(上体)的学生也较多。又涌现一批优秀篮球运动员,有的是国家队队员,有的是全国大学生篮球冠军的上海大学生队队员,有的是六十年代“以小制大”打入全国甲级队行列的福建队主力队员,有的是七十年代以灵活、快速、多变、准确被选为全国主力队员,这些人都是我们晋江南派打法的。我们可以说揉有美国、菲律宾打法,结合福建晋江人特点,形成一套自己的风格。这种灵活、快速讲究技巧和配合的新颖打法,影响了全省,由晋江冲出福建,在上海传播。然后影响大江南北和西南、北方,终于形成一种流派,奠定我国篮坛南派打法基石。 解放前后,我们晋江为全省全国培养了不少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回忆过去,让我们看到晋江篮球有着光荣的历史,知道我们曾经在省内及国内外作过较大的贡献,以激励未来。我们相信,体育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已是蓬勃发展,冲出亚洲,抗衡世界的大好时光。晋江也必将继承和发扬这种好传统,抓好青少年的培养工作,为我国今后篮球运动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篮坛好手将继续不断的出现在晋江地区;我们可拭目以待。 笔者为晋江篮球队老队员之一,参与球队的一些活动,对本队始末略有所知。兹特就个人记忆所及,并邀请郑恭敬、黄柏林、黄柏龄、黄克明、李森诸队友,共同回忆加以补充综合记之,以供泉州体育史资料。但年久事多,遗漏差错之处,在所难免,希望知情同志加以指正。在整理过程中,承程嘉瑞、黄永、王炳坤诸同志给予协助,附此致谢。